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减影造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程精细化护理,水化疗法,糖尿病,脑梗死
数字减影造影论文文献综述
黄美兰,姚茹,党小宁[1](2019)在《全程精细化护理联合水化疗法预防糖尿病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对比剂肾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全程精细化护理联合水化疗法预防糖尿病合并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后对比剂肾病(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1例糖尿病合并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水化疗法+常规神经内科护理,观察组接受水化疗法+全程精细化护理模式干预。记录2组术后CIN发生率、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观察2组围术期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估2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CIN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48 h、72 h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4 h、48 h、72 h的尿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术后24 h、48 h、72 h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β_2-微球蛋白均高于术前(P均<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在以上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理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精细化护理联合水化疗法可显着降低糖尿病合并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术后CIN的发生率,有利于减轻肾损伤及控制血糖,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钟世亮,吴水生,刘学政,杨易[2](2019)在《叁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本院行介入手术治疗,且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同时进行常规DSA检查及3D-DSA检查。分析颅内动脉瘤手术确诊情况;比较常规DSA及3D-DSA检出颅内动脉瘤情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比较常规DSA及3D-DSA检查在载瘤血管跟瘤颈间的关系、动脉瘤形态方面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研究69例患者共检查出动脉瘤81个,其中后交通动脉29个(35.8%)、前交通动脉23个(28.4%)、大脑中动脉10个(12.3%)、大脑前动脉6个(7.4%)、颈内动脉6个(7.4%)、基底动脉5个(6.2%)、小脑后下动脉2个(2.5%);常规DSA检出动脉瘤72个,3D-DSA检出动脉瘤81个,81个动脉瘤当中,动脉瘤瘤体直径>5 mm时,常规DSA跟3D-DSA均能全部检出,但当动脉瘤瘤体直径<5 mm时,3D-DSA的检出率高于常规DSA(P<0.05);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常规DSA(P<0.05);3D-DSA检查在载瘤血管跟瘤颈间的关系、动脉瘤形态方面的显示情况均优于常规DSA(P<0.05);本研究69例患者中,仅有1例(1.4%)在进行检查的过程当中出现轻微的对比剂反应,其余68例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并未发生与检查有关的任何并发症。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诊断时,使用3D-DSA能够提高微小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检出率,且在颅内动脉瘤方面的检查敏感度及特异度更高;在载瘤血管跟瘤颈间的关系、动脉瘤形态方面有显着的显示优势,从而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的角度;且安全性高,不会出现对比剂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3期)
李铭,李佳,汪锐,李宏丹,汪莉[3](2019)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尿潴留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32例接受DSA术检查的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尿潴留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血管病患者DSA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影响因素。结果 232例患者行DSA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22.41%(52/23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卧位排尿、担心出血、DSA后腰背部疼痛是DSA术后患者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而术前床上训练排尿、训练后能于床上排尿、术后3 h充分饮水、术后2 h使用小便器尝试排尿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DSA术后尿潴留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应结合其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DSA术后尿潴留的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21期)
王涛,张梅,余传庆,宫琨,武庆彬[4](2019)在《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20位行DSA和15位未行DSA的脑卒中患者的基础认知功能。应用注意网络测试(ANT)评估两组患者警觉、定向、执行控制等叁个注意网络成分效率,并比较上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5天的网络功能的变化特点。结果 DSA组和非DSA组术前MMSE、焦虑抑郁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注意网络功能方面警觉网络[(27.95±32.19)vs (26.47±43.12)ms]、定向网络[(53.90±32.52)vs(52.67±26.31)ms]和执行控制网络[(157.20±94.68)vs(157.07±79.92)ms]反应时无显着差异(P>0.05)。相比较术前,DSA组术后第5天的警觉网络反应时显着减少[(27.95±32.19)vs(11.35±26.80)ms,P=0.010],非DSA组反应时显着增加[(26.47±43.12)vs (39.60±38.67)ms,P=0.035];两组的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在两个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控制基础水平的差异后,DSA对两组警觉网络效率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SA组警觉网络效率的变化值与汉密尔顿焦虑评分变化值存在显着相关性(P<0.001)。结论 DSA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注意网络功能有一定程度损害,主要体现在警觉网络效率,可能表现为患者不能及时灵敏地接受到外部信息刺激。(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付华文,李光建[5](2019)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VD患者8 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DSA引导进行神经介入溶栓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和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1、7、14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Q_m和V_m升高,W_v、Z_(cv)和R_v降低,且观察组Q_m和V_m高于对照组,W_v、Z_(cv)和R_v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升高,踝肱指数(ABI)和臂踝脉博传播速度(ba-PWV)降低,且观察组FMD高于对照组,ABI和ba-PWV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DSA引导的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ICVD有利于促进闭塞血管再通,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减轻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效果较单纯静脉溶栓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马金强,魏佳,秦璇,曾军,余建明[6](2019)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低剂量技术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剂量DSA技术和荧光透视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住院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标准模式剂量采集组(A组,n=43)及低剂量模式采集组(B组,n=43),由科室同一医师完成PTCD手术。