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史视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史,徽学,徽州社会,社会经济史
区域史视角论文文献综述
吴楠[1](2016)在《从区域史视角开展徽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徽学是一门以历史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学科。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徽州文书开始大量发现和流传。利用徽州文书,结合其他徽州历史文献和文化遗存等,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社会经济史为主体,以徽州整体历史文化和徽州人活动(含本土和域外)为研(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10-28)
黄家立[2](2014)在《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的区域史视角与经济学视角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多边不平衡的情况,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沿海与内地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南北之间、省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发展间的差距不仅未能得到缓解,相反,国家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来的"核心—边缘"二元结构日趋明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众区域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其展开研究,在全方位把握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实际,不断调整优化发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外资》期刊2014年04期)
黄达远[3](2013)在《区域史视角与边疆研究——以“天山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关凯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反思"边疆"概念,分析这一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文化指向及其意义,可以揭示其所包含的指涉民族国家建设工程的政治意涵。纳日碧力戈认为萨满巫觋可在意象中超越"中土"的盈缩,也可在隐喻中打造公民和谐、人群团结的共同"语法",重构勾连南北中国的意识形态根基。王东杰认为中国又并非一个完全自足和封闭的叙述单位,其内部的诸多历史现象,必须采用多个文明视域以观察中国史。韦兵认为历史上天下的"弹性"兼容多维度、多层面的表达和实践,既包括把众多族群绾合在一起的"一",也有保留相对独立的"多",提供给夷、夏互动极其宽裕的回旋余地。天下的夷狄一维,使中国能实现连续性的"广土众民",这是一种完整的中国历史经验。黄达远认为可以通过天山这一历史"主轴",可以重新认识以天山为背景的各种事件,从其中的"变"与"不变",理解新疆史及其演变。(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3年06期)
朱军献[4](2011)在《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的区域史视角与经济学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形成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深层原因,代表性的区域史学者和经济学学者,分别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历史现实和经济理论层面予以解释,施坚雅认为自然地理与古代城市建筑材料,是影响明清时期中国各大区域内形成核心-边缘结构的关键因素;缪尔达尔与赫希曼则认为区域不平衡发展是多种因素循环累积的结果;而克鲁格曼则把偶然因素作为第一推动力,由其所形成的"生产区位"与"需求区位"的循环累积,是促使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形成中心—外围结构的动因;而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总体发展"的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区域整体史观,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1年03期)
龙先琼[5](2011)在《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研究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历史变迁问题,从开发史的理解入手,以治理开发活动为线索,以开发和和社会变迁的史实分析为重点,从区域史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疏理近代湘西开发的历史过程,深刻地探讨近代湘西开发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阐述近代湘西开发治理引发的社会历史变迁的基本情况,并通过这个实证史例揭示一个区域社会在宏观历史背景下的历史变迁轨迹,从而推动区域史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湘西的开发历史悠久,在“中央——地方”的关系模式下,其悠久的开发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也表现出显着差异。进入近代,湘西开发受宏观历史过程拖拉,越来越紧密地融入历史大进程,开发和变迁的广度与深度明显拓展和深化,但同时又表现时间、范围、民族和内涵上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具有鲜明的区域历史特征,即治理性、拉动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差异性。而分析这一历史个案,需要确立整体史观下的区域史视角,惟其如此,也才能更深入认识这个区域社会的近代历史变迁,而且是深化区域史研究的有益尝试。第一章:介绍并阐述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概况。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依据,说明选题缘由和根源;介绍课题研究的学术动态,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阐述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论术字根表课题研究的对象、主要内容及其重点、难点,说明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介绍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并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等。