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株型水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理想株型,栽培条件,群体质量
新株型水稻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松[1](2015)在《氮肥和密度对新株型水稻产量、群体质量和茎秆抗折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初步选育出的带有IPA1纯合突变基因的新株型常规粳稻JY3-693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常规粳稻宁1092为材料,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系统研究了不同氮肥、栽插密度和穴种子苗数水平对JY3-693的产量性状、群体质量和茎秆抗折力的影响,明确IPA1基因的应用价值及JY3-693获得高产和较高抗倒伏能力的栽培条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带有IPA1纯合突变基因的常规粳稻JY3-693具有显着的株型特征:JY3-693单茎分蘖数低,分蘖成穗率高,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穗长、一次枝梗数均极显着大于宁1092,结实率极显着低于宁1092,说明IPA1基因纯合体具有低分蘖数、形成大穗的典型特征;JY3-693上四叶叶面积、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极显着大于宁1092,说明IPA1基因纯合体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有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JY3-693各节间粗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机械和薄壁组织细胞层数均极显着大于宁1092,说明IPA1基因纯合体具有较强的茎秆粗度,但JY3-693各节间抗折力小于宁1092,主要可能因为JY3-693各节间单位体积干物质量小于宁1092;相同穴本条件下,JY3-693在180kg/hm~2纯氮条件下,理论产量低于宁1092,而在225kg/hm~2纯氮条件下,JY3-693的理论产量高于宁1092,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对JY3-693产量的增加具有极显着效果,说明IPA1纯合体具有一定的高产潜力,能够有效的提高水稻产量。JY3-693具有IPA1突变基因过表达体的典型特征:低分蘖、大穗、茎秆粗壮。2.氮肥施用量增加,有利于群体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理论产量增加;栽插密度增加,有利于提高群体有效穗,但每穗总粒数降低,JY3-693理论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各密度水平间差异不显着,适中的栽插密度能够有效的增加产量;穴种子苗增加,群体有效穗增加,穗总粒数降低,JY3-693的理论产量增加,各穴种子苗水平间差异极显着。3.氮肥增加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群体有效穗和干物质积累量;低栽插密度、穴种子苗水平有利于提高叶片光合速率,栽插密度、穴种子苗数增加,促进群体有效穗和干物质积累量增加。4.茎秆倒伏指数与株高呈极显着正相关,各节间长与倒伏指数呈显着负相关,各节间长轴长,短轴长,茎秆横截面积,节间壁厚,茎秆壁截面积与倒伏指数正相关不显着,与节间抗折力多为极显着正相关,其中节间厚度与节间抗折力正相关不显着,节间单位体积干物质重与倒伏指数负相关不显着,与节间抗折力正相关不显着,基部节间大维管束数目、小维管束数目,机械组织细胞层数、薄壁细胞层数与倒伏指数大多表现为负相关不显着,与节间抗折力大多表现为正相关不显着,节间抗折力与倒伏指数显着负相关。5.氮肥施用量增加,水稻茎秆基部第一节间的抗折力增加,基部第二、叁节间抗折力降低,节间长度增加,茎秆粗度降低,单位体积干物质量降低,说明氮肥增加有利于水稻茎秆细长型生长,加速物质运输;栽插密度增加,有利于茎秆基部节间长度降低,不利于增加茎秆粗度和充实度;穴种子苗数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变短,基部第叁节间变长,茎秆变粗,但单位体积干物质量下降,降低了茎秆的充实度。6.高产抗倒的栽培条件:JY3-693在施纯氮225kg/hm~2,行株距为26.67cm*13.33cm,每穴栽插6颗种子苗的栽培条件下,既能有效的增加产量,又能较好的实现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使产量和抗倒伏得到兼顾。(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张长波[2](2007)在《新株型水稻潜在姜烯合成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萜烯类化合物作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最大的一个家族,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天敌叁者之间扮演着“信使”角色,能够引起昆虫行为和生理上的多种反应,是对昆虫行为产生调控作用的一种重要因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植物体内萜烯类化合物的次生代谢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合酶的研究日趋增多,多种生物体内大量萜类合酶被克隆并功能分析。本研究在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水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根据KOME数据库中的水稻cDNA信息设计引物,以水稻叶片cDNA为模板,经PCR获得两条萜烯合酶基因全长序列,并将克隆得到的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进行异源表达。另外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对所得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特征、疏/亲水性、二级结构、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功能域和系统发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实验提供理论参考。目前取得以下一些初步结果,(1)利用HS-SPME-GC-MS技术,通过检索NIST质谱库,运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四个品种水稻IR68011、TZRO、SN89366和汕优63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直链烷烃类化合物(17种)和倍半萜烯类化合物(5种),另外还有少量酯类(2种)、醇类(1种)和酮类(1种)。