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生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生链霉菌,抗霉素,甾醇,抗真菌活性
抗生链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帆,陈芳,郑新恒,林壁润,周光雄[1](2017)在《抗生链霉菌200-09的抗真菌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一株抗生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方法对抗生链霉菌200-09的发酵菌丝体采用95%乙醇提取,经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排阻层析、ODS开放柱层析和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采用纸片法和MTT法分别对化合物进行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1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NMR、MS等方法,并结合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抗霉素A_(1a)(1)和A_(1b)(2)、A_(2b)(3)、A_(3a)(4)和A_(3b)(5)、A_(7b)(6)、A_(10a)(7)和A_(10b)(8)、A_(15)(9)、A_(16)(10)、kitamycin A(11)、urauchimycin B(12)、deisovaleryblastomycin(13)、streptomyceamide C(1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叁醇(1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叁醇(16)、过氧化麦角甾醇(17)。结论化合物3、6~13及15~17均为首次从抗生链霉菌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均有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10的抗白念珠菌活性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付书娜[2](2016)在《抗生链霉菌H74-21的抗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活性筛选获得一株来源于红树林底泥且具抗真菌活性的海洋放线菌H74-21,对其进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的小规模发酵,并对其提取物进行化学筛选以及初步的活性筛选。根据筛选结果选择最优培养基进行一定规模的放大发酵,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综合利用硅胶开放柱色谱、ODS中低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性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等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其进行活性评价。从菌株H74-21中分离鉴定22个单体,化合物16和21为两个新化合物,化合物22为新天然产物。其结构分别为:抗霉素A1a/1b(1、2)、抗霉素A7b(3)、抗霉素A2a(4)、抗霉素A8a/8b(5、6)、抗霉素A3a/3b(7、8)、cyclo-((S)-Pro-(R)-Leu)(9)、seco-((S)-Pro-(R)-Val)(10)、cyclo-(S)-Pro-8-hydroxy-(R)-Ile(11)、放线菌素D(12)、放线菌素X2(13)、deisovalerylblastomycin(14)、urauchimycin B(15)、kitamycin C(16)、kitamycin A(17)、kitamycin B(18)、2-苯基乙酰胺(19)、麦角甾醇(20)、streptomyceamide C(21)、1,4-二甲基-3-异丙基-2,5-哌啶二酮(22)。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抗真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13个抗霉素类化合物和两个放线菌素类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MIC值分别为0.3125?g/disk,2.5?g/disk,5.0?g/disk。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7、12、13和14~18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神经癌细胞(SF-268)、人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50?g/ml),其中放线菌素(化合物12、13)细胞毒性最强(IC50<1.6?g/ml)。结合16S rDNA序列比对、培养特征,即基内菌丝颜色Ш76′咖啡色,气生菌丝量多色灰,且在电镜下观察,气生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直,孢子为圆柱状,和使明胶液化较慢、水解淀粉能力较强、在纤维素上不生长、不能使牛奶凝固、能使牛奶胨化的生理生化特征等鉴定H74-21为链霉菌属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4-01)
