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生态经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澜沧江中下游,林茶复合生态系统,乡村发展
复合生态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谷红芹,李建钦[1](2019)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林茶复合生态系统经营与乡村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是世界茶的发源地之一,林茶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是当地重要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之一。通过对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林茶系统经营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地社区林茶系统经营在意识、技术、产品营销上已具备一定优势,在提高社区土地利用率、增加林产品产出、提升茶叶品质、美化人居环境、维护社区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资源利用、生计维持和社区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促进澜沧江中下游山地社区生计发展和林茶资源可持续经营利用探寻了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12期)
李晨晨,周再知,梁坤南,黄桂华,杨光[2](2018)在《不同林药复合经营模式对杉木生态公益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适宜的林药模式,促进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改造和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研究了杉木与药用植物复合经营对退化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杉木生态公益林内构建8种复合经营模式。在模式内分层取土测定6个物理指标和9个化学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各模式的改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种药用植物均能显着(P<0.05)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质量分数,尤其是对表层土壤,其中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以杉木+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模式改良效果为佳,分别比杉木纯林模式提高50.5%,75.1%和36.9%;非毛管孔隙度以杉木+石笔木Tutcheria championi模式最佳,是纯林的1.1倍;土壤容重以杉木+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模式最低,比纯林降低了22.3%。土壤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全钾和全磷质量分数以杉木+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最高,分别比纯林提高了41.8%,35.0%,108.1%,42.4%和37.0%;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以杉木+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最高,是杉木纯林的2.1倍;土壤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以杉木+胆木和杉木+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模式最高,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32.1%和52.0%。20~40 cm土层中,土壤物理性质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养分大多差异不显着。灰色关联分析表明:8种林药模式对杉木生态公益林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关联度大小排序为:杉木+草豆蔻>杉木+胆木>杉木+梅叶冬青>杉木+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杉木+石笔木>杉木+裸花紫珠>杉木+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杉木+金花茶>杉木纯林。杉木+草豆蔻模式是本研究中改良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最佳的复合模式,可考虑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彭小博[3](2017)在《锥栗与多花黄精复合经营生态经济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锥栗(Castanea henryi(Skam)Rehd.t Wils.)是浙西南主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仅浙江庆元县就有锥栗5.8万亩,在锥栗林地进行复合经营既可以缓解农林争地的矛盾,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目前“锥栗+多花黄精”林药复合经营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对锥栗、多花黄精两者的科学配置方面还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试验以锥栗和多花黄精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套种密度对锥栗林下生态效益的影响,不同种植模式对锥栗与多花黄精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旨在筛选出科学配置的复合种植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锥栗+多花黄精不同套种密度对林下生态效益影响不同。