荧光类染料论文-李建凤,张圆,邓小艳,翟好英

荧光类染料论文-李建凤,张圆,邓小艳,翟好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类染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丹明类染料,罗丹明6G,罗丹明B,丁基罗丹明B

荧光类染料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凤,张圆,邓小艳,翟好英[1](2019)在《罗丹明类染料荧光猝灭法测定异烟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HAc-NaAc缓冲溶液中,罗丹明类染料罗丹明6G(Rh6G)、罗丹明B(RhB)和丁基罗丹明(b-RhB)分别在553,582和589 nm处产生一个较强的荧光峰。加入异烟肼(INH)后,由于异烟肼分别与Rh6G,RhB和b-RhB发生作用,从而使得3种体系的荧光均发生猝灭。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异烟肼浓度分别在0. 10~20μg/mL,0. 10~25μg/mL和0. 50~22μg/mL范围内与各体系的荧光强度改变值(!F)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3种体系的检出限分别为9. 04,21. 7和20. 4 ng/mL。据此,建立了一种荧光猝灭法测定药物中异烟肼含量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杜曼,霍宝龙,刘杰民,李梦文,房乐秋[2](2018)在《基于硅杂蒽类染料的荧光探针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荧光成像技术为人们研究活体细胞及组织内的化学生物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可以无损、实时、原位地以高时空分辨率实现对目标物进行生物荧光成像与分析。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环境监测、临床诊断和药物发现等诸多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荧光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对发展新型小分子荧光染料及探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和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光区(600~900 nm)的荧光染料及探针由于具有光毒性低、生物分子自发荧光干扰小、光散射低、组织穿透能力强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生物荧光成像领域。通过将罗丹明分子中O桥原子用Si代替,得到了一类新型的探针分子——硅杂蒽类荧光探针。这类染料分子在保留了氧杂蒽荧光染料优越的光学性质的同时,光谱发生明显红移,满足了近红外荧光检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硅杂蒽及其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在金属离子、p H值、小分子、生物酶等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且简要阐述了基于硅杂蒽类探针分子的识别检测机理以及其在生物成像等方面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鲍志敏[3](2018)在《1,8-萘酰亚胺类染料的合成及荧光纤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萘酰亚胺类衍生物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荧光染料,以其良好的光学及化学稳定性、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荧光量子产率高、化学可修饰性强以及对织物较好的染色性能等优点,在织物染色和增白、激光材料、发光材料、生物标记和荧光探针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有机类荧光染料的应用研究较为活跃,具有特殊用途的有机类荧光材料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此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类荧光染料和荧光材料是科研人员的一项迫切任务。本论文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1,8-萘酰亚胺为母体,设计并合成出了一种含有可聚合双键的萘酰亚胺类荧光分散染料(PEANI),并将PEANI与丙烯腈共聚得到黄色的聚丙烯腈(F-PAN)粉末。将F-PAN配成质量分数为7%的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能发射强绿色荧光的聚丙烯腈纤维膜。测试结果表明:即使PEANI的添加量仅为丙烯腈质量分数的0.1%,F-PAN纤维膜仍具有明显的荧光效果。此方法首次打破传统上只能用阳离子染料染色才能得到荧光聚丙烯腈织物的限制。第二部分:通过合理设计,合成了一种以1,8-萘酰亚胺为母体,含有吡咯环基团的新型铜离子(Cu2+)荧光探针(HHBD)和荧光聚乙烯醇缩戊二醛(PVA-GA-HHBD)微米纤维。实验结果表明:在乙腈和水的混合体系(V/V=3:7,pH=7.0)中,加入Cu2+后,由于HHBD与Cu2+之间形成了稳定的2:1类型络合物,导致混合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近50 nm的蓝移现象,同时荧光发射强度增强(“turn-on”)了近6倍。通过Benesi-Hildebrand方程计算得出形成络合物的结合常数为2.226× 1010 M-2。研究结果表明HHBD是一种既能引起检测体系颜色变化又有荧光信号显着变化的双通道Cu2+探针。HHBD通过参与聚乙烯醇和戊二醛的羟醛缩合反应制得荧光聚乙醇缩戊二醛(PVA-GA-HHBD)微米纤维。初步研究结果表明PVA-GA-HHBD微米纤维不仅具有荧光效果还具有检测Cu2+的功能。(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徐海云,胡春华,刘瑛[4](2018)在《基于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BODIPY)类染料的次氯酸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次氯酸(HCl O)作为一种生物体内关键的活性氧物种(ROS),在多种正常的生化功能和异常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识别与实时准确地监测细胞内次氯酸在活动位点的浓度变化对于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极其重要。而在所有的检测方法中,荧光探针法由于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易于操作、实时可视化检测、原位检测、无损检测、响应时间快速、所需试剂量小等优点而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并将其用于生物体内次氯酸的检测及其生理功能的研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基于BODIPY类染料的次氯酸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检测机理及其在生物成像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河南化工》期刊2018年03期)

