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关地下河论文-张媚

青木关地下河论文-张媚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木关地下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溶地下河,溶解性有机质,生物标志物,脂肪酸

青木关地下河论文文献综述

张媚[1](2017)在《典型岩溶地下河中有机质来源、迁移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成为影响岩溶地下河中有机质来源的重要因素,同时大量的研究证明,DIC(溶解无机碳,包括CO2(aq)、HCO3-,CO32-,主要是pH在7~9的HCO3-)通过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有机碳(OC),岩溶碳汇意义显着。因岩溶区的特殊性,溶解性有机质可直接通过落水洞和天窗、土壤渗透等进入地下岩溶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脂肪酸是脂类生物标志物的一种,因具有广泛的来源性与良好的指示性,能够示踪有机物质来源而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以重庆青木关地下河与南山老龙洞地下河为研究对象,对比地下河中脂肪酸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下DOM来源差异;并通过降雨加密采样分析,探讨降雨条件下地下河水体中DOM的来源与迁移特征。南山老龙洞与青木关地下河6个采样点的分析结果表明:(1)南山老龙洞地下河脂肪酸浓度变化范围为587~50214ng·L~(-1),平均值为9897ng·L~(-1),青木关地下河脂肪酸浓度变化范围为356~24970ng·L~(-1),平均值为4935ng·L~(-1)。老龙洞地下河各脂肪酸组分含量表现为:饱和直链脂肪酸(S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饱和支链脂肪酸(B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青木关地下河各脂肪酸组分含量表现为:SSFA>BSFA>MUFA>PUFA。南山老龙洞地下河与青木关地下河中脂肪酸组分均以饱和直链脂肪酸占优势,地下河中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差异是引起有机质含量和组成不同的原因,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地下河补给来源,从而影响地下河中有机质含量与组成变化。(2)青木关地下河与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的人为活动差异影响地下河中有机质来源。老龙洞地下河受到自然与人为活动的双重影响,地下河污染较严重,污水排入地下河,或者污水渠中污水渗漏进入地下河,地下河面临着沦为下水道的风险,河水浑浊且有异味,南山老龙洞地下河以细菌源和浮游植物源有机质输入为主。青木关地下河流域在自然状态下,流域内除跑马场外,无工厂聚集分布,地下河中有机质主要来自上游水塘,在向下游运移的过程中,不断接收来自地表的有机质。青木关地下河DOM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真菌和少量高等植物的混合输入。青木关地下河与老龙洞地下河中脂肪酸浓度均呈现出雨季大于旱季的季节性变化的特点,降雨是地下河中DOM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3)降雨监测期间,青木关地下河对降雨的响应比老龙洞地下河快。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溶解态、颗粒态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均高于青木关地下河。老龙洞地下河与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脂肪酸浓度整体表现为:SSFA>MUFA>PUFA>BSFA,降雨期间指示细菌源输入的支链饱和脂肪酸被稀释,而来源于藻类和细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受地表径流带来的脂肪酸影响所占百分比升高。姜家泉颗粒态与溶解态脂肪酸均值大于常规采样均值。大雨到暴雨时期,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较强,汇聚后形成地表径流,携带大量地表有机质进入地下河,流域内地表有机质含量组分差异直接影响地下河。降雨期间脂肪酸表现为,短链比长链更容易迁移,饱和比不饱和迁移能力更强。(4)降雨期间,南山老龙洞地下河“老水”与常规采样相同主要以细菌和浮游植物源为主,青木关地下河因干旱断流,地下河“老水”在地下河管道中长时间滞留,不断接收来自上覆土壤的有机质,主要以真菌源脂肪酸为主。大雨到暴雨时期,雨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较强,携带大量地表有机质进入地下河,地下河主要受陆源有机质影响。青木关与南山老龙洞流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是影响地下河中有机质来源的主要因素。青木关与南山地下河中地表径流带来的溶解态有机质以来自土壤中的真菌源有机质为主,老龙洞地表径流带来的有机质以真菌源有机质占绝对优势,而青木关有来自浮游植物源有机质的输入,原因是6月青木关水塘中浮游植物生长茂盛,降雨期间,地表径流将水塘中浮游植物源的有机质带入青木关地下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3-15)

