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性主题论文-陈奇佳

兽性主题论文-陈奇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兽性主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蜥蜴的夜晚》,欲望,欲望主体

兽性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陈奇佳[1](2014)在《欲望的分裂与兽性的剩余——论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悲剧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田纳西·威廉斯关于欲望的书写是他对现代悲剧艺术的重要贡献之一。威廉斯在其作品中发展出了一种关于主体欲望分裂性痛苦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大多可视作欲望之主体,他们作为存在以及他们作为存在的痛苦,通常来自于人类欲望类型的分裂及其内在的冲突。他擅长运用各种动物意象来凸显欲望主体被压抑的痛苦以及主体欲望种种不可为理性度测的内涵。(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4年06期)

杨娇霞[2](2011)在《文明的消逝 兽性的回归——浅析《蝇王》的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戈尔丁在《蝇王》中,颠覆了珊瑚岛式的"文明"。他笔下的孩子们非但没有团结互助,反而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最终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小岛葬身火海。戈尔丁试图警示人们: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缩影,人的邪恶本性是导致灾难的根源,如果不充分地认识并自觉抵制这种邪恶,人类必将面临更大的灾难。(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付鸿霞[3](2011)在《人性与兽性的较量——解析《围棋少女》的人性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法籍华裔作家山飒的《围棋少女》一书摘取了2001年法国中学生龚古尔奖的桂冠,成为2001~2002年度法国最畅销小说之一。本文从世界主义的角度解读作品受到如此青睐的原因,得出结论:小说痛斥战争狂热分子的野蛮行径、歌颂人性,因而赢得了西方读者的普遍好评。(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史双双,菁菁[4](2009)在《从人性到兽性——《蝇王》主题之集体无意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蝇王》是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浅析西方性别歧视的意识根源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经典作品。从故事发生的特殊的环境入手,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为依据来阐释《蝇王》人性恶的主题。(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期刊2009年12期)

陈静[5](2008)在《文明的剥落与兽性的彰显——论《蝇王》中主题的递进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是一部以探索人性为主题的寓言体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场想象的核战争为背景,以一座荒岛为故事场景,以一批儿童为主要人物,以递进式的主题表现手法,通过展示孩子之间矛盾的递进发展和暴力的递进升级,表现了人性本恶的主题。(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吴桂金,邢雪晶[6](2008)在《“罪”与“兽性”:《红字》与《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人性的探讨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关注的主题。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和英国小说家戈尔丁的《蝇王》都表达了关于人性恶的主题,指出"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此外,二者都使用了原罪的原型来揭示人性本恶,但他们对人性并不是完全悲观失望,都指出了人性中亦有善的一面,并且表达了抑恶扬善的愿望。(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8年33期)

