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伏特征论文-束美艳,顾晓鹤,孙林,朱金山,杨贵军

倒伏特征论文-束美艳,顾晓鹤,孙林,朱金山,杨贵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倒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倒伏,叶面积密度,高光谱

倒伏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束美艳,顾晓鹤,孙林,朱金山,杨贵军[1](2019)在《倒伏胁迫下的玉米冠层结构特征变化与光谱响应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倒伏胁迫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品质和机械收获能力。解析不同倒伏胁迫强度下玉米冠层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光谱响应机理,是玉米倒伏灾情大范围遥感监测的基础。分别在玉米抽雄期、灌浆中期设置茎倒、茎折、根倒3种强度的倒伏处理,基于田间多频次持续观测实验,分析生育期、倒伏类型对玉米冠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自我恢复能力的影响;采用传统光谱变换与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对倒伏玉米冠层高光谱进行处理,选取叶面积密度(LAD)为玉米倒伏冠层结构特征指标,筛选叶面积密度最佳敏感波段和小波系数,基于随机森林法构建叶面积密度高光谱响应模型,利用未参与建模的实测样本验证模型精度,重点探讨小波分解尺度和光谱分辨率对LAD光谱响应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密度作为单位体积内叶面积总量的冠层结构表征指标,与倒伏胁迫强度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灌浆期的倒伏玉米LAD普遍高于抽雄期,抽雄期LAD整体表现为茎折>根倒>茎倒>未倒伏,灌浆期LAD整体表现为根倒>茎折>茎倒>未倒伏;经连续小波变换后,玉米倒伏冠层光谱对玉米倒伏LAD的响应能力普遍优于传统光谱变换,随着小波分解尺度的增加, LAD与敏感波段的相关性越强,其中10尺度相关系数最高,达0.74;连续小波变换所构建的模型精度普遍优于传统光谱变换,其中由原始光谱小波变换后构建的LAD响应模型精度最高,检验样本的R~2为0.811, RMSE为1.763,表明连续小波变换技术可凸显和利用冠层光谱中的细微信息。因此,叶面积密度可有效定量表征不同倒伏胁迫程度的玉米冠层结构变化特征,连续小波变换能有效提升冠层光谱对倒伏玉米结构变化的响应能力,基于随机森林法构建的倒伏玉米叶面积密度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为区域尺度的夏玉米倒伏灾情遥感监测提供先验知识。(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1期)