乔庆龙[5](2017)在《萘酰亚胺类染料荧光构效关系研究及生物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8-萘酰亚胺类染料作为传统的环境敏感型染料之一,以其化学易修饰、荧光易调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荧光识别与荧光成像领域。面对迅速发展的单分子和超分辨荧光成像技术的需求,萘酰亚胺类染料的荧光强度和荧光稳定性需要大幅度提高,这就需要克服水溶液中存在的扭转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和氢键等作用对荧光的影响。借助蛋白标签或非天然氨基酸等新兴生物分子标记技术与生物正交反应,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能够实现对目标蛋白的精准定位和识别。目前,萘酰亚胺类染料在蛋白标记和蛋白识别等领域还缺乏相应研究,特别是亟待发现新的识别目标蛋白的荧光信号响应机制,以提高标记蛋白或识别蛋白的灵敏度,实现构建蛋白荧光探针方法上的普适性。本文以萘酰亚胺类染料的荧光构效关系为研究基础,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为研究方法,开展了提高萘酰亚胺类染料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构建蛋白质标记和识别荧光探针等方面的研究。(1)通过氮丙啶取代基对扭转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CT)的强烈抑制,实现了 1,8-萘酰亚胺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的显着提高。氮丙啶取代的萘酰亚胺衍生物AN1实现了荧光量子效率的提高(水中Φ=0.43)、光稳定性的提高和斯托克斯位移的增大(△λ=151 nm)。TD-DFT理论计算表明氮丙啶对TICT的抑制机理主要是氮丙啶强的环张力(up-up构型)导致了 AN1的TICT态能级高于LE态能级,从而难以在激发态发生构型的扭转。氮丙啶抑制TICT的机制同样适应于其他荧光团。将氮丙啶引入到多个不同的荧光团(如NBD类、邻苯二甲酰亚胺类、香豆素类),同样实现了这些荧光团在水中荧光量子效率的提高。(2)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8-萘酰亚胺类荧光增强型SNAP-tag荧光探针(BGAN-Aze,BGAN-Amino等),实现了对细胞核与线粒体内靶蛋白的免洗荧光成像,避免了多次洗涤对细胞带来的损伤。BGAN-Aze基于聚集诱导荧光淬灭机理实现了识别SNAP-tag后荧光显着增强的信号响应(~39倍),活细胞内实现了高的信噪比。同时,氮杂环丁烷取代基类似氮丙啶能有效抑制TICT,使得BGAN-Aze结合SNAP-tag后获得高的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实现了对目标蛋白的超分辨(SIM/STED)免洗荧光成像。此外,BGAN-Amino能够快速对SNAP-tag进行标记,达到了荧光增强型SNAP-tag探针目前最快的标记速度(t1/2= 11 s,k = 14436±1189 M-1 s-1)。(3)在4-酰胺基-1,8-萘酰亚胺体系中,发现了一种新型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机理的荧光响应机制,并以此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比率型荧光探针(BuAN-AceN,SML-AceN),实现了基于微环境变化的蛋白比率荧光检测。以BuAN-AceN为模型分子,发现其在水环境中为短波长荧光发射(~470 nm),在非水环境中为长波长荧光发射(~550 nm)。通过核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瞬态光谱及模型化合物对比等实验手段,提出并验证了这种环境变化引起的比率荧光响应是由一种新型的ESPT机理导致的。基于酰胺与脂肪胺间质子转移机制,以苯磺胺为碳酸酐酶(hCA)识别基团,设计合成的SML-AceN探针与碳酸酐酶特异性结合后荧光发射波长由463 nm红移至535 nm,实现了对碳酸酐酶的比率荧光识别。这种新型的ESPT机制在其他荧光团中同样存在,证明了这种方法在不同荧光体系中的通用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11-07)

