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脉冲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迷走神经离断,胃排空,肠胶质细胞,GFAP
双脉冲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汪念[1](2017)在《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对迷走神经离断大鼠胃动力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不同病程的迷走神经离断大鼠中,观察胃动力及胃组织肠胶质细胞的改变。方法将30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 group,N=10),早期迷走神经离断组(early subdiaphragmantic vagotomy,ESDV,7 天,N=10),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terminal subdiaphragmatic vagotomy,TSDV,56 天,N=10)。运用酚红试餐检测各组大鼠胃排空以评估胃动力的改变;利用RT-PCR、免疫荧光、透射电镜等技术测定胃组织肠胶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物质GFAP和S100B基因及蛋白的水平和肠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ESDV组胃排空加快但无统计学意义;TSDV组胃排空比ESDV组明显延迟。(2)与对照组和ESDV组相比,TSDV组GFAP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与ESDV组相比,TSDV组中S100B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但对照组和ESDV组中S100B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3)与ESDV组和对照组相比,GFAP与S100B蛋白表达量在TSDV组中显着降低,但在ESDV与对照组中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4)在ESDV组和TSDV组中,肠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受损,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扩张,中间丝数量减少。结论在迷走神经离断大鼠中,出现胃排空延迟,并且肠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同时肠胶质细胞具有一定代偿能力。目的探索在迷走神经离断时大鼠胃组织中GDNF及其下游信号通路PI3K/Akt的改变。方法建立迷走神经离断大鼠模型。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组织GDNF、Cx43、p-Akt、pan-Akt和 PGP9.5 蛋白表达;应用 RT-PCR检测 GDNF、Cx43、pan-Akt和 PGP9.5 mRNA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GDNF与GFAP的定位和蛋白表达;应用TUNEL检测胃组织内细胞凋亡。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GDNF、Cx43、PGP9.5相对蛋白表达量在早期迷走神经离断组明显下降;p-Akt和pan-Akt蛋白表达量在各组未见明显差异。(2)与对照组相比,GDNF、Cx43、PGP9.5 mRNA相对表达量在早期和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均明显降低;pan-Akt mRNA表达量在早期和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均比在对照组增加。(3)GDNF和GFAP表达在EGC上;与对照组相比,GDNF、GFAP和PGP9.5蛋白表达量在早期和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明显下降。(4)对照组中出现较少TUNEL(+)细胞,而在早期和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中,TUNEL(+)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结论在迷走神经离断时,GDNF及其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的功能受损,胃组织中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目的探索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能否改善迷走神经离断大鼠的胃动力异常及对胃组织内EGC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可能调控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共50只,分为5组,包括正常对照组(control,N=10),早期迷走神经离断组(ESDV,2周,N=10),早期迷走神经离断组+急性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ESDV+SSGES,30min/天,2+2周,N=10),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TSDV,4周,N=10),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慢性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TSDV+LSSGES,30 min/天,4+6周,N=10)。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由一个长脉冲(300 ms,4 mA)和五个短脉冲(0.33 ms,4 mA,100 Hz)组成。利用酚红试餐测量胃排空以评估各组大鼠胃动力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测量胃组织Cx43、GDNF、p-Akt、pan-Akt和PGP9.5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测量GDNF和GFAP、PGP9.5的定位和表达,应用透射电镜观察EGC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TUNEL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胃排空在早期迷走神经离断组加快,在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延迟,LSGES显着改善晚期迷走神经离断所致的胃排空延迟。(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x43蛋白在早期和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表达均显着下降,但SSGES和LSGES明显增加其表达;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SSGES和LSGES均明显增加GDNF的蛋白表达量,但LSGES效果优于SSGES;与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相比,LSGES显着增加p-Akt的蛋白表达量;各组pan-Akt表达量均未见明显差异;PGP9.5蛋白在早期迷走神经离断组表达量明显降低,但SSGES能增加其表达。