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燃实验论文-雷晴晴,谢启源

阴燃实验论文-雷晴晴,谢启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阴燃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浸渍活性炭,阴燃蔓延,核电站,碘吸附器

阴燃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雷晴晴,谢启源[1](2019)在《核电站浸渍活性炭阴燃蔓延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碘吸附器内的核级浸渍活性炭是核电站主要火灾荷载之一,首先通过热重实验与分析,确定了核级浸渍活性炭阴燃前锋温度为350℃,获得了活化能为48.6 kJ/mol。继而基于自主设计的圆柱型活性炭填充床阴燃模拟实验台,在无强迫气流条件下,针对上表面中心引燃条件下的核级浸渍活性炭横向与纵向阴燃蔓延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填充床径向截面温度场重构结果表明,核级浸渍活性炭在高温点热源作用下,易形成快速发展的阴燃蔓延燃烧过程。其中,横向蔓延燃烧速度达3.6 mm/min,明显快于纵向蔓延速度的0.5 mm/min。此外,内部温度场动态演化过程表明,浸渍活性炭向下蔓延燃烧过程中,将在其中部区域形成不断扩大的高温燃烧区,局部温度高于700℃,而此时其上表面温度却相对降低,易掩盖内部的危险区域。(本文来源于《火灾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辛颖,王新然,李禹洁[2](2018)在《森林腐殖质阴燃向明火转变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树木凋落物形成的腐殖质为实验材料,利用自主设置的实验装置进行阴燃实验,分析不同空气流速、阴燃传播方向、外界热交换条件、含水率和粒径尺寸对森林腐殖质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腐殖质阴燃稳定后,空气流速越大,阴燃传播速率越大,转变为明火的时间越短;与正向阴燃相比,反向阴燃不易向明火转变,且风速越大越容易熄灭,反向阴燃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外界温度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较大,外界温度越高,阴燃越容易向明火转变;森林腐殖质含水率大于20%(包括20%)时,阴燃不能产生明火,且无法自维持传播,逐渐熄灭;粒径尺寸对森林腐殖质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李禹洁[3](2018)在《森林腐殖质由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是人类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干旱频发,使森林火灾的发生也日益频繁,给森林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严重的损失。尤其是森林地下火引发的火灾,因为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潜在危害性很大。森林里有大量的森林腐殖质,很容易发生阴燃,当气候,温度,风速风向等发生一定变化时,森林腐殖质有可能变成明火,形成火灾。因此,研究影响森林腐殖质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因素对预防森林火灾有重要的意义。在发生阴燃前,森林腐殖质会先进入热解阶段,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有利于阴燃的传播,因此,研究热解的反应机理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在氮气和空气气氛条件下的热解特性,在空气气氛下反应完全,在400-560℃的温度范围内质量损失大。通过Coats-Redfern方程得出在空气气氛下的机理函数为(1-α)-1-1,在氮气气氛下的机理函数为α+(1-α)1n(1-α)。在自主设计的水平实验装置中对森林腐殖质进行阴燃实验,研究风速、氧气含量、阴燃传播方向、热交换条件、腐殖质粒径和含水率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改变任何条件时,腐殖质发生的阴燃过程分为吸热升温,自维持传播,降温熄灭叁个阶段,该腐殖质具有引燃时间长,峰值温度高,自维持时间长,传播速度慢等特点。当改变上述条件时,结果表明:风速与阴燃的传播速度基本成线性关系,风速越大,阴燃的传播速度越大,转变为明火的时间越短,且临界风速为4m/s。富氧条件下,阴燃温度升高较快,传播速度增大,阴燃易向明火转变。相对于正向阴燃,反向阴燃传播较稳定,不易向明火转变。当外界温度较高时,阴燃易向明火转变,且最高温度值较高。腐殖质的粒径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很小;腐殖质的含水率小于20%时,阴燃能向明火转变,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平均最高温度降低,转变为明火时间越短·;含水率大于20%时,阴燃不能向明火转变,且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导致阴燃不能自维持传播,逐渐熄灭。(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张小良,何锐,曹新光,宋慧娟[4](2017)在《过热表面烟草粉尘阴燃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烟草粉尘阴燃发生的影响因素,运用锥形量热仪测定粉尘的热释放速率,改进现有的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试仪,将3组不同粒径的的烟草粉尘置于热表面上进行阴燃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制丝粉、切片粉、卷包烟末热释放速率峰值分别为90、91、75 k W/m2,切片粉火焰传播速度最快。峰值最低的卷包烟末于50 s左右率先热释放,切片粉制丝粉随后分别于75、80 s左右进行热释放;阴燃过程可进行阶段性分析,其中水分蒸发燃料氧化放热阶段粉尘温度相对稳定攀升,于氧化放热阶段温度突变,因此控制阴燃的产生,必须于水分蒸发燃料氧化放热阶段之前控制其发展趋势,做出相应有效的预警方案;粉尘顶层率先发生阴燃,随后阴燃逐渐向下传播直至粉尘完全燃尽;粉尘层达到阴燃温度时,顶层升温速率最高,中层底层在未发生阴燃时,顶层阴燃有预热作用;阴燃时间和实验持续时间都是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粒径越小阴燃各阶段持续时间越短,致使阴燃越迅速越难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历美岑[5](2017)在《森林腐殖质热解与阴燃规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等异常气候影响,森林火灾发生频繁,特别是受异常干旱天气的影响,持续干旱、少雨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森林地下火灾次数明显上升。