第二章:说明“开发史”的相关概念及近代以前湘西开发的历史概况。主要说明什么是开发?什么是区域开发和区域开发史?什么是社会变迁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开发治理活动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如何?简要介绍湘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探讨近代以前湘西的开发的历史概况,以及古代湘西开发过程中的社会历史演变的特征。第叁章:疏理晚清时期湘西开发的历史情况,着重探讨进入近代以后湘西开发的新变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中湘西的开发出现了近代转型的新趋势,社会历史变迁出现近代新特点。第四章:研究北洋军阀时期的湘西开发情况,着重分析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割据统治对湘西开发的历史影响。军阀割据对近代湘西开发和社会变迁造成极不利的历史影响。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湘西开发,着重探讨张治中治湘西时期和民国初期陈渠珍对湘西的治理与开发,以及抗日时期湘西开发的“战时”繁荣情况,阐述这一时期湘西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影响这一时期的湘西开发与社会历史变迁的进程加快。第六章:研究土地革命时期湘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发,探讨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开发与建设情况,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发与建设中的重要历史作用,确立新的开发建设模式,体现以民为本的新特征。结语:对近代湘西的开发历史及社会变迁的历史特征进行分析,概述了近代湘西开发进程中社会变迁的时代性、本土性、民族性和不平衡性的特征,也指出了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研究应当注意分析的主要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彭淑庆[6](2009)在《国家、地方与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清廷中央采取“招拳御侮”的政策,利用义和团以对抗外国列强的武装侵略,北方陷入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此时,坐镇南方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大吏,在盛宣怀等绅商精英的引线联络下,利用中央政令歧出的漏洞和自身所掌控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的资源,拒绝执行清廷的“宣战”上谕,并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议订《东南保护约款》九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十条,确定了“中外互保”、“两不相扰”的基本原则,即所谓“东南互保”。东南互保不仅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更是有着深厚社会基础和强烈社会反响的一场区域性社会运动。它是东南社会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为维持空间秩序的相对稳定而采取的特殊政策。东南互保为什么能够形成,以及它是如何形成和维持并最终走向破产的?东南互保的历史过程凸显出多元的社会意识心态,反映了晚清社会转型时期国家、地方与社会叁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试从区域史的研究视角,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部分对东南互保运动做进一步的历史回顾和重新解读。第一章,作为区域社会运动的“东南互保”——兼论“东南互保”的首倡者诸说。本章作为全文的“引子”和“切入点”,从东南互保的概念、性质以及学术界众说不一的东南互保之“首倡”问题着眼,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取向。历史事件总是在特定历史空间中发生的,历史空间又与地域环境、社会结构和政治气候密切关联,由此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空间秩序。而空间秩序受到内外因素的挑战,不断被维持、调整甚至重建。在这个“调适”的过程中,就会凸显出多元性的社会意识心态。东南互保既是一个重大政治事件,又是一次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影响巨大的社会运动,反映了晚清国家、地方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样一场运动,绝非某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所及,也不是作为外部条件的西方列强所导致。东南互保酝酿之初并没有统一的组织,而是各派精英为形势所逼分头联络、同时进行的自发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所谓的“东南意识”还是各项“互保”活动,都是晚清东南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场域在受到外部挑战过程中所萌发的一种自觉的群体行为。因此,我们应将其纳入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范畴,摆脱“个人英雄史观”和“西方中心观”的束缚,将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分析区域社会内部的阶层群体和特殊的权力资源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复杂、多元的社会意识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揭示这一时期国家、地方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第二章,东南互保前的政局形势。本章主要分析东南互保运动的国内、国际时代背景。东南互保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权和部分社会精英联合发起的对中央政权的抵制行动,表现为国家与地方社会空前的离心力。这种离心倾向在戊戌政变后,在“己亥立嗣”所引发的“废立”风波中就已经充分暴露。东南社会尤其是工商阶层和海外华人奋起抵制清廷的废帝阴谋,刘坤一等东南督抚虽接受“立嗣”,但也明确反对废黜光绪帝。此时,义和团运动正逐渐走向高潮,清廷的“招抚”政策也越来越明显,这引起了东南督抚及东南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在对光绪帝和义和团的态度上,地方督抚与社会精英因利益的一致性而达成了相当的默契,从而使二者与清廷之间的离心力更加凸显。此外,帝国主义的世界政策及其远东战略是东南互保得以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外部条件。