(3)RT-PCR结果显示Cx43、GDNF和PGP9.5 mRNA表达量在早期和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均显着下降,但SSGES和LSGES均明显增加其表达。(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GDNF在EGC内表达,且在早期和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表达量下降,而SSGES和LSGES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表达;PGP9.5表达量在早期和晚期迷走神经离断组明显下降,在SSGES组和LSGES组表达量均明显上升。(5)与对照组相比,迷走神经离断组有较多的TUNEL(+)细胞,而LSGES和SSGES均能明显减少TUNEL(+)细胞。(6)在对照组中EGC胞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光面和粗面内质网、中间丝等细胞器或结构;在迷走神经离断组则出现肿胀的线粒体、扩张的内质网、数目减少的中间丝;SSGES和LSGES通过增加线粒体和中间丝数目及减少内质网肿胀等改善超微结构受损的EGC。结论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有效缓解迷走神经离断所致的胃排空延迟;同时改善迷走神经离断大鼠胃组织内受损EGC的结构和功能,并上调GDNF及其下游PI3K/Akt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新凤,杨予白,谢雯,张莉[2](2014)在《双脉冲低频刺激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NMDA受体依赖性长时程压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压抑(long-term depression,LTD)的有效刺激参数及其受体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断头取脑制作海马脑薄片,采用细胞外场电位记录技术,用不同刺激参数刺激海马CA1区Schaffer传入纤维,记录海马CA1区LTD,寻找有效探讨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LTD的刺激参数及其受体机制。结果:双脉冲间隔(paired-pulse interval,PPI)为200 ms,频率1 Hz,900对双脉冲为1组,共2组,组间隔10 min的双脉冲低频刺激(paired-pulse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PP-LFS)能够有效诱导海马CA1区LTD,60 min和120 min测定其细胞外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斜率,结果分别为前对照的(72.33±3.19)%和(69.11±2.80)%;与PP-LFS相同、仅仅刺激强度增加1倍的高强度的双脉冲低频刺激(high-intensity paired-pulse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HI-PP-LFS)也能有效诱导海马CA1区LTD,60 min和120 min测定其细胞外场兴奋性突角后电位(fEPSP)斜率,结果分别为前对照的(50.75±2.10)%和(50.90±5.52)%;NMDA受体拮抗剂APV能有效阻断PP-LFS和HI-PP-LFS诱导的LTD。结论:PP-LFS可有效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LTD,HI-PP-LFS可诱导产生更大幅度的LTD,且这种LTD是NMDAR依赖性的。(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杨伟[3](2013)在《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对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的胃动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SGES)对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胃动力的影响,并观察各组大鼠胃组织肠神经胶质细胞(EGC)的变化,以探讨SGES对胃动力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4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胃电刺激组,糖尿病组分成早期糖尿病组(成模后1-2周)和晚期糖尿病组(成模后8-9周),对照组和胃电刺激组的相应时点与糖尿病组相一致。胃电刺激组又分成急性胃电刺激组(ASGES,60min)和慢性胃电刺激组(CSGES,持续刺激1周,60min/次/天)。所有大鼠均在胃浆膜层植入两对电极,在给药前和造模成功后各记录一次胃慢波,并观察刺激后的胃慢波变化,应用酚红灌胃法检测胃排空,同时透射电镜下观察胃肌间神经丛EGC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及RT-PCR检测胃组织中活化EGC特异性蛋白S100B的表达状态。结果:1.与早期对照组大鼠相比,早期糖尿病大鼠胃慢波频率加快,胃排空率加快(P<0.05),晚期糖尿病大鼠出现胃慢波节律紊乱,胃排空率明显减慢(P<0.05);2.晚期对照组大鼠胃排空率稍低于早期对照组,胃慢波节律基本正常,胃排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3.晚期对照组大鼠胃窦组织内活化EGC特异性蛋白S100B表达低于早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早期对照组和早期糖尿病大鼠S100B蛋白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胃窦组织EGC超微结构基本正常;5.晚期糖尿病大鼠胃窦组织S100B蛋白表达较晚期对照组显着减少(P<0.01),EGC超微结构可见线粒体出现空泡变性,内质网扩张,中间丝明显减少,晚期对照组大鼠可见线粒体轻度空泡变性,中间丝减少;6.急、慢性胃电刺激可以恢复早、晚期糖尿病大鼠正常胃慢波节律,并改善晚期糖尿病大鼠胃排空延迟状况,S100B蛋白表达增加,EGC超微结构可见线粒体数量和中间丝增加,慢性胃电刺激的效应优于急性胃电刺激。结论:鼠龄增加所致胃排空障碍可能与EGC的活性有关;适当参数的SGES能增加晚期糖尿病大鼠胃排空,改善胃慢波节律紊乱,这一效应可能与ENS中EGC活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4](2009)在《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是运动控制的"最后公路",脊髓作为运动控制的初级中枢,具有与某些运动技巧相关的学习记忆功能。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S1期)
金建慧,江潇,汪萌芽[5](2009)在《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运动神经元(motoneuron,MN)是运动控制的"最后公路",脊髓作为运动控制的初级中枢,具有与某些运动技巧相关的学习记忆功能。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期刊2009-07-12)