以锥栗林下套种多花黄精密度40%、60%和锥栗纯林(CK)相比较。不同套种密度对林下微环境的改善程度存在差异,与纯林对照相比,套种密度40%和套种密度60%林下的空气湿度分别提高了 15.7%和24.3%,0-5cm深的土壤温度分别降低了 2.2%和2.8%。各林内距地面0.5m处空气温度,分别为锥栗纯林34.1℃、套种密度40%锥栗林33.2℃、套种密度60%锥栗林32.9℃。土壤酶活性和肥力指标各指标总体均表现出一定规律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样地的土壤酶活性和肥力指标总体均表现为套种密度40%>套种密度60%>纯林,差异显着(P<0.05)。与纯林对照相比,套种密度40%和套种密度60%林地的林下植被盖度依次增加了 50%和60%,物种丰富度指数依次升高了 216%和324%,Shannon-Wiener指数依次升高了 94.7%和142.1%,均匀度指数依次降低了 3.5%和4.7%。地表径流量与水土流失量大小排列均为纯林(CK)>套种密度40%>套种密度60%。由此可知,锥栗套种多花黄精后比纯林(CK)种植有更佳的生态效益,而生态效益最佳的套种密度为锥栗林下套种60%多花黄精。2、不同种植模式对锥栗和多花黄精的生长影响。锥栗林下套种密度60%多花黄精、大田大棚遮荫条件多花黄精和大田无遮荫条件多花黄精3种模式下多花黄精的生长对比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多花黄精生长影响不同。上述3种种植模式多花黄精的茎高大小依次是94.85cm、106.38cm、103.53cm,地径大小依次是 0.82cm、0.93cm、0.88cm,叶面积大小依次 22.13、32.48、31.63cm2,多糖含量分别为23.91%、21.05%和22.67,皂苷含量分别4.7%、3.7%和3.2%。其中无遮荫条件多花黄精叶片在7月开始逐渐萎缩,其他种植模式叶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林下套种密度60%多花黄精、大棚遮荫条件多花黄精、无遮荫条件多花黄精在第二年地下块根增殖倍数依次是2.8倍、4倍、2倍。由此可知:大棚栽培条件下株高、茎粗、叶面积、块根等生长性状都有较高的生长速率和性状表达,而林下套种条件下的生长又优于无遮荫种植条件下的生长状况。锥栗林下套种多花黄精密度40%、60%和锥栗纯林(CK)3种模式下锥栗的生长对比研究表明:套种多花黄精后,锥栗生长明显不同。与锥栗纯林(CK)比较,锥栗林下套种多花黄精密度40%、60%两种模式下锥栗细根的生长量均得到大幅提升,且细根分布趋势开始上移和外扩;上述不同套种密度对锥栗的叶面积、新稍长度、光合速率和果实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与纯林CK相比较,其中结果枝长度依次增加了 23.89%和17.09%,结果枝叶面积依次增加了 23.07%和16.92%,净光合速率依次提升了 8.8%和7.8%,果实产量依次增加了 24%和16%,淀粉含量依次分别提升了 7.7%和4.9%。锥栗果实综合品质均较好,其中以套种40%密度种植方式最为突出。3、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对比研究。锥栗林下套种多花黄精密度、大棚遮荫条件多花黄精、锥栗林下套种密度40%和无遮荫条件多花黄精的年利润依次是4090元、3425元、3331元、1883元和939元。由此可知,不同种植模式中,锥栗林下套种60%多花黄精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综上所述,锥栗林下套种60%多花黄精模式是锥栗与多花黄精复合经营的合最佳合理配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陈志伟[4](2017)在《油茶幼林复合经营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浙西南丽水市少平地多丘陵山地,林农长期在垦造耕地种植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山地垦造的耕地土壤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肥力恢复困难。且油茶幼林前期经营管理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林农种植油茶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油茶幼林复合经营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但关于油茶幼林复合经营作物生物节律、微环境、土壤营养元素动态变化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丽水市龙泉市仙仁村4年生'长林40号'油茶为试验材料,设置油茶+花生(Arachis hypogaea)、油茶+旱稻(Oryza sativa)、油茶+大豆(Glycine max)3种复合经营模式,以油茶清耕(CK)作为对照,通过试验基地采样、监测和室内测定,研究了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内微环境因子、套种作物的生长节律及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规律、油茶幼林树体生长影响和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幼林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内微环境因子监测结果表明,油茶+花生、油茶+旱稻、油茶+大豆复合经营模式可以降低油茶林内7月~10月夏季高温天气空气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其中,8月油茶清耕的日平均空气温度可达到37.7℃,油茶+花生、油茶+旱稻、油茶+大豆复合经营模式比油茶清耕降低1.6%、8.5%、2.4%,8月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比油茶清耕分别高7.42%、20.07%、10.29%。