詹兆君,陈峰,杨平恒,任娟,张海月[2](2016)在《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市青木关、老龙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方式下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地质背景相似的重庆青木关和老龙洞地下河为例,从月动态、单场降雨动态两个尺度,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两岩溶地下河出口姜家泉、老龙洞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姜家泉与老龙洞的Ca~(2+)、HCO_3~-、Mg~(2+)、K~+、NO_3~-、Na~+、SO_4~(2-)、Cl~-、电导率等差异显着,姜家泉K+、NO-3的月动态变化幅度和浓度均值大于老龙洞,Na~+、SO_4~(2-)、Cl~-的月动态变化幅度和浓度均值则小于老龙洞.由PCA分析可知,水-岩作用对两岩溶地下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变化都起重要作用,但青木关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老龙洞则主要受城镇活动、工业活动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方式和程度的差异,两岩溶地下河对单场降雨的响应也不同,姜家泉各指标变化与流量变化高度一致,老龙洞各指标的变化相对无序.青木关水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受水土流失、农业活动影响较大,水-岩作用次之.老龙洞则主要受到水-岩作用的影响,受城镇活动、工业活动、水土流失作用的影响也较明显.(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王尊波[3](2016)在《重庆青木关和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普遍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其主要来自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或高温处理以及石油产品泄漏。多环芳烃因其具有疏水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生物难降解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被看作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代表。PAHs进入大气后通过沉降和雨洗等途径进入到地下河系统,因PAHs难以转化,地下河系统可能成为其最终归宿,对岩溶生态环境产生危害。人为源是环境中PAHs的主要来源,不同人类活动背景下岩溶地下河系统中PAHs具有不同的存在特征。因此,弄清PAHs在不同人类活动背景下其组成、分布、迁移和污染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解析,对提高PAHs在岩溶地下河系统中污染机理的认识和进行有效的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重庆南山老龙洞和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作为工业化、城市化条件下和农业活动条件下的对比研究区,通过野外水文地质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定位取样监测,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为主要分析测试手段,研究PAHs在两个流域表层岩溶泉、地下河水、地表水及地表土壤中的分布、组成特征、污染状况、来源及影响因素,并对环境中PAH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为岩溶区有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表明:1、青木关和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水、表层土壤中PAHs含量、组成及污染水平。青木关流域石坝子泉水PAHs含量变化范围为76.2~473.6 ng·L~(-1),平均值为223.3 ng·L~(-1),PAHs含量变化表现为旱季大于雨季的特征。岩口地表水中PAHs含量变化范围为81.9~420.9 ng·L~(-1),平均值为242.1 ng·L~(-1),月动态变化较大。地下河中姜家龙洞水样中PAHs的含量变化范围为73.9~449.8ng·L~(-1),平均值为198.8 ng·L~(-1),姜家泉中PAHs的含量范围为97.5~480.3 ng·L~(-1),平均值为230.3ng·L~(-1)。青木关地下河流域水中PAHs组成以2~3环的低环PAHs为主,平均占到84.2%,水样中Nap的平均含量最高,为64.8 ng·L~(-1)。青木关地下河流域水中PAHs污染水平较低,有少数低环PAHs含量超标,地表水和地下河出口水样中有两次检出高环超标。老龙洞地下河水中PAHs含量变化范围为136.5~1407 ng·L~(-1),平均值为427.2 ng·L~(-1)。仙女河水中PAHs含量变化范围为65.9~887.9 ng·L~(-1),平均值为296.8 ng·L~(-1)。地下河水中PAHs含量表现出雨季初期(4—6月)含量最高、雨季后期(8—10月)含量最低的特点,旱季(11—3月)含量要高于雨季后期。赵家院子泉水中PAHs的含量变化范围为116~376.1 ng·L~(-1),平均值为225.4 ng·L~(-1),夏家咀泉水中PAHs的含量范围为90.4~1173 ng·L~(-1),平均值为353.2 ng·L~(-1)。地表污水中,污水渠污水中PAHs的含量变化范围为334.8~601.1 ng·L~(-1),平均值为443.8 ng·L~(-1),石院子污水中PAHs的含量范围为75.3~813.6 ng·L~(-1),平均值为291.3 ng·L~(-1),表明污水处理厂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起到一定作用,能够减小对地下河的污染,但处理力度还远远不够。老龙洞地下河流域水中PAHs组成也以2~3环的低环PAHs为主,每月水样中均能检出低环PAHs,平均占到77.5%。水样中检出的PAHs以Nap的平均含量最高,为75.9 ng·L~(-1)。老龙洞流域水中PAHs污染也以少量低环超标为主要特征,但整体污染水平要高于青木关地下河流域。青木关流域秋季表层土壤中∑PAHs含量范围为200~1926 ng·g~(-1),平均值为577.5ng·g~(-1);春季样品中∑PAHs含量范围为160.5~2040 ng·g~(-1),平均值为463.5 ng·g~(-1)。秋季土壤样品中7种致癌性PAHs化合物总含量(∑PAHscarc)变化范围为84.7~704.4ng·g~(-1),平均值为255.9ng·g~(-1),春季样品中∑PAHscarc含量范围为92.2~700.9 ng·g~(-1),平均值为245.7 ng·g~(-1),变化规律均与∑PAHs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土壤中PAHs组成以5~6环的高环PAHs为主,在秋春季土壤中分别占∑PAHs比重为27.5%~65.5%、12.8%~73.9%。青木关流域表层土壤中PAHs污染水平主要为轻污染。2、青木关和老龙洞地下河流域环境中PAHs来源解析。PAHs源解析结果表明青木关流域环境介质中PAHs主要来自于燃烧源,以煤和生物质燃烧源为主,部分为化石燃料燃烧源,与当地能源结构和交通状况相吻合。老龙洞流域内水中PAHs主要来自煤和生物质燃烧源,流域内土壤PAHs污染主要来自交通排放与煤炭、生物质燃烧源和石油燃烧混合源。3、青木关和老龙洞流域环境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运用风险熵值法(RQ)对水中PAHs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木关流域水中PAHs含量处在低风险到中等风险生态水平,老龙洞流域水中PAHs含量处于中等风险到高风险生态水平。运用风险熵值、毒性当量浓度(TEQ)、ERL/ERM和TEL/PEL以及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M-ERM-Q)评价了青木关流域表层土壤中PAHs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土中PAHs含量基本处于低风险水平,个别在中等风险水平,而老龙洞流域表土中PAHs含量处在中等风险水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25)

