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模拟论文-冯站青

排涝模拟论文-冯站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排涝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旋转导叶参数,水力性能,水库泄洪排涝泵

排涝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冯站青[1](2018)在《水库泄洪排涝泵水力性能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叶参数是水库泄洪排涝泵水力性能的最关键要素。结合物理模型试验方式,探讨不同旋转导叶参数对水库泄洪排涝泵水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库泄洪排涝量较小时,应增加适量旋转导叶数量,而在流量较大时,应逐步减少导叶数量;经试验当导叶旋转角在15°~22°,叶径比在0.63~0.68之间及叶面截口面积比在2.9~3.1时,水库泄洪排涝泵水力性能可达到最佳。(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8年04期)

孙膑[2](2017)在《高塘湖排涝泵站前池优化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塘湖排涝泵站位于安徽省淮河南岸窑河流域下游,通过窑河闸、窑河与淮河相通,具有抽排功能。前池是高塘湖排涝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流态对泵站高效、安全地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池流态紊乱,会降低泵站效率。布局合理、流态平顺、水头损失小的前池结构形式,可以为水泵提供良好的进水条件,确保泵站高效、低耗地运行。本文研究分为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两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UG软件建立叁维模型,然后用GAMBIT软件划分非结构网格;再利用标准k-ε紊流模型,借助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数学模型对原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SIMPLEC算法进行求解。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该工程原设计方案前池内存在旋涡和偏流,导致进水流道内流速分布不均,该工程原设计方案存在不足。因此,需进行优化改进。(2)针对该工程原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足,采用改变前池底坡和翼墙形式、尺寸两种方案进行改进优化。以前池内旋涡面积的大小和前池典型断面流速的均匀度为控制条件对改进优化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长前池底坡,可以明显改善前池的流态,但是随着底坡i的减小优化改善效果变差。相同坡长的情况下,两段底坡的方案改善作用更明显。改变翼墙的形状、尺寸并向上游前池方向延伸,使前池内的水流流态收缩平顺。同等条件下椭圆弧翼墙对本工程前池流态的改善优于圆弧翼墙和八字翼墙。(3)按照重力相似准则,模型试验比尺选定1:30。根据糙率相似准则,采用正态模型。试验中,采用塑料悬浮粒子和化学示踪粒子来分别模拟面层及底层水流流态的分布,观测、采集数据,并绘制流态及流速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工程原方案前池内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4)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对典型优化改进方案的前池流态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各典型方案下模型试验中前池流态及流速分布,并以此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对高塘湖排涝泵站工程前池水力特性的研究表明,该工程前池流态的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数值模拟可有效指导模型试验,节约成本,提高研究效率。同时,模型试验又可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高塘湖排涝泵站工程前池水力特性的研究为该工程的改进优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对该工程安全、高效和稳定的运行有重要意义。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11-01)

张立洪[3](2016)在《基于潮、雨遭遇情景的城市防潮排涝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沿海城市区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同时遭受水、陆两大单元的共同作用。潮、雨碰头情况时有发生,而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单位区域内经济价值承载高,一旦发生严重的潮、雨遭遇致涝情景,城市损失将十分惨重,研究沿海城市防潮排涝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防灾减灾意义。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海甸岛为研究背景,对城市防潮排涝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近年来的城市洪涝灾害情况以及影响进行综合系统的介绍,并对国内外的城市雨洪及内涝模型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城市水流数值模拟的理论及模型的研究。其次,分别论述了暴雨和海潮在城市地表的产流计算、汇流计算及管网排水计算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利用水文方法分别推求出设计降雨过程、设计潮位过程。基于地表属性信息的高精度DEM地形网格,依据城市分区精细产流方法计算产流;以分段线性化方式拟合实际雨水管网排水能力曲线,建立了排水能力与潮位函数关系式;将水陆边界条件处理为可双向过水的模型边界,设定合理的模型参数及条件,最终将地表产汇流模块、地下管网水动力模块和潮(洪)水漫滩淹没模块叁者耦合,构建沿海城市潮、雨遭遇致涝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再次,借助构建的潮、雨遭遇致涝模型,本文设定了4类(仅潮位过程、仅降雨过程、多年平均高潮位+雨过程、极端潮位+雨过程)共11种情景的城市内涝模拟方案,将各情景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得出城市内涝水情分布图、积水水深、典型位置积水历时曲线等内涝水情指标,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潮、雨内涝进行了对比性研究,重点分析潮、雨不同遭遇情景之间海甸岛内涝具体变化情况,从多个角度揭示城市防潮排涝情况及其之间的差别。最后,根据本文潮、雨致涝模拟结果,并结合受灾体特征判别,构建了基于情景模拟结果的风险动态评估体系,最终制定出海甸岛风险区划图。结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针对性的提出综合指导性对策。(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罗文兵,王修贵,王欢,乔伟,范琳琳[4](2016)在《基于SCS-MIKE11的平原湖区排涝措施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模拟平原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排区排涝的影响,以湖北省四湖流域螺山排区为例,利用构建的SCS-MIKE11耦合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排涝模数的影响,并通过设置不同水旱比、水面率和地面硬化率的组合,对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的排涝措施进行模拟优化。结果表明:在10年一遇1日暴雨和3日暴雨的标准下,排涝模数与水旱比、水面率负相关,而与地面硬化率正相关。在保持水旱比和水面率不变的情况下,地面硬化率每增加1%,1日和3日暴雨下排涝模数分别增加0.005 m~3/(s?km~2)和0.003 m~3/(s?km~2);在保持水旱比和地面硬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水面率每增加1%,1日和3日暴雨下排涝模数分别减小0.016m~3/(s?km~2)和0.012 m~3/(s?km~2);在保持水面率和地面硬化率不变的情况下,水旱比每增加0.1,1日暴雨和3日暴雨下排涝模数分别减小0.004 m~3/(s?km~2)和0.003 m~3/(s?km~2)。因此,除了增加排涝泵站的排涝流量外,减少地面硬化率(例如采用透水路面)、增加水面率和水旱比也是除涝减灾的有效措施。研究成果可为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平原湖区排涝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面向未来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8-25)