赵菲,杨志荣[3](2013)在《溶壁微球菌对抗生链霉菌ZM-16产生放线菌素D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不同种类、数量的细菌与抗生链霉菌ZM-16共同培养后发酵液抑制青枯菌活性的变化,筛选出能够提高ZM-16发酵液抑青枯菌活性的诱导菌溶壁微球菌.其灭活菌体的诱导效果高于活菌.其最佳添加条件为发酵前添加体积分数为2%的溶壁微球菌灭活菌体.在其最佳添加条件下,摇瓶发酵产生放线菌素D的产量可达119.93mg/L,比未添加菌体摇瓶培养的放线菌素D产量提高了50%;20L规模发酵产生放线菌素D的产量可达82mg/L,比未添加菌体同规模发酵的放线菌素D产量提高了95%.(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谢迎春,贾红华,谢柏盛,朱清禾,贾丽莎[4](2011)在《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产吩恶嗪酮合成酶基因的重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中提取出目的基因phs,构建基于质粒pET28a的诱导型表达载体pET28a-phs。以E.coli为表达宿主,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宿主菌之后获得能够高效表达吩恶嗪酮合成酶(PHS)的重组菌,经SDS-PAGE验证在72.1 kD处有明显蛋白条带。通过调整可能影响表达的参数获得PHS在大肠杆菌中的最优表达条件。最终优化后的表达条件是最适Cu2+浓度为1.5 mmol/L,最适细菌培养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0,在OD600为0.6,时加入终浓度为1.0 mmol/L的IPTG为最佳诱导条件,30℃诱导16 h为最佳诱导时间。(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1年04期)
G,H,Jones,张玉泉[5](1988)在《抗生链霉菌中放线菌素合成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线菌素是链霉菌产生的一类色肽抗生素.因毒性关系,故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但作为依赖DNA的RNA合成的强抑制剂,使它们成为有价值的生化工具.关于放线菌的生物合成,已提出了一个假定的生物合成途径,至少已有两种参与抗生素产生的酶得到了鉴别.其中一种酶激活抗生素发色团的前体4-甲基-3-羟基-2-氨基苯甲酸.第二种酶吩恶嗪酮合酶(PHS)参与图1所示的反应类型.在放线菌素生物合成中,PHS被认为是催化两个分子的4-甲基-3-羟基-2-氨基苯甲酰五肽的氧化缩合作用,产生放线菌素和放线菌素酸.(本文来源于《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期刊1988年02期)
抗生链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通过活性筛选获得一株来源于红树林底泥且具抗真菌活性的海洋放线菌H74-21,对其进行不同培养基条件下的小规模发酵,并对其提取物进行化学筛选以及初步的活性筛选。根据筛选结果选择最优培养基进行一定规模的放大发酵,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综合利用硅胶开放柱色谱、ODS中低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性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等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其进行活性评价。从菌株H74-21中分离鉴定22个单体,化合物16和21为两个新化合物,化合物22为新天然产物。其结构分别为:抗霉素A1a/1b(1、2)、抗霉素A7b(3)、抗霉素A2a(4)、抗霉素A8a/8b(5、6)、抗霉素A3a/3b(7、8)、cyclo-((S)-Pro-(R)-Leu)(9)、seco-((S)-Pro-(R)-Val)(10)、cyclo-(S)-Pro-8-hydroxy-(R)-Ile(11)、放线菌素D(12)、放线菌素X2(13)、deisovalerylblastomycin(14)、urauchimycin B(15)、kitamycin C(16)、kitamycin A(17)、kitamycin B(18)、2-苯基乙酰胺(19)、麦角甾醇(20)、streptomyceamide C(21)、1,4-二甲基-3-异丙基-2,5-哌啶二酮(22)。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抗真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13个抗霉素类化合物和两个放线菌素类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MIC值分别为0.3125?g/disk,2.5?g/disk,5.0?g/disk。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7、12、13和14~18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神经癌细胞(SF-268)、人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50?g/ml),其中放线菌素(化合物12、13)细胞毒性最强(IC50<1.6?g/ml)。结合16S rDNA序列比对、培养特征,即基内菌丝颜色Ш76′咖啡色,气生菌丝量多色灰,且在电镜下观察,气生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直,孢子为圆柱状,和使明胶液化较慢、水解淀粉能力较强、在纤维素上不生长、不能使牛奶凝固、能使牛奶胨化的生理生化特征等鉴定H74-21为链霉菌属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生链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帆,陈芳,郑新恒,林壁润,周光雄.抗生链霉菌200-09的抗真菌活性成分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
[2].付书娜.抗生链霉菌H74-21的抗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暨南大学.2016
[3].赵菲,杨志荣.溶壁微球菌对抗生链霉菌ZM-16产生放线菌素D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4].谢迎春,贾红华,谢柏盛,朱清禾,贾丽莎.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antibioticus)产吩恶嗪酮合成酶基因的重组表达[J].生物技术通报.2011
[5].G,H,Jones,张玉泉.抗生链霉菌中放线菌素合成的调节[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