梁作兵,沈立成,孙玉川,王尊波,江泽利[4](2015)在《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甾醇来源及迁移、转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述溶解态甾醇在地下河中的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和对水质状况评价,2013年7~11月在青木关地下河入口处、出露处和出口处进行定期采样,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溶解态甾醇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7~11月溶解态甾醇的平均含量变化为415~629 ng·L-1,随月份的增加地下河中溶解态甾醇的含量呈下降的趋势;从地下河入口至地下河出口溶解态甾醇的平均含量变化为724~374 ng·L-1;豆甾醇/胆固醇的平均比值变化为0.29~0.12,随地下河运移距离的增加二者的值均呈下降的趋势.成分组成上以胆固醇含量占优势,约占总含量的37.30%~94.85%,但各月组成变化较大.粪醇/胆固醇、粪醇/甾醇总量的比值均小于0.2,表明没有受到生活污水的污染,但随月份的增加二者比值大致呈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梁作兵,孙玉川,王尊波,江泽利,廖昱[5](2015)在《青木关地下河系统中不同含水介质下正构烷烃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释不同含水介质中正构烷烃的来源及迁移、变化特征,2013年7~11月期间,每月对大驴池、姜家泉两个表层岩溶泉进行取样,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溶解态正构烷烃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驴池中溶解态正构烷(T-ALK)含量变化范围为175~3 279 ng·L-1,平均值为1 011ng·L-1,姜家泉变化范围为282~775 ng·L-1,平均值为527 ng·L-1.大驴池中高碳数(C25~C32)正构烷烃占T-ALK含量的27.89%~52.92%,CPI(碳优势指数)值介于0.64~5.86之间,OEP(奇偶优势指数)值介于0.57~4.56之间,L/H(短链/长链正构烷烃比值)的变化范围为0.33~0.50之间,随月份无规律变化;姜家泉中高碳数(C35~C32)正构烷烃占T-ALK含量的23.66%~49.73%,CPI值的变化范围为0.82~3.07,OEP值的变化范围为0.51~3.59,L/H值则在0.97~1.23之间波动,且随月份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即在7~11月之间,大驴池中高等有机质输入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而姜家泉中有机质的输入类型差异较大.L/H值不能反映两者有机质输入的相对贡献,初步认为和降雨或水洗效应相关.另外,TAR(陆生/水生类脂物比值)值对降雨有一定的响应.(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王尊波,孙玉川,梁作兵,江泽利,廖昱[6](2016)在《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水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和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典型岩溶槽谷区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组成、来源及污染特征,于2014年对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中3种不同类型水体进行了连续7个月的采样监测,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了水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含量.结果表明,地下河水、表层岩溶泉水和地表水中∑PAHs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3.9~339.0、76.2~212.0和81.9~272.0 ng·L-1,平均值分别为134、138和173ng·L-1;PAHs组成以2~3环为主,平均占总含量的82%.通过对PAHs的组成对比分析表明,PAHs在迁移过程中地下环境介质对PAHs存在吸附作用.燃烧源是流域内水中PAHs的主要来源,PAHs污染水平较低,个别中低环PAHs含量超过水质标准,高环PAHs超标仅出现在2014年11月的地表水和地下河出口水样中.(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葸瑞,蒋勇军,吴金权[7](2015)在《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流域岩溶水脆弱性评价的COPK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对于保护岩溶地下水水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是以现有的水文地质为基础,然而气候变化对岩溶地下水的脆弱性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COPK模型评价2008~2012年降水变化条件下重庆青木关流域岩溶地下水的脆弱性及变化。结果表明,流域地下水脆弱性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洼地槽谷地区;流域降水变化对其脆弱性产生明显影响,降水量和极端降雨事件的增加使得岩溶地下水脆弱性高的面积增大。(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5年03期)

