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财政支农资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财政,支农,配置绩效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论文文献综述
王胜[1](2011)在《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根源与机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分税制以来我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状况,发现我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着增长不稳、支出上移、功能失衡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区域财政收入的不均衡性、财政支农体系的复杂性以及农业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农民、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内部关系这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市场衔接、分工协作、激励引导、内在约束、监督调控五大提升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机制设计构想。(本文来源于《探索》期刊2011年01期)
王胜[2](2010)在《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要素与绩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体系的混乱和理论分析框架的缺失使得不少财政支农绩效研究和争论似是而非、答非所问、失之偏颇。文章试图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入手,通过厘清区域财政支农的基本概念,全面梳理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本要素,挖掘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内涵和实质,为开展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王胜[3](2009)在《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关于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问题的研究。在当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发展、致力于解决“叁农”问题的现实背景下,本研究围绕提升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这一命题,旨在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以下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政策建议以及可能的创新点摘要如下: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首先借鉴经济绩效理论关于效率测度、公共产品理论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公共管理理论关于组织绩效、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失灵、区域经济理论关于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等等理论成果,从厘清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主体、对象和目标入手,通过对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本原理、作用机理和绩效评价的探讨,构建起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机理和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选取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联邦制国家和法国、英国、日本等单一制国家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状况进行考察,归纳总结出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国际经验和启示。然后,对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地方和东中西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状况从政策、规模和结构等维度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比较。随后对中国分税制改革以来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验证,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中国各省份及东中西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从功能支出和分级支出两个视角进行了测度和评价,对影响中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剖析和验证。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机制设计方案和政策建议。二、研究的主要结论1、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本要素包括配置主体、配置对象和配置目标,配置主体行为是否与既定目标一致决定了配置对象的使用效率。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就是特定用途的财政资源在相关配置主体间分配、流动并最终通过各级地方政府支出,以此购买或者生产出支持农业发展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推动政府支农政策目标实现的一个体系和过程的总称,其基本要素包括配置主体、配置对象、配置目标。配置主体的行为与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是实现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高效配置的关键环节。2、中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存在资金投入规模不足与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矛盾,而且地区差异比较明显。分税制以来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总体上呈现出增长不稳定、强度下滑、农业科技投入比重过低、事业费支出刚性增长、省级和县乡政府支农支出比重一升一降等显着特征。进一步对东中西叁大区域进行考察发现,中西部地区的支农规模、支农强度增长和基建农业支出比重、省本级支农比重的波幅都远远高于东部,受宏观政策影响明显。3、中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总体低下,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呈现出显着的区域特征和较大的波动性。第一,无论是基于功能视角还是分级视角,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总体偏低,其中,西部最为严重,中部次之。第二,就具体财政支农各功能项目而言,支农科技和支农基建资金配置低效情况普遍比较严重。第叁,就省、地和县乡各级财政支农而言,中东部地区地级支农资金配置低效情况相对严重,而西部地区省级低效情况相对严重。第四,分税制以来基于功能视角的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总体略有提升,而基于分级视角的绩效总体呈下降态势。4、国家组织结构、区域财政管理体制、农业管理体制等内生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区域支农资金的配置和管理水平,而外部因素与之的协调配合程度影响着财政支农政策的绩效.第一,就全国而言,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农户人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率因子、上级对县财政的转移支付度因子影响显着。第二,对于西部而言,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农机总动力均影响显着,但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上级对县财政的转移支付度仅对功能支出绩效影响显着,城镇化率因子仅对分级支出绩效影响显着。第叁,对于东部而言,城镇化率因子呈显着负效应,而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仅对功能支出绩效影响显着,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对分级支出绩效影响显着。第四,对于中部而言,农户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化率因子影响显着。5、提升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机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农民、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内部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建立健全市场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二是要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明确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政府支农责任边界,叁是要建立健全激励引导机制,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四是要建立健全内在约束机制,形成政府与人大、农民、专家相互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村集体组织与村民农户之间的有效约束。