森林地下火的本质是地表下腐殖质层和泥炭层的阴燃燃烧。尤其近几年,由于腐殖质阴燃造成的森林火灾更是频发,而且阴燃燃烧地表风速影响很小,可自由缓慢的蔓延,一般很难发现明火,具有隐蔽性强、方向易变、燃烧不连续等特点,扑救工作具有很大的困难性。因此,研究森林腐殖质的阴燃规律,有利于了解地下火本质,了解地下火突变情况和条件,为扑救森林地下火做好有利的策略准备。热解是阴燃发生前的重要阶段,通过进行森林腐殖质在空气和氮气氛围下的热解实验,可以了解腐殖质的热解特性,获得热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如下:在氮气气氛下和在空气气氛下的机理函数均为(7)(8)(7)1ln1--(10)???(8)。氮气气氛下的拟合曲线y=-16.34-1641.45x;空气气氛下的拟合曲线y=-15.18-1438.26x,氮气和空气气氛下试样的活化能分别为13.64KJ/mol,11.95KJ/mol;频率因子分别为3.88×103min-1和8.80×103min-1。进行森林腐殖质的阴燃实验有助于了解森林腐殖质自身的阴燃规律。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为:腐殖质的整个阴燃过程吸热升温阶段、自维持传播阶段和降温至熄灭阶段。在整个过程中腐殖质的引燃时间、燃烧时间、高温维持时间都较长,温度也较高,但蔓延速度较慢。含水率会显着影响物料内部热量和质量传递,从而影响燃烧持续时间和物料内部温度。粒径会显着影响物料的堆积密度,物料内部孔隙结构,从而影响阴燃反应速率、燃烧持续时间、物料内部温度和产生的气体浓度等。因此,本实验分别研究了4种含水率(0、10%、20%、30%)和粒径(20-40目、40-60目、60-80目、80-100目)对红松腐殖质阴燃传播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不同含水率腐殖质阴燃的温度变化大致相同,即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腐殖质阴燃过程中的峰值温度和阴燃平均传播速度都会下降。阴燃传播速度随着燃烧的推进也会减慢。而含水率对腐殖质阴燃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影响不显着。不同粒径腐殖质的阴燃温度变化趋势具有相似性。随着粒径的减小,腐殖质在阴燃过程中的峰值温度会升高。但粒径对腐殖质阴燃平均传播速度和阴燃分段传播速度的影响不明显,而随着燃烧深度的加深,阴燃传播速度会而减慢。粒径对腐殖质在阴燃过程的质量变化影响也比较小。(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杨玖玲[6](2017)在《泥炭阴燃及阴燃气体生成规律的实验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中含有丰富的天然燃料,其中腐烂的枯枝落叶、动物残骸,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会形成腐殖质或泥炭层。这些有机质在雷击或人为焚烧时易被点燃从而引发火灾。森林腐殖质或泥炭形成的地下阴燃火灾是森林中危害极为严重的地下火灾。泥炭地储存着大量的土壤碳,一旦发生阴燃,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对全球大气平衡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大面积的泥炭阴燃火灾频繁发生,泥炭阴燃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有关泥炭阴燃过程气体生成规律的实验研究很少,主要建立在TG-FTIR,TG-MS,TG-GC等联用技术上的定性分析,主要关注点只在C02,CO,CH_4叁种气体产物。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通过数值模型研究阴燃点燃的临界含水率和无机物含量、临界含水率和氧浓度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数值模型去揭示阴燃横向传播机理,特别是在有环境风作用下泥炭的多维横向传播结构需要深入研究。本文的具体安排如下:利用TG-FTIR-MS联用技术研究研究泥炭在惰性气氛下的热解行为,建立相应的热解动力学模型,假定泥炭热解为叁个伪组分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热解总和,利用基因遗传算法优化得到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和每个组分热解的温度区间,利用FTIR和MS分析法辨别出热解主要的生成气体,找到各气体组分相应的生成温度区间,结合TG中固体组分热解的温度区间判断气体的生成来源。同样利用TG-FTIR联用技术研究泥炭在空气气氛下的燃烧行为,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假定泥炭燃烧分为水分蒸发、泥炭热解、泥炭氧化和炭氧化阶段,优化得到每步反应的温度区间,利用FTIR分析主要气体组分的温度生成区间,然后结合TG得到的固相热解氧化温度区间,从而得到气体组分的来源。利用惰性和空气下的TG/DTG数据,建立更优的五步反应动力学机制(包括水分蒸发、泥炭热解,泥炭氧化,a-char,β-char氧化),利用基因遗传算法逆向模拟得到相应的动力学参数,为后续章节阴燃数值模型提供参数输入。利用泥炭竖向阴燃实验台研究无机物含量和泥炭床初始高度对阴燃峰值温度,阴燃热解反应峰和氧化反应峰的传播速度,阴燃床形变的影响,同时通过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建立一维阴燃数值模型,并通过移动网格技术模拟上表面的收缩特性扩展泥炭阴燃模型到二维,且利用COMSOL-Multiphysics中的移动网格技对上边界的移动位移进行计算,获取了泥炭阴燃的二维结构,研究无机物含量和边界热损失对阴燃二维结构,阴燃传播速度和阴燃时间的影响,同时利用相关实验去验证了提出的数值模型,模型预测的结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对高无机物含量的泥炭阴燃火灾更深一步的认识。利用一小尺寸风洞研究横向环境风风速,环境氧浓度对浅层泥炭阴燃传播机理的影响。同时利用NOVAPLUS多功能烟气分析仪来测生成的CO_2,CO,CH_4,研究了氧气浓度对泥炭横向阴燃传播机理和生成气体的影响。然后建立相应的二维横向阴燃传播的数值模型,揭示了实验中高氧浓度下表面"glowing"灼热燃烧,即"overhang"消失的根本原因是表面层发生了二次炭氧化反应。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对泥炭横向阴燃传播机理有更进一步地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27)

