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压力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外循环,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
压力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燕萍[1](2019)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特征,并确定其影响因素,为临床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本院进行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343例患者,收集基本资料、病情情况、手术相关资料、术中情况、压疮部位及评估结果等资料,对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压力损伤组与非压力损伤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空腹血糖水平、术前动脉血氧分压、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体重指数、急诊手术情况、术后镇静情况及有创机械通气情况、术后凝血情况及Braden-Q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表量表评分等因素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或动脉血氧分压水平低、糖尿病及术前空腹血糖水平低、BMI过高或过低、进行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术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术后需镇静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Braden-Q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表量表评分低是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因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对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积极的压疮预防,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减少体外循环患者术后压疮的发生并减轻患者压力性损伤的程度。(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中旬刊)》期刊2019年12期)
杨超,贺永红,雷裕红,史鹏[2](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叁迭系延长组泥岩压实系数与古压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钻井、录井、测井等数据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叁迭系延长组泥岩压实系数和古压力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研究表明,泥岩的压实系数明显受到泥质含量及矿物组成的影响,泥质含量和压实系数具有正相关性。富县地区泥岩压实系数最大,其次为旬邑地区,黄陵地区压实系数较小。通过对有机质导致的声波差异进行校正,恢复研究区最大埋深古压力,富县地区过剩压力最大,介于8~10 MPa;旬邑地区,最大埋深时期泥岩剩余压力为6~8 MPa;而黄陵地区,由于泥岩厚度较薄,沉积速率相对缓慢,异常压力也较低,介于4~5 MPa.(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马正甲,李珍[3](2019)在《医院职工个性特征、职业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医院职工个性特征、职业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我院在职职工为研究对象,共发放130份问卷,实际纳入分析120份,采用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PSS)评价心理压力,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价个性特征[精神质(EPQ-P)、内外向(EPQ-E)、神经质(EPQ-N)],采用职业应激量表(OSI)评价职业应激,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价应对方式,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CPSS心理压力评分与个性特征、职业应激、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120例调查者CPSS评分显着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8,P<0.05);其中CPSS评分≥26分者65例(54.17%),将其纳为压力组。