董凯鑫[6](2015)在《一种基于罗丹明类染料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其在NADH检测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检测在现在是一种细胞检测常用的手段,因为其方便快捷,成本低,且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荧光分析更受欢迎。众所周知罗丹明(Rhodamine)类基于氧杂蒽母体结构的荧光团具有非常良好的荧光特性,比如量子产率高、衍生化性质可调控、对pH的适应性好、波长较长在500nm左右有发射,处于可见光区域,更适合临床检测观察。在细胞代谢中,NAD+/NADH是一对核心代谢物,是表征细胞代谢失衡的最佳参数,而癌细胞有着与众不同的NADH水平。NAD+/NADH在细胞内是一对电子载体,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负责运输电子,当细胞内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有NAD+/NADH的参与,因此设计能够实时检测活体细胞内的NAD+/NADH水平值是很有必要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及对未来细胞水平的生物体内新陈代谢水平情况,细胞的生长,细胞的病变,细胞的衰老,癌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论文利用氧杂蒽结构为母体,衍生化合成了四个化合物分别是0902A、0902B1、0902B2、0902C,是以氧杂蒽为母体合成的双螺环结构,具有很大的共轭结构,并且通过核磁、质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这几个化合物具有螺环内酯的结构,在与NADH结合的时候,位于分子两端处的二乙胺基基团的N原子作为电子受体接受来自NADH的电子,从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NADH氧化成NAH+,N原子因接受电子之后具有更强的供电子能力,从而向氧杂蒽结构的荧光发射基团输送电子。荧光基团受激发之后,具有给电子能力的二乙胺基的N原子使其处于最高占据轨道的电子转入激发态氧杂蒽结构的荧光团因电子激发而空出的电子轨道,使氧杂蒽荧光团被光激发电子无法回到原基态轨道发射荧光,导致氧杂蒽荧光基团荧光淬灭,这是典型的ICT机理。我们观察到以上四种探针分子,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会有不同的结构,尤其是在pH=1-3的溶液中,分子的吸收峰出现很大的大而宽的没有精细结构的波谱图形,有可能是强酸性下H+与化合物进行了结合,导致氧杂蒽荧光基团结构的荧光发射出现了变化。但是在生理环境的pH值范围内,我们通过检测,上述四种化合物表现了很好的稳定性,因此为生理环境下活体细胞的检测提供了可能。通过体系的筛选我们最后确定了水与乙醇在不同比例下的体系(每个化合物的比例均不同),在这样的体系下对NADH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灵敏度,其他小分子离子对其没有干扰。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调节合适的pH值,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可以让0902A、0902B1、0902B2、0902C对NADH具有很高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陈娟[7](2013)在《基于花菁类染料荧光探针测定pH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花菁染料设计的荧光探针,基于氢离子对其荧光的增强现象进行选择性测定,考察了探针溶液种类、探针浓度、溶剂、温度、反应时间、干扰物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最优条件下,即在乙腈溶剂中,50℃反应15min,探针1在10μM-50μM H+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检测限为20μM,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良好.该法简单,灵敏度和选择性较好,可用于自来水中pH值的选择性检测.(本文来源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葛凤燕,唐菲菲,蔡再生,刘晨晔,周洁心[8](2013)在《氯代荧光素类染料染色织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制氯代荧光素染料上染锦纶织物,考察了染浴pH值对染色织物的K/S值、反射率值及荧光强度的影响,探讨了染色织物的K/S值、反射率值及荧光强度叁者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大,氯代荧光素染色织物的K/S值均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染色织物的最大反射率值R_(max)及荧光强度均与K/S值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与荧光素染色织物相比,氯代荧光素染料染色织物的最大激发及发射波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且染色织物的色谱包括荧光黄色、荧光橙色及荧光红色。(本文来源于《“联胜杯”第八届全国染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5-15)

洪雪华[9](2012)在《基于BODIPY类染料水溶性靶向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BODIPY类荧光染料因其独特的光物理化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二十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合成两种新的硅基化BODIPY衍生物染料,利用核磁、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和纯度,并测定了它们的基本光学性质。采用水包油型微乳液法将两种染料单独或同时共价键合到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中,提高了染料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及光稳定性。纳米粒子在水中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证明染料分子成功地结合到纳米粒子中。透射电镜照片显示该纳米粒子不发生团聚,单分散性好,粒径大小约为20-25nm。染料泄露实验结果表明,与染料物理掺杂的荧光纳米粒子相比,染料共价结合的纳米粒子可以有效地减少染料泄露,有利于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此外,纳米粒子荧光发射对pH值不敏感,能较好地应用于复杂的生理环境。将两种染料按一定比例共价结合到同一个硅纳米颗粒中,得到只需通过改变激发波长而调节纳米粒子的荧光发射波长的性质。通过选择合适的激发光源及激发/发射过滤装置,两染料共结合的荧光纳米粒子可以实现双色细胞成像,有利于减少背景信号干扰。将叶酸结合到双染料结合的纳米粒子表面对其进行修饰,得到的叶酸修饰的纳米粒子对人宫颈癌细胞上的叶酸受体有靶向识别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1)