颜赫[8](2014)在《岩溶槽谷区地下河的水质特征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岩溶地貌广泛分布的西南地区,地下水作为水资源最主要存在形式,其地表地下的双层结构被岩溶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所控制,在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北碚和璧山交界处的青木关镇的典型岩溶槽谷中,发育有南北两条地下河。以这两条地下河系统为例,研究它们的水化学特征、结合统计学原理对其水质进行科学评价、分析影响水质主要污染物成分(硝酸盐和DIC来源)的时空变化、最终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及人类活动找出影响水质恶化的根源,能够系统地了解青木关岩溶槽谷南北两条地下河的水质特点和变化趋势,为保护西南岩溶槽谷地区地下河的水质提供补充性和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在研究过程中,于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对两条地下河进行了为期一个水文年的水样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实验工作,结合2007年、2010年已有的研究数据,对青木关岩溶槽谷南北段两条地下河的水质进行综合的对比研究。初步得出了如下结论:(1)南北段两条地下河的水化学类型都属于HCO3-Ca型。南北段地下河中,Na+的浓度比K+的浓度总体上较高,是绝大部分K+被植物所吸收的缘故。在下游和地下河出口处与灰岩溶解有关的离子的浓度和上游相比较高,主要是地下河在岩溶管道介质的运移过程中对周围的围岩不断进行溶解所造成的。由于青木关地区有废弃的煤洞,煤层中黄铁矿含量丰富,造成南北段地下河中SO42-的背景值相对较高。南段地下河的pH值和电导率整体较北段地下河较高而且变幅较大,说明南段地下河河水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强,和北段地下河相比水质较差。北段地下河中,上游农田残余肥料和大量禽类代谢物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入下游,NO3-和Cl-的浓度和南段地下河相比相对较高,受含N和Cl的化肥污染影响较严重。南段地下河的出口处的Cl-和SO42-的浓度较高,主要受降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运用统计学原理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两条地下暗河进行科学评价之后,初步得出北段地下河综合主成分PC综得分均值为-0.95,残留在农田中的肥料和禽类代谢物以及SO42-浓度背景值高的煤洞,在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造成土壤的流失以及地下河管道裂隙连通性的辅助作用下,共同影响了北段地下河的水质。南段地下河综合主成分得分在0.15左右。主成分分析法所得的水质评价结果与结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对已测得指标进行对比后所得的结果相吻合。由此可以初步确定,青木关南段地下河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北段地下河相比水质较差。(3)青木关整个地下河流域的δ15N情况是:北段地下河δ15N值都低于10‰,说明北段地下河硝态氮的主要来源不可能是粪便或污水,化肥和矿化的土壤有机氮是硝态氮的主要来源。南段地下河上游天池岩溶湖和干天池处硝态氮的来源为化肥和天然土壤矿化的有机氮。地下河出口处赖家槽和丁家龙洞的δ15N值较高、变化显着,并且与NO3-浓度变化的协同性较强,因而硝态氮主要来源可能是粪便和污水。在南北段地下河中,除了碳酸的溶解外,硫酸和硝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解,都构成了DIC主要来源。在酸雨和农业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河中碳酸盐岩受到的硫酸和硝酸的溶蚀程度加大,SO42-和NO3-的含量也增多。可以用δ13CDIC值示踪地下河部分污染物的来源。(4)北段地下河流域应该注重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由于北段地下河流域水田较多,农业肥料的需求量大,直接导致了北段地下河水中NO3-、Cl-浓度的升高。因此,必须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控制肥料的施用,减少残余肥料对下游水质造成的污染。南段地下河的水质受人为影响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人为引流导致大型岩溶洼地中水量的减少以及人为的禽类养殖和水产养殖导致的水质恶化。需要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以及合理规范农村养殖业。(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30)