张冲[7](2008)在《金字塔下的狮身人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一直是文坛历久不衰的研究热点,而与之相关的“文学”与“兽性”的问题却论之甚少。事实上,深刻地研讨“文学”与“兽性”的关系,更有助于解释“文学”与“人性”的复杂性,而对“文学”与“兽性”倍加关注的,是被称为现代文学源头的经典刊物《新青年》。本论文将从“兽性”的概念、《新青年》与“兽性”主题的文本以及《新青年》兽性主题的成因与意义等几个方面,对《新青年》这一话题,作出具体的论述。鲁迅曾言,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有两种称呼:一种是“禽兽”,一种是“圣上”。中国人在思想、文学上向来最重“人兽之辩”。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是:“人”对“人”是“仁”。在中国毫无一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肆言“人对人是狼”这一西方理念。二千五百年的儒家正统,竟没有为人的心灵留下一片自然人性的栖息之地。近代以来,西方文学的“狼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所揭示的人性偏颇有了更多的启迪。“狼文化”昭示了这样的一种理念:人之为人,即有人性;人之源兽,即有兽性。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一端点,开始涌现出一种“不中规”、“不中矩”、不“正统”的文学现象,即“兽性”主题的文本景观。“兽性”是什么?笔者从“文明”的视野里对此做了自己的界定,“兽性”是指与中国“传统文明”相冲突、相抵触,不被“文明”认可而又确实存在的那些人的规定性或能量。“兽性”不仅是指人本能中那些率性而发的“野蛮性、残酷性”,也内含着它的“亲和性”和“生命力”。“兽性”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同时还对“规范的人性”及现代文明具有促进和摧毁的作用。《新青年》“兽性”理论的最初描述是陈独秀。从日本近代思想先驱福泽谕吉那里,陈独秀接过“兽性主义”的教育理念,向“新青年”极倡“兽性”的崭新人格。他从“意志顽狠”、“体魄强健”、“信赖本能”、“顺性率真”四个方面,表达了他对中国“新青年”的人格期待。陈独秀这种思想,为登场《新青年》的文人提供了文学创新的平台;鲁迅是推崇兽性最早的实践者之一,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以及文学译介,成了他揭示这一主题的主要场地。他认为,人与兽在本性上是相通的:“吃人”。这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的总结,是他对人性之哲学层面的反思和评判。他在肯定中国固有文化的“平和之性”同时,又崇尚着“兽性”,反对着“奴性”。他极力推崇“魔罗诗人”,就是希望中国的文学中多些“兽性”。然而,尽管他在《新青年》中写了大量的论文呼吁,但这些来自西方的文学“营养”并没有彻底滋润鲁迅的“文化之根”。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平和之性”,依然是他最为青睐的“文化情结”;而周作人对人之“兽性”的阐述,其实是他对近世西方基督教的“灵肉”二元论的直接移植。他认为,人的“灵肉”是一物的两面,不是对抗的关系。神性和兽性合起来就是人性,这应该成为“人的文学”所反映的全部内容。周作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不仅构建了他的“人学”理论,而且成为他在《新青年》文学译介中的主要标准。周氏兄弟的文学理念和文学实践是《新青年》兽性主题展示的最大兴奋点。另外,胡适、刘半农等人的文学译介以及“读者论坛”栏目中有关的话题,都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同样的“兽性”理念。《新青年》与兽性主题的成因,一方面,是存在于当时众多仁人志士思想中的“尚武”情结。五四文人,在为文化创新、国民性革新奔走时,不能不对起码能“立竿见影”的武化效果“暗送几次秋波”。《新青年》从陈独秀的“兽性”理论,到毛泽东的“体育之教育”,再到刘叔雅的“军国主义”等,无不暗示文人似乎成了“洒一滴墨水”,就可以使“天地改观,山河易色”的文化英雄。另一方面,是西方自然主义、现代派的熏染。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明确地提出“惟自然主义,才适今日中国文学之状况。”周作人对“日本新村精神”的大力倡导与他的自然人性论,无疑是从“自然主义”的文艺思潮里汲取了更多的滋养。《新青年》上众多关于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论述及文学操练,都是“兽性”主题的支撑点,自然主义、现代派是孕育《新青年》兽性主题的温床。《新青年》兽性主题的意义,首先表现在文学创作的主题更加多元化。现当代诸多作家的作品承续了《新青年》“兽性”主题的血脉,并形成一种文学思潮在当代发扬光大;其次,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尽管东、西方的古典美学中,都有偏重审美的共性。然而,文学进入揭开“人之假面”的时代,中国传统中“文以载道”、“温柔敦厚”的审美判断,便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新青年》兽性主题的美学意义还在于,它不仅突破了中国审美一元论的框式,而且也拓宽了文人的创作与审美的视野,从而使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开始走向现代化。(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兽性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戈尔丁在《蝇王》中,颠覆了珊瑚岛式的"文明"。他笔下的孩子们非但没有团结互助,反而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最终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小岛葬身火海。戈尔丁试图警示人们: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缩影,人的邪恶本性是导致灾难的根源,如果不充分地认识并自觉抵制这种邪恶,人类必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兽性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1].陈奇佳.欲望的分裂与兽性的剩余——论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悲剧主题[J].学习与探索.2014

[2].杨娇霞.文明的消逝兽性的回归——浅析《蝇王》的主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

[3].付鸿霞.人性与兽性的较量——解析《围棋少女》的人性主题[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

[4].史双双,菁菁.从人性到兽性——《蝇王》主题之集体无意识解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

[5].陈静.文明的剥落与兽性的彰显——论《蝇王》中主题的递进表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6].吴桂金,邢雪晶.“罪”与“兽性”:《红字》与《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比较[J].文教资料.2008

[7].张冲.金字塔下的狮身人面[D].广西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  

兽性主题论文-陈奇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