朱钢,陆柯[5](2014)在《引入模拟仿真新技术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建成区排涝能力提升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是摆在我国每个城市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如何提升城市建成区的排涝能力更是重点与难点。引入模拟仿真新技术,通过宏观与微观(精细化)风险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找到城市排水系统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工程措施,经评估后效(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4年09期)

孙磊,毛献忠[6](2012)在《东莞运河排涝对东莞水厂取水口水质影响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FDC模型建立东江东莞段二维水动力和氨氮输运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及一维河网模型吻合,高、低水位与石龙站实测数据比较平均误差为0.13m和0.18m,与河网模型比较平均误差为0.03m和0.05m,流速平均误差小于0.13m/s,氨氮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平均误差小于0.18mg/L。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水文条件下运河排涝对东莞水厂取水口附近氨氮的影响,以及在取水口上游设置挡板对于排涝影响的改善。计算结果表明,未设置挡板时,中水位排涝流量大,取水口附近污染物浓度低,为4mg/L;设置150m挡板时,低水位排涝污染物受潮汐影响,氨氮浓度峰值下降至2.6~4.5mg/L,设置挡板效果明显,中水位时设置挡板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2年05期)

孙磊[7](2011)在《东莞运河排涝对东江取水口水质影响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江是东莞市主要的饮用水源,沿岸分布多个取水口。东莞运河是城区排涝河道,由于接纳流域内工业和生活污水,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雨季时,东莞运河排涝频繁,影响东江水质,威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因此,开展运河排涝对取水口水质影响的研究十分迫切。通过2010年3至7月对东江东莞段和东莞运河进行每周一次连续的水质监测,监测数据表明,东江东莞段旱季和雨季水质差别不大,旱季溶解氧、CODMn、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3.9、2.5、1.1、0.10mg/L,雨季平均浓度分别为6.2、2.4、1.30、0.14mg/L;东莞运河旱季溶解氧、CODMn、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2.5、10.7、18.8、1.5mg/L,雨季平均浓度分别3.4、7.2、9.4、0.69mg/L,水质处于劣Ⅴ类。运河的CODMn、氨氮和总磷远远高于东江水,雨季排涝后,东江受到运河排涝影响,这叁种水质指标影响明显,其中氨氮是受影响最严重的指标,实测最大值为4.8mg/L,是限制沿岸水厂取水的主要因素。采用CE-QUAL-W2模型建立东江河网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通过水位、氨氮的实测资料验证,模型能较好的模拟计算域内的水动力、氨氮状况,高、低水位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16m和0.09m,氨氮平均误差为0.13mg/L。通过计算在东江不同水文条件下运河排涝对东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中水位排涝形成的污染带分布均匀,浓度较低,长度2940m,浓度2.6mg/L,排流涝量较大,平均为302.4m3/s,对下游河网影响相对较小,是较为合适的排涝方式。采用EFDC模型建立东江东莞段河流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通过水位、流速、氨氮与实测数据和河网模型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二维模型能较好的模拟计算域内的水动力、氨氮变化。在此基础上,应用EFDC模型模拟不同水文条件下以及在取水口上游设置挡板时,运河排涝对取水口的水质影响。未设置挡板时,中水位排涝取水口浓度4.0mg/L,影响相对较小,是较为适合的排放方式。设置150m挡板时,低水位排涝,挡板对污染带的阻挡和挑流作用明显,取水口附近受涨潮影响时的污染物峰值浓度在2.6-4.5mg/L之间,相比较未设挡板时的取水口附近峰值浓度8.5~10.5mg/L,明显改善了污染带对取水口的影响;而中水位排涝,由于水流速度大,挡板后污染带混合均匀,设置挡板对改善取水口水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1-06-01)

