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结合态磷肥论文-刘瑾,杨建军,Yongfeng,Hu,李菊梅,张秀

有机结合态磷肥论文-刘瑾,杨建军,Yongfeng,Hu,李菊梅,张秀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结合态磷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分子形态,液相磷-31核磁共振,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

有机结合态磷肥论文文献综述

刘瑾,杨建军,Yongfeng,Hu,李菊梅,张秀[1](2018)在《一种高效有机结合态磷肥的多谱学分子形态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磷肥不合理施用引发的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创制新型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是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有机结合态磷肥不易被土壤组分固定,在土壤中移动性强,作物有效性高,研发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有望从根本上突破并解决无机磷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新近,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的研发方兴未艾,而有机结合态磷肥的赋存形态及其高效机理尚不清楚。基于多种有机结合态磷肥研制及肥效方面的研究成果,选取价格低廉、肥效稳定的淀粉基磷肥,采用液相磷-31核磁共振(P-NMR)技术、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技术在分子层面上对其磷形态进行表征。将供试淀粉基磷肥酶解制成α-极限淀粉糊精,溶解于45%的二甲亚砜,通过液相P-NMR分析发现该磷肥中总磷含量约为5 218mg·kg~(-1),与灼烧-比色法测得的结果一致;其中磷主要以有机形态赋存,正磷酸单酯占总磷比例达75.8%。正磷酸二酯含量为17.3%,而无机磷仅占总磷含量的6.9%。另外,通过指纹图谱比对,供试样品磷的K-边XANES谱与植酸磷的谱图极为相似。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淀粉基磷肥中磷以正磷酸单酯为主,为深入揭示有机结合态磷肥的高效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3期)

和君强,李菊梅,马义兵,文方芳[2](2014)在《有机结合态磷肥的生物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玉米盆栽试验,并用传统无机磷肥作为对比,比较了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OP1(淀粉基磷肥)和OP3(秸秆基磷肥)的生物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在改善玉米长势、增加植株含磷量和吸磷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上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机磷肥。与磷酸二氢钙相比,有机结合态磷肥可提高玉米含磷量16.8%~40.0%和玉米吸磷量约1.0倍,可提高磷利用率1.60~2.70倍;与焦磷酸钠相比,有机结合态磷肥可提高玉米吸磷量41.9%和玉米含磷量29.6%,可提高磷利用率61.9%。有机结合态磷肥在施用量减半时,即可达到无机磷肥高水平的效果,是一种优势突出、前景光明的新型肥料。(本文来源于《化肥工业》期刊2014年06期)

王斐,李菊梅,戴建军,马义兵[3](2013)在《有机结合态磷肥对土壤微生物及磷酸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培养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无机磷肥相比,有机结合态磷肥能够大幅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磷酸酶含量;有机结合态磷原产物与磷矿粉配合的有机结合态磷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的效果最好,比无机磷肥提高23倍,对提高土壤磷酸酶含量的效果也最好,比无机磷肥提高约6倍;有机结合态磷原产物与缓释氮配合的效果次之,但与前者差异幅度不大。有机结合态磷肥具有降低土壤pH的效果,对pH较高的石灰性土壤效果良好,在pH低的红壤上应选用磷矿粉与有机结合态磷原产物复合的肥料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化肥工业》期刊2013年03期)

韩霜,李菊梅,戴建军[4](2012)在《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田间试验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旱地种植玉米,以普通过磷酸钙作对比,比较了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淀粉磷肥和秸秆磷肥的肥料效果。结果表明:2种新型磷肥在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及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方面都优于普通过磷酸钙;分别施用淀粉磷肥和秸秆磷肥60 kg/hm2,土壤速效磷含量比普通过磷酸钙提高了57.4%和59.1%;分别施用90 kg/hm2时,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比普通过磷酸钙提高了63.0%和93.3%;施用2种新型磷肥60 kg/hm2,玉米产量优于施用普通过磷酸钙90 kg/hm2的效果,产量分别提高了2.6%和15.2%;在达到高产的情况下,有机结合态磷肥可以比普通过磷酸钙使用量减少1/3,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29.5%。(本文来源于《化肥工业》期刊2012年03期)