余下CPSS评分<26分者55例(45.83%),将其纳为非压力组;压力组EPQ-P评分、职业应激评分、每日紧张感评分及积极应对评分显着高于非压力组,EPQ-E评分及消极应对评分显着低于非压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30,-10.306,-10.756,9.280,8.960,-6.729;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PSS心理压力评分与EPQ-P(r=0.488)、职业应激(r=0.571)、每日紧张感(r=0.633)及消极应对(r=0.495)呈正相关关系(P<0.001),与EPQ-E(r=-0.595)及积极应对(r=-0.633)呈负相关关系(P<0.001)。结论:高水平心理压力可导致医院职工情绪不稳定,社交主动性降低,并出现职业应激反应,采用消极应对方式面对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顾逸平,康灿,周明明,张丽丽[4](2019)在《不同空化条件下凝水泵内压力脉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台凝水泵进行压力脉动实验研究。该凝水泵的叶轮由5长5短叶片组成,叶轮上下游分别设置导流栅和径向导叶。结果表明,该泵的临界汽蚀余量小于1m。低转速条件下,泵的总体压力脉动较高转速条件下低,但同流量下,泵的空化性能较高转速时差。随着泵进口压力的降低,叶频和1/2叶频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呈现下降趋势,并于空化临界点附近剧增。而小流量工况下,随着空化的发展,叶频被抑制,同时1/2叶频对应的压力脉动幅值呈现不规则变化。(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贾梦圆,张浩然[5](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承载压力的时空分布特征比较研究——72个国内外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球地表覆盖数据,评估我国32个主要城市2000-2015年的土地承载压力的时空特征,并与40个国际城市进行横向比较,解析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度和环境压力水平。结果显示我国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地区的土地承载压力增长显着,内陆地区土地的集约程度较低;深圳、上海两个城市的土地承载压力在国际城市中处于高位。据此,提出通过提升城市紧凑度和密度,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统筹等综合性措施有效疏解大城市的土地承载压力,以维护地区生态环境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名城》期刊2019年11期)
郑晓丹,王栋梁,徐冬青[6](2019)在《不同条件下老年人Tandem行走的足底压力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步行平衡能力的下降是导致跌倒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着重于下肢髋、膝、踝等关节肌肉力量的减弱及本体感觉的衰退等因素对步行平衡能力的消极影响,而忽视了足部运动在步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足底前脚掌尤其是足前内侧部位如第1脚趾、第1跖趾关节下区域的足底触觉反馈以及足底的趾肌活动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足底肌群功能下降,足底感觉输入减退,可能是老年人步行平衡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足底肌群的功能状况评定对于解释老年人步行平衡能力下降十分必要。由于方法和技术的限制,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对足底肌群的功能及足底感觉输入进行直接的评价,相关研究极为匮乏。本研究利用足底压力测量方法获得足底动力学的变化,以间接反映步行过程中足底肌群的功能状况,并通过干扰足底感觉输入的方法,对比分析老年人在平地和泡沫垫上进行改良的平衡木行走(Tandem-walk)的足底压力特征。同正常行走相比,Tandem行走时身体的支撑面积变小,从而对人体的平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方法:受试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招募男性受试者32名。受试者依据年龄分为年轻组(n=15,24.53±2.13岁)和老年组(n=17,72.43±4.13岁)。实验流程:受试者穿着装有Pedar压力鞋垫的统一布鞋,在尽量保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分别在平地和泡沫垫上以最快速度完成5米Tandem直线行走(平地条件为5米*30厘米普通平坦硬地;泡沫垫条件为5米*30厘米、厚度为1厘米的泡沫垫步行通道)。随机选择行走条件,每一条件分别进行两次测试。Pedar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行走过程中的足底压力数据,截取步态周期中右足支撑相数据进行分析。利用Pedar分析软件将足底分为9个特定区域:足跟内侧、足跟外侧、足弓内侧、足弓外侧、第1跖骨头、第2、3跖骨头、第4、5跖骨头、第1脚趾和其他脚趾。此外,我们还将足底分为内侧区(包括第1脚趾、第1跖骨头、足弓内侧和足跟内侧)和外侧区(包括其他脚趾、第2、3跖骨头、第4、5跖骨头、足弓外侧和足跟外侧)。具体参数包括各区的峰压强(Peak Perssure,PP)及压强-时间积分(Pressure-Time Integral,PTI)等。