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引导车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驾驶,引导距离,引导策略
自动引导车辆论文文献综述
马万经,吴明敏,杨晓光[1](2014)在《自动驾驶车辆最短引导距离及引导策略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路联网环境下,自动驾驶车辆能够与周围交通环境进行信息交流,这为车辆通过调整自己的行驶状态,实现运行效果最佳化创造了条件。面向单点交叉口和处于路网中的交叉口两种情形,考虑信号配时、车辆速度、交叉口间距等条件,建立了以不停车通过为目标的最短引导距离模型。为交叉口路侧设备和通信系统的布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别以行程时间最小、速度变化量最小以及前后车综合调整最优为目标,建立了叁种速度引导策略。进而,利用VISSIM及其二次开发建立了仿真模型,对不同的交叉口间距、相位差、引导距离以及引导策略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短引导距离的确定对于引导效果具有显着影响,速度变化量最小策略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行程时间最短为目标的策略常导致更大的油耗。(本文来源于《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4-11-11)
周崇华,苏志哲[2](2011)在《解读快速公交自动引导车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公交是一种快速、准时、安全的运输系统,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和发展弹性等优势,顺应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水平登乘在快速公交中被广泛应用,能使乘客登乘方便和迅速,以达到减少巴士车辆在站台的等候时间、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营能力和效率的目的。水平登乘不仅要求巴士车辆的地板高度与站台高度基本一致,还要求其车门与站台边缘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最大值不超过10 cm。如何精确靠站停车,给驾驶员及运营管理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快速公交自动引导车辆技术因此而产生。当今世界有3种成熟技术,分别是机械式、光学、磁力自动引导车辆技术,详细介绍以上3种技术,包括代表城市和工作原理及费用比较。通过此介绍,能够为解决我国快速公交运营中水平登乘存在的巴士车门与站台边缘距离过大的问题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交通与运输(学术版)》期刊2011年01期)
燕学智,王树勋,马中胜,李辛[3](2006)在《基于超声红外定位导航研制自动引导车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红外定位原理的自动引导车辆AGV(Automatic Guided Vehicle)定位新方法,给出了系统导航与控制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开发了一套新的AGV系统。与传统的地下埋线导航和机器视觉导航等AGV系统相比,本系统路径规划更灵活,且无需对地面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柔性,同时具有定位控制精度高、实时性好、成本低等优良性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张正,王喆,陈超[4](2005)在《自动引导车辆(AGV)地图生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在人工导引方式下生成AGV数字地图的方法.利用立体视觉提取障碍物边界点,将不同视点处得到的观测集成到数字地图中,进一步提高数字地图的精度.由于AGV运动的不确定性,在将最新的观测集成到地图中之前,通过匹配新的观测数据与地图数据计算AGV位置.实验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马中胜,王树勋,燕学智,李辛,黄志强[5](2004)在《无线控制自动引导车辆的无线定位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无线控制自动引导车辆的无线定位系统,分析表明该系统能够对自动引导车辆在二维平面内精确定位。(本文来源于《试验技术与试验机》期刊2004年Z2期)
陶晓东,杨建国[6](2004)在《基于模糊控制的自动引导车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基于模糊控制自动引导车辆的底盘结构。改进后四轮结构的底盘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特点。借鉴了人类驾驶车辆的经验知识,并应用模糊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拟人模糊控制方法,从而获得了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期刊2004年04期)
马中胜,王树勋,燕学智,李辛,黄志强[7](2004)在《基于无线定位的自动引导车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定位的自动引导车辆系统,分析表明该系统具有根据不同环境用户自定义路径的优点,使得自动引导车辆真正成为FMS中的“柔性”连接体。(本文来源于《试验技术与试验机》期刊2004年Z1期)
王荣本,马雷,储江伟,王志中[8](2003)在《新型视觉自动引导车辆导航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基于机器视觉引导的自动引导车辆的原理和组成 ,从自动引导车辆的运动学特征出发 ,结合驱动系统的系统辨识 ,建立了自动引导车辆的控制模型 ,然后利用最优控制理论获取极小值的反馈最优控制。通过对被控对象的仿真分析和实验 ,验证了最优控制器路径跟踪平稳可靠(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03年04期)
宋传学,李俊民,周云山,王荣本,朱枫[9](1999)在《两轮驱动自动引导车辆定位停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两轮独立驱动自动引导车辆的运动学模型,计算了两轮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运动轨迹。基于所建的运动学模型,提出了两轮驱动自动引导车的定位控制策略。通过试验证实,这种定位控制策略具有很快的停车速度和较高的定位精度。(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王志中,王荣本,张友坤,李兵[10](1999)在《自动引导车辆转向系统的辨识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引导车辆转向系统的建模是建立系统最优控制器的主要前提,而传统的理论分析建模方法,存在着繁琐、难以实现等一系列问题。该文通过对自行研制的模型车转向系统实际输入输出数据的分析,提出采用广义最小二乘辨识方法来建立转向系统模型。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表明,这是对现代复杂工业对象建立相对准确的数学模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自动引导车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快速公交是一种快速、准时、安全的运输系统,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和发展弹性等优势,顺应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水平登乘在快速公交中被广泛应用,能使乘客登乘方便和迅速,以达到减少巴士车辆在站台的等候时间、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营能力和效率的目的。水平登乘不仅要求巴士车辆的地板高度与站台高度基本一致,还要求其车门与站台边缘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最大值不超过10 cm。如何精确靠站停车,给驾驶员及运营管理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快速公交自动引导车辆技术因此而产生。当今世界有3种成熟技术,分别是机械式、光学、磁力自动引导车辆技术,详细介绍以上3种技术,包括代表城市和工作原理及费用比较。通过此介绍,能够为解决我国快速公交运营中水平登乘存在的巴士车门与站台边缘距离过大的问题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引导车辆论文参考文献
[1].马万经,吴明敏,杨晓光.自动驾驶车辆最短引导距离及引导策略研究与分析[C].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2014
[2].周崇华,苏志哲.解读快速公交自动引导车辆系统[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
[3].燕学智,王树勋,马中胜,李辛.基于超声红外定位导航研制自动引导车辆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
[4].张正,王喆,陈超.自动引导车辆(AGV)地图生成方法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
[5].马中胜,王树勋,燕学智,李辛,黄志强.无线控制自动引导车辆的无线定位系统[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2004
[6].陶晓东,杨建国.基于模糊控制的自动引导车辆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
[7].马中胜,王树勋,燕学智,李辛,黄志强.基于无线定位的自动引导车辆系统[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2004
[8].王荣本,马雷,储江伟,王志中.新型视觉自动引导车辆导航控制器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2003
[9].宋传学,李俊民,周云山,王荣本,朱枫.两轮驱动自动引导车辆定位停车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9
[10].王志中,王荣本,张友坤,李兵.自动引导车辆转向系统的辨识建模[J].农业工程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