对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指标对比分析并进行t检验。2名放射科影像医师采取盲法对所有图像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TCD手术,应用t检验方法,平均曝光时间[(251±16) s、(249±20) s]、图像质量评分[(3.60±0.5) s、(3.56±0.5) s],标准体重BMI[(2.81±0.25) kg/m2、(2.85±0.25) kg/m2]数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累积剂量[(87.1±6.1) mGy、(54.4±7.7) mGy]、辐射剂量面积乘积[(2 935.2±353)μGy·cm2、(1 566.3±200)μGy·cm2]方面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低剂量DSA采集技术在PTCD手术患者有效可行,并且可以显着减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春晓,韩金霞[7](2019)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项目的放射防护与设备性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项目在目前的医院临床实践中有重要的应用,对疾病诊断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做好相关分析与讨论现实意义显着。从目前的资料分析来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项目的具体实施中需要对放射防护进行重点的强调,因为在技术的具体利用中,防护工作的不到位会造成工作人员的健康损害。另外,具体的技术利用于设备的性能有着显着的关系,所以在工作实践中对设备的性能做分析和讨论也有突出的价值。文章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项目的放射防护与设备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实践提供帮助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0期)
李瑗,张继,田为中,刘从彬,陈锦华[8](2019)在《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IAN)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96例疑为IAN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MRA和DSA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MRA、DSA诊断IAN的效能,评估MRA、DSA显示IAN瘤颈的能力、测量IAN的颈宽、瘤体最大横径、顶颈距的差异。结果①两者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RA、DSA准确显示颅内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MRI测量颈宽、瘤体最大横径、顶颈距与DSA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A和DSA诊断IAN效能均良好,均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CT和MRI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平,何卫娥,黄丹,伍叶青[9](2019)在《神经外科患者应用思维导图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患者按入院的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其中2017年7月1日—8月31日纳入对象选为对照组,2017年9月1日—10月31日的纳入对象选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观察组采用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方式。观察比较2组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护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对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得分分别为(50.54±3.43)分和(50.16±4.2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56,P=450);干预24 h后分别为(71.34±9.53)分和(82.69±7.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53,P<0.001)。结论对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采用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的知识掌握度,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杨梅庆,席振创[10](2019)在《经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经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压迫止血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28期)
数字减影造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叁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本院行介入手术治疗,且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同时进行常规DSA检查及3D-DSA检查。分析颅内动脉瘤手术确诊情况;比较常规DSA及3D-DSA检出颅内动脉瘤情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比较常规DSA及3D-DSA检查在载瘤血管跟瘤颈间的关系、动脉瘤形态方面的显示情况。结果:本研究69例患者共检查出动脉瘤81个,其中后交通动脉29个(35.8%)、前交通动脉23个(28.4%)、大脑中动脉10个(12.3%)、大脑前动脉6个(7.4%)、颈内动脉6个(7.4%)、基底动脉5个(6.2%)、小脑后下动脉2个(2.5%);常规DSA检出动脉瘤72个,3D-DSA检出动脉瘤81个,81个动脉瘤当中,动脉瘤瘤体直径>5 mm时,常规DSA跟3D-DSA均能全部检出,但当动脉瘤瘤体直径<5 mm时,3D-DSA的检出率高于常规DSA(P<0.05);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常规DSA(P<0.05);3D-DSA检查在载瘤血管跟瘤颈间的关系、动脉瘤形态方面的显示情况均优于常规DSA(P<0.05);本研究69例患者中,仅有1例(1.4%)在进行检查的过程当中出现轻微的对比剂反应,其余68例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并未发生与检查有关的任何并发症。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诊断时,使用3D-DSA能够提高微小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检出率,且在颅内动脉瘤方面的检查敏感度及特异度更高;在载瘤血管跟瘤颈间的关系、动脉瘤形态方面有显着的显示优势,从而为介入治疗提供最佳的角度;且安全性高,不会出现对比剂不良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减影造影论文参考文献
[1].黄美兰,姚茹,党小宁.全程精细化护理联合水化疗法预防糖尿病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对比剂肾病的疗效[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钟世亮,吴水生,刘学政,杨易.叁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9
[3].李铭,李佳,汪锐,李宏丹,汪莉.脑血管疾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广西医学.2019
[4].王涛,张梅,余传庆,宫琨,武庆彬.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5].付华文,李光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6].马金强,魏佳,秦璇,曾军,余建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低剂量技术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9
[7].刘春晓,韩金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项目的放射防护与设备性能探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8].李瑗,张继,田为中,刘从彬,陈锦华.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观察[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
[9].张平,何卫娥,黄丹,伍叶青.神经外科患者应用思维导图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9
[10].杨梅庆,席振创.经股动脉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