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论文-潘晓青

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论文-潘晓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

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潘晓青[1](2014)在《美国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适应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美国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的适应现状,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对8名美国留学生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美国留学生与中国人的跨文化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下列问题:语言障碍影响了沟通效果和人际和谐;刻板印象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有负面影响;刻板印象主要和种族与国别有关。文化差异包括:平等自由和服从上级;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就事论事和人情面子;人际距离的远和近。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对美国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提出了包括语言培训、跨文化教育和培训、有关制度调整等建议。(本文来源于《比较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08期)

张玥[2](2014)在《在华短期强化班的美国成年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及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来到中国短期强化学习汉语的美国成年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深受学生喜欢的汉语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对不足的地方给出建议及改进措施,同时也希望能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们一些教学提示与参考。(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苏抒扬[3](2013)在《中美文化模式特征及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全球化进程日趋加速的步伐,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和频繁。无论是学习、工作、旅行还是生活,人们接触不同于自身浸染的文化习俗的机会日趋增加,这一方面丰富了世界的多元化色彩,另一方面也为各国人民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机会总是伴随着挑战:文化的边界尽管由于全球化而变得模糊,但不同的文化之间一定存在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会导致文化交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者甚至演化为冲突和矛盾,威胁个人生活的平静与社会的和谐。要化解类似矛盾,我们必须从文化交流的双方入手,努力揭示文化间的差异,同时让来自不同文化模式之下的人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两种文化的差异,并从根本上接受这种文化的相对性。而本研究便立足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居住在T公寓的在华美国留学生入手,利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个案分析等手段,对这些留学生的学习状况、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考察,旨在揭示中美两种文化模式的本质差异,以期能够为文化交流这一领域做出贡献。论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同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二部分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一方面描述了美国留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态度,另一方面也对这种状况和态度加以理论分析和阐释,这部分分为叁章:第二章描述美国留学生在华期间的学习和受教育状态,内容包括对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师生关系的反思;第叁章重点关注美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内容包括对集会、旅行、实习、饮食、宗教等多方面的见解;第四章研究美国留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内容包括纵向的关系(父母子女关系)与横向的关系(朋友关系)。第叁部分为论文的结论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对中美两种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差异加以概括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4-15)

田美,杨瑞英[4](2012)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个人——美国在华留学生经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作为国际化在高教领域的显着表现,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本文基于对一项中美大学生交换项目的长期跟踪研究,分析8名美国学生在我国的跨文化教育经历及其对参与者文化理解与包容度的影响。本文报道以每月跟踪访谈为主,其他数据搜集方式包括问卷、学生日记、各种非正式交流。研究发现,留学期间受访学生逐渐克服了原有文化定势,尊重文化"他者",形成了更"国际化"的个人意识与态度。研究也显示,个人、高校与社会因素影响了学生自我认知的改变,包括个人能动性、学校支持与校外经历。(本文来源于《复旦教育论坛》期刊2012年04期)

钟离昧[5](2012)在《关于美国在华留学生对中国隐私文化休克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同的文化有其特有的个性特征,因此文化之间的碰撞避之不及。这些碰撞使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障碍,处理得不妥,将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隐私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中西差异较大。在集体主义文化为主流背景下的中国,人们对隐私的强调远低于以个体主义为主流的西方国家。在日常的谈话中,人们经常会问及对方的家庭状况,工资收入情况或是将来的打算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同,交际者对这些中国人日常谈及的话题,异常地敏感,把这些都归结于个人隐私范畴之内,觉得这些都是神圣的个人空间,在普通的交流中,不能随意、不分对象地当作普通话题谈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合作交流日趋频繁。然而在紧密的交流合作中,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与误解,已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站在法学的角度对隐私及隐私权进行研究。针对隐私,进行跨文化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以西方隐私理论和中西隐私研究成果为参照,站在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美隐私的异同,具体地讲,以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运用,以美国在华留学生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日常交际场景、就医场景和个人空间叁个场景的研究设计,通过问卷的调查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深层分析,归纳出中美隐私概念与范畴差异产生的根本致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相互尊重,有效地沟通与交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2-06-30)