五是要建立健全监督调控机制,形成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全程监控。叁、政策建议1、明确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责任。合理界定财政农业投入的事权和财权关系,明确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的责任及其边界,加强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同时,对重大农业投资项目,要成立由多部门和跨行政区组成的领导小组,制订统一的规划,实现各级政策、项目和预算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主要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以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建设为主。2、拓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渠道。一是建立国债专项基金。通过发行专项国债,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再投入到农村地区,既可以增加财政资金运作实力,也提供了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的渠道。二是引入新农村建设特种税,如耕地占用特别税、土地增值特别税等。叁是通过“税式支出”进入。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间接资金注入,直接扩大农村的可支配资金规模。3、优化区域财政支农资金转移支付模式。建议改革和优化区域财政支农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推进基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整合。一是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分配原则,增强财政支农专项转移支付政策的针对性。二是增强资金管理和立项审批的透明度,优化区域财政支农专项转移资金的管理。叁是推进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整合。现行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横向整合力度,扩大整合规模和范围,积极创新整合方式,逐步建立起省、市、县叁级上下联动,财政与有关部门、项目单位协调配合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模式。4、提高区域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是从法律层面细化、硬化区域财政支农投入责任。建议制订《农业投入法》,将现有的重大支农政策和以后出台的扶农政策资金投入,作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固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职责和支农投入分担比例,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并建立约束机制。二是明确资金投入的使用重点,优化支农资金的投向,围绕保证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农民持续增加收入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加投入;建立政策性抵押贷款、资金互助等多形式、多层次、灵活机动的农业信贷体系。完善土地出让金制度,提高出让金中提取用于农业发展资金的比例。叁是将财政支农投入与政府和财政、涉农部门领导绩效考评挂钩,明确对违法行为处罚的办法和标准,强化约束和激励。5、完善区域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区域财政支农项目绩效和综合绩效两个层面的绩效评价。二是建立区域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制度,明确区域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程序、组织方式、业务分工及结果应用等。叁是用活区域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手段。四是建立区域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库。五是制定区域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标准。六是编制区域财政支农绩效预算。七是创新区域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方法。八是设立区域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机构。6、加强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全程监管。第一,树立“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投入、抓资金管理就是抓使用效益、抓资金管理就是抓资金安全”的新的理财观念,彻底改变重分配、轻监管的现象。第二,建立和完善公示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定期公布新农村建设资金落实情况,接受社会和农民直接监督。第叁,创新支农资金全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支农惠农资金监控网络,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和监督检查。第四,明确监管职责。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资金安全使用的监管,强化对财政支农资金拨付、使用、收支和补偿报销受益情况的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四、研究的主要创新第一,拓宽了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研究视角。在对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除了基于常规的财政支农功能性配置研究视角外,还从财政支农资金纵向配置维度剖析了财政支农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丰富了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测度和勾勒出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及其突出特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发现: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地区总体低下;支农科技支出、支农基建支出以及省本级财政支农是主要的绩效损失点;同样是规模效率损失,东部、中部地区是财政支农投入规模过度造成的,而西部则是由于财政支农投入规模不足引起的。第叁,验证和揭示了提升中国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具体路径。发现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农户人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户人均农机总动力城镇化率因子、上级对县财政的转移支付度因子等外部因素与国家组织结构、区域财政管理体制、农业管理体制等内生因素的协调配合程度影响着区域财政支农政策的绩效,并且具有显着的区域性,从而揭示出不同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改进和提升的路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10-10)
孙雷,王业伟[4](2008)在《整合支农资金 实现经济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中国遭受10年来最严重旱情,而十年九旱的黑龙江省肇东市围绕玉米产业化项目,通过整合支农资金打出400眼机电井,确保了10万亩高产稳定田的实现。 时下,肇东市的另一项计划已启动。该市将(本文来源于《中国财经报》期刊2008-01-31)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概念体系的混乱和理论分析框架的缺失使得不少财政支农绩效研究和争论似是而非、答非所问、失之偏颇。文章试图从资源配置的视角入手,通过厘清区域财政支农的基本概念,全面梳理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基本要素,挖掘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的内涵和实质,为开展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财政支农资金论文参考文献
[1].王胜.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问题、根源与机制设计[J].探索.2011
[2].王胜.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的要素与绩效[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
[3].王胜.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孙雷,王业伟.整合支农资金实现经济突围[N].中国财经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