统计方法所有测试指标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老年组和年轻组之间各指标差异,显着性标准为P<0.05。研究结果:老年组平地和泡沫垫5米Tandem行走时间均显着大于年轻组;老年组泡沫垫行走时间显着大于平地行走,而年轻组无显着性差异。步态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步态时长显着大于年轻组,其他指标无显着性差异。(2)平地行走时,老年组在第1脚趾区和足跟内、外侧区PP显着小于年轻组;足弓外侧区的PTI显着大于年轻组;足底内侧PP和PTI显着小于年轻组,其内外侧PP比值和PTI比值显着小于年轻组。泡沫垫上行走时,老年组在第1脚趾区、第1跖骨头区和足跟内侧叁个区域的PP显着小于年轻组;第1跖骨头区和第4、5跖骨头区PTI显着大于年轻组。研究结论:(1)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不论在平地还是泡沫垫上的行走速度均减慢,提示老年人行走能力明显下降。此外,老年人泡沫垫上行走时间要明显大于平地行走,提示足底感觉输入减少对老年人步行平衡能力有较大影响。(2)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不论在平地还是泡沫垫上行走时的足前内侧区、足跟区的峰压强明显减小,这可能与老年人行走时蹬伸阶段力量不足以及足跟触地阶段用于维持踝关节稳定的肌力不足(足背伸不足)有关。(3)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平地时足外侧区的压强-时间积分增大,足底内侧峰压强和压强-时间积分显着减小,提示在Tandem行走支撑相,老年人更偏向于足底外侧区域承重,即老年人在行走中足内翻风险可能更高,造成平衡控制能力下降。当足底感觉输入减少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谢潭燕,任峰[7](2019)在《青少年女性穿着不同高度鞋深蹲下的足底压力特征和超声图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女性穿着不同高度鞋深蹲下的足底压力进行测试,从足底压力中心轨迹(COP)、足底峰值压强(PP)、足底压强时间积分(PTI)、足底接触面积(CA)几个方面探讨青少年女性穿着不同高度鞋蹲起时的足底压力动态分布特征。同时,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高度鞋下深蹲运动对肌肉厚度和羽状肌的肌纤维角度结构参数的影响,对不同结构参数对高跟鞋下深蹲肌肉的影响进行变化程度分析,深入对高跟鞋下的运动肌肉机制的认识,以期为有关高跟鞋肌肉损伤的临床诊断与康复疗效评价提供依据。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14名宁波大学在校女大学生,要求所测试实验对象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疾病,下肢和脊柱在实验前1年内没有损伤问题;且每周至少穿叁次鞋跟3-7厘米的高跟鞋。2.2.测试仪器主要采用Novel Pedar鞋垫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Novel GmbH,Munich,Germany)采集足底压力动态数据,以及B型超声技术获取高分辨率二维肌肉超声图像,尝试从中提取肌肉厚度和羽状肌的肌纤维角度结构参数。2.3.测试过程受试者在实验前实验知情同意书,穿着统一测试鞋,实验中选择同样结构和鞋底材料作为实验用鞋,鞋码均为37码。2.4数据处理所测的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7.0版统计分析软件,对不同高度叁双鞋深蹲下的肌肉形态结构参数的变化和足底压力测试指标间的差异显着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设定显着性水平为P<0.05。根据足底压力分布与人体解剖学结构,利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分析软件将足底分为7个区域:大拇趾(H)、其他脚趾(OT)、前足内侧(MF)、前足中侧(CF)、前足外侧(LF)、中足(MM)、后足(R)。获取肌肉超声图像:本实验分别测量志愿者穿着0.8cm、4cm和7cm鞋深蹲中小腿大腿肌上的八块肌肉.它们分别是小腿的外侧腓肠肌(LG)、内侧腓肠肌(MG)、胫骨前肌(TA)、比目鱼肌(SOL)和大腿的股直肌(RF)、股外侧肌(VL)、股内侧肌(VM)、股二头肌(BF)。研究结果:3.1.足底压力中心轨迹足底压力中心轨迹显示,随着鞋跟高度的增高COP逐渐向后移动,MM与R区域主要承担着身体的重量,COP轨迹长度随着鞋跟高度的增加而增长。3.2.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足底压力结果显示,在考虑鞋跟高度时,可以清楚地看到,穿高跟鞋深蹲显着增加了MF、CF和R区域的PTI(P<0.05),然而,发现PTI对H、OT、LF和MM区域的作用较少。中跟和高跟鞋深蹲下的PTI和PP在MF和MM区域与平底鞋相比显着增大(P<0.05)。与平跟鞋蹲姿相比,穿着高跟鞋完成蹲姿前足(OT,MF,LF)、MM和R接触面积较小(P<0.05)。3.3.肌肉形态结构参数比较超声图像结果表明,高跟鞋深蹲运动下不同被测肌肉的肌肉厚度、羽状角较平底鞋增加,其中大腿VL、BF和小腿的LG、SOL的厚度、羽状角随着鞋跟高度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研究结论:无论是否穿高跟鞋,蹲姿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基本行为。