历美岑,辛颖[7](2016)在《森林凋落物的阴燃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森林凋落物为燃烧材料,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中,进行阴燃实验,记录阴燃过程的温度变化,分析凋落物的阴燃特性以及含水率、松散程度、空气流速对阴燃传播过程的影响,用气相色谱仪来检测阴燃过程中的气体组成。实验结果表明:阴燃的主要挥发气体为CO、CO2。阴燃的传播速度随着空气流速、凋落物松散程度增大而加快,随着凋落物的含水率增加而减慢。该种凋落物具有比较容易引燃、燃烧时间长,蔓延速度较慢、高温维持时间较长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孟牒,姚浩伟,路长[8](2015)在《非连续木屑材料垂直向上阴燃过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木屑是常见可燃物之一,为了解自然对流条件下垂直向上的阴燃过程及向明火转化机制,通过搭建阴燃实验平炉,对非连续的木屑料进行实验研究。本文利用热电偶测试材料内部温度变化,并通过定量计算探讨连续与非连续的木屑材料阴燃及向明火转化的机理。结果显示,当在中间处断开后的非连续木屑材料,相比连续材料阴燃传播速度下降,仅在中间处会形成明火,不能完全燃烧;当在材料的4、7 cm和8、10 cm断开后的,传播速度会降得更低,但可以保持稳定的传播;而当材料的间断处的位置继续增加,阴燃不会继续传播甚至会导致直接熄灭。分析和结果可以解释阴燃传播过程中阴燃熄灭以及向有焰火转化的实验现象。(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5年09期)