其中TZRO挥发物中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最为丰富,含有β-倍半水芹烯(3.25%)、α-姜烯(3.01%)、α-香柠檬烯(1.7%)、α-姜黄烯(1.57%)、β-红没药烯(1.48%),而IR68011含有其中的α-姜烯(6.82%)和α-姜黄烯(2.4%)两种倍半萜烯,不过IR68011中的姜烯含量是TZRO中的两倍之多。本研究没有在水稻挥发物中检测到单萜烯化合物。(2)对KOME数据库中水稻的cDNA信息进行BLAST搜索,并设计引物,抽提富含姜烯的水稻品系IR68011叶片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得到两条潜在姜烯合酶基因序列ZIS1和ZIS2,测序结果显示其ORF分别为1800bp和1515bp,利用基因融合表达系统将得到的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进行表达,并摸索优化了原核表达条件,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基因获得了大量表达,不过绝大多数原核表达蛋白均以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后续的蛋白种类鉴定和活性测定带来了一定困难。(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ZIS1和ZIS2有着极为相似的碱基组成比例,ZIS1的A:G:T:C=30:22.78:26.56:20.67,ZIS2的A:G:T:C=30.89:22.84:27.13:19:14,两者中A+T的含量均相对较多。ZIS1编码599aa,ZIS2编码504aa,同样ZIS1和ZIS2也有着相似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含量最为丰富的氨基酸为Leu,分别为10.18%和10.91%。经分析,ZIS1和ZIS2均为亲水性蛋白,均无导肽序列和信号肽序列,由导肽和信号肽的分析结果可推断,其对应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不进行转运,而是留在细胞质基质中,直接与代谢底物作用。跨膜区域分析结果显示ZIS1和ZIS2均不含跨膜区,这也对导肽和信号肽的推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即二者在细胞质中合成后,不进行跨膜转运,直接在细胞质基质中的特定部位发挥作用。氨基酸序列功能位点搜索结果显示,ZIS1含有3个N-糖基化位点,1个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相关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7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8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4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1个酰氨化位点;ZIS2含有1个N-糖基化位点,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7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2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2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1个细胞附着位点。这些序列中功能位点的多样性很好的说明了萜烯合酶功能的多样性。对ZIS1和ZIS2氨基酸序列的结构功能域分析,发现了两个功能域,一个是N-terminal domain(PF01397),该功能域属于萜烯合酶家族(TPS)所有,另一个为萜烯合酶结合金属离子的功能域(PF03936)。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是最大量的结构元件,在ZIS1中分别占59.93%和28.21%,在ZIS2中分别占72.82%和18.65%,另外均有少量的β-转角和延伸链。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了54条不同植物多种萜烯合酶的基因序列,对其进行序列比对,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ZIS1和ZIS2均含有萜烯合酶共有保守区DDXXD序列,并与单子叶植物水稻和玉米的倍半萜烯合酶的关系最为接近,同时结果也显示,除个别序列外,总体上单萜烯合酶、倍半萜烯合酶和二萜烯合酶各自聚为一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7-05-01)
胡文新,彭少兵,高荣孚,J,K[3](2005)在《新株型水稻的光合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株型(NPT)水稻的净光合速率(Pn)明显低于常规籼稻。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新株型水稻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高于常规籼稻;但是从单位叶绿素的饱和净光合速率、遮荫试验结果及PSII的光化学淬灭系数来看,新株型水稻的实际光能利用效率较常规籼稻低。这表明非光化学过程是限制新株型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作者从光能利用效率的角度讨论了新株型水稻的生理改良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11期)
郭玉春,林文雄,梁义元,陈芳育,梁康迳[4](2002)在《新株型水稻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Ⅳ.源库关系与后期生理生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探讨了新株型(NPT)水稻的源库特征和生育后期生理生化特性,并对引起该类型水稻结实率低、充实度差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PT水稻具有库大源足、净光合速率高、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高、膜质过氧化低、不早衰等特点,因而认为导致NPT水稻结实率低、充实度差的原因并不是库大源不足,而主要与其流不畅有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黄锦文,梁义元,梁康迳,林文雄[5](2002)在《新株型水稻与杂交稻结实期的光合特性与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穗型较大的3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新株型稻IR65600-85、二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和叁系杂交稻 优86为材料,研究其结实期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比较特性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培矮64S/E32和 优86产量差异不显着,但它们极显着地高于IR65600-85.