在0.8cm、4cm、7cm、叁种不同鞋跟高度中,两侧下肢完成这一动作时,足部受力方式发生了变化,说明鞋跟高度对足底压力具有一定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穿高跟鞋深蹲容易导致女性脚后跟疼痛。与穿平底鞋相比,脚后跟部位的受力参数明显增加,可能导致跟腱和足底筋膜负荷过重。从超声数据中得出了鞋跟高度会使肌肉的厚度和羽状角发生变化。各测试肌在叁种不同鞋跟高度下完成深蹲动作时,大腿VL、BF和小腿的LG、SOL的厚度、羽状角随着鞋跟高度增加而显着增加。可以看出,完成深蹲动作时高跟鞋会增加腿部外侧肌的贡献度,为了维持身体和姿势的稳定,腿部外侧肌群不得不募集更多的运动单元来完成动作,所以腿部外侧肌肉对动作的贡献度随鞋跟高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因此,喜欢穿高跟鞋的人应该考虑到这些风险。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完善鞋跟高度对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的影响机理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建设,王静艺[8](2019)在《足球训练对人体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足球训练中的传、抢、切等动作会造成左右下肢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研究表明:足球训练会使足球运动员其下肢结构发生趋向于"O"型变化。下肢的后天性结构趋向是否会引起人体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变化?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男性足球运动员及普通年轻男性正常步态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探究足球训练对人体正常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30名国家二级以上男性足球运动员(右脚为优势脚,左脚为支撑脚)为实验组,年龄20±3y;30名普通健康男性为对照组(无足球训练经历),年龄22±2y。所有测试对象半年内无下肢损伤史,测试前24小时内未进行剧烈运动。采用比利时产RSscan步态分析测试系统分别对受试者正常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进行测试,选取足底压力峰值、冲量峰值、压强峰值、支撑期时相等四项指标分析。测试时受试者脱去鞋袜,每人测试3次。研究结果:足底压力峰值比较结果:结果显示,经过足球训练后,人体左右脚压力产生不对称变化,足球运动员左脚(支撑脚)足底外侧区域的压力峰值有变大的趋势,与右脚(优势脚)不同,足球训练造成左脚外侧的第5跖骨区和脚跟外侧的足底压力峰值大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足球训练中有支撑脚和优势脚之分,特别是在踢定位球、大脚长传时,左脚支撑,右脚踢球,踢中瞬间,在球的反作用力和人的惯性作用下,人体重心向左倾移,为保持身体平衡,左脚外侧肌群收缩,长期作用造成这些肌肉群发力大小及方向发生改变;而且右脚在踢球落地时,因惯性作用又下意识的应用右脚内侧和前侧着地,这造成右脚在这一区域受到的冲击较大。另外,长期训练使下肢及骨盆结构发生变化,行走时摆腿、脚掌着地等过程中力学结构发生改变,重力在下肢的传递方向与普通男性不同也是重要因素,足底压强峰值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两脚压强峰值分布类似,但运动员左脚第1趾骨区、第4、5跖骨区和足跟外侧区、右脚足跟内侧区足底压强峰值大于对照组受试者,其他区域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右脚足跟外侧区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足球训练造成正常步态时足底内侧和外侧压强峰值有所增加。足底冲量比较结果:本研究发现,足球训练造成足底冲量产生不对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左脚前侧区域和外侧区域有增大趋势,内侧、足弓和足跟区域有减小趋势;右脚所有区域均减小,其中足弓和足跟显着减小(P<0.01)。足球训练中技术性侧切和转身动作多用前脚着地,造成足球运动员正常步态行走时也习惯性的前脚着地,而不是普通男性的前脚掌第3跖骨区和足跟内侧着地。足底支撑起时相比较结果:正常行走步态周期分为支撑时期和摆动时期。研究将支撑期时期分为开始着地阶段(时相一)、前足接触阶段(时相二)、整足接触阶段(时相叁)、离地阶段(时相四)四个阶段。本研究发现,足球训练造成人体正常步态时的左右脚右脚时相发生不对称变化,即左脚第二时相有减少趋势、第四时相有增大趋势但均为有显着性变化,而右脚整足接触阶段显着减少,而离地阶段显着增加(P<0.05)。长期的训练造成足球运动员与普通年轻男性相比整足接触地面时间明显减少,离地时间明显变长,这种变化有利于足球运动员在经常性进行急停、急起时对脚的缓冲,有利于对足球运动员平衡的维持,防止足踝部损伤的发生。研究结论:1足球训练能使人体的左右脚压力产生不对称性变化,与足球训练中支撑脚和优势脚技术动作差异性较大、长期训练诱发的下肢结构变化有关。2足球训练会使支撑脚外侧跖骨压力增加,内侧压力减小。3足球训练造成足底冲量产生不对称的变化,与足球训练中技术性侧切和转身动作多用前脚着地,造成足球运动员正常步态行走时也习惯性的前脚着地。4足球训练会使人体行走过程中蹬伸最后阶段时相加长,蹬伸力量增加。