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柱稳定性论文-戴润军,陈章林,宋晓,姜永东,蒋伟强

岩柱稳定性论文-戴润军,陈章林,宋晓,姜永东,蒋伟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柱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铁车站,微震技术,T型岩梁岩柱,围岩稳定性

岩柱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戴润军,陈章林,宋晓,姜永东,蒋伟强[1](2018)在《微地震技术监测地铁车站T型岩柱施工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轨道交通四号线头塘车站为工程背景,该地铁车站属于浅埋特大断面隧道,首次采用预留T型岩梁岩柱隧道施工工法,共13步工序,其中5、6、7步为关键工序。为了确保预留T型岩梁岩柱施工围岩的稳定性,应用微震仪监测了地铁车站隧道第7步施工围岩的微震信号,通过分析岩柱开挖不同阶段微震信号的频数及峰值频率,对比室内岩石单轴压缩全过程的声发射信号特征。根据岩石不同应力状态下AE撞击数及峰值频率反推隧道岩体在不同施工阶段所处的应力状态,得出第7步跳挖时围岩的应力处于弹性阶段,全断面形成后围岩的应力处于应变硬化阶段的初期。微震监测表明隧道开挖是安全的,预留T型岩梁岩柱工法适合浅埋特大断面地铁车站施工。(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匡伟[2](2018)在《超小净距隧道土质中隔岩柱注浆加固作用机理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的蓬勃发展,受限于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建设空间问题,在很多实际工程中,为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城市公路隧道建设被广泛采用。在进行城市地下隧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地上建筑、管线及道路走向的影响,需要将隧道设计为小净距隧道型式,为隧道设计及施工增加了不少难度,通过合理的施工方法以及有效的加固措施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小净距隧道围岩尤其是中隔岩柱的稳定。本文依托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工程玉函路小净距隧道工程,通过理论分析、室内物理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对小净距隧道土质中隔岩柱注浆加固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注浆加固对土质中隔岩柱稳定性提升的作用机制,并对各埋深、净距条件下小净距隧道临界破坏状态进行分析,得出注浆加固对小净距隧道中隔岩柱稳定性提升的主控因素。结合浅埋小净距隧道受力分析计算模型,并运用中隔岩柱破裂面夹角公式,对小净距隧道中隔岩柱注浆加固改善机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中隔岩柱进行注浆加固,提升中隔岩柱区域围岩参数,最终使相互影响破碎区变小乃至消失,从而提升隧道中隔岩柱及围岩整体稳定性。其中,尤其以粘聚力c对中隔岩柱稳定性影响最大。通过进行重塑土压实与注浆加固试验及室内物理试验,通过设置缩放物理试验,研究小净距隧道洞室开挖过程中中隔岩柱及隧道围岩受力、变形特征,并分析注浆加固前后洞周围岩应力、位移变化规律,揭示土质中隔岩柱注浆加固对小净距隧道中隔岩柱稳定性改善机制。运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析中隔岩柱注浆加固前后围岩受力及变形规律,揭示了土质中隔岩柱注浆加固对隧道围岩受力及变形的作用规律。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小净距隧道土质中隔岩柱及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隧道净距、埋深,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影响下小净距隧道受力、变形规律。结合玉函路小净距隧道工程进行现场试验,结合理论分析不同净距条件下临界粘聚力c,并对工程不同治理段进行划分。针对不同治理段,提出不同加固处治措施。对隧道开挖过程中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及地表沉降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与数值计算及室内物理试验进行对比,揭示中隔岩柱注浆加固实际作用效果,所得理论分析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5)

匡伟,张霄,左金鑫,杨腾,蓝雄东[3](2017)在《超小净距隧道土质中隔岩柱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我国已在市政和公路工程中相继建成一些小净距隧道,但在施工过程中左右洞和中隔岩柱的相互影响往往难以控制。其中,对超小净距隧道研究较少,且关于土质中隔岩柱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以济南顺河高架南延玉函路超小净距隧道为依托,主要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土质中隔岩柱注浆预加固前后应力、位移及塑性区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对施工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7年S2期)