8月土壤温度比油茶清耕低27.35%、24%、25.48%,复合经营模式夏季降温增湿效果显着。(2)油茶幼林不同复合经营模式中作物生长高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在一年生长周期内呈一直增加的变化趋势,而根冠比呈现出一直下降的变化趋势。复合经营模式中除目标收获物籽粒(约占总生物量的17.3%-28%)作为完全的收获物外,生物量归还率达到71%~82.7%,其余茎、叶、根等部分都以各种方式还田,有助于提高耕作层的耕性,提高土壤肥力,加速油茶幼林复合系统土壤熟化。(3)油茶幼林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茶+花生、油茶+旱稻、油茶+大豆复合经营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含水率,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油茶+花生、油茶+旱稻、油茶+大豆复合经营模式pH比油茶清耕提高16.43%、19.44%、13.19%,铵态氮含量比油茶清耕分别提高57.95%、45.64%、68.83%,有机质含量比油茶清耕分别提高41.44%、21%、43.67%,有效磷含量比油茶清耕分别提高22.76%、35.34%、33.59%,有效钾含量比油茶清耕提高90.95%、59.16%、101.14%。复合经营模式还可有效提高模式内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复合经营模式内土壤理化性质显着改善。(4)油茶幼林不同复合经营模式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茶+花生、油茶+旱稻、油茶+大豆复合经营模式内油茶高度比油茶清耕提高17.19%、22.63%、27.96%,油茶地径粗度比油茶清耕提高14.85%、9.6%、17.68%,东西冠幅比油茶清耕提高5.6%、5.8%、17.65%,南北冠幅比油茶清耕提高2.7%、7.5%、14.93%,春梢长度比油茶清耕增加34.36%、18.5%、47.19%,春梢数量比油茶清耕增加39.1%、18.28%、50.52%,春梢粗度比油茶清耕增加11.35%、7.56%、20.54%,花苞数比油茶清耕增加50.16%、18.46%、56.87%。油茶幼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油茶清耕相比,还可明显增加油茶种植户经济收入,每hm2净经济收入达到11438元、14850元、10940元。油茶幼林地复合经营增加了油茶幼林生物量累积,改善了林内微环境及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油茶幼林根系活力,吸收养分增加,促进株高、地径、冠幅、春梢的生长。综合复合经营模式内生物量积累、微环境因子、油茶树体生长、经济效益分析,作者认为,油茶复合经营模式非常值得在丘陵山地新造油茶幼林地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成忠,张衡锋,韦庆翠,孙燕,黄厚琦[5](2016)在《油用牡丹-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油用牡丹-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筛选出同时兼备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复合经营模式,以油用牡丹纯林为对照,连续2年对10种不同复合经营模式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BF3和BZ3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BF1具有最高的净收益率,BZ2和BZ3具有较高的净收入;BZ3兼备生态经济效益,适宜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6年09期)
牛潇宇[6](2016)在《毛竹林食用菌的生态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竹是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中国竹类资源丰富。食用菌味道鲜美,被人们广泛食用,具有丰富的商业价值和药用价值[1]。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消费国,2015年食用菌总产量达全世界70%以上。发展毛竹林食用菌的复合经营,可增加竹林经营附加值,显着提高竹林经营效益。本研究根据食用菌喜阴及毛竹林高度郁闭等特性[2],大胆探索毛竹林与食用菌的生态复合经营,筛选适宜毛竹林不同季节复合经营的食用菌品种,探索竹林与食用菌的最佳栽培模式,建立毛竹林下食用菌的生态栽培模式体系,为竹林食用菌的复合经营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试验选择了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榆黄菇(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姬菇(Pleurotus cornucopiae)、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rill)和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六种食用菌品种,进行实验室培养与毛竹林食用菌栽培,得出如下试验结果:1、根据竹林出笋规律、食用菌生长特性和复合经营技术难度、投入产出比等建立了叁种复合经营模式,分别是毛竹林与食用菌的冬春复合经营模式、毛竹林与食用菌的夏秋复合经营模式和毛竹林与珍稀食用菌的复合经营模式。冬春复合经营模式选择的菌种是秀珍菇和姬菇,夏秋复合经营模式选择的菌种是榆黄蘑和平菇,珍稀食用菌的复合经营模式选择的菌种是姬松茸和羊肚菌。2、通过实验室的原种培养,得到适合平菇、秀珍菇、榆黄菇、姬菇和姬松茸的原种培养的最佳条件:土豆24%,蔗糖2%,KH2PO4 1%,无水MgSO40.5%,蛋白胨0.2%,麸皮1%,VB1 0.1%,水1000mL,大米50%,培养温度为22℃。姬松茸菌种长满培养基约需30d,其他品种培养周期约为20d。羊肚菌的最适母种培养基为:马铃薯200g/L,蔗糖20g/L,琼脂20g/L,蛋白胨1g/L,维生素B11g/L,羊肚菌培养温度为25℃,菌丝长满培养基时间为15d。