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利用优化论文-邹月

景观利用优化论文-邹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利用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机制,优化策略

景观利用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邹月[1](2018)在《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生态系统是人类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索取自然资源的强度增加,造成区域土地资源浪费和无序扩张,对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产生巨大冲击,导致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并严重影响了城市化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福祉与生态系统服务息息相关,为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须对土地利用方式、景观格局进行优化配置,以此增强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对城市化地区人地关系研究、促进区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以及健康稳定景观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快速城市化地区西安市为例,运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理论,将遥感、GIS空间分析、野外调查与景观格局的定量性指标相结合,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变化模型、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时间变化进行分析,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评方法对研究区2000年、2006年、2016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然后,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西安市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综合分析框架对两者之间影响机制进行探讨。最后,以提升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目标,提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优化策略。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2000-2016年,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林地、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减少,其中,耕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园地。园地景观面积变化速率最大,年均增长率达21.69%。耕地、林地作为西安市两大优势景观类型,斑块形状趋向复杂不规则化,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园地景观聚集度指数增加,草地和水域景观优势度较差;建设用地景观的斑块面积比、最大斑块指数提升,聚集度、优势度增强。景观尺度水平上,2000-2016年,西安市景观总体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形状更加复杂不规则化;景观散布与并列指数增加,蔓延度指数下降,景观各斑块间邻近度、分散度提高;景观多样性、均匀度指数提升,西安市景观异质性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破碎化的趋势。(2)2000年、2006年和2016年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44.54亿元、242.09亿元、233.57亿元,呈减少趋势。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中耕地和林地景观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贡献率最大,草地和水域景观的价值贡献率较小;园地景观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逐年增加,16年间净增加10.14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方面,调节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文化服务最小。生态系统各功能的服务价值方面,粮食生产的服务价值先增加后减少,价值量净减少2.55亿元;气候调节的服务价值最高;气体调节、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的服务价值逐年下降;土壤保持、维持养分循环的服务价值减少率分别为2.55%、4.99%;生物多样性的服务价值净增加0.34亿元;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美学景观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体现得到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平原城市建成区低、南部秦岭山区偏高的规律,2000-2016年各区县生态服务总价值量都有所下降。(3)研究区各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相关性;其中,斑块数、聚集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与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正相关关系,斑块密度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关系。优势斑块类型景观面积增加、各斑块团聚程度加强和集中化分布会提升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相反,景观优势度低、多样性大,各斑块分散分布则会降低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异质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特征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导致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4)以提升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目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优化配置策略包括:对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进行优化,并做好土地的防护治理工作,如:加强林地、水域自然景观的管理与保护力度,合理布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对潜在退化或已经退化了的土地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与治理等。在西安市景观格局中通过构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提出景观格局的优化方案,提升区域景观连通性,促进土地利用景观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能量流通,使景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莉萍[2](2017)在《综合利用美术资源,优化苏南乡村文化环境——论美术手段在苏南乡村文化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秉持着新农村建设理念快速推进,乡村文化环境建设存在不同的地域特色带来的难题和危机,如何有效地实现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实现乡村文化的延续,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苏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位于前列,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有效利用美术资源对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设计进行优化,从而推进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23期)

谢莹[3](2017)在《基于CLUE-S模型和景观安全格局的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和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一直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城市化持续不断的推进,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其迅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逐渐呈现出了一种失衡发展的态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和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栖息地退化等,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健康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战略任务;《国家十叁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指出要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因此,如何从土地生态属性出发,充分考虑区域发展背景和趋势,对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缓解二者之间的空间冲突,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是通过对景观过程的模拟,定量分析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和安全水平状况,从而为协调城市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优化城市土地空间格局提供判别依据,是实现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CLUE-S模型是在定量分析区域土地利用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对区域各类用地类型进行空间配置,来模拟预测其土地利用情况,是进行土地利用格局空间优化配置的重要方法。将景观安全格局和CLUE-S模型相耦合,可将生态保护融入土地利用中,以实现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本文选取重庆市渝北区为研究区域,以ArcGIS和ENVI为主要技术平台,以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等数据为支撑,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空间分析功能依次构建了研究区综合水安全(洪水调蓄、水环境污染防护)格局、水土保持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5个单一景观安全格局,并按照“木桶”原理进行迭加得到研究区综合景观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将景观安全格局与CLUE-S模型相结合的耦合分析法,对研究区2020年设置了现状趋势发展和优化配置发展两种情景发展模式,并对两种情景模式下的模拟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索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空间优化配置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结合GIS空间分析,通过对综合水安全、水土保持、地质灾害、游憩、生物多样性等关键性景观过程的模拟、判别,构建了研究区综合景观安全格局,该安全格局将研究区分为低(保障格局)、中(满意格局)、高(理想格局)叁个安全水平层次,其中低安全水平格局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50.1%,中安全水平格局占研究区面积的44.18%,高安全水平格局占研究区面积的5.72%。(2)运用CLUE-S模型以2009年为基期模拟2013年的土地利用格局,通过检验得到正确模拟的栅格数占研究区域总栅格数的93.8%,Kappa系数为92.25%,表明模拟取得了良好效果,说明CLUE-S模型适用于渝北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模拟研究。(3)以研究区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设置了现状趋势发展和优化配置发展两种情景发展模式来模拟预测研究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情况。两种情景模式下,建设用地、耕地、林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发展走向符合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情况,其模拟结果具有可信性。(4)通过对研究区现状趋势发展情景和优化配置发展情景的土地利用空间模拟预测结果在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结构和景观格局指数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优化配置发展情景相较于现状趋势发展情景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进行了综合考虑,其优化配置结果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说明本文将景观安全格局和CLUE-S模型相耦合,通过情景设置来对区域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研究的方法是可行的。(5)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背景和情况,对研究区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控制开发强度,提高用地效率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用地布局的土地优化配置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2)

