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佛泉论文-高明勇

张佛泉论文-高明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张佛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公报》,《独立评论》,张佛泉

张佛泉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勇[1](2019)在《张佛泉:从政论时评转入政治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者的评论文章可以直指要害,言一般人所不能言。张佛泉(1908-1993年),学名张葆桓,河北宝坻(今属天津)人。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在天津《大公报》担任编辑,其间由他主编的《现代思潮》周刊创刊。在《发刊词》中,张佛泉说,之所以要编辑这样一个栏目,广泛引介西方(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01期)

许世萍[2](2014)在《从邦国主义到自由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张佛泉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政治时评、着作为依据,以1949年为时间界标,分别阐述张佛泉前期与后期的自由与人权思想,通过对比展现张佛泉自由与人权思想的演变,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探究其思想演变的原因,最后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来揭示张佛泉前后期自由与人权思想的当代意义。为争取国家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致选择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人权观念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文明的时代产物。虽然关于公民自由的权利观念较早就传入中国并一度成为近代中国国民争取独立自由生存环境的思想武器。但是基于中国当时内外交困的不利情形,权利思想并没有在中国产生与在西方一样深刻的影响,也没有促使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致将人权当作基础的政治理念来进行价值定位和制度构建。如何集中国民的思想,将国民的力量统一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民族战争中去,才是支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主要问题。鉴于上述的时代背景,虽然前期的张佛泉也重视公民的自由与权利,但是他当时的自由与人权思想却与邦国主义学说交织在一起,透露出强烈的国家意识,是一种邦国主义人权观。前期的他宣传邦国主义,认为邦国主义与争取自由发自同一源泉,邦国主义是自由的必要条件。他鼓励国民认同邦国,树立一致的国家意识,鼓励国民为邦国尽义务,国民争尽义务就是争取自由与权利。1949年以后,张佛泉走向自由主义人权阵营。他从人权的内在视角出发,阐释自由的价值及意义,极力捍卫公民的基本权利。后期的张佛泉认为个人基于理知与自觉便应天然享有基本权利,国家不是正常的权利主体,国家的存在只为确立和保证个人的基本权利。他系统地阐释了公民的自由与人权理论,努力使公民的基本人权得以实现。前期的张佛泉强调国民认同邦国,将做政治国家的公民看作是做人,强调国民的政治义务,主张国民尽对国家的义务才能得到自由与权利,试图使国民由内而外地认同国家,参与公民自治,将政治国家的公民与市民社会的个人融为一体。后期的张佛泉划清邦国与社会的界限,强调公民的内心自由免于政治国家的干扰,主张个人理应享有基本人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政府的职责。张佛泉前后期的自由与人权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基于民族主义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和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困境,张佛泉选择用邦国主义来整合国民力量,让国民在邦国主义运动和谋求自治的过程中获取自由与权利。1949年张佛泉随国民党来到台湾,迁居台湾后的张佛泉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果,二战后紧张的世界局势,国民党在台湾实行的威权统治和政治高压,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受到严重的侵害,深感公民的自由与人权在当今世界面临空前的危机,致使后期的他走向了依托于英美传统自由主义理论构建的人权阵营。无论是张佛泉前期的邦国主义人权观还是后期的自由主义人权观,都对当代中国的人权建设提供了提示。张佛泉后期主张政府旨在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主张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分野,提示国家要加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一方面政府应当排除公民在实现基本权利过程中的障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自由的干预,让公民可以在市场中自由地积累财富,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张佛泉前期强调公民应积极参与政治,后期主张用道德界的人义来支撑法制界人权都提示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权意识,主动实现基本权利。(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4-03-24)

萧高彦[3](2013)在《张佛泉自由主义中的宪政与民主》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张佛泉(1908-1994)是中国台湾地区的重要政治哲学家,其主要着作《自由与人权》被誉为“表现出来的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认识水平,在以前与以后中文世界,尚都未见可与之匹敌的着作”。~②本文的主旨,在于简要叙述张佛泉的生平及论述的历史脉络后,以《自由与人权》作为中文世界现代自由主义的经典论述,分析其理论逻辑;并且在落实自由与人权的实践层次上,指出本书其实预设了一种共和民主的观念。在(本文来源于《知识分子论丛》期刊2013年01期)