薛倩倩[9](2014)在《岩溶槽谷地下河系统动态变化及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水是人类重要的水源,全球人口的25%依靠岩溶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约34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3,岩溶地下水资源达2039.67亿m3/a,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1/4,包括贵州、广西、云南、重庆、四川、湖南、广东等省市在内的南方岩溶地区。重庆地区的岩溶水资源量为118.35亿m3/a,占地下水资源量的73.65%,区内地下河水资源量达47.77亿m3/a,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和渝东北。目前这些地方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岩溶水系统受到了极大污染,同时,岩溶生态环境退化引起地下水系统自我调蓄能力与净化能力的降低,加重了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水资源总量减少和水质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及其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趋严重,怎样在变化的环境中保证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显得更加迫切。本文从保护岩溶地下河水资源和环境出发,选取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和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收集水文地质、地貌资料,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资料,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对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和青木关地下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水文地质状况进行整理,对影响含水层发育的因素(气象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全面勘查观测,利用示踪实验,水文(尤其暴雨事件)响应事件、水化学动态监测、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南山老龙洞地下河和青木关地下河流域岩溶地下水流量动态特征和含水介质各向异性。根据2012年水文资料对重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量和青木关地下河流量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得出南山老龙洞地下河与青木关地下河的岩溶地下水类型为多段型,青木关岩溶地下河衰减曲线由叁段组成,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衰减曲线由四段组成。结论表明研究区含水介质是一个具有不同等级储水空间的多层次结构,自上而下是大管道和溶洞,裂隙和溶蚀裂隙,孔隙叁种层次,但以裂隙—孔隙含水空间为主。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南山老龙洞地下河的流量与降雨的相关性较好,而青木关岩溶地下河的流量与降雨的相关性一般。青木关岩溶地下河的流量与降雨的相关系数较小的原因为上游甘家槽洼地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修建了水库,使得上游的降水都被截留,岩口落水洞几乎无水汇入,中下游的采石场和小型的煤矿用水都导致了地下河流量的减少。依据野外自动化监测技术和实验室测试技术,记录了两条地下河长时间尺度和短时间尺度的水文地球化学动态变化过程。并且统计分析了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Ca2+、Mg2+、HCO3-主要为碳酸盐岩溶解的产物,其值的高低反映了水-岩相互作用的强度。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量和流速都大于青木关地下河,岩溶作用使得碳酸盐岩被溶蚀的强度大于青木关。K+、Na+、NO3-、SO42-、Cl-主要来自农业施肥、人类生活垃圾,主要反映地下水污染程度大小。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所处地区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市排放的污水量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注入地下河,导致了K+和Na+的含量较高,而青木关地下河流域以农耕活动为主,居民主要位于青木关盆地,上中游居民相对较少,青木关地下河K+和Na+主要来源于降雨、农业化肥、人类粪便的输入,在农耕期或短时降水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含量。通过流量变化和水文地球化学变化分析了南山老龙洞地下河和青木关地下河岩溶系统,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南山地下河系统是除主管道外,还有U字形弯曲支岔,以及有下发育的倒虹吸式管道;而青木关地下河系统岩口落水洞至姜家泉段地下径流为典型的紊流流态,且无岔道,含水介质极不均匀,是以单一岩溶管道系统为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28)

