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零射线,儿童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论文文献综述
王萌,蔡衡,邢淑华,邓节刚[1](2019)在《零射线射频消融患儿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12岁。主因"间断心悸3个月"2017年9月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急性发作时心电图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速131阵,最长持续时间57 min。口服美托洛尔无缓解。否认既往心脏病史。入院查体: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心界无扩大,心音有力,律(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桂娟[2](2019)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形态对其起源点的预测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电图P’波形态特征,以便探讨其对起源点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房速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特征和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房速起源点,P’波特点采用正向(+)、负向(-)、先正后负(+-)、先负后正(-+)、等电位线(iso)记录。结果:57例患者中男21例,女36例,平均年龄46.25±18.44岁,病程41.83±48.24月。共有7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0%,其中6例起源点位于肺静脉、心耳、叁尖瓣环。共标测到60个靶点,右房45个(75%),左房15个(25%)。avL导联正向P’波和V_1导联负向P’波预测右房房速的特异性分别达86.7%和93.3%,但敏感性只有71.1%和33.3%;Ⅰ和avL导联负向P’波预测左房房速的特异性分别为95.6%和93.3%,但敏感性只有33.3%和60%;右房房速中Ⅰ导联负向P’波、avR导联正向P’波预测间隔侧房速的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4.6%,但敏感性分别为42.1%和73.7%。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可预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起源点,有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张燕,刘筱,田晓芬,陶卉,于杨[3](2018)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肌病的风险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ATs)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行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并确诊为局灶性ATs的196例患者资料,其中17例患者确诊为TCM。结果 (1)在196例局灶性ATs中,TCM患者多见于年轻男性(P<0.05);且心动过速性质多为持续性(P<0.05);(2)TCM患者与局灶性ATs患者的心动过速周期、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多变量分析中,年龄、持续性是TC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年轻是TCM患者的显着特征;(4)(51±19)个月的随访中,16例TCM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或严格的胺碘酮控制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提高(P<0.05);1例TCM患者因擅自停用胺碘酮死于心力衰竭。结论局灶性ATs导致TCM的发病率为8.67%;年轻和持久性是TC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部分TCM患者的预后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7期)
田野,殷跃辉,杨龙,李安洁[4](2018)在《叁维标测下主动脉无冠窦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主动脉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内电生理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对11例主动脉无冠窦起源房速在叁维标测系统引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术中构建右心房、希氏束及主动脉根部电解剖模型,测量最早激动点与希氏束的距离,在房速最早激动部位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内电生理检查11例房速皆为局灶起源,右心房激动标测最早激动部位均在希氏束左侧或左后上方,领先冠状窦近端参照A波(21.0±7.9)ms,距希氏束(6.9±3.4)mm。主动脉根部标测房速最早激动部位皆位于无冠窦内,领先冠状窦近端参照A波(35.0±8.6)ms,距希氏束(7.3±4.6)mm;消融终止房速,巩固消融后重复术前诱发条件刺激不能诱发出房速。术中及术后无房室阻滞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房速无复发。结论:无冠窦起源房速消融安全性和成功率高,标测要点为右心房房速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左侧或左后上方时应常规于主动脉根部标测明确是否无冠窦激动最为领先。(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黄媛[5](2018)在《肺静脉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不同消融术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单侧环肺静脉隔离、单根肺静脉隔离及局灶消融)对肺静脉来源房速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7年9月于我院单纯肺静脉起源房速并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共45例,男26例,女19例,房速病史6.51±3.99月(1-17月),均为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速患者。合并收缩功能不全性心衰(EF<50%)患者8例。排除标准:(1)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提示有不纯房扑及房颤;(2)合并严重心脏瓣膜病或既往有心脏外科手术史;(3)合并甲亢或重度COPD等严重器质性病变。对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确定为肺静脉来源房性心动过速。根据消融手术术式分为3组,分别为局灶消融组14例,单支肺静脉隔离组14例,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17例。收集不同消融策略患者的手术资料。术后进行门诊随访,获得随访心电图结果,随访时间为术后1、3、6、9、12月,以后每3-6月完成一次随访。结果:(1)23例表现为不稳定周长房性心动速,呈现温醒现象,LPV来源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冠状静脉窦(CS)电极记录到的激动顺序为C1,2较CS9,0领先,呈偏心性传导,而RPV表现为冠状静脉窦电极记录到的激动顺序为C9,0较CS1,2领先,呈向心性传导。(2)消融导管标测,A波最提前部位确定为起源点,其中右上肺静脉前部5例,右上肺静脉后部4例,右下肺静脉前部5例,右下肺静脉后部6例,左上肺静脉前部6例,左上肺静脉后部7例,左下肺静脉前部8例,左下肺静脉后部4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消融,达到消融成功终点。无论是单支肺静脉隔离组还是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目标肺静脉均达到成功隔离。(3)手术时间局灶消融组、单支肺静脉隔离组、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分别为125.21±16.02(96-156)min、129.29±18.19(97-165)min和133.41±19.74(97-166)min,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较其他两组手术时间更长,但统计学无显着差别(P>0.05)。消融时间局灶消融组、单支肺静脉隔离组、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分别为191.64±40.90(121-262)s、603.79±162.75(345~844)s和1324.14±257.30(1030-1687)s,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较其他两组消融时间更长,统计学有显着差别(P<0.01)。X线曝光时间局灶消融组、单支肺静脉隔离组、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分别为29.07±9.56(13-41)min、20.93±8.19(13-45)min和25.12±6.65(12-34)min,局灶消融组曝光时间显着更长(P<0.01)。(4)消融围术期共发生并发症3例,其中心包填塞1例(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股动脉瘤1例(局灶消融组)、气胸1例(局灶消融组),无死亡病例及大量心包积液需外科修补的严重病例。(5)术后共进行了平均38.69±22.80月(6-81月)随访。随访期间共有4例房速复发,均为2月内复发,其中局灶组3例、单支肺静脉隔离组1例;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无复发患者。(6)术后发生房颤患者共6例,共有3例患者行了房颤消融术。其中局灶消融组4例、单支肺静脉隔离组2例,单侧环肺静脉隔离组术后无房颤发生(与局灶组比较p=0.03),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肺静脉来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对肺静脉来源的房性心动过速进行局灶消融的基础上进行肺静脉隔离,显着增加消融时间,但未显着增加手术并发症等风险;对房速来源的肺静脉进行隔离尤其是环肺静脉隔离,可能减少术后房速的复发率;对房速来源的肺静脉进行隔离尤其是环肺静脉隔离,可能减少术后房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8-05-01)