刘辉[4](2017)在《特大断面浅埋地铁车站预留T型岩梁岩柱施工围岩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的拥挤问题日愈突出,地铁交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许多地铁车站、线路下穿古建筑、高速公路、铁路、河流、居民小区、油气管道等,施工环境特别复杂,因此研究复杂环境条件下地铁安全施工意义重大。论文以重庆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头塘站为研究背景,该车站跨度26.4m,高度28.2m,断面面积667m2,埋深为20.0-32.4m,属于特大断面浅埋地铁车站。车站位于内环高速与海尔路交叉口立交处,是轨道交通四号线与九号线换乘车站,车站在虾子蝙立交桥正下方,呈东西布置,平行于海尔路路侧地下敷设。内环高速和虾子蝙立交桥交通繁忙,是重庆市主城区的主干道,道路两侧地下管线密集,因此车站所处的环境十分复杂,施工难度大。论文应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室内试验、数值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地铁车站采用预留T型岩梁岩柱施工工法围岩的稳定性,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经典的全土柱理论、普氏理论、太沙基理论、比尔鲍曼理论计算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垂直压力、水平压力,分析得出太沙基理论的计算结果较适合于该工程。(2)对地铁车站采用预留T型岩梁岩柱施工围岩变形、拱顶沉降、地表沉降、锚杆锚固力进行了监测,应用Peck公式分析了拱顶沉降、地表沉降规律,并进行了预测。(3)基于微地震技术,监测了地铁车站施工围岩的微破裂信号,得出预留T型岩梁岩柱施工工法适合于特大断面浅埋地铁车站施工。(4)利用3D-σ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了车站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应力、变形特征,分析得出理论计算、现场监测、数值分析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陈建强[5](2016)在《急斜特厚煤层层间岩柱稳定性对工作面的动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急倾斜煤层层间坚硬岩柱稳定性研究是急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动力灾害控制的关键。以乌鲁木齐矿区乌东煤矿南采区倾角87°煤层为研究背景,应用动力学理论建立急倾斜特厚煤层层间坚硬岩柱的力学模型,得到岩柱转动时的动态方程;采用FLAC3D对岩柱内部应力与应变演化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岩柱的转动效应愈加明显;岩柱的转动将会对两侧工作面产生应力集中效应;岩柱在转动过程中发生二次断裂的位置在其倾斜长度的1/3处。现场声发射(AE)对岩柱两侧工作面巷道的监测结果表明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合理性,据此提出了超前工作面对岩柱进行定期耦合致裂的方案,有效降低了岩柱对工作面产生的应力集中效应。(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朱洪利,程国强,王飞[6](2015)在《相邻平行巷道间岩柱宽度与巷道稳定性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巷道间岩柱的稳定性,对两巷间岩柱进行了弹塑性理论分析、FLAC3D数值模拟,探讨了两相邻平行巷道间岩柱宽度对巷道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埋深和岩层性质相同的相邻平行巷道,随着岩柱宽度的增加,岩柱垂直应力曲线由单峰不稳定变为双峰稳定;巷道埋深越大,巷道所处岩层越软,两相邻平行巷道保持稳定所需的岩柱宽度越大。(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孙景凤,李文华,董亥兴,阳军生,石宇[7](2014)在《超小净距大跨度隧道岩柱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沙地铁2#线溁湾镇停车线区间超小净距大跨度暗挖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台阶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小净距大跨度隧道时中岩墙的稳定性,并对比分析了中岩墙土体注浆加固与否对中岩墙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4年02期)

喻军,尹晓辉[8](2013)在《小净距隧道洞口中岩柱对仰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隧道洞口中岩柱的受力,研究隧道台阶法施工时隧道的中岩柱应力分布规律,然后运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仰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发现中岩柱宽度大于24m时,增加其宽度对仰坡稳定性无贡献,小于24m时,变形随宽度增加而减小,稳定性也减小,计算了24m宽中岩柱对应仰坡的安全系数,为1.42,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3年11期)

孙再鸣,孙强[9](2013)在《基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岩柱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采矿过程中岩柱承载能力与变形破坏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文章根据岩柱失稳破坏与岩石压缩破坏过程的相似性与砂岩试验单轴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点,将岩柱破坏前分为压密、弹性阶段、稳定破裂和非稳定破裂四个个阶段,并分析了岩柱破坏过程中不同阶段特征。试验揭示岩石破坏过程中在屈服点附近伴随着岩石内部微破裂快速萌生和生长,声发射事件数会出现大幅度增加。根据岩石破坏形态多呈现为沿着一个或多个凹凸不平的破裂面,在声发射-应变曲线上存在声发射突增点,声发射峰值点近似在应力强度峰后拐点处。同时,指出在岩柱失稳破裂的发射突增现象可作为岩柱承载力变化特征点,并可为岩柱承载力分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皮智鹏[10](2013)在《岩柱单轴压缩下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地下工程的兴起,不少关于岩石的工程地质灾难时有发生,如岩爆、洞室坍塌、滑坡等,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岩石或岩体稳定性问题成为岩石力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实验室中的小型岩柱,或地下工程中存在的大型岩体——矿柱,都是一种可简化为只受单轴应力的力学构件,本文讨论的基本上就是这种岩石构件在单轴压缩下的稳定性问题。然而影响岩石稳定性的因素有许多,就对岩石材料而言,由于岩石材料在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受荷载,风化,化学作用等影响,其往往带有原生裂隙和节理,外表非常光滑美观的岩石,内部也可能有着细微的裂隙,在岩石试件的单轴压缩中,这些裂隙往往很快的发展,最后贯通形成破坏面;另一方面,岩石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很均质的材料,其实岩石的不均质性是非常严重的,是在工程问题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以上都是影响岩柱稳定性的物理内因。影响其稳定性的几何内因则是岩柱的几何外形——长细比,几何形状等,如果长细比很大,那岩柱的稳定性问题就会演化成一个几何非线性问题,或者更直接的说法——压杆问题。当然影响岩柱稳定性的外因也有许多,如不同开挖深度的洞室中的岩柱,所受地应力大小的不同,其弯曲刚度的大小也会变化,在弹性区间受极限荷载的能力也不同,对其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结合以上,笔者在本文中分别考虑了叁个因素对岩柱稳定性的影响:外界的地应力大小的不同,岩石的均质程度的不同,岩柱的长细比的不同,第一个问题过在MATLAB中编写算法程序计算岩柱在不同大小地应力下的弯曲刚度得到很好解决;第二个问题通过在MATLAB平台上构建简化的力学模型,研究其非均质性岩柱在损伤破坏时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理论解释;第叁个问题通过合理假设,在经典材料力学的范畴内推导出与实际情况吻合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3-05-01)