3、平菇,秀珍菇,榆黄菇及姬菇的栽培种培养条件为:茶渣76%,麸皮(或米糠)20%,石灰2%,石膏2%,料水比1:1.4,培养温度为24℃,菌丝长满约为25d。姬松茸栽培种培养条件为:菌草76%,玉米粉8%,麸皮5%,石灰粉1%,菌丝培养温度为23℃,25d菌丝长满培养基。羊肚菌的栽培种培养条件为:菌草42%,木屑25%,麦粒25%,麸皮5%,土3%,培养温度为25℃,30d菌丝长满培养基。4、毛竹林与食用菌的生态复合经营采用菌草、茶渣、笋壳作为食用菌栽的栽培原料,在试验地建畦种植。其中利用茶渣为主料栽培的秀珍菇和姬菇产量为1.05kg/m2、1.57kg/m2,菌草为主料栽培的秀珍菇,姬菇产量分别为1.26kg/m2、3.72kg/m2,虽然同等条件下,利用菌草作为培养料的食用菌产量高于茶渣培养料,但茶渣属于农业生产剩余物循环利用,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生态价值。以笋壳为主料栽培的平菇和榆黄蘑的产量为5.93kg/m2、1.88kg/m2,分别是同样条件下木屑作为栽培料所获产量的44.1%和20.15%。菌草栽培的姬松茸和羊肚菌产量分别为0.83kg/m2、0.15kg/m2。5、在竹林中套种食用菌,竹林土壤中的n、k、p等营养元素含量显着增加,土壤酸化得到有效缓解,对提高土壤质量、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6、开展竹林食用菌生态复合经营模式研究得出,毛竹林与食用菌的冬春复合经营模式,产量较高,菌菇质量较好,病虫危害轻,污染率低,但出菇易受雨雪天气的影响。毛竹林与食用菌的夏秋复合经营模式,栽培方法简单,产量高,但因为夏季温度较高,菌丝易受杂菌污染。毛竹林与珍稀食用菌的复合经营模式,栽培方法复杂,条件要求高,栽培过程不易控制,产量较低,但姬松茸和羊肚菌作为稀有药用菌种,因其本身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格较高,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将笋壳,菌草,茶渣等作为食用菌的主要栽培料,前景广阔,具有很大潜力优势。7、在不计算竹材和竹笋产值情况下,冬春复合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比为1:1.34,经济效益为85,400元/hm2;夏秋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比为1:1.54,经济效益为143,500元/hm2;珍稀食用菌复合经营模式的投入产出比为1:1.6,经济效益为161,233元/hm2;普通竹林经营,每公顷的经济效益仅为6117元。毛竹林与食用菌的生态复合经营效益远远高于普通竹林经营所产生的经营效益。(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6-04-01)
张军,罗良县,林辉跃[7](2016)在《油茶、山稻、马铃薯等作物生态复合经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叁门县于2010年被列入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近年来,新发展油茶林超过666.67万hm2。油茶虽是高效的油料树种,但新造油茶林生产缓慢,林地空阔易滋生杂草,前期管理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如何通过油茶幼林复合经营,弥补油茶幼林前期无产出,初投产效益低,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6年09期)
程云霞[8](2016)在《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经营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林复合经营模式逐渐发展起来,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农林发展的速度,使得复合系统的收益远远超过单一的农业生产的产出和收益。因此,农林复合经营集生态效益、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大大改善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模式。基于此,以浙江省临安市太阳镇为研究对象,介绍农林复合经营的优势,详细阐述其生态效益,以期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6年01期)
洪传春,刘某承,李文华[9](2015)在《农林复合经营: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林复合经营表现为复合型的农业生产系统,其实质是对土地单元综合的和可持续的利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的背景下,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农林复合经营以其有效地契合了中国人多地少和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国情,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生态农业"现代、高效、循环"的特点,而成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为促进农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现代科技在农林复合经营中的应用,同时注意加强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应用效果的评估和相关财政与金融政策支持的力度。(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5年03期)