就单茎物质生产力而言,IR65600-85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归因于其株型紧凑、少蘖大穗、分蘖成穗率高、单茎茎鞘重、光合速率高,但由于抽穗后叶、茎、鞘物质输出受阻,导致功能叶碳氮代谢紊乱,比例失调,使籽粒结实率低、充实差,产量潜力无法发挥.(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胡文新,彭少兵,高荣孚,J,K[6](2002)在《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株型水稻的气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盆栽条件下比较了 4种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新株型和 4种籼稻的气孔频率、气孔阻力和光合速率。结果表明 ,新株型的气孔频率显着低于籼稻 ,而气孔阻力高于籼稻 ,导致胞间CO2 浓度减小 ,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增大。在正常生长条件下 ,新株型的光合速率低于籼稻品种 ,并且与气孔阻力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2年10期)
郭玉春,梁康迳,吴杏春,梁义元,林文雄[7](2002)在《新株型水稻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研究Ⅲ.单株产量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 11个新株型稻 (NPT)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与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偏少是限制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在改良新株型稻的育种中 ,宜采用提高单株有效穗数和增长一次枝梗总长、增加穗实粒数和减少着粒密度、千粒重的技术路线。(本文来源于《福建稻麦科技》期刊2002年02期)
杨建昌,徐国伟,仇明,张文虎,王志琴[8](2002)在《新株型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 8个新株型水稻品系为材料 ,研究新株型稻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与汕优 63相比 ,新株型稻每穗粒数多 ,单位面积总颖花量高 ,但因结实率低而产量较低。新株型稻的分蘖少 ,前中期生长量较小 ,结实期叶片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较高 ,干物质积累量高 ,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运转率低。依据强、弱势粒的灌浆速率 ,新株型稻籽粒灌浆可分成快速同步灌浆型、异步灌浆型和缓慢同步灌浆型 3种类型。灌浆类型与结实率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 :新株型稻结实率低主要是受精籽粒充实不良所造成 ,而物质运转率低是籽粒充实不良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郭玉春,梁义元,梁康迳,陈鸿飞,林文雄[9](2001)在《新株型水稻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 Ⅱ.分蘖特性与形态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株型 (NPT)水稻为供试材料 ,特青和汕优 63为对照 ,从分蘖动态与形态解剖特征对 NPT水稻分蘖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NPT水稻具有分蘖力弱、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相对较长、低节位分蘖极少、平均有效穗少、成穗率高等特点 .分蘖原基解剖观察表明 ,NPT水稻各分蘖节均有腋芽原基发生 ,但高节位与低节位的芽原基发育存在差别 .低节位的芽原基绝大多数成为败育腋芽 ,有些低节位分蘖腋芽发育正常 ,但因其根原基发育不良或幼叶生长锥萎缩变形造成腋芽难以成蘖 .高节位的腋芽则发育良好 ,都能成蘖 .在试验中还观察到 NPT水稻顶芽发育良好 ,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胡文新[10](2001)在《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株型水稻的研究背景和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突破现有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 ,国际水稻研究所从 1 990年开始利用热带粳稻 (爪哇稻 )资源育成了一种被称为新株型 (NPT)的水稻。该水稻具有穗大、无效分蘖少、茎秆粗、叶片挺直等特点 ,预期在热带地区的产量潜力为 1 2~ 1 5t/hm2 。在大田试验中发现 ,部分新株型水稻表现出了较高的产量潜力 ,同时也存在生物产量低、结实率低、抗病虫能力差等问题。综述了新株型的育种背景、在大田试验中的表现及其改良途径。(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新株型水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萜烯类化合物作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最大的一个家族,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天敌叁者之间扮演着“信使”角色,能够引起昆虫行为和生理上的多种反应,是对昆虫行为产生调控作用的一种重要因素。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植物体内萜烯类化合物的次生代谢合成途径及其相关合酶的研究日趋增多,多种生物体内大量萜类合酶被克隆并功能分析。本研究在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水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基础上,根据KOME数据库中的水稻cDNA信息设计引物,以水稻叶片cDNA为模板,经PCR获得两条萜烯合酶基因全长序列,并将克隆得到的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进行异源表达。另外从生物信息学角度,对所得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结构特征、疏/亲水性、二级结构、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功能域和系统发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实验提供理论参考。