帝国主义列强始终是左右东南互保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可以说东南互保因之而形成亦因之而破产。东南互保的策划者们正是利用了列强世界政策及其远东战略中力求“均势”、相互牵制的特点,采取了“以夷制夷”的传统外交策略,才使东南互保在夹缝中得以艰难地维持。第叁章,东南社会之权力资源结构。东南互保运动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它植根于区域社会的内部,其根本内因和动力乃源于东南社会的特殊权力资源结构。晚清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阶层流动,加深了地方社会官、绅、商、学各阶层的渗透,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之间复杂关联的权力资源网络。晚清咸、同以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逐渐凸显为“内轻外重”的二元格局,地方督抚的权力、权威日渐增强,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国家的政策。地方—社会权力资源网络所凝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以及信息资源,为东南互保之形成与维持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第四章,东南互保之经过。本章重在阐述东南互保运动中,地方—社会权力资源网络是如何具体运作和发挥作用的。东南互保经历了一个由“自保”到“互保”、由设想到实践、由产生到破产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是最高决策者,盛宣怀则为总枢纽。东南互保从方案筹议到具体联络、谈判,都是东南官、绅、商、学各阶层精英在督抚支持下,调动地方社会所有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资源共同实施的。第五章,东南社会之意识心态与政治异动。国家政策对地方政权和社会民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社会随之也会对地方政权和国家产生互动性反应,从而凸显出多元的社会意识心态和复杂的社会政治行为。义和团运动时期,东南社会各种意识心态交错融汇,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东南意识”,为东南互保进行鼓吹和动员。而东南社会各种政治派系、团体林立,“帝党”、“后党”、“维新派”、“保皇派”、“革命派”以及长江流域的各种会党势力,都想利用庚子乱局提出符合自身集团利益的各种政治主张,并展开相应的政治活动。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在发动惠州起义的同时,还秘密策动李鸿章宣布“两广独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也在策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成立“新政府”,实施所谓“联邦自治”,唐才常等所领导的自立会与自立军则利用革命派、保皇派以及长江流域其他各种会党势力,以“清君侧”、“勤王救上”的名义发动武装起义。但是这些思想和活动与地方督抚所主张的东南互保,在宗旨上是根本矛盾的,因而最终被地方政权镇压以失败告终。尽管没有成功,但它们对于东南互保以及20世纪初的政局形势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第六章,分野与认同:东南社会对“浙江叁忠”的祭事活动述论。本章以上海报刊舆论为中心。报刊舆论是晚清社会意识心态的晴雨表,是进行思想宣传与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本章作为全文的余论部分,以“浙江叁忠”(叁位在清廷任职的浙江籍官员袁昶、许景澄、徐用仪)被杀事件为研究个案,以《申报》、《新闻报》、《中外日报》等报刊舆论为线索,力图通过对“叁忠”被杀后东南社会舆论及活动的梳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社会民众对国家、地方与社会关系的认知态度和活动表现。东南社会针对“浙江叁忠”的一系列舆论和活动,突出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期间形成的南北分野格局,同时也强化了东南绅商、买办和官僚阶层所精心炮制的东南意识之区域认同感和向心力。这种认同感和向心力是东南互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思想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分野”还是“认同”意识,其主流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区域的,而不是整体的;是建立在改良基础上的,而不是革命性的。从区域史视角对东南互保运动进行再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和纠正以往研究的不足和缺陷,而且对于我们深入认识晚清社会结构变迁,以及转型时期国家、地方与社会互动关系规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10)
区域史视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多边不平衡的情况,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沿海与内地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南北之间、省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发展间的差距不仅未能得到缓解,相反,国家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来的"核心—边缘"二元结构日趋明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众区域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其展开研究,在全方位把握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实际,不断调整优化发展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史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1].吴楠.从区域史视角开展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2].黄家立.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的区域史视角与经济学视角探索[J].中国外资.2014
[3].黄达远.区域史视角与边疆研究——以“天山史”为例[J].学术月刊.2013
[4].朱军献.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的区域史视角与经济学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
[5].龙先琼.近代湘西的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6].彭淑庆.国家、地方与社会[D].山东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