颜赫,贾亚男,王开然,胡大超,苗海通[10](2014)在《基于PCA的岩溶地下河水质评价——以重庆青木关南段岩溶槽谷地下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下河水质状况,以重庆青木关南段岩溶槽谷的地下河为研究对象,采用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为主的一系列数学方法对野外作业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认为第一、二、叁主成分的因子载荷量分别是48.721%,19.095%和13.112%,累积贡献率为80.929%.水质的综合得分为-0.83.结合水质评价标准,认为该区的水质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是水质的整体质量居于中等偏上.建议暴雨期间进行加密监测,确定水质在雨水作用下的响应.(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青木关地下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人类活动方式下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以地质背景相似的重庆青木关和老龙洞地下河为例,从月动态、单场降雨动态两个尺度,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对两岩溶地下河出口姜家泉、老龙洞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姜家泉与老龙洞的Ca~(2+)、HCO_3~-、Mg~(2+)、K~+、NO_3~-、Na~+、SO_4~(2-)、Cl~-、电导率等差异显着,姜家泉K+、NO-3的月动态变化幅度和浓度均值大于老龙洞,Na~+、SO_4~(2-)、Cl~-的月动态变化幅度和浓度均值则小于老龙洞.由PCA分析可知,水-岩作用对两岩溶地下河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变化都起重要作用,但青木关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老龙洞则主要受城镇活动、工业活动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方式和程度的差异,两岩溶地下河对单场降雨的响应也不同,姜家泉各指标变化与流量变化高度一致,老龙洞各指标的变化相对无序.青木关水化学特征的动态变化受水土流失、农业活动影响较大,水-岩作用次之.老龙洞则主要受到水-岩作用的影响,受城镇活动、工业活动、水土流失作用的影响也较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木关地下河论文参考文献

[1].张媚.典型岩溶地下河中有机质来源、迁移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7

[2].詹兆君,陈峰,杨平恒,任娟,张海月.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以重庆市青木关、老龙洞为例[J].环境科学.2016

[3].王尊波.重庆青木关和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和生态风险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梁作兵,沈立成,孙玉川,王尊波,江泽利.青木关地下河中溶解态甾醇来源及迁移、转化特征[J].环境科学.2015

[5].梁作兵,孙玉川,王尊波,江泽利,廖昱.青木关地下河系统中不同含水介质下正构烷烃对比研究[J].环境科学.2015

[6].王尊波,孙玉川,梁作兵,江泽利,廖昱.重庆青木关地下河流域水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和迁移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6

[7].葸瑞,蒋勇军,吴金权.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流域岩溶水脆弱性评价的COPK模型[J].地质论评.2015

[8].颜赫.岩溶槽谷区地下河的水质特征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4

[9].薛倩倩.岩溶槽谷地下河系统动态变化及含水介质各向异性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4

[10].颜赫,贾亚男,王开然,胡大超,苗海通.基于PCA的岩溶地下河水质评价——以重庆青木关南段岩溶槽谷地下河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标签:;  ;  ;  ;  

青木关地下河论文-张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