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村落论文-赵晓梅,杜晓帆

单位村落论文-赵晓梅,杜晓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位村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村落型遗产,整合性规划,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价值评估

单位村落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梅,杜晓帆[1](2018)在《村落型遗产整合性规划探索——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因卓越的景观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楼上村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叁重身份。如何与名村保护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相衔接,是文物保护规划编制亟须解决的问题。楼上村的核心价值体现于它是汉族传统耕读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互动、交融之中形成的景观生态聚落。在坚持文物保护规划编制规范性的基础上,借鉴文化景观理论与活态遗产方法论,建立起人一价值一环境一遗产的多重联系。提出基于核心价值的整合性规划理念.将多种遗产要素、多层级遗产价值整合,达到不同规划之间的整合。除遗产本体的保护外,在价值评估、保护区划与专项规划中均有考虑历史文化名村的空间肌理与传统村落的文化延续,把遗产的概念、保护的理念与地方发展相整合,基础设施、产业、展示与管理等专项规划均考虑到文物保护与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8年06期)

史英静[2](2018)在《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里的国保单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建筑群是集聚地域特色建筑风格而形成的大体量建筑群体,它是当地历史建筑风格的集中呈现,更是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营造智慧等非物质遗产的物质承载体。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集中承载地,它蕴藏着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更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物质遗存。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数量众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文保单位的宝藏,更是村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积淀的物质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信息化》期刊2018年19期)

钱进[3](2015)在《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系统开发单位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关于征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设计方案的通知》(建村建函〔2015〕91号)要求,有关单位共提交了9份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设计方案。经专家初审、入围方案答辩审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综合考察,最后确定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系统设计开发工作由圣泓工业设计创意有限公司承担。(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标准化》期刊2015年11期)

张峰[4](2015)在《鼓励单位个人参与开发传统村落》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建设报讯 日前,《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法(征求意见稿)》获市政府审议通过并在官网公示。《办法》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保持开放的态度,鼓励和支持各级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在不改变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开发并实现相应收益(本文来源于《广东建设报》期刊2015-09-10)

廖晓宇[5](2015)在《全市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保护单位挂牌活动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4日,全市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保护单位挂牌活动在孔庙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力根出席并讲活,副市长史可出席。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新余市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保护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选择6处古村落、48处古建筑、7处红色遗址、(本文来源于《新余日报》期刊2015-09-06)

刘杰,向德平[6](2014)在《城市化推进下的“村落单位化”:渊源、条件及社会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村落变迁的研究形成了多种描述范式,其中借鉴城市社会单位化及其变迁的视角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变迁不失为其中重要范式之一。近年来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城乡结合部村落的"村落单位化"现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诸多学者基于个案调研的基础展开了深入分析,并引发一系列辩难争议。本文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结合部"村落单位化"现象,从学理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存在的现实条件,并尝试探讨城乡结合部村落单位化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田毅鹏,齐苗苗[7](2014)在《城郊“村落单位化”的社会管理功能及其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快速城市化的推拉下,一些城郊村落在组织形态、成员福利、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类单位制"特征,被称为"村落单位化"。村落单位化为村民提供的多种福利保障,减轻了由村民向市民角色转换的压力,延续了"村落共同体"的存在,避免了由村落迅速解体而导致的原子化危机,有助于社会管理的展开。但"内外有别"的福利设置以及精英主导下的村落权力资源配置,导致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呈现出"非均衡性"特点,加速了村落权力的集中化和自治选举固化,使得城乡结合部村落社会管理缺乏全面而稳定的着力点,面临新的"二元区隔"困局的挑战。(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齐苗苗[8](2012)在《村落“单位化”社会功能及其风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发展大中型城市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各地为了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需求,加紧了城市化的步伐,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边缘扩张。这使得受到城市空间挤压的城郊区、城乡结合部地区面临着一个村落如何终结,进而纳入现代城市管理制度中的问题。而村落“终结”并非简单意义上通过空间和制度的转化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包含着村落共同体内部权力关系重组和资源、利益的分配。村落“单位化”是中国村落在“终结”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组织样态。按照常理,传统的村落自治组织应随着村落空间的非农化由城市社区管理取而代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许多城乡结合部在物理空间完成转变后,村集体借用“单位化”的形式保留下来,形成了城乡两种基层管理体制并存的局面。城市化建设征地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迅速升值,村集体借此机会短时期内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并发展了村集体的第二、叁产业。面对集体财富的激增和集体经济的大好前景,村庄内部成员产生了利益分配的现实需求,村落成为了一个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共同体。因此村集体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借用“单位制”的福利分配方式,将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了“单位化”的村落。村落“单位化”借助资源分配使村民获得了养老、医疗、教育、文娱等方面的福利保护,客观上减缓了村民市民化进程的“坡度”,避免了村落迅速“终结”而造成的村民原子化社会风险。我国建国后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道鸿沟,使农民与市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诸多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长期享有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农民“市民化”的道路非常艰难,依靠农民自身的长期的努力,需要经历一个代际的转换过程。城乡结合部地区因空间的城市化,使得村民面临因村落消逝而快速转成市民的制度安排。在村民本身不具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平等的竞争条件,同时又没有相应完善的政策性保障措施的情况下,村民冒然被转成市民,实质上是剥夺了村民享受惠农政策保护和持续参与村集体财富分配的权力,非常容易造成村民个体化后陷入现实的生存困境。村落“单位化”在不解散村集体的情况下,将部分村里的集体财富分配到村集体成员中,为村民在养老、医疗、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提供了福利帮助,使村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有所依靠,从而降低了其市民化的现实难度,起到了农民向市民过渡的桥梁作用。然而,村落“单位化”虽然具有单位制的某些福利分配形式,其本质却与体制改革前城市实行的“单位制”有根本的不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单位是国家实现社会资源分配和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1,而村集体本身则是一个村民的自治组织,村集体组织为主体实行的村落“单位化”模式,是在村民自治基本原则上实现的一种村落内部的权力关系重组和资源、利益分配方式,村干部首先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权力的合法性延续,并随着村民逐渐对“单位化”福利制度的依附而稳固了地位,扩大了权力。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人们依靠血缘、地缘及业缘的社会联结形成了“熟人的乡土社会”,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民主化的进程,国家将权力下放给农村社会,于是遵循农村“熟人社会”特性的基础上,形成了自治性质的村集体组织来共同处理村庄的公共事务。这种村集体组织由于本身不掌握大量的经济资源,因此主要体现其社会共同体属性,发挥其维护乡村秩序,解决村落公共问题的社会功能。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单位化”村落,既不直接接受国家行政系统的管理和监督,以往村落“熟人社会”的乡土性也渐趋衰弱,在此情况下,村集体获得了大量经济利益,村干部一下子拥有了管理和支配巨额资金的权力,在巨大的金钱诱惑和权力监督真空的状态下,单纯依靠旧有自治管理制度和对村治精英能力和道德的期望,足见其制度维持的脆弱性,因此村落“单位化”的模式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本文在试图从村落“单位化”的形态、社会功能和风险性因素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村务公开,民主参与等合理化对策,完善村落“单位化”的制约性和监督性机制,从而探寻一条降低村落“单位化”潜在风险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01)