唐菲菲[10](2012)在《荧光素类染料的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素由于具有高的消光系数,在水中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激发和发射波长都在可见光区,无毒的优点,自合成至今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及生物分析等领域。但是荧光素自身的分子结构也限制了它在许多研究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引入相关基团,是提高染料小分子荧光性能及应用性能灵活有效的方法。本论文针对氨基荧光素荧光量子产率低及衍生化能力差的缺点,设计合成了氨基荧光素的衍生物,探讨了衍生物的应用性能;同时,创新性地将六种荧光素类染料用于纺织品染色,并对染色织物的性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利用叁聚氯氰的叁个氯原子可控分级取代的反应特性,将氨基荧光素进行结构修饰,制得叁嗪的一取代产物[2-(4,6-二氯叁嗪基)氨基]荧光素(DTAF),叁嗪的二取代产物[2-(2,2,6,6-四甲基哌啶-4-氨基)-4-(6-一氯叁嗪基)氨基]荧光素(DTAF-TMP)。通过荧光性能检测发现,与母体氨基荧光素相比,在底环上引入叁嗪基团和叁嗪基+受阻胺基团,对其最大激发波长及最大发射波长没有明显影响,而荧光强度和荧光量子产率却明显提高。其次,考察了pH值、金属离子等因素对合成染料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TAF及DTAF-TMP均具有优异的pH值敏感性;DTAF-TMP具有较好的金属离子响应性。预计该类染料在pH值的定性及定量检测、金属离子检测领域中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最后,探讨了酸性类荧光素衍生物(羧基荧光素、氯代荧光素)及含活性基类荧光素衍生物(DTAF、DTAF-TMP)对织物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荧光染料染色浓度的增加,染色织物的反射峰、荧光发射峰均出现红移现象,并且最大反射率值Rmax、荧光强度If均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表明染色织物的Rmax值和If值均可真实地反映高显示性特点。通过对DTAF、DTAF-TMP染色棉织物的色牢度及抗紫外线性能测试表明,染色棉织物具有较好的水洗及耐摩擦牢度,并且叁嗪基和受阻胺基团的引入有利于提高荧光素类染料的耐光牢度。荧光染料DTAF和DTAF-TMP可明显改善纯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2-01-01)

荧光类染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荧光成像技术为人们研究活体细胞及组织内的化学生物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可以无损、实时、原位地以高时空分辨率实现对目标物进行生物荧光成像与分析。荧光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环境监测、临床诊断和药物发现等诸多研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荧光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对发展新型小分子荧光染料及探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和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光区(600~900 nm)的荧光染料及探针由于具有光毒性低、生物分子自发荧光干扰小、光散射低、组织穿透能力强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生物荧光成像领域。通过将罗丹明分子中O桥原子用Si代替,得到了一类新型的探针分子——硅杂蒽类荧光探针。这类染料分子在保留了氧杂蒽荧光染料优越的光学性质的同时,光谱发生明显红移,满足了近红外荧光检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硅杂蒽及其衍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在金属离子、p H值、小分子、生物酶等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且简要阐述了基于硅杂蒽类探针分子的识别检测机理以及其在生物成像等方面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类染料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凤,张圆,邓小艳,翟好英.罗丹明类染料荧光猝灭法测定异烟肼[J].分析试验室.2019

[2].杜曼,霍宝龙,刘杰民,李梦文,房乐秋.基于硅杂蒽类染料的荧光探针及其应用[J].化学进展.2018

[3].鲍志敏.1,8-萘酰亚胺类染料的合成及荧光纤维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

[4].徐海云,胡春华,刘瑛.基于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BODIPY)类染料的次氯酸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18

[5].乔庆龙.萘酰亚胺类染料荧光构效关系研究及生物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7

[6].董凯鑫.一种基于罗丹明类染料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其在NADH检测方面的应用[D].天津理工大学.2015

[7].陈娟.基于花菁类染料荧光探针测定pH的方法[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

[8].葛凤燕,唐菲菲,蔡再生,刘晨晔,周洁心.氯代荧光素类染料染色织物性能研究[C].“联胜杯”第八届全国染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9].洪雪华.基于BODIPY类染料水溶性靶向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唐菲菲.荧光素类染料的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2

标签:;  ;  ;  ;  

荧光类染料论文-李建凤,张圆,邓小艳,翟好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