魏中龙[4](2017)在《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人类对土地空间利用和食物生产属性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土地的自然生态功能属性认识不足,造成大量具有重要生态作用的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用地转换成了城镇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由此引起土地利用/覆被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工建筑将土地下垫面硬化后改变了地表的覆盖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对区域水热循环和局部气候产生不利影响,引发区域“热岛效应”、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并最终导致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功能衰退和生态危机的发生。在国家倡导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重庆市巴南区江南新城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从景观的角度分析LUCC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而以景观生态优化为目标引导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最终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维护区域生态功能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这对巴南区江南新城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等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特征2010-2015年,巴南区江南新城LUCC呈现出以建筑景观面积的增加,农田、自然等景观面积的缩小为主要变化方向,以城镇用地大规模侵占耕地、园地、林地等为主要变化过程的特征,且这些变化多集中于研究区低丘缓坡区。同时,研究发现,该时段内巴南区江南新城的生态景观,尤其是自然生态景观基本无增加来源,这说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表现出城市化的典型特征。(2)LUCC对景观指数的影响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指数方面,自然景观中大量景观斑块(特别是小斑块)被占用,导致剩余斑块面积和数量减少、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剩余斑块分布聚集性提高但连接性降低;农田景观是研究期间斑块面积和数量减少幅度最大的类型,耕地破碎化和分散化现象较为明显;建筑景观中村庄斑块数量和面积大量减少,斑块密度有所降低,聚集度降低而分离度增大,分布趋于分散、斑块连接性降低,城镇用地、公路和其他建设用地斑块面积和数量均大幅度增大,斑块密度增大,城镇用地因组团城市化发展而聚集性有所降低,公路聚集性降低而其他建设用地聚集性提高,分离度均降低,连接性增强;疾病景观裸地在研究期间仅有3个斑块转化为了城镇用地和村庄进行利用,分离度增大,其余指数均下降,这与其呈小斑块分散分布特点有关。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方面,表现为整体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下降,景观破碎度有所下降,这主要与小斑块的生态景观转化为了大斑块的城镇等建筑景观有关;边缘长度和密度下降,斑块间物质、能量、物种及其它信息交换的潜力和相互影响的强度减弱;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人为影响增强;聚集指数升高,但分离度增大,分布聚集性因增加了大斑块得到了增强,但斑块连接性下降,斑块间生态联系受到削弱;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增大,主要是由于人工建筑景观的面积比例大幅度提高,与农田和自然景观面积比例差距缩小,造成整体景观均衡性和异质性升高,这种类型的异质性增大和均质化发展表明的是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稳定性的降低。(3)LUCC对景观生态质量的影响在景观生态组分方面,不仅具有高功能的生态景观被大量占用,而且有着重要栖息地功能的大斑块林地、河流生态通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占,生态景观的平均生态服务当量降低,景观生态功能受损;在景观生态格局方面,生态景观的分离度变大、连通性减弱,景观分布也趋于分散、破碎化增强、边缘生态效应减弱且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这些变化将阻碍斑块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减弱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发挥,引起生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景观的格局状况变差;在景观生态干扰方面,对生态具有负效应的疾病景观裸地和农田景观中的坡耕地虽然得到一定的控制,其面积有所减少但幅度较小,仍会对研究区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无植被覆盖的裸地以及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威胁,而不可避免的是,人工建筑干扰强度的大幅度提高,增强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等的生态干扰,使得区域景观生态压力增大。(4)景观生态效应分析与景观生态优化建议通过对区域景观指数和景观生态质量的变化分析,发现巴南区江南新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负面的生态影响,造成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状况变差。对此,基于景观生态思维和区域实际,可采取以下优化措施:加强生态用地管理,划定生态红线,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等方法保护重要的生态用地组分;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提高农田生产力,缓解耕地资源紧张局面,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景观的占用;根据景观生态学“集中与分散原理”,结合巴南区实际,构建“叁山叁带”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合理对自然疾病裸地进行生态利用,对坡耕地进行生态退耕,在建筑景观与自然生态组分间建设生态缓冲区,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直接干扰强度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2)