韦铄星,刘晓蔚,张烨,黄荣林,刘菲[10](2014)在《桉树-药材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桉树复合经营林-药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并筛选出同时具备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良模式,以桉树纯林为对照,连续5年对桉树人工林间种药材(扶芳藤、金银花和鸡骨草)的6种模式进行对比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6种模式中A1和A3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对比CK模式,A1和A3的枯落物量分别增加了19.5%和30%;蓄积量分别增加了25.18 m3/hm2和36.39 m3/hm2;林分空气和土壤温度明显下降,湿度有所提升;土壤孔隙度和最大含水量明显提高,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提高3.5%以上;地表径流降低9.2%以上。(2)A3和B3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药材净收益率分别为94.10%和185.16%;总净收益率分别是CK模式的102.2%和86.5%。(3)A3模式同时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宜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复合生态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适宜的林药模式,促进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改造和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研究了杉木与药用植物复合经营对退化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杉木生态公益林内构建8种复合经营模式。在模式内分层取土测定6个物理指标和9个化学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各模式的改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种药用植物均能显着(P<0.05)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质量分数,尤其是对表层土壤,其中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以杉木+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模式改良效果为佳,分别比杉木纯林模式提高50.5%,75.1%和36.9%;非毛管孔隙度以杉木+石笔木Tutcheria championi模式最佳,是纯林的1.1倍;土壤容重以杉木+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模式最低,比纯林降低了22.3%。土壤有机质、有效氮、速效钾、全钾和全磷质量分数以杉木+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最高,分别比纯林提高了41.8%,35.0%,108.1%,42.4%和37.0%;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以杉木+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最高,是杉木纯林的2.1倍;土壤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以杉木+胆木和杉木+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模式最高,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32.1%和52.0%。20~40 cm土层中,土壤物理性质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养分大多差异不显着。灰色关联分析表明:8种林药模式对杉木生态公益林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关联度大小排序为:杉木+草豆蔻>杉木+胆木>杉木+梅叶冬青>杉木+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杉木+石笔木>杉木+裸花紫珠>杉木+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杉木+金花茶>杉木纯林。杉木+草豆蔻模式是本研究中改良杉木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最佳的复合模式,可考虑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生态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1].谷红芹,李建钦.澜沧江中下游地区林茶复合生态系统经营与乡村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2].李晨晨,周再知,梁坤南,黄桂华,杨光.不同林药复合经营模式对杉木生态公益林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8
[3].彭小博.锥栗与多花黄精复合经营生态经济效益[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4].陈志伟.油茶幼林复合经营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5].李成忠,张衡锋,韦庆翠,孙燕,黄厚琦.油用牡丹-薄壳山核桃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6
[6].牛潇宇.毛竹林食用菌的生态复合经营模式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
[7].张军,罗良县,林辉跃.油茶、山稻、马铃薯等作物生态复合经营模式[J].南方农业.2016
[8].程云霞.农林复合经营的生态效益研究[J].北京农业.2016
[9].洪传春,刘某承,李文华.农林复合经营: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J].农村经济.2015
[10].韦铄星,刘晓蔚,张烨,黄荣林,刘菲.桉树-药材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