翁贺凯[4](2013)在《历史地理解张佛泉——以20世纪30年代的言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对于张佛泉原本没有专精的研究,之所以来参加这次研讨会,一是一直想找个机会向许章润老师当面请益;二是对于张佛泉先生的思想言说本身也确有兴趣。佛泉先生给我留下的第一点深刻的印象是《再生》第1卷第11期(1933年3月)上他写给张君劢的一封信——《邦国哲学的创造》,起首"君劢吾师",洋洋洒洒写了3页纸,主要是由《大公(本文来源于《历史法学》期刊2013年01期)

张洪彬[5](2013)在《关于张佛泉的几点史实》一文中研究指出二○一○年九月,张佛泉的文集《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终于在中国大陆面世。该书列入"汉语法学文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六百多页,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二十世纪叁十年代张佛泉发表在《国闻周报》、《独立评论》杂志上的几乎所有文章,第二(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3年04期)

张洪彬[6](2013)在《从积极自由到消极自由——张佛泉自由观念之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佛泉的自由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积极自由观到消极自由观的转变。1930年代,身处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中,张佛泉批评古典自由主义所持的消极自由观即个人自由是"免于他人干涉的领域",会加深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鸿沟,因而他援引新自由主义的积极自由观,力图调和二者的关系。但他很快就注意到积极自由观可能导致的"以自由之名行奴役之实"的危险,转而主张消极自由观,并与新儒家发生了激烈论争。(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张洪彬[7](2012)在《从国家有机体论到国家工具论——张佛泉国家观念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分析表明,张佛泉国家观念经历了一个从有机体论到工具论的变化。张佛泉早年着眼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又深受浪漫主义传统的影响,持国家有机体论,反对国家工具论,主张政府集权,反对分权制衡;后期张佛泉着眼于捍卫个人自由,又深受极权主义研究的影响,转持国家工具论,抨击国家有机体论、国家主权说、国家自由说,一再强调国家权力的限度。本文认为,张佛泉国家观念的转变,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从对国家权力的强调转变到对个人自由的强调,互为呼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并指出,一方面高度警惕国家权力侵害个人自由的潜在危险,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国家权力的重要性,是自由主义国家观念的核心内容。(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2年03期)

翟志勇[8](2012)在《张佛泉版的“建国大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自由与权利》这本书的上卷"宪政与时局"收录了张佛泉先生1933~1937年发表在《国闻周报》和《独立评论》上的政论与时评。这些文章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佛泉先生有关中国国家与政治建设的构想,这些构想是建立在对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和国民党建国实践的批判之上的,因此不妨称为张佛泉版的"建国大纲"。佛泉先生版的"建国大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形而上的价值抉择,一个是形而下的国家建构。前者主要体现在有关西化问题的争论上。佛泉先生驳斥了中体西用论和调和论,对(本文来源于《历史法学》期刊2012年00期)

许章润[9](2012)在《立国语境下的政治建设——张佛泉先生建政与立国学思发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观念史的角度,以张佛泉先生关于建政与立国的学理为思想个案,描述其法政学思的问题意识和基本关怀,特别是经由具体分析张先生早年的一篇文章,着重展现其关于建政和立国关系的基本学思,及其立论运思的理论旨趣和思想张力,由此窥觇其法政学思的基本脉络及其时代烙印。并引申开来,就20世纪上半叶包括张先生在内的汉语法政学人和学思,其人生命运和理论作业,略作评论。(本文来源于《法学》期刊2012年01期)

张洪彬[10](2011)在《关于张佛泉文集序言的几点史实订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9月,张佛泉的文集《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终于在中国内地面世。该书列入许章润先生主编“汉语法学文丛”,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600多页,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1930年代张佛泉先生发表在《国闻周报》《独立评论》等杂志上的几乎所有(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1-09-21)

