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兴广东省广州市长莫小学511475
摘要如何落实好语言训练,这应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从当前小学语文语言训练中的一些误区来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训练误区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技能,懂得语言运用规律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时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法频频亮相,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花哨”、越来越“热闹”。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某些“热闹”的课堂教学现象时,却看到了语文中语言训练的失落与尴尬:课堂中淡化了基本知识,淡化了基本技能,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淡化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热热闹闹”的一堂语文课中,学生所学甚少,不少学生书不会读,字不会写,文不通、字不顺……笔者认为,这种轻“双基”、重“创新”的课堂教学是“课改”中的误区,若不引起重视,语文教学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小学语文的学科本位将会失落,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将无从提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训练误区及相应对策作一些思考,聊陈浅见,与同仁商议。
误区之一:虚化目标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教师在教学预设时把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过虚,尤其是第一目标设置不明,导致实施过程中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或被冲淡、或被虚化、或遭失落,特别是应该落实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没有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看不出有什么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看不出是什么课,是哪一教时的课,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策略反思:精心预设,落实三维目标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中,不管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充分体现在对三个维度的把握中,既体现知识与能力,还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有自觉的目标意识,既要关注工具性目标,又要关注人文性目标的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寓于语言文学学习之中,这才是语文学习的“主”。
误区之二:回避训练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似乎不愿或不敢再讨论“训练”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上便是不论教学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该训练的也不敢训练了,往往浅尝辄止,生怕别人冠以“教法不新”的帽子。有的时候,甚至抛开课文进行所谓“探讨”,结果虽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却远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被上得“浮”起来,这种淡化甚至回避训练的思潮已然造成了值得反思的后果:字、词、句的训练羞于见人,段落的赏析隐匿了,主旨的推求被说成是空疏无用甚至害人不浅的指示……
策略反思:立足文本,扎实语言训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其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要让他们在听话中习得听话,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阅读中感受阅读,在习作中体验习作。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发展语文素养。
1.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教学中的“读”,应该给足时间,突出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如课文《两只小狮子》中有句话:“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一位教师设计了四次读的指导:①自由读、指名读,达到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的目的;②带读、领读,区分顿号与逗号的停顿;③删去句中的“非常”一词比较朗读,体会“非常”在句中的作用;④通过动作演示、表情朗读,把“滚、扑、撕、咬”的抽象词义具体化,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小狮子为了学会生活的本领,是怎样刻苦练功的。这种读的指导,既训练了语言文字,又渗透了情感、意志的熏陶,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2.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作文。
有人曾说:“阅读是土,作文是苗,土沃则苗壮。”从读到写,通常是让学生借鉴阅读材料写作文,以此沟通读写训练,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学会写的方法。在习作准备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摘抄自己认为写得美、用得精的句子、词语。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把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自己想说的话通过“日记、周记、书信、解说词”等记下来。自己选题,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不限时间、内容、体裁、篇幅,学生就能在习作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误区之三:淡化指导
有的老师也许是怕落入烦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窠臼,想放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丢给学生一个或两个问题,然后学生自读,发表见解。结果是整堂课上学生忽前忽后地找出有关句子,谈体会,有些体会谈得并不到位,甚至是错误的、偏颇的,老师也不敢作引导补充,语文老师忘“讲”,甚至谈讲色变,当讲不讲,当挖不挖,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是个摆设,学生的理解训练、朗读训练都不到位,该掌握的没掌握,缺失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策略反思:捕捉生成,注重价值引导
在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疑有惑是很正常的,如果教师把正确的答案直接奉送给学生,便会影响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如若不加任何引导,让他们“盲人骑瞎马”乱闯,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读书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应当予以“疏导”,即给他们拨正方向,引领上一条解决疑难的正确思路,让学生自行探索求解。
语文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语言是第一位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可见,语言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让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把好语言训练这根脉,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后,能够“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能够拥有一颗懂得关注的心和一个善于思考的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关文信主编。
【3】《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周一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