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穗花大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临界CO2萃取法,穗花大黄,总蒽醌,正交试验
穗花大黄论文文献综述
薛鹏喜,童志平,谢远[1](2012)在《超临界CO_2萃取穗花大黄中总蒽醌工艺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穗花大黄中总蒽醌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蒽醌含量,以大黄萃取物中总蒽醌的含量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选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萃取2.0 h。提取物中总蒽醌的质量分数23.4 mg.g-1,总蒽醌转移率达91.4%。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穗花大黄总蒽醌的提取。(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薛鹏喜[2](2012)在《穗花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大黄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因其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突变等多种药理活性而被广泛关注,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正品大黄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一些资源丰富的非正品大黄逐渐成为其代用品。穗花大黄系蓼科大黄属植物,是非正品大黄之一,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首次系统研究了穗花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条件,可为大黄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穗花大黄中葸醌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能快速测定大黄药材中总葸醌的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9.6%,RSD值为1.39%;薄层扫描法可以对五种葸醌成分进行准确测定,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5%、99.77%、99.67%、99.00%、99.33%,RSD值分别为1.27%、0.97%、1.20%、1.87%、2.05%,表明这两种方法不仅简单、经济,而且快速、准确,可作为穗花大黄中总葸醌提取工艺研究中评价指标含量测定的方法,同时也可为其它药物或制剂中总蒽醌含量的测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以蒽醌化合物含量为考察指标,重点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穗花大黄中蒽醌化合物的工艺条件,对影响萃取效果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全面考察。并通过正交设计对工艺条件做了进一步优化,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与药材质量比为1:1(v:w)的5mol·L-1的盐酸对药材进行萃取前预处理,以95%乙醇作为夹带剂,夹带剂用量2:1(v:w),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22L·h-1,萃取时间为2.5h。得到的浸膏量为3.58%,总葸醌萃取率为2.12%。并对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做了工艺放大研究。本文还对有机溶剂提取工艺进行了考察研究,确定其优化条件为6倍量9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在80℃下提取6h,此条件下浸膏得率为10.52%,总葸醌提取率为1.93%。将其与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得到的萃取物质量优于有机溶剂提取所得,而且超临界CO2萃取耗时少,萃取率高,得到的萃取物中总葸醌含量为59.2%,无需进一步纯化即可达到新药申报规定的要求,因此,超临界CO2萃取穗花大黄中葸醌类物质具有实际工业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05-01)
唐康[3](2009)在《穗花大黄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是我国珍贵的四大中药材之一,被用作致泻和止血药物。大黄属植物中化学成分和结构明确的已有160余种,但系统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品大黄上,对非正品大黄研究尚缺乏,而穗花大黄(Rheum spiciforme Royle)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是非正品大黄之一,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分离和分析测试技术对穗花大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穗花大黄的综合利用提供可靠依据,其工作包括以下两方面:1.采用乙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得浸膏,经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得各萃取相,然后利用硅胶正相柱色谱对氯仿萃取相和正丁醇萃取相进行分离,经梯度洗脱得到六个单体化合物(化合物Ⅰ~Ⅵ),其中化合物Ⅰ为橙红色片状晶体,m.p.183~184℃,化合物Ⅱ为金黄色针状晶体,m.p.194~195℃,化合物Ⅲ为白色针状晶体,m.p.133~134℃,化合物Ⅳ为橙红色针状晶体,m.p.258~259℃,化合物Ⅴ为白色簇晶,m.p.143~144℃,化合物Ⅵ为橙黄色粉末,m.p.350~352℃。2.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Ⅰ为大黄酚(chrysophanol)、化合物Ⅱ为大黄素甲醚(physcion)、化合物Ⅲ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化合物Ⅳ为大黄素(emodin)、化合物Ⅴ为葡萄糖(glucose)、化合物Ⅵ为大黄酸(rhein),它们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本论文的研究不仅可为深入研究穗花大黄的药理活性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对非正品大黄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为穗花大黄替代正品大黄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05-01)
穗花大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大黄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因其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突变等多种药理活性而被广泛关注,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加。而正品大黄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一些资源丰富的非正品大黄逐渐成为其代用品。穗花大黄系蓼科大黄属植物,是非正品大黄之一,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首次系统研究了穗花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条件,可为大黄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对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穗花大黄中葸醌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分光光度法能快速测定大黄药材中总葸醌的含量,平均回收率为99.6%,RSD值为1.39%;薄层扫描法可以对五种葸醌成分进行准确测定,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5%、99.77%、99.67%、99.00%、99.33%,RSD值分别为1.27%、0.97%、1.20%、1.87%、2.05%,表明这两种方法不仅简单、经济,而且快速、准确,可作为穗花大黄中总葸醌提取工艺研究中评价指标含量测定的方法,同时也可为其它药物或制剂中总蒽醌含量的测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以蒽醌化合物含量为考察指标,重点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穗花大黄中蒽醌化合物的工艺条件,对影响萃取效果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全面考察。并通过正交设计对工艺条件做了进一步优化,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与药材质量比为1:1(v:w)的5mol·L-1的盐酸对药材进行萃取前预处理,以95%乙醇作为夹带剂,夹带剂用量2:1(v:w),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22L·h-1,萃取时间为2.5h。得到的浸膏量为3.58%,总葸醌萃取率为2.12%。并对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做了工艺放大研究。本文还对有机溶剂提取工艺进行了考察研究,确定其优化条件为6倍量9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在80℃下提取6h,此条件下浸膏得率为10.52%,总葸醌提取率为1.93%。将其与超临界CO2萃取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得到的萃取物质量优于有机溶剂提取所得,而且超临界CO2萃取耗时少,萃取率高,得到的萃取物中总葸醌含量为59.2%,无需进一步纯化即可达到新药申报规定的要求,因此,超临界CO2萃取穗花大黄中葸醌类物质具有实际工业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穗花大黄论文参考文献
[1].薛鹏喜,童志平,谢远.超临界CO_2萃取穗花大黄中总蒽醌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
[2].薛鹏喜.穗花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唐康.穗花大黄化学成分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