张佛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张佛泉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政治时评、着作为依据,以1949年为时间界标,分别阐述张佛泉前期与后期的自由与人权思想,通过对比展现张佛泉自由与人权思想的演变,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探究其思想演变的原因,最后结合中国的现实状况来揭示张佛泉前后期自由与人权思想的当代意义。为争取国家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致选择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人权观念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文明的时代产物。虽然关于公民自由的权利观念较早就传入中国并一度成为近代中国国民争取独立自由生存环境的思想武器。但是基于中国当时内外交困的不利情形,权利思想并没有在中国产生与在西方一样深刻的影响,也没有促使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一致将人权当作基础的政治理念来进行价值定位和制度构建。如何集中国民的思想,将国民的力量统一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民族战争中去,才是支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主要问题。鉴于上述的时代背景,虽然前期的张佛泉也重视公民的自由与权利,但是他当时的自由与人权思想却与邦国主义学说交织在一起,透露出强烈的国家意识,是一种邦国主义人权观。前期的他宣传邦国主义,认为邦国主义与争取自由发自同一源泉,邦国主义是自由的必要条件。他鼓励国民认同邦国,树立一致的国家意识,鼓励国民为邦国尽义务,国民争尽义务就是争取自由与权利。1949年以后,张佛泉走向自由主义人权阵营。他从人权的内在视角出发,阐释自由的价值及意义,极力捍卫公民的基本权利。后期的张佛泉认为个人基于理知与自觉便应天然享有基本权利,国家不是正常的权利主体,国家的存在只为确立和保证个人的基本权利。他系统地阐释了公民的自由与人权理论,努力使公民的基本人权得以实现。前期的张佛泉强调国民认同邦国,将做政治国家的公民看作是做人,强调国民的政治义务,主张国民尽对国家的义务才能得到自由与权利,试图使国民由内而外地认同国家,参与公民自治,将政治国家的公民与市民社会的个人融为一体。后期的张佛泉划清邦国与社会的界限,强调公民的内心自由免于政治国家的干扰,主张个人理应享有基本人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政府的职责。张佛泉前后期的自由与人权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基于民族主义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和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困境,张佛泉选择用邦国主义来整合国民力量,让国民在邦国主义运动和谋求自治的过程中获取自由与权利。1949年张佛泉随国民党来到台湾,迁居台湾后的张佛泉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果,二战后紧张的世界局势,国民党在台湾实行的威权统治和政治高压,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受到严重的侵害,深感公民的自由与人权在当今世界面临空前的危机,致使后期的他走向了依托于英美传统自由主义理论构建的人权阵营。无论是张佛泉前期的邦国主义人权观还是后期的自由主义人权观,都对当代中国的人权建设提供了提示。张佛泉后期主张政府旨在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主张政治国家与社会的分野,提示国家要加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一方面政府应当排除公民在实现基本权利过程中的障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自由的干预,让公民可以在市场中自由地积累财富,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张佛泉前期强调公民应积极参与政治,后期主张用道德界的人义来支撑法制界人权都提示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权意识,主动实现基本权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佛泉论文参考文献

[1].高明勇.张佛泉:从政论时评转入政治哲学[J].青年.2019

[2].许世萍.从邦国主义到自由主义[D].西南政法大学.2014

[3].萧高彦.张佛泉自由主义中的宪政与民主[J].知识分子论丛.2013

[4].翁贺凯.历史地理解张佛泉——以20世纪30年代的言说为中心[J].历史法学.2013

[5].张洪彬.关于张佛泉的几点史实[J].读书.2013

[6].张洪彬.从积极自由到消极自由——张佛泉自由观念之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2013

[7].张洪彬.从国家有机体论到国家工具论——张佛泉国家观念的转变[J].学海.2012

[8].翟志勇.张佛泉版的“建国大纲”[J].历史法学.2012

[9].许章润.立国语境下的政治建设——张佛泉先生建政与立国学思发凡[J].法学.2012

[10].张洪彬.关于张佛泉文集序言的几点史实订误[N].中华读书报.2011

标签:;  ;  ;  

张佛泉论文-高明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