田梦江,郭晓平,韩佳宸[9](2015)在《隧道消防水阴燃防冻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北方冬季长期持续低温,隧道消防水防冻是一大问题,本文为此设计了生物质阴燃防冻装置。通过初步实验,确定了阴燃池燃料填充方法、进气口大小以及点火方式。实验表明,干燥的锯末燃料能够稳定阴燃,且安全便捷。约3 kg的干燥锯末在炉内阴燃可以维持3 000 min左右持续较高的温度,温度主要分布在100℃左右,最高温度不超过180℃,温度适宜,有利于进行消防水防冻。(本文来源于《应用能源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高振强,何芳,尤彦彦,孙鹏,安兵[10](2015)在《含水率对佛香阴燃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长27cm、直径3mm不同含水率的佛香,进行了垂直向下阴燃过程实验,研究含水率对阴燃传播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佛香一般70 min内燃尽。不同含水率的佛香阴燃传播速率在初始20 min内有显着差异,含水率从绝干增加到35%(干基)时,阴燃传播速率从约0.58cm/min降到约0.25cm/min。在其后的几十分钟内,阴燃传播速率没有明显差异。红外图像分析表明,干湿佛香阴燃时高温区厚度均约为3mm。(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阴燃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树木凋落物形成的腐殖质为实验材料,利用自主设置的实验装置进行阴燃实验,分析不同空气流速、阴燃传播方向、外界热交换条件、含水率和粒径尺寸对森林腐殖质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腐殖质阴燃稳定后,空气流速越大,阴燃传播速率越大,转变为明火的时间越短;与正向阴燃相比,反向阴燃不易向明火转变,且风速越大越容易熄灭,反向阴燃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外界温度对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较大,外界温度越高,阴燃越容易向明火转变;森林腐殖质含水率大于20%(包括20%)时,阴燃不能产生明火,且无法自维持传播,逐渐熄灭;粒径尺寸对森林腐殖质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阴燃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雷晴晴,谢启源.核电站浸渍活性炭阴燃蔓延特性的实验研究[J].火灾科学.2019

[2].辛颖,王新然,李禹洁.森林腐殖质阴燃向明火转变实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

[3].李禹洁.森林腐殖质由阴燃向明火转变的实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4].张小良,何锐,曹新光,宋慧娟.过热表面烟草粉尘阴燃实验研究[J].中国粉体技术.2017

[5].历美岑.森林腐殖质热解与阴燃规律实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6].杨玖玲.泥炭阴燃及阴燃气体生成规律的实验与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7].历美岑,辛颖.森林凋落物的阴燃实验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6

[8].孟牒,姚浩伟,路长.非连续木屑材料垂直向上阴燃过程实验研究[J].科技通报.2015

[9].田梦江,郭晓平,韩佳宸.隧道消防水阴燃防冻实验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15

[10].高振强,何芳,尤彦彦,孙鹏,安兵.含水率对佛香阴燃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

标签:;  ;  ;  ;  

阴燃实验论文-雷晴晴,谢启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