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奥毛却(同德县民族九年一贯制寄校青海同德813200)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往往就在于讲授知识点,讲授习题,然后学生模仿的模式。在《师说》中,韩愈对老师的作用做过非常明确的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在讲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指导学生走出困惑这三个问题上老师应该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现在,我们做了到了,我们也许仅仅做到了一个普通学校工作者(并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尽的任务,或者说,仅仅在讲授知识上勉强达到了了及格。

在新形势,新的课程改革下,给我们老师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也是老师们从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的一个契机。评价机制的改革,教学过程和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给了老师们更多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在以往,升学考试就是一切的指挥棒的指导下,老师没有机会或者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在与怎样让学生拿高分,怎么样让学生在习题熟练方面到达升学的要求,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而在教学方面,教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1.1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知识的探究过程、探究的重要意义、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知识现象和与所学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

1.2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知识、验证知识,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兴趣,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各种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避免对三维目标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机械套用、生硬拼凑,或者“穿靴戴帽”、画蛇添足。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完整的教学才可能培育出学生健全的人格。

2.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不断的突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3.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的判别和选拔功能被过分地强化,有时,它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标签:;  ;  ;  

新课程改革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