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竹纤维混纺织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苯并咪唑纤维,定量方法,质量修正系数
竹纤维混纺织物论文文献综述
郑少明,连秋燕,江珊珊,李玲,郭光振[1](2019)在《聚苯并咪唑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定量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聚苯并咪唑纤维优良的化学稳定性,本文探讨了聚苯并咪唑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时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聚苯并咪唑纤维在不同化学试剂和试验条件下的质量修正系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纤检》期刊2019年10期)
张战旗,齐元章,张艳,宋琳,王辉[2](2019)在《原液着色涤/粘胶/超仿棉聚酯纤维混纺织物整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原液着色纤维面料的整理工艺,选用原液着色涤/粘胶及超仿棉聚酯纤维混纺面料,通过连续退煮工艺改善面料手感及色彩鲜艳度;通过经纬两种纱线的不同特性使面料呈现花灰效果;通过组织规格设计和液氨丝光整理,开发出柔软蓬松、色牢度高、穿着舒适的无甲醛免烫涤/粘胶/超仿棉原液着色混纺面料,面料色牢度达到4级,免烫性达到3级。(本文来源于《纺织导报》期刊2019年09期)
宋玉玲,马恒,刘伟红,孙淑娟,周小红[3](2019)在《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电磁屏蔽效能及其穿着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织物类型、混纺比和组织结构对织物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借助织物防电磁辐射性能测试仪对机织物和针织物试样分别进行防电磁辐射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不锈钢纤维含量越高,机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越好,且机织物的电磁屏蔽效能总是优于针织物;织物的电磁辐射屏蔽效能随着不锈钢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上机经纬密度情况下,能获得最佳电磁辐射屏蔽效能的机织物组织为缎纹;机织物导电存在穿着不安全的问题;针织物在频率较小时,不锈钢纤维含量对电磁屏蔽效能影响较大,并确定了相同纵横密度下最佳组织为纬平针;针织物为防静电类织物,穿着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孙剑涛,王海娟,朱风亮,官杰,柳永杰[4](2018)在《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有着优良的服用性能,但是因为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很多相似之处,给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带来较多的弊端,文中通过对比分析了甲酸-氯化锌法和显微镜法定量分析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含量。指出,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时,显微镜法的精准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优于甲酸-氯化锌法,可以结合实际检测情况优先使用显微镜法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天津纺织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宋玉玲[5](2018)在《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防电磁辐射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电磁辐射的防护就成了我们日渐关注的话题。不锈钢纤维具有普通纤维所不具备的金属纤维的优点,是研究电磁辐射防护用品的优良选择。论文采用不锈钢纤维/涤纶纤维混纺纱与棉嵌织,开发具有良好防辐射的产品。首先,论文测试了不锈钢纤维/涤纶混纺纱的基本性能。不锈钢纤维的含量增加,不锈钢纤维的根数也明显的增加,纱线的导电性能也越好,而伸长率和断裂伸长率随之均减小;不锈钢纤维含量最大的纱线捻度较小,断裂强力和断裂强度显着减小;并提出采用热重分析质谱仪测试不锈钢纤维/涤纶混纺纱线的不锈钢纤维含量,该方法是创新的,解决了目前含不锈钢纤维纱线混纺比的确定问题。其次,论文根据织物组织、纱线不锈钢纤维含量和嵌条排列比进行拟因子正交试验,并对织造试样电磁屏蔽效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织物对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屏蔽效能存在差异,对通讯工具发出的电磁波段(800~2000MHz)有较好的屏蔽效能;含不锈钢纤维纱线混纺纱与其他纱线以嵌条的方式开发产品方案不合理,以混纺纱的方式,即金属不锈钢纤维较均匀的分布在织物中,织物具有较好的电磁屏蔽效能;综合纱线性能与电磁屏蔽效能,不锈钢纤维含量不超过15%为宜。最后,实验测试了织物试样的电导率并计算相对应的相对磁导率,对织物电磁屏蔽效能(1500MHz)与电导率和磁导率分别作曲线拟合,得到拟合公式;试织了一组试样,通过对实验测试的结果与电导率拟合公式计算的结果比较,电导率拟合公式计算的结果是可信的。(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7)
潘肖[6](2018)在《粘胶纤维混纺织物色差横档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公司生产的粘胶短纤维与腈纶纤维混纺织物染色后布面出现轻微色差横档,通过对粘胶纤维原材料、混纺纱线和染色后织物进行一系列试验与分析,最终找出粘胶纤维/腈纶纤维混纺织物产生色差横档的原因是由于混纺纱线时不同纤维组份混入比例不匀导致的。(本文来源于《人造纤维》期刊2018年04期)