陈婕[6](2009)在《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及电针穴位刺激的胃动力效应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胃电刺激备受关注,其原由为电子技术发展迅猛、功能性胃肠疾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及胃电刺激对胃轻瘫、功能性胃动力障碍治疗的巨大进展。本课题主要观察全新的同步双脉冲GES(SGES)对胰高糖素诱导的胃窦收缩减弱和胃排空障碍的效应及可能机制,并以去迷走神经主干狗为模型,探讨SGES对胃容受性舒张功能障碍及胃电节律紊乱的改善作用及效应机制。由此,为SGES用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其次,本课题探索非侵入性的电针穴位刺激对直肠扩张削弱的胃动力的改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功能性胃肠重迭综合症提供可选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陈伦斌,邓远飞[7](1999)在《健康人单脉冲与双脉冲刺激瞬目反射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单双脉冲刺激的对比研究以寻找出提高瞬目反射阳性率的最佳物理刺激方法,如双脉冲刺激时间间隔、刺激强度,初步探讨双脉冲刺激瞬目反射的机制。方法:用单脉冲和双脉冲两种刺激检测14例健康试验者的瞬目反射,统计出两种刺激方式下瞬目反射R1,R2,R2’的潜伏期与波幅的均值,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双脉冲刺激其R1,R2,R2'潜伏期无改变,但双脉冲刺激瞬目反射R1,R2,R2'波幅均较对照组增高,其中R1波幅明显增高(P<0.05)。结论:应用双脉冲瞬目反射检测有助于提高瞬目反射阳性率,短间隔双脉冲刺激可使脑干神经环路的兴奋性增强。(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1999年12期)
孙复川,赵信珍,G,Hung[8](1990)在《在双脉冲光刺激下瞳孔系统的采样控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实验揭示了瞳孔对光动态反应具有采样控制特性。实验中采用各种不同时间间隔的双脉冲光,以开环的方式(Maxwellian View)刺激瞳孔,当双脉冲之间间隔较长时,瞳孔反应相当于对双脉冲光的两次脉冲分别产生瞬态收缩;当双脉冲时间间隔短于0.6s 时,其反应就成了一次瞬态收缩,与单个光脉冲所引起的瞳孔反应一样。同—受试者的多次实验结果相同,不同受试者所得结果也基本一致。故瞳孔对脉冲刺激光引起反应后,必须至少约隔0.6s 才能对另一次脉冲光产生反应,这就说明了瞳孔动态反应具有离散的采样控制特性。实验还进一步证明,瞳孔系统的控制机制是双重模式的控制:不同的刺激条件下,瞳孔反应可呈现为瞬态反应(AC)或持续反应(DC),瞬态反应的 AC 通道为离散的采样控制,持续反应的 DC 通道为连续控制。(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1990年06期)
白玉山,彭小鹏[9](1988)在《JJC-3型刺激器输出方式的改进(双脉冲输出)》一文中研究指出JJC-3型刺激器是生理教学通用的电子刺激器,其输出方式为无延时的单脉冲,及重复脉冲,能适应普通生理实验对电刺激的要求.但在电生理实验中,需具备同步触发、可延时单脉冲及可调间距的双脉冲输出。为此,我们对JJC-3型刺激器进行了改进,以满足电生理实验要求。(本文来源于《福建医学院学报》期刊1988年04期)
庄义皋[10](1985)在《双脉冲电生理刺激器》一文中研究指出1983年中国生理学会召开的教学、仪器工作会议后,我们设计了一种能输出成对矩形脉冲、间隔可以调节的电生理刺激器,其特点是:有单、双矩形脉冲、内阻较低、各个参数互相独立,而且易于在较大范围内作精细调节,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在结构上采用CMOS低功耗中规模集成电路和专用线性集成电路,性能稳定,成本较低,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湖南医学院学报》期刊1985年02期)
双脉冲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长时程压抑(long-term depression,LTD)的有效刺激参数及其受体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断头取脑制作海马脑薄片,采用细胞外场电位记录技术,用不同刺激参数刺激海马CA1区Schaffer传入纤维,记录海马CA1区LTD,寻找有效探讨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LTD的刺激参数及其受体机制。结果:双脉冲间隔(paired-pulse interval,PPI)为200 ms,频率1 Hz,900对双脉冲为1组,共2组,组间隔10 min的双脉冲低频刺激(paired-pulse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PP-LFS)能够有效诱导海马CA1区LTD,60 min和120 min测定其细胞外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斜率,结果分别为前对照的(72.33±3.19)%和(69.11±2.80)%;与PP-LFS相同、仅仅刺激强度增加1倍的高强度的双脉冲低频刺激(high-intensity paired-pulse low frequency stimulation,HI-PP-LFS)也能有效诱导海马CA1区LTD,60 min和120 min测定其细胞外场兴奋性突角后电位(fEPSP)斜率,结果分别为前对照的(50.75±2.10)%和(50.90±5.52)%;NMDA受体拮抗剂APV能有效阻断PP-LFS和HI-PP-LFS诱导的LTD。结论:PP-LFS可有效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LTD,HI-PP-LFS可诱导产生更大幅度的LTD,且这种LTD是NMDAR依赖性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脉冲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汪念.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对迷走神经离断大鼠胃动力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2].王新凤,杨予白,谢雯,张莉.双脉冲低频刺激诱导成年大鼠海马CA1区NMDA受体依赖性长时程压抑[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
[3].杨伟.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对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的胃动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4].金建慧,江潇,汪萌芽.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J].生物物理学报.2009
[5].金建慧,江潇,汪萌芽.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腹外侧索双脉冲刺激的突触反应和长时程增强[C].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2009
[6].陈婕.同步双脉冲胃电刺激及电针穴位刺激的胃动力效应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7].陈伦斌,邓远飞.健康人单脉冲与双脉冲刺激瞬目反射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1999
[8].孙复川,赵信珍,G,Hung.在双脉冲光刺激下瞳孔系统的采样控制特性[J].生理学报.1990
[9].白玉山,彭小鹏.JJC-3型刺激器输出方式的改进(双脉冲输出)[J].福建医学院学报.1988
[10].庄义皋.双脉冲电生理刺激器[J].湖南医学院学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