岩柱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工程的蓬勃发展,受限于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建设空间问题,在很多实际工程中,为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城市公路隧道建设被广泛采用。在进行城市地下隧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地上建筑、管线及道路走向的影响,需要将隧道设计为小净距隧道型式,为隧道设计及施工增加了不少难度,通过合理的施工方法以及有效的加固措施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小净距隧道围岩尤其是中隔岩柱的稳定。本文依托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工程玉函路小净距隧道工程,通过理论分析、室内物理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对小净距隧道土质中隔岩柱注浆加固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注浆加固对土质中隔岩柱稳定性提升的作用机制,并对各埋深、净距条件下小净距隧道临界破坏状态进行分析,得出注浆加固对小净距隧道中隔岩柱稳定性提升的主控因素。结合浅埋小净距隧道受力分析计算模型,并运用中隔岩柱破裂面夹角公式,对小净距隧道中隔岩柱注浆加固改善机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中隔岩柱进行注浆加固,提升中隔岩柱区域围岩参数,最终使相互影响破碎区变小乃至消失,从而提升隧道中隔岩柱及围岩整体稳定性。其中,尤其以粘聚力c对中隔岩柱稳定性影响最大。通过进行重塑土压实与注浆加固试验及室内物理试验,通过设置缩放物理试验,研究小净距隧道洞室开挖过程中中隔岩柱及隧道围岩受力、变形特征,并分析注浆加固前后洞周围岩应力、位移变化规律,揭示土质中隔岩柱注浆加固对小净距隧道中隔岩柱稳定性改善机制。运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析中隔岩柱注浆加固前后围岩受力及变形规律,揭示了土质中隔岩柱注浆加固对隧道围岩受力及变形的作用规律。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小净距隧道土质中隔岩柱及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隧道净距、埋深,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影响下小净距隧道受力、变形规律。结合玉函路小净距隧道工程进行现场试验,结合理论分析不同净距条件下临界粘聚力c,并对工程不同治理段进行划分。针对不同治理段,提出不同加固处治措施。对隧道开挖过程中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及地表沉降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与数值计算及室内物理试验进行对比,揭示中隔岩柱注浆加固实际作用效果,所得理论分析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柱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戴润军,陈章林,宋晓,姜永东,蒋伟强.微地震技术监测地铁车站T型岩柱施工稳定性[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2].匡伟.超小净距隧道土质中隔岩柱注浆加固作用机理及稳定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8

[3].匡伟,张霄,左金鑫,杨腾,蓝雄东.超小净距隧道土质中隔岩柱稳定性分析[J].施工技术.2017

[4].刘辉.特大断面浅埋地铁车站预留T型岩梁岩柱施工围岩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7

[5].陈建强.急斜特厚煤层层间岩柱稳定性对工作面的动态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6

[6].朱洪利,程国强,王飞.相邻平行巷道间岩柱宽度与巷道稳定性关系研究[J].煤炭技术.2015

[7].孙景凤,李文华,董亥兴,阳军生,石宇.超小净距大跨度隧道岩柱稳定性分析[J].中外公路.2014

[8].喻军,尹晓辉.小净距隧道洞口中岩柱对仰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建筑技术.2013

[9].孙再鸣,孙强.基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岩柱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

[10].皮智鹏.岩柱单轴压缩下的稳定性[D].南华大学.2013

标签:;  ;  ;  ;  

岩柱稳定性论文-戴润军,陈章林,宋晓,姜永东,蒋伟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