吕瑞玲,李静亚[7](2018)在《影响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因素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粘纤和莱赛尔纤维的溶解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莱赛尔的稳定性好于粘纤;保险粉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剥色剂,再生纤维素纤维经剥色后,定量分析结果更准确。(本文来源于《中国纤检》期刊2018年05期)
刘波[8](2018)在《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出行穿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衣料的舒适性和低碳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环保性,进而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和喜爱。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所形成的织物相较于纯棉织物在手感、光泽和悬垂等性能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改善,同时兼具棉织物所特有的吸湿和透气的优点。甲酸/氯化锌试剂测定法是一种测定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测定法。本文在分析甲酸/氯化锌试剂测定法特点的基础上对甲酸/氯化锌试剂测定法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8年09期)
顾秦榕,谢春萍,吉宜军,苏旭中,刘新金[9](2017)在《罗布麻纤维混纺织物综合性能分析与混纺比优选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布麻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其功能保健性混纺产品的开发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文章采用灰色聚类分析法对罗布麻/腈纶/莫代尔混纺针织物与亚麻/棉混纺针织物的综合性能进行研究,优选出罗布麻/腈纶/莫代尔混纺针织物性能良好。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建立一种多目标化函数的优化模型,求解出用于不同生产用途的织物的最佳混纺比。结果表明:罗布麻/腈纶/莫代尔织物的综合性能优于亚麻/棉混纺织物与纯棉织物;当罗布麻纤维理论含量为20%、29%及50%时分别可以达到织物加工性能优良、外观效应佳、保健性好的设计效果。(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7年12期)
李浩,邵将,张玡珂,陈弦[10](2017)在《连续玻璃纤维/丙纶纤维混纺织物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聚丙烯的力学性能,采用玻璃纤维和丙纶纤维混纺织物来增强聚丙烯,并且对模压工艺参数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加工时间为10 min、加工温度为200℃、加工压力为5.171 MPa、玻璃纤维的质量分数在6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达到最优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7年11期)
竹纤维混纺织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基于原液着色纤维面料的整理工艺,选用原液着色涤/粘胶及超仿棉聚酯纤维混纺面料,通过连续退煮工艺改善面料手感及色彩鲜艳度;通过经纬两种纱线的不同特性使面料呈现花灰效果;通过组织规格设计和液氨丝光整理,开发出柔软蓬松、色牢度高、穿着舒适的无甲醛免烫涤/粘胶/超仿棉原液着色混纺面料,面料色牢度达到4级,免烫性达到3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竹纤维混纺织物论文参考文献
[1].郑少明,连秋燕,江珊珊,李玲,郭光振.聚苯并咪唑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定量方法的研究[J].中国纤检.2019
[2].张战旗,齐元章,张艳,宋琳,王辉.原液着色涤/粘胶/超仿棉聚酯纤维混纺织物整理工艺研究[J].纺织导报.2019
[3].宋玉玲,马恒,刘伟红,孙淑娟,周小红.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电磁屏蔽效能及其穿着安全性研究[J].毛纺科技.2019
[4].孙剑涛,王海娟,朱风亮,官杰,柳永杰.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的研究[J].天津纺织科技.2018
[5].宋玉玲.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防电磁辐射性能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6].潘肖.粘胶纤维混纺织物色差横档原因分析[J].人造纤维.2018
[7].吕瑞玲,李静亚.影响棉、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定量分析因素的探讨[J].中国纤检.2018
[8].刘波.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测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
[9].顾秦榕,谢春萍,吉宜军,苏旭中,刘新金.罗布麻纤维混纺织物综合性能分析与混纺比优选设计[J].丝绸.2017
[10].李浩,邵将,张玡珂,陈弦.连续玻璃纤维/丙纶纤维混纺织物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J].塑料工业.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