罗范颖[5](2016)在《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随着现代社会、工业的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大量新区的建设使城市地面硬化,城市下垫面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城市的雨水问题随之而来。随着城市水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的平衡被打破,原来可就地入渗的雨水汇集地表,造成雨水地面径流量增加,一方面造成地下入渗流量减小,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偿;另一方面形成城市内涝,不仅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危害。雨水作为城市水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的宝贵资源,不仅没有被有效地收集利用而白白地浪费,还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位于沈阳市浑河南岸的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是沈阳市一所重要的理工科高校。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同时作为学术科研创新的基地,师生众多,坐拥技术与信息的优势,也是城市用水的大户。校园面积辽阔,绿化面积广大,拥有雨水收集利用改造的天然优势,而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却没有把握环境的优势,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通过校园景观的优化,对校园的雨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学科交叉法和设计例证法进行研究。一方面,对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景观环境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对校园景观环境分类,针对雨水收集利用情况分别进行调研,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校园环境优化的限制因素与可行性进行探究;另—方面,对梳理国内外对于城市雨水收集利用与校园雨水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梳理出对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环境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实践与理论。通过实际环境的调研分析成果和文献查阅分析的成果,得出校园总体环境的宏观优化策略,再从校园景观环境的组成部分入手,分为校园建筑环境、道路与场地环境、集中绿地环境叁个部分,得出适宜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的优化策略与措施。并在每个部分的最后,选取适宜的场地进行设计例证,对景观环境雨水收集利用的效益进行对比评价,对上文提出的优化策略与措施进行进行定量的验证。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景观环境的雨水收集利用优化,使得叁者之间协同作用,形成整体的校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不仅使得校园景观为师生提供休闲放松的宜人场地的同时,还使其在现今城市环境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化需求中发挥新的作用,形成具有雨水适应性的新型校园景观,为为今后沈阳地区高校景观环境的雨水收集利用优化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期刊2016-11-01)

岑晓腾[6](2016)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效用,人类通过从生态系统获取收益以不断地满足和提高自身福祉。然而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害,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面临着生态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矛盾,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本质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并为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决策依据。本文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所选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采用直接市场法与替代市场法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采用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做定量分析;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促进理解两者之间的传导和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遥感影像数据作为源数据,从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数量结构和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两方面对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采用土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景观要素的结构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选取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上的两组指数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在21年间内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城市化现象,城市景观主要来自于农业景观的转入,同时有一定规模的建设景观和林业景观复垦为农业景观。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度加剧、丰富度多元化、斑块形状复杂化、斑块团聚程度下降且分散化的趋势。农业和建设景观呈破碎化加剧,前者斑块形状区域规则,后者趋于不规则;建设和水体邻近度下降,农业邻近度稳中有升,林业邻近度处于波动状态;水体、林业和建设景观的斑块分散度上升,农业景观呈下降。(2)对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类,并对1993-2013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生产总值进行核算。首先核算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功能量,其次采用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确定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最后对各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汇总。研究表明: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为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内总价值、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供给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调节服务价值保持稳定;各类服务价值在空间上满足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县逐渐增加的特征。(3)采用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冗余分析(RDA)对景观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景观指数间有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复杂关系,且具有权衡/协同作用;景观丰富度、破碎度和分散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价值;林业景观分散度、农业和水体景观破碎度是关键性指标,林业、建设和水体斑块形状的复杂度也是重要指标,与多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较大关联度;林业景观格局的不同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起关键性作用;各景观指数对各类型服务价值的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异,供给服务、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防护功能和文化服务价值这一组价值与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服务价值之间存在权衡作用。(4)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分析框架,对两者的影响和反馈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复杂动态关联关系;土地利用系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多样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反馈表现在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服务价值供给/需求异质性影响。(5)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为目标,提出土地利用工程优化和景观格局空间配置优化策略。土地利用工程优化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性状来提高并优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质量;对景观格局斑块、廊道和基质的调整可以促进景观格局的空间配置的优化,从而提升景观连通性,促进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交换,提高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5-01)