石丽[9](2008)在《“单位村落”中的择偶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择偶研究是家庭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长久不衰的课题。人们总是对谁会和谁结婚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然而,择偶不管是中国社会还是西方社会,不管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下综合各种因素做出的选择。在建国后的近几十年里,中国城市中的大多数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生活在“单位”里,“单位”赋予了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所需,人们在“单位”里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现在,单位制对很多人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交往方式、家庭观念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现在仍然生活在“单位”中人们家庭观念的变化,尤其是人们择偶观念的变化。B市的铁路部门是典型的大型垄断性国有企业。笔者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在这个大型垄断企业里的人们都倾向于和自己系统内部的人结婚,也就是说内婚的比例比较高。他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他们习以为常的择偶行为,并且一直延续下来。笔者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尝试把这种特有的择偶制度嵌入性地放在这个“单位”场域里加以考察。深入描述了“单位村落”中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途径、择偶过程以及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尝试运用场域和惯习理论来解释这个“单位村落”里的择偶行为。在本文中,“单位村落”中的人们在特有的场域中,经过长期实践,受到惯习的影响形成了一套适合本群体的择偶制度,这种制度也在一定时期内对人们的择偶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结语和思考部分,对研究中曾触动笔者的中国人特殊的圈子、信任以及声誉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并对此次研究做了深入的反思。(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08-05-01)

文艳,宋洁[10](2004)在《姜寨遗址保护迫在眉睫》一文中研究指出姜寨遗址是临潼区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已有6000年历史,堪与半坡遗址相媲美,是考古挖掘中第一个极其完整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地方,如今正遭受着大规模的破坏。   今年10月11日以来,姜寨遗址所在姜寨(本文来源于《西安日报》期刊2004-10-28)

单位村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建筑群是集聚地域特色建筑风格而形成的大体量建筑群体,它是当地历史建筑风格的集中呈现,更是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营造智慧等非物质遗产的物质承载体。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集中承载地,它蕴藏着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更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物质遗存。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数量众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文保单位的宝藏,更是村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积淀的物质表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位村落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晓梅,杜晓帆.村落型遗产整合性规划探索——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上村古建筑群保护规划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18

[2].史英静.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里的国保单位[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

[3].钱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系统开发单位确定[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

[4].张峰.鼓励单位个人参与开发传统村落[N].广东建设报.2015

[5].廖晓宇.全市传统村落和古建筑保护单位挂牌活动举行[N].新余日报.2015

[6].刘杰,向德平.城市化推进下的“村落单位化”:渊源、条件及社会风险[J].山东社会科学.2014

[7].田毅鹏,齐苗苗.城郊“村落单位化”的社会管理功能及其限度[J].社会科学.2014

[8].齐苗苗.村落“单位化”社会功能及其风险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

[9].石丽.“单位村落”中的择偶制度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10].文艳,宋洁.姜寨遗址保护迫在眉睫[N].西安日报.2004

标签:;  ;  ;  ;  

单位村落论文-赵晓梅,杜晓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