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壁障论文-李气辉,史爱民,张健

移动壁障论文-李气辉,史爱民,张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壁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侧面,AE-MDB壁障,壳单元,模型建立与验证

移动壁障论文文献综述

李气辉,史爱民,张健[1](2016)在《侧面移动壁障AE-MDB壳单元模型建立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EURO-NCAP AE-MDB Specification的要求,采用Ls-Dyna壳单元技术,参照壁障蜂窝铝真实窝孔结构,建立了基于壳单元技术的新版侧面碰撞移动可变形壁障AE-MDB(Advanced European Mobile Deformable Barrier)有限元Ls-Dyna模型;为了减少模型网格数量和计算时间,有限元蜂窝铝模型孔径的尺寸按照与真实尺寸2:1的比例进行扩大;通过简易气囊的模型来模拟蜂窝铝窝孔中空气受挤压的现象;蜂窝铝中的胶粘用Ls-Dyna关键字来模拟,并通过设置材料失效的方式来模拟胶粘、铝箔和蜂窝铝块的失效现象。通过动态试验模拟验证,AE-MDB有限元模型在吸能、力-位移曲线和压溃位移等方面都符合要求。(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Forum of Automotive Traffic Safety(INFATS)》期刊2016-11-24)

叶新娜,王顺利,张志勇[2](2015)在《改进后的后防护装置(移动壁障50%偏置)碰撞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国标GB 11567.2中对于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要求,利用LS-DYNA仿真软件对改进后的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进行了50%偏置碰撞的仿真分析。通过对碰撞过程中的结构变形、位移变化、碰撞速度、碰撞减速度以及吸能情况的分析,表明后防护装置与移动壁障进行50%偏置碰撞时,移动壁障不发生钻入碰撞的后防护支臂和斜支撑构件最小壁厚为2 mm。(本文来源于《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期刊2015年04期)

胡祥玲,师玉涛,陈现岭,李金广[3](2013)在《碰撞试验移动壁障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试验壁障主要依靠进口的问题,提高移动壁障自主开发能力,文章以满足ECER95法规的侧碰移动壁障为例,通过阐述结合试验法规而研究得出的一整套开发过程。提供了包括避免产生二次碰撞的延时制动系统、符合质量质心的车体框架、适合制造商的部件选择、有限元强度分析及试验验证在内的设计方法,使碰撞试验移动壁障的开发过程有据可依。(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师》期刊2013年02期)

赵敏,钟志华,周泽,陈少伟,周利辉[4](2011)在《基于壳单元的侧碰移动可变形壁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壳单元技术,参照蜂窝铝的真实窝孔结构,建立基于壳单元的侧碰移动可变形壁障(Moving deformable barrier,MDB)有限元模型;针对1∶1尺寸建模导致模型规模过大的问题,进行窝孔及单元尺寸等比例扩大,将单元规模缩减到原来的1/5;应用静态异面压缩仿真,对单元厚度与压缩强度进行参数化研究,合理匹配窝孔及单元尺寸扩大之后的单元厚度,确保模型缩放前后的静态压缩力学性能达到一致;针对动态试验压缩强度大于静态试验的现象,采用简易气囊模拟MDB窝孔中空气受压缩的率效应;结合侧碰试验中的蜂窝铝失效现象,设置铝箔的材料失效以及铝箔、前面板之间粘胶的材料失效;对所建立的壳单元MDB模型进行零部件级别与整车级别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壳单元MDB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22期)

尹绥玉,陈育荣,伍星[5](2010)在《车辆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论述了车辆侧面碰撞试验的要求与方法,并对试验重要设备的设计与研制进行了重点描述,已研制的车辆侧面碰撞试验设备已在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进行了多年的实车碰撞实验,其性能完全符合ECE R95欧洲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暨武汉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9-25)