赵宇[7](2016)在《城市失落空间的景观优化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中的绿地景观往往忽略了人类的生存需求,景观资源被大规模的开发,新的景观环境切断了与过去的联系。评价一个城市,除了关注其发展速度外,还要综合考虑城市市容市貌的建设。现如今,部分景观设计项目常常无法满足使用主体的需求,缺少宜人的尺度和亲切的氛围,逐渐形成城市景观中的失落空间。论文以景观设计的角度探讨城市失落空间优化再生的方法、策略以及设计原则。通过对失落空间周边环境、资源以及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并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段加以优化利用,从而发掘出更多新的景观资源,使失落空间重焕活力。本文基于理论认知和实证认知,运用田园考察法和现场勘测法,以类比分析为依据,首先引出失落空间并总结失落空间的形成原因,阐述失落空间对于当前景观设计的不利影响,进而总结出优化利用的理论依据;其次根据优化利用的设计原则,结合建筑现象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阐释如何让景观恢复活力、探究适合景观长期发展的有效方法;最后依据具体的景观构建方法,使失落空间得到有效优化利用。全文严格依循“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设计作品解读)”这一逻辑演绎过程构架全文。(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4-01)

熊繁[8](2016)在《农业发展转型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大量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被建设占用,土地供需日益严峻,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成为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愈显重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得以保障,同时,还能统筹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以往的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对空间景观格局的生态优化方面的考虑。近年来,随着景观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将其原理运用到土地利用规划中,能够有效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发挥,使规划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西南地区典型农业发展转型区——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为研究区,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发现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现代农业发展视角,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进而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叁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优化结果实施后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相对简单,耕地面积占整个景观面积的比例最大,是整个景观的基质。耕地、林地的空间形态都较为复杂;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所占整个景观面积比例相差不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平均大小相同,建设用地的形状最为规则简单。而整体景观斑块化程度大,为现代农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条件,但是整体景观分布不均匀,连通性较差。在生态敏感性方面,低敏感区域所占比重最大,主要为耕地和园地,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海拔较低区,集中连片性强,不敏感区占的比重最小,主要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布较为零散。(2)基于现代农业发展视角,运用情景分析法,设置不同土地利用情景,然后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从生态源、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叁方面,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提出不同土地利用情景的景观格局的优化方案:?提取面积较大的水域(面积大于5hm2)、集中连片性较好的林地和园地(面积大于20hm2)作为生态源,要扩大与保护生态源;?构建农业生产廊道、生态绿色廊道和道路廊道叁种类型的生态廊道,提高连接度;?确立农业生产节点、绿色生态节点和道路节点叁种类型的生态节点。从优化方案结果中可以看出,综合情景的生态源面积大于其他两种情景,且生态源的分布情况也比其他两种情景均匀;在构建生态廊道体系时,综合情景下的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通性也较其他两种情景强;而且,综合情景下的生态节点跟其他两种情景相比,无论是在功能数量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因此,综合情景的优化方案是最优选择。(3)最终模糊评价计算结果显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由实施前的较低等级提高到实施后的“好”等级,分值分别由43.73、33.89、38.49提高到73.33、60.33、67.31,综合效益由实施前的“比较差”提高到实施后的“好”,分值由39.17提高到67.66。说明优化结果的实施效果较好,优化较为成功。但各效益都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熊繁,邵景安[9](2016)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农村景观生态格局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格局优化是实现有限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文章以重庆市江津区龙华镇为样区,设置4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通过8个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阻力对各情景设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不同景观组分别对4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基准情景、生态情景、发展情景、综合情景)的景观格局进行优化,遴选最佳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样区耕地景观占比最大,这有助于促进景观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样区较高程度的景观破碎化与较差的景观连通性对景观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比较4种土地利用情景,综合情景的生态源面积大于其它3种情景,且生态源的分布情况也较其它3种情景均匀;在构建生态廊道体系时,综合情景下的物质、能量及物种的流通性也较其它3种情景强;而且,综合情景下的生态节点跟其它3种情景相比,无论是在功能数量上还是在空间分布上,均具有更强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6年02期)

刘润涛[10](2015)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让土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主要介绍了叁种景观生态优化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5年34期)

景观利用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秉持着新农村建设理念快速推进,乡村文化环境建设存在不同的地域特色带来的难题和危机,如何有效地实现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实现乡村文化的延续,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苏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位于前列,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有效利用美术资源对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设计进行优化,从而推进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利用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邹月.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及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2].张莉萍.综合利用美术资源,优化苏南乡村文化环境——论美术手段在苏南乡村文化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17

[3].谢莹.基于CLUE-S模型和景观安全格局的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和优化配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7

[4].魏中龙.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7

[5].罗范颖.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6

[6].岑晓腾.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分析及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6

[7].赵宇.城市失落空间的景观优化利用[D].重庆大学.2016

[8].熊繁.农业发展转型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及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6

[9].熊繁,邵景安.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农村景观生态格局优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10].刘润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标签:;  ;  ;  ;  

景观利用优化论文-邹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