文方芳[5](2009)在《有机结合态磷肥研制与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合成了五种有机结合态磷肥,并利用实验室培养和盆栽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其在叁种典型土壤中的移动性、土壤中的转化及生物有效性。通过测定了不同磷肥的扩散距离和扩散量、植株生物量、植株吸磷量、磷肥利用率、土壤速效磷和土壤有机磷组分,得到以下结论:(1)选用农田有机废弃物与无机磷在最适反应条件下经过理化反应,最终合成5种有机结合态磷肥并分别用OP1、OP2、OP3、OP4和OP5表示。含磷量(P2O5)分别为:9.12%、9.69%、11.26%、11.56%、12.18%。(2)随着土层加深,所有磷肥在沙土、褐土和红壤的扩散量越来越小。不同性质磷肥在不同土壤中的扩散趋势各不相同。无机磷肥在叁种土壤中的扩散距离以过磷酸钙最短,焦磷酸钠相对最长,磷酸二氢钙介于二者之间;焦磷酸钠在叁种土壤20mm土层中的扩散量显着高于磷酸二氢钙和过磷酸钙,其在褐土和红壤40mm的土层中扩散量显着地高于磷酸二氢钙和过磷酸钙,而在沙土中焦磷酸钠与磷酸二氢钙的扩散量之间没有差异,但两者的扩散量均显着高于与过磷酸钙;焦磷酸钠在叁种土壤中的表观扩散系数比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钙提高了0.42~1.07倍,磷酸二氢钙比过磷酸钙提高了0.07~0.58倍。(3)有机结合态磷肥在扩散距离、扩散量和表观扩散系数上都优于无机磷肥。五种有机结合态磷肥的扩散距离比无机磷平均长了20.6mm,以OP1扩散距离最长,其次是OP3和OP2。有机结合态磷肥在20mm和40mm的平均扩散量分别比无机磷肥提高了0.4~0.8倍和1.7~2.8倍。叁种土壤中无论是20mm还是40mm的土层,不同磷肥扩散量大小顺序是:OP1>OP3≈OP2>OP4≈OP5>无机磷肥,且OP1在叁种土壤不同土层中的平均扩散量最大,并与其他有机结合态磷肥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叁种土壤中有机结合态磷肥的表观扩散系数比无机磷肥提高了0.32~1.57倍,OP1在叁种土壤中的表观扩散系数均达到最高,OP3除在沙土中表观扩散系数低于OP2之外,在褐土和红壤中的表观扩散系数均大于OP2,但与OP2差异不大。OP5的表观扩散系数在叁种土壤中均大于OP4。(4)有机结合态磷肥在土壤中主要向有效性高的组份转化,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施无机磷肥处理的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2.3~75.9%,5.06~7.79%,9.41~27.87%和15.63~43.02%,有机结合态磷肥处理的四个有机磷组分含量比无机磷肥分别提高了2.05~46.9%,6.86~32.9%,1.07~30.86%和7.56~35.93%。施无机磷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比对照提高了0.96~2.33倍,有机结合态磷肥比无机磷肥提高了37.3~135%。无论高磷低磷水平下,四种有机磷组分与土壤速效磷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5)施无机磷肥的植株生物量比对照提高了0.94~2.1倍,叁种无机磷肥提高植株生物量的顺序为:焦磷酸钠>磷酸>磷酸二氢钙,有机结合态磷肥比焦磷酸钠提高了29%。施用有机结合态磷肥提供的有效磷高,在施用量减半时已达到无机磷肥高水平效果。(6)有机结合态磷肥促进了植株对磷的吸收,肥料利用率高。叁种无机磷肥处理每盆植株吸磷量、植株含磷量和磷肥利用率,以焦磷酸钠提高的最多,其次是磷酸,最少的是磷酸二氢钙。有机结合态磷肥分别比焦磷酸钠提高了41.9%,29.6%和61.9%。通过对有结合态磷肥在叁种土壤中的移动性、土壤中的转化和生物有效性分析,可以得出有机结合态磷肥的施用效果优于无机磷肥。(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6-01)

有机结合态磷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并用传统无机磷肥作为对比,比较了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OP1(淀粉基磷肥)和OP3(秸秆基磷肥)的生物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在改善玉米长势、增加植株含磷量和吸磷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上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机磷肥。与磷酸二氢钙相比,有机结合态磷肥可提高玉米含磷量16.8%~40.0%和玉米吸磷量约1.0倍,可提高磷利用率1.60~2.70倍;与焦磷酸钠相比,有机结合态磷肥可提高玉米吸磷量41.9%和玉米含磷量29.6%,可提高磷利用率61.9%。有机结合态磷肥在施用量减半时,即可达到无机磷肥高水平的效果,是一种优势突出、前景光明的新型肥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结合态磷肥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瑾,杨建军,Yongfeng,Hu,李菊梅,张秀.一种高效有机结合态磷肥的多谱学分子形态表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2].和君强,李菊梅,马义兵,文方芳.有机结合态磷肥的生物有效性研究[J].化肥工业.2014

[3].王斐,李菊梅,戴建军,马义兵.有机结合态磷肥对土壤微生物及磷酸酶的影响[J].化肥工业.2013

[4].韩霜,李菊梅,戴建军.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田间试验效果[J].化肥工业.2012

[5].文方芳.有机结合态磷肥研制与有效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标签:;  ;  ;  ;  

有机结合态磷肥论文-刘瑾,杨建军,Yongfeng,Hu,李菊梅,张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