梁梅[6](2017)在《常规电生理标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局灶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常规电生理标测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局灶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局灶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患者9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采用RFCA治疗,对照组采用CArot系统标测。对比两组的检测指标(检测时间、AP间期以及放电次数)以及复发率。结果试验组的检测指标(检测时间、AP间期以及放电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CA治疗局灶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效果显着,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7年20期)
王云龙,梁卓,王芸,韩智红,汪烨[7](2016)在《二尖瓣环间隔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尖瓣环间隔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电图(ECG)特性,电生理特性和射频消融治疗(RFA)。方法 13例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起源于二尖瓣环间隔侧房速(简称二尖瓣间隔房速),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23~47(35±12)岁,心动过速病史1~6年。结果 12例患者经穿房间隔途径标测消融成功,1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标测消融成功。根据局部电位特征,X线影像和叁维标测系统确定成功消融位点分别为:二尖瓣环前间隔旁8例,二尖瓣环中间隔到前间隔之间3例,二尖瓣环后间隔2例。所有房速心电图V1导P波均表现出负正双向,右房激动标测显示最早右房激动点位于间隔侧(希氏束区域或冠状窦近端)。13例患者成功靶点局部电位均为小A大V,9例局部电位A波为复杂或碎裂的。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12例长期随访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二尖瓣环间隔区域是重要的房速起源点,常见于前间隔旁,其有独特P波形态和心内激活顺序。经穿间隔或逆行主动脉途径消融二尖瓣环间隔房速,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周博,周纬,吴立荣[8](2016)在《自主神经节相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例男性患者,61岁。因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入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在房速发作时,高频电刺激左房右前壁房速终止,患者出现高迷走神经性反应,待患者症状缓解后,继续于该部位消融,消融过程中亦有迷走反应,血压、心率下降,考虑该部位系神经节分布之处消融成功。随访1~3个月,无房速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杨秀婷,金元超,曾艳,张雨薇,何阳春[9](2015)在《左心耳来源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相对比较少见,而左心耳来源的房速更为少见~[1]。本文报道1例起源于左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临床特点及处置策略。病历资料患者,女,33岁,因"发作性心悸1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近1年来常感心悸,呈突发、突止,发作时心率明显加快,外院多次做心电图提示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近3个月来心悸呈持续性,剧烈活动时感喘气、胸闷,无胸痛、黑蒙、晕厥等,先后服用(本文来源于《内科急危重症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薛枫,惠杰,蒋彬,邹操,陈弹[10](2015)在《40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1起源于右房的房速多于左房(60%vs 40%)。右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右房间隔、界嵴、叁尖瓣环、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和右心耳。左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肺静脉、左房间隔和左心耳。2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5%(34/40)。85%的患者在En Site 3000叁维标测指引下消融。3起源于右房间隔His束旁的6例房速通过无冠窦消融成功治愈4例,另2例于His束周围低功率消融失败。结论叁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速效果肯定。His束旁起源的房速可通过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分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电图P’波形态特征,以便探讨其对起源点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房速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特征和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房速起源点,P’波特点采用正向(+)、负向(-)、先正后负(+-)、先负后正(-+)、等电位线(iso)记录。结果:57例患者中男21例,女36例,平均年龄46.25±18.44岁,病程41.83±48.24月。共有7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50%,其中6例起源点位于肺静脉、心耳、叁尖瓣环。共标测到60个靶点,右房45个(75%),左房15个(25%)。avL导联正向P’波和V_1导联负向P’波预测右房房速的特异性分别达86.7%和93.3%,但敏感性只有71.1%和33.3%;Ⅰ和avL导联负向P’波预测左房房速的特异性分别为95.6%和93.3%,但敏感性只有33.3%和60%;右房房速中Ⅰ导联负向P’波、avR导联正向P’波预测间隔侧房速的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4.6%,但敏感性分别为42.1%和73.7%。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可预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起源点,有利于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论文参考文献
[1].王萌,蔡衡,邢淑华,邓节刚.零射线射频消融患儿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1例[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
[2].李桂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形态对其起源点的预测价值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
[3].张燕,刘筱,田晓芬,陶卉,于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肌病的风险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4].田野,殷跃辉,杨龙,李安洁.叁维标测下主动脉无冠窦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效果[J].中国循环杂志.2018
[5].黄媛.肺静脉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不同消融术式的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8
[6].梁梅.常规电生理标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局灶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疗效[J].医疗装备.2017
[7].王云龙,梁卓,王芸,韩智红,汪烨.二尖瓣环间隔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
[8].周博,周纬,吴立荣.自主神经节相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6
[9].杨秀婷,金元超,曾艳,张雨薇,何阳春.左心耳来源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
[10].薛枫,惠杰,蒋彬,邹操,陈弹.40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