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代昭君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昭君戏,权力,性别,文化
古代昭君戏论文文献综述
杨惠玲[1](2009)在《古代昭君戏的性别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昭君戏再现了汉民族封建父权社会的两性权力关系,是性别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在宰制与受制的两性权力结构中,汉帝仅通过剥夺和赐予的方式就全面地掌控了昭君,而昭君则在规训、奉献和归汉等环节后被改造成一个女神。通过昭君的神化,以及昭君戏与藏族和亲剧《甲莎白莎》的比较,我们不仅重温了汉民族两性关系的历史,也再一次发现了男性极度自恋、自卑的文化人格,以及父权文化中孱弱无力的一面。(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09年02期)
常广玲[2](2009)在《古代昭君戏结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昭君戏是昭君出塞故事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体系。昭君故事从史载到民间再到文学,故事主题、人物形象不断的得到升华、丰富,故事的情节不断的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被加以各式各样的改造。古代文学作品对于昭君故事的演绎,在宋元以前主要体现于民间文学、诗词、变文等作品中,宋元以后,随着话本小说及戏曲文学的兴起与繁盛,杂剧、传奇等戏曲样式因其空前广泛的接受群体而成为叙述与传播昭君故事的主要文体。元明清叁代是中国古代杂剧、传奇的繁荣期,因此这一时期戏曲领域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昭君剧。不过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今天所能见到的古代昭君戏,有存目的约有不足二十种,有较完整存本的也仅剩《汉宫秋》、《和戎记》、《昭君出塞》、《吊琵琶》、《昭君梦》、《琵琶语》这六种了。其他如《宁胡记》、《青冢记》、《和番记》等则仅有残本。本文拟在研究前代昭君故事的结局设置的基础上,重点对六种完整的本子进行比较,透过他们不同的结局设置来管窥这几个时代里昭君戏在故事主题、人物形象、作家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在古代众多的出塞女子当中因何昭君出塞在古代文学创作史中独具魅力。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简要概括了昭君戏的研究现状,并初步对昭君戏结局进行了界定。同时简要论述了昭君戏在昭君故事流变史中的地位及对昭君戏结局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对元代以前的昭君及其故事结局的研究分析,把握时代因素、作家因素对于昭君及其故事结局变异的影响,以便于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对古代昭君戏的结局的分类研究。第叁部分的研究对象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昭君戏中的昭君及戏之结局研究。通过对六部存本昭君戏异同点的归纳与分析,从五个角度纵横交叉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昭君戏结局的共性与个性产生的时代根源以及剧作家身份境遇对于作品内容情节设置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5)
杨惠玲[3](2008)在《古代昭君戏的另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昭君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传户诵,妇孺皆知。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小说和戏曲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据笔者所知,现存的古代昭君戏共有六部,分别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明代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和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清代尤侗的杂剧《吊琵琶》、薛旦的杂剧《昭君梦》和周(本文来源于《中文自学指导》期刊2008年05期)
欧阳桂莲[4](2008)在《性别视野下的古代昭君戏》一文中研究指出昭君出塞的故事从其发生起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正史、野史、诗词、变文、戏曲乃至神话传说等等,两千年来,对昭君故事的演绎不绝如缕。昭君出塞也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本文试图从性别理论这一视角对古代昭君戏曲进行分析。在前言部分简要回顾了前人对于昭君戏曲的研究成果,并论证了用性别理论研究昭君戏曲的可行性。正文第一章则对昭君出塞史实进行了辨析,并对古代昭君戏曲作了整理和归纳。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主要着眼于两性关系和昭君形象的分析:从昭君故事中的两次转捩点入手,即元帝和昭君之间这道无形的高墙如何撤消,昭君和国事之间的冲突如何取舍,从中论证出在这场两性关系中,男权是唯一的赢家;接着以昭君登场、入宫、出塞、归宿为线索,对昭君形象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和定位,得出女性形象在文本中被物化的结论。第叁章结合性别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即性别和文本通过作者产生联系,分析了各个时代的昭君戏曲所承载的性别内涵,并探讨了作者对昭君故事的删选、重组与性别定见之间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5-01)
古代昭君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昭君戏是昭君出塞故事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体系。昭君故事从史载到民间再到文学,故事主题、人物形象不断的得到升华、丰富,故事的情节不断的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被加以各式各样的改造。古代文学作品对于昭君故事的演绎,在宋元以前主要体现于民间文学、诗词、变文等作品中,宋元以后,随着话本小说及戏曲文学的兴起与繁盛,杂剧、传奇等戏曲样式因其空前广泛的接受群体而成为叙述与传播昭君故事的主要文体。元明清叁代是中国古代杂剧、传奇的繁荣期,因此这一时期戏曲领域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昭君剧。不过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今天所能见到的古代昭君戏,有存目的约有不足二十种,有较完整存本的也仅剩《汉宫秋》、《和戎记》、《昭君出塞》、《吊琵琶》、《昭君梦》、《琵琶语》这六种了。其他如《宁胡记》、《青冢记》、《和番记》等则仅有残本。本文拟在研究前代昭君故事的结局设置的基础上,重点对六种完整的本子进行比较,透过他们不同的结局设置来管窥这几个时代里昭君戏在故事主题、人物形象、作家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在古代众多的出塞女子当中因何昭君出塞在古代文学创作史中独具魅力。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简要概括了昭君戏的研究现状,并初步对昭君戏结局进行了界定。同时简要论述了昭君戏在昭君故事流变史中的地位及对昭君戏结局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对元代以前的昭君及其故事结局的研究分析,把握时代因素、作家因素对于昭君及其故事结局变异的影响,以便于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对古代昭君戏的结局的分类研究。第叁部分的研究对象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昭君戏中的昭君及戏之结局研究。通过对六部存本昭君戏异同点的归纳与分析,从五个角度纵横交叉进行分析研究,寻求昭君戏结局的共性与个性产生的时代根源以及剧作家身份境遇对于作品内容情节设置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代昭君戏论文参考文献
[1].杨惠玲.古代昭君戏的性别文化[J].戏曲艺术.2009
[2].常广玲.古代昭君戏结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3].杨惠玲.古代昭君戏的另一种解读[J].中文自学指导.2008
[4].欧阳桂莲.性别视野下的古代昭君戏[D].厦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