杨恬[6](2011)在《美国留学生英译汉练习中的偏误考察——以在华短期汉语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偏误分析的研究不胜枚举,但从翻译角度研究外国学生偏误问题的较少。文章以由美国留学生组成的在华短期汉语班为对象,对学生在英译汉练习中出现的词语误用、语序混乱、篇章的衔接偏误叁类问题进行重点描述和分析,以讨论汉语和英语各自逻辑思维和句法文化对英译汉练习带来的影响。最后,文章结合短期班的特殊性质,对英译汉练习提出教学建议,如为重点语法知识设计语言实践活动,加强阅读训练等。(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期刊2011年03期)

[7](2010)在《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美国留学生吴孟天在第叁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获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8月28日,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第叁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历时20天,由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选送的美国留学生吴孟天表现优异,获得总决赛第六名的好成绩,并获得本届汉语大赛"最佳网络人气奖"第一名,同时厦门大学也从全国86所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至此,厦门大学已连续两届获得此奖项,厦门大学校长助理王巧萍女士亲赴北京领奖。"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自2008年开赛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并取得巨大(本文来源于《海外华文教育》期刊2010年03期)

万梅[8](2009)在《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外国人来华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我国现已成为留学大国。国际留学生数目日益增加,这给我国带来的挑战不仅是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上的,而且要解决留学生的各方面问题,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如何不仅影响到本人、关系到他们学业的成败,也会影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另一方面,世界的趋同和文化多元如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全球化发展并不是要消融具有不同传统的民族文化,而是要互相理解、和谐共处。要了解他人,就是了解他所属民族的文化,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跨文化的过程,我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对人和人的生活进行文化的说明,有助于深入地理解人的思想和言行。本研究试图考察美国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象是在中国E大学的六位美国留学生,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访谈、观察、非正式交谈、个案分析等,对他们进行了为期八个月左右的跟踪调查,对他们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重点探讨中美文化差异对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论文分叁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在事实的基础上对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详细描述,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内容分为四章:第二章描述美国留学生的环境和日常生活适应,涉及了生活环境、饮食、公共服务叁方面;第叁章是交往适应,重点探讨美国留学生对于“朋友”的定义并了解他们在中国交友的状况;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学习适应,涉及了教学管理、上课模式和师生关系叁方面;第五章研究语言适应,从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语境文化出发,从更微观的角度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给美国留学生的语言适应带来的影响;第叁部分即论文第六章,在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上,综合讨论中美文化差异对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并指出后续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王处辉,李娜[9](2005)在《美国大学教育的状况及其启示——基于对在华美国留学生调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吸收和借鉴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经验。本文在对来自美国的24名在华留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对美国大学教育实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从中得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建议:即我国大学应尝试对大学录取标准进行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考核方式,提高淘汰率;增强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来到中国短期强化学习汉语的美国成年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深受学生喜欢的汉语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对不足的地方给出建议及改进措施,同时也希望能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们一些教学提示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潘晓青.美国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适应质性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4

[2].张玥.在华短期强化班的美国成年留学生汉语课堂教学及教学方法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3].苏抒扬.中美文化模式特征及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13

[4].田美,杨瑞英.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化”个人——美国在华留学生经历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

[5].钟离昧.关于美国在华留学生对中国隐私文化休克之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6].杨恬.美国留学生英译汉练习中的偏误考察——以在华短期汉语班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

[7]..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美国留学生吴孟天在第叁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获奖[J].海外华文教育.2010

[8].万梅.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9].王处辉,李娜.美国大学教育的状况及其启示——基于对在华美国留学生调查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

标签:;  ;  ;  

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论文-潘晓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