目前取得以下一些初步结果,(1)利用HS-SPME-GC-MS技术,通过检索NIST质谱库,运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四个品种水稻IR68011、TZRO、SN89366和汕优63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直链烷烃类化合物(17种)和倍半萜烯类化合物(5种),另外还有少量酯类(2种)、醇类(1种)和酮类(1种)。其中TZRO挥发物中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最为丰富,含有β-倍半水芹烯(3.25%)、α-姜烯(3.01%)、α-香柠檬烯(1.7%)、α-姜黄烯(1.57%)、β-红没药烯(1.48%),而IR68011含有其中的α-姜烯(6.82%)和α-姜黄烯(2.4%)两种倍半萜烯,不过IR68011中的姜烯含量是TZRO中的两倍之多。本研究没有在水稻挥发物中检测到单萜烯化合物。(2)对KOME数据库中水稻的cDNA信息进行BLAST搜索,并设计引物,抽提富含姜烯的水稻品系IR68011叶片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得到两条潜在姜烯合酶基因序列ZIS1和ZIS2,测序结果显示其ORF分别为1800bp和1515bp,利用基因融合表达系统将得到的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菌株中进行表达,并摸索优化了原核表达条件,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基因获得了大量表达,不过绝大多数原核表达蛋白均以无活性的包涵体形式存在,对后续的蛋白种类鉴定和活性测定带来了一定困难。(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ZIS1和ZIS2有着极为相似的碱基组成比例,ZIS1的A:G:T:C=30:22.78:26.56:20.67,ZIS2的A:G:T:C=30.89:22.84:27.13:19:14,两者中A+T的含量均相对较多。ZIS1编码599aa,ZIS2编码504aa,同样ZIS1和ZIS2也有着相似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含量最为丰富的氨基酸为Leu,分别为10.18%和10.91%。经分析,ZIS1和ZIS2均为亲水性蛋白,均无导肽序列和信号肽序列,由导肽和信号肽的分析结果可推断,其对应的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不进行转运,而是留在细胞质基质中,直接与代谢底物作用。跨膜区域分析结果显示ZIS1和ZIS2均不含跨膜区,这也对导肽和信号肽的推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即二者在细胞质中合成后,不进行跨膜转运,直接在细胞质基质中的特定部位发挥作用。氨基酸序列功能位点搜索结果显示,ZIS1含有3个N-糖基化位点,1个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相关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7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8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4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1个酰氨化位点;ZIS2含有1个N-糖基化位点,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7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2个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2个N-肉豆蔻酰化位点,1个细胞附着位点。这些序列中功能位点的多样性很好的说明了萜烯合酶功能的多样性。对ZIS1和ZIS2氨基酸序列的结构功能域分析,发现了两个功能域,一个是N-terminal domain(PF01397),该功能域属于萜烯合酶家族(TPS)所有,另一个为萜烯合酶结合金属离子的功能域(PF03936)。氨基酸序列的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是最大量的结构元件,在ZIS1中分别占59.93%和28.21%,在ZIS2中分别占72.82%和18.65%,另外均有少量的β-转角和延伸链。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了54条不同植物多种萜烯合酶的基因序列,对其进行序列比对,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ZIS1和ZIS2均含有萜烯合酶共有保守区DDXXD序列,并与单子叶植物水稻和玉米的倍半萜烯合酶的关系最为接近,同时结果也显示,除个别序列外,总体上单萜烯合酶、倍半萜烯合酶和二萜烯合酶各自聚为一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株型水稻论文参考文献
[1].李学松.氮肥和密度对新株型水稻产量、群体质量和茎秆抗折力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5
[2].张长波.新株型水稻潜在姜烯合成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序列分析[D].浙江大学.2007
[3].胡文新,彭少兵,高荣孚,J,K.新株型水稻的光合效率[J].中国农业科学.2005
[4].郭玉春,林文雄,梁义元,陈芳育,梁康迳.新株型水稻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Ⅳ.源库关系与后期生理生化特性[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5].黄锦文,梁义元,梁康迳,林文雄.新株型水稻与杂交稻结实期的光合特性与产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6].胡文新,彭少兵,高荣孚,J,K.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株型水稻的气孔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2
[7].郭玉春,梁康迳,吴杏春,梁义元,林文雄.新株型水稻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研究Ⅲ.单株产量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2002
[8].杨建昌,徐国伟,仇明,张文虎,王志琴.新株型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特点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2
[9].郭玉春,梁义元,梁康迳,陈鸿飞,林文雄.新株型水稻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Ⅱ.分蘖特性与形态解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
[10].胡文新.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株型水稻的研究背景和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