有利于足球运动员在经常性进行急停、急起时对脚的缓冲,有利于对足球运动员平衡的维持,防止足踝部损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灿杨,张宏宁[9](2019)在《原发性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足底压力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发性踝关节发生骨性关节炎和慢行踝关节不稳的足底压力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0例(踝关节炎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20例(踝慢性不稳定组)以及健康志愿者20名(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叁组受试者足底最大压力和平均压力、前后足压力、足内侧、足外侧压力百分比等相关参数的特征。结果在足底最大压力、平均压力方面,踝关节炎组和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组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足底内外侧压力百分比方面,踝关节炎组和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组的足底外侧压力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后足压力方面,踝关节炎组前足压力高于后足压力,而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组和正常组则没有区别。结论踝关节炎组和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组在足底最大压力、平均压力、前后足压力以及足底内外侧压力方面均有各自的特征,两者在足底压力病理表现上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杨刚,刘健[10](2019)在《长距离引水隧洞特征工况分析及蜗壳压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石笋河四级水电站在引水过程中由于巨大水力惯性,容易受到波动影响。采用叁维数值模型仿真计算,选择机组在15秒内甩下100%负荷作为最大波动工况;在12秒内甩下10%负荷作为最小波动工况。经计算分析,两种特征工况下隧洞、蜗壳的压力值均小于设计阈值,满足稳定要求为石笋水电站稳定运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10期)
压力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钻井、录井、测井等数据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叁迭系延长组泥岩压实系数和古压力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研究表明,泥岩的压实系数明显受到泥质含量及矿物组成的影响,泥质含量和压实系数具有正相关性。富县地区泥岩压实系数最大,其次为旬邑地区,黄陵地区压实系数较小。通过对有机质导致的声波差异进行校正,恢复研究区最大埋深古压力,富县地区过剩压力最大,介于8~10 MPa;旬邑地区,最大埋深时期泥岩剩余压力为6~8 MPa;而黄陵地区,由于泥岩厚度较薄,沉积速率相对缓慢,异常压力也较低,介于4~5 MP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压力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陈燕萍.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
[2].杨超,贺永红,雷裕红,史鹏.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叁迭系延长组泥岩压实系数与古压力特征[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3].马正甲,李珍.医院职工个性特征、职业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力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4].顾逸平,康灿,周明明,张丽丽.不同空化条件下凝水泵内压力脉动特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5].贾梦圆,张浩然.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承载压力的时空分布特征比较研究——72个国内外城市为例[J].中国名城.2019
[6].郑晓丹,王栋梁,徐冬青.不同条件下老年人Tandem行走的足底压力特征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谢潭燕,任峰.青少年女性穿着不同高度鞋深蹲下的足底压力特征和超声图像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王建设,王静艺.足球训练对人体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李灿杨,张宏宁.原发性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足底压力特征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10].杨刚,刘健.长距离引水隧洞特征工况分析及蜗壳压力计算[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