蔡宏伟,潘志军[8](2010)在《排涝泵站轴流泵进、出水流道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杭州叁堡排涝泵站的轴流泵装置,选取两种典型的进、出水流道设计方案(斜20°和斜30°方案),在设计流量工况下对整个轴流泵装置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通过比较内部流态和水力损失确定了最佳方案,并在非设计流量工况下对最佳方案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流量工况下,与斜20°方案相比,斜30°方案中水泵的内部流态更好且水力损失更小,为最佳方案;对于斜30°方案,在大于和小于设计流量的工况下,轴流泵的出水流道水力损失均大于设计流量工况下的,且偏小流量工况下的水力损失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0年09期)

卢少为,朱勇辉,魏国远,宫平,姚仕明[9](2009)在《平原湖区排涝模拟研究——以大通湖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涝灾极为严重。以洞庭湖腹地大通湖垸为例,基于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和非结构网格,研究该区域在不同外洪条件与不同降雨组合条件下的沥涝情况,得出了区域内涝灾分布情况及致涝率,并定量计算分析了外洪水位变化对内涝造成的不利影响。模型计算结果可为涝灾预测与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09年07期)

郑国栋,黄东,黄本胜,赖冠文[10](2002)在《虎门大桥人工砂岛对防洪排涝纳潮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较大范围的一维河网潮汐数学模型嵌套局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 ,先后运用有限差分、有限分析、Pressimann隐格式、叁级联解及坐标变换等方法和技术 ,从整体到局部 ,由一维到二维针对虎门大桥及其人工砂岛对防洪、排涝、纳潮影响进行数值模拟 ,客观地分析论证了可能造成的影响 ,为工程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水电》期刊2002年02期)

排涝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塘湖排涝泵站位于安徽省淮河南岸窑河流域下游,通过窑河闸、窑河与淮河相通,具有抽排功能。前池是高塘湖排涝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流态对泵站高效、安全地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池流态紊乱,会降低泵站效率。布局合理、流态平顺、水头损失小的前池结构形式,可以为水泵提供良好的进水条件,确保泵站高效、低耗地运行。本文研究分为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两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UG软件建立叁维模型,然后用GAMBIT软件划分非结构网格;再利用标准k-ε紊流模型,借助数值模拟软件FLUENT,建立数学模型对原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并运用SIMPLEC算法进行求解。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该工程原设计方案前池内存在旋涡和偏流,导致进水流道内流速分布不均,该工程原设计方案存在不足。因此,需进行优化改进。(2)针对该工程原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足,采用改变前池底坡和翼墙形式、尺寸两种方案进行改进优化。以前池内旋涡面积的大小和前池典型断面流速的均匀度为控制条件对改进优化方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长前池底坡,可以明显改善前池的流态,但是随着底坡i的减小优化改善效果变差。相同坡长的情况下,两段底坡的方案改善作用更明显。改变翼墙的形状、尺寸并向上游前池方向延伸,使前池内的水流流态收缩平顺。同等条件下椭圆弧翼墙对本工程前池流态的改善优于圆弧翼墙和八字翼墙。(3)按照重力相似准则,模型试验比尺选定1:30。根据糙率相似准则,采用正态模型。试验中,采用塑料悬浮粒子和化学示踪粒子来分别模拟面层及底层水流流态的分布,观测、采集数据,并绘制流态及流速分布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工程原方案前池内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4)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对典型优化改进方案的前池流态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各典型方案下模型试验中前池流态及流速分布,并以此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通过对高塘湖排涝泵站工程前池水力特性的研究表明,该工程前池流态的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数值模拟可有效指导模型试验,节约成本,提高研究效率。同时,模型试验又可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高塘湖排涝泵站工程前池水力特性的研究为该工程的改进优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对该工程安全、高效和稳定的运行有重要意义。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涝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冯站青.水库泄洪排涝泵水力性能数值模拟试验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8

[2].孙膑.高塘湖排涝泵站前池优化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7

[3].张立洪.基于潮、雨遭遇情景的城市防潮排涝数值模拟及风险评估研究[D].天津大学.2016

[4].罗文兵,王修贵,王欢,乔伟,范琳琳.基于SCS-MIKE11的平原湖区排涝措施模拟研究[C].面向未来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2016

[5].朱钢,陆柯.引入模拟仿真新技术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建成区排涝能力提升方案[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

[6].孙磊,毛献忠.东莞运河排涝对东莞水厂取水口水质影响模拟分析[J].给水排水.2012

[7].孙磊.东莞运河排涝对东江取水口水质影响模拟分析[D].清华大学.2011

[8].蔡宏伟,潘志军.排涝泵站轴流泵进、出水流道的数值模拟[J].中国给水排水.2010

[9].卢少为,朱勇辉,魏国远,宫平,姚仕明.平原湖区排涝模拟研究——以大通湖垸为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

[10].郑国栋,黄东,黄本胜,赖冠文.虎门大桥人工砂岛对防洪排涝纳潮影响的数值模拟[J].广东水利水电.2002

标签:;  ;  ;  

排涝模拟论文-冯站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