尹绥玉,陈育荣,伍星[6](2010)在《车辆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论述了车辆侧面碰撞试验的要求与方法,并对试验重要设备的设计与研制进行了重点描述,已研制的车辆侧面碰撞试验设备已在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进行了多年的实车碰撞实验,其性能完全符合ECE R95欧洲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郭磊,王大志,郭凤骏,汤晓东[7](2010)在《整车侧面移动壁障碰撞的耦合仿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准确预测和评价整车侧面碰撞结构侵入情况下的乘员伤害是目前的工程难题。文章针对E-NCAP侧面碰撞规程,采用Ls-dyna有限元与Madymo多刚体耦合计算方法建立整车有限元与ES-2 Facet Q假人耦合模型,仿真分析车身侧面碰撞变形,评价结构侵入后的乘员伤害。耦合计算结果表明,车身侧面结构变形和假人伤害与碰撞试验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证明了耦合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为改进车身侧面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10年08期)

陆善彬,张君媛,管欣[8](2009)在《基于GB20071-2006的侧碰移动变形壁障仿真模型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GB20071-2006法规对移动变形壁障性能的要求,建立了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CAD模型,基于渐进式吸能块良好的变形特性,建立了相应的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将仿真结果与法规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模型满足法规的要求,为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仿真提供了必备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9年S1期)

秦亚海,邵毅明,赵唯[9](2008)在《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数字仿真模型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变形壁障(MDB)是实车侧面碰撞试验时用来撞击车辆的标准试验工具。移动变形壁障前部的吸能块可采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其性能对试验结果起主要影响。文中按照《GB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的要求,建立了轿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的CAD模型,利用Hypermesh软件对所建立的移动变形壁障模型进行了前处理。最后使用Ls-dyna对模型进行求解,将仿真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模型满足标准的要求,验证了模型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08年28期)

乌秀春,邵晓科,裴洋,赵洪波[10](2008)在《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GB20071-2006)中明确规定,所有M1类车型和N1类车型,都必须满足侧碰的强制性规定。汽车侧面碰撞计算机仿真分析是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的重要试验方法之一,而移动变形壁障模型是开展该试验的基本工具。按照法规中对移动变形壁障性能的要求及验证试验的方法,建立了移动变形壁障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试验的仿真,确定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8年09期)

移动壁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国标GB 11567.2中对于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要求,利用LS-DYNA仿真软件对改进后的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进行了50%偏置碰撞的仿真分析。通过对碰撞过程中的结构变形、位移变化、碰撞速度、碰撞减速度以及吸能情况的分析,表明后防护装置与移动壁障进行50%偏置碰撞时,移动壁障不发生钻入碰撞的后防护支臂和斜支撑构件最小壁厚为2 m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壁障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气辉,史爱民,张健.侧面移动壁障AE-MDB壳单元模型建立与验证[C].Proceedingsofthe13thInternationalForumofAutomotiveTrafficSafety(INFATS).2016

[2].叶新娜,王顺利,张志勇.改进后的后防护装置(移动壁障50%偏置)碰撞分析[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5

[3].胡祥玲,师玉涛,陈现岭,李金广.碰撞试验移动壁障的开发[J].汽车工程师.2013

[4].赵敏,钟志华,周泽,陈少伟,周利辉.基于壳单元的侧碰移动可变形壁障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

[5].尹绥玉,陈育荣,伍星.车辆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系统研制[C].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暨武汉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6].尹绥玉,陈育荣,伍星.车辆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系统研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

[7].郭磊,王大志,郭凤骏,汤晓东.整车侧面移动壁障碰撞的耦合仿真计算[J].上海汽车.2010

[8].陆善彬,张君媛,管欣.基于GB20071-2006的侧碰移动变形壁障仿真模型的开发[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

[9].秦亚海,邵毅明,赵唯.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数字仿真模型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10].乌秀春,邵晓科,裴洋,赵洪波.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

标签:;  ;  ;  ;  

移动壁障论文-李气辉,史爱民,张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