梁国玲,刘文辉,秦燕,魏小星,刘凯强[2](2019)在《不同燕麦资源生物量构成和茎秆特征与倒伏间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高寒区不同燕麦(Avena sativa L.)资源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选择抗倒性不同的6份燕麦材料,比较其乳熟期生物量构成和茎秆特征与倒伏的关系,为燕麦抗倒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6份燕麦材料茎基部的第二茎节茎粗、茎粗系数、节间长显着高于第一茎节,第一茎节杆壁厚和茎部力学特性显着高于第二茎节。燕麦表观倒伏率与茎、穗和单株鲜、干重间呈显着负相关;与重心高度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茎基部第一、二茎节茎粗、杆壁厚和茎粗系数间呈显着负相关,与茎节长间呈显着正相关;与茎秆力学特征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地上生物量、重心高度、茎秆基部的茎粗、杆壁厚和茎秆力学特性可作为高寒区燕麦抗倒伏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冬冬,项婷婷,曲辉辉,杨帆[3](2019)在《黑龙江省作物倒伏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黑龙江省历史作物倒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物倒伏集中发生在叁江平原北部、松嫩平原东南部及牡丹江半山区; 70年代和80年代作物倒伏高发时段;7-8级以上大风或龙卷风是造成作物倒伏的最主要气象要素;高杆作物倒伏次数明显多于矮秆作物; 8月是作物倒伏发生的高峰时段。(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梁国玲,张永超,贾志锋,马祥,刘文辉[4](2019)在《高寒区不同燕麦品种(系)表型性状和茎秆力学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不同燕麦品种(系)间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对选育的I-D品系及父本(青海甜燕麦)、母本(青海444),以抗倒伏较强的林纳和抗倒伏较弱的青引1号燕麦为对照,在开花期和乳熟期开展了表型性状、器官鲜重和茎秆力学特征等指标与抗倒伏性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找出影响燕麦倒伏的主要性状,探明燕麦抗倒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今后抗倒伏型燕麦品种选育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个燕麦品种(系)乳熟期抗倒性强弱依次为林纳>I-D品系>青海甜燕麦>青海444>青引1号。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表观倒伏率与穗长、穗位高、株高、重心高度、各器官鲜重、节间长呈正相关,与茎粗、秆壁厚间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茎秆力学特性间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燕麦第二茎节对抗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第叁茎节。茎粗、秆壁厚、穿刺强度、茎秆折断力、折断弯矩、弯曲力矩和弯曲性能可作为燕麦抗倒性评价指标。株高对燕麦品种倒伏性的影响大于穗部特征,秆壁厚和茎粗对燕麦的抗倒性影响最大,穿刺强度最能反映燕麦品种抗倒伏能力,提高茎秆厚度和折断性能是提高燕麦抗倒伏能力的重要途径。选育的I-D品系燕麦株高适中,茎粗、秆壁厚、节间长及茎秆力学特性等方面优于亲本,其抗倒性显着优于亲本。(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南铭,赵桂琴,李晶,柴继宽,刘彦明[5](2018)在《不同燕麦品种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个燕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明确影响燕麦抗倒伏性的关键形态特征,为燕麦抗倒伏育种及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供试燕麦品种田间倒伏分级年际间变化不大,不同燕麦品种茎秆形态特征差异显着(P<0.05),均与茎秆倒伏指数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筛选出对燕麦倒伏起关键作用的6类主要形态因子,第2节粗度与壁厚、重量、节间充实度,机械强度、单茎(株)重、穗下节长是衡量和鉴定燕麦品种抗倒伏性强弱的关键形态指标。茎秆质量可划分为特优型、优质型、中间型和劣质型四种类型,其优劣程度间接反应抗倒伏能力,不同类型间茎秆倒伏指数和第2节机械强度差异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梁玉超,张永强,石书兵,陈兴武,赛力汗·赛[6](2017)在《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部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部形态特征及其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在2014-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300(N_1)、360(N_2)、420(N_3)和480(N_4)kg·hm~(-2)四个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茎部形态特征、力学特征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滴灌冬小麦的株高逐渐增高,重心高度升高,平均节间长度增长,单株鲜重增加,而基部节间直径减小,茎秆基部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降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冬小麦茎秆基部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均呈降低的趋势。茎秆的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单茎鲜重显着负相关,与基部节间直径呈显着正相关。N_2处理小麦倒伏率较低,产量最高,为6 315.76kg·hm~(-2),分别较N_1、N_3、N_4处理产量高4.72%、6.69%和13.59%。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控制施氮量可以降低滴灌小麦倒伏率,增加产量。(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胡昊,李莎莎,华慧,孙蒙蒙,康娟[7](2017)在《不同小麦品种主茎茎秆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倒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小麦抗倒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选用河南省有代表性的6个小麦品种(矮抗58、周麦22、豫农202、郑麦004、偃展4110和豫农416),研究了其茎秆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其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矮抗58、周麦22和豫农202未发生倒伏,其余品种在生育后期均发生不同程度倒伏。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和小维管束数目与抗倒伏指数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茎秆第2节间粗度和壁厚与抗倒伏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矮抗58抗倒性较强的原因是株高和重心高度低,豫农202的第1和第4节间长度以及基部节间(第1和第2)长度占总茎长的比例均最小,而周麦22基部节间粗度和壁厚最大,这3个抗倒品种间机械组织层数和厚度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佘恒志,聂姣,李英双,刘星贝,胡丹[8](2017)在《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茎秆木质素及其单体合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茎秆木质素、总木质素单体及G型、S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的变化,探讨甜荞茎秆木质素及其单体合成特征。【方法】选用酉荞2号(高抗倒伏、YQ2)、信农1号(中抗倒伏、XN1)和乌克兰大粒荞(易倒伏、UD)为试验材料,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分别于分枝期、盛花期和乳熟期测定其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木质素含量(溴乙酰法)、总木质素单体及S型、G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GC-MS法)。【结果】相同生育时期,与XN1和UD相比,YQ2茎秆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分枝期到乳熟期,茎秆抗折力先增大后减小,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倒伏指数的变化存在品种差异,分枝期到乳熟期,YQ2和UD倒伏指数先增大后减小,盛花期达到最大值,XN1倒伏指数逐渐增加,乳熟期达到最大值。茎秆木质素和木质素单体含量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增加,YQ2木质素和木质素单体含量高于XN1和UD;在相同生育时期,S型木质素单体含量均最高,G型木质素单体次之,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均最低;分枝期到乳熟期,S和G型木质素单体含量逐渐增加,H型木质素单体逐渐降低。随着生育时期,S/G(S型木质素单体含量/G型木质素单体含量)的比率逐渐降低,G型木质素单体占总木质素单体的比例逐渐升高。【结论】甜荞茎秆木质素单体主要为S-G型。高抗倒伏品种木质素及其单体的合成特征表现为:各生育时期木质素、总木质素单体、G型、S型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高于中抗倒伏和易倒伏品种;分枝期大量积累S型木质素单体,分枝期到乳熟期主要积累G型木质素单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7期)

扎桑[9](2017)在《青稞茎秆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与倒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西藏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和传统青稞品种‘藏青320’进行茎秆形态特征(株高、节间长度、茎粗、重心高度、茎秆机械强度)和解剖结构(维管束、机械组织)的测定,探讨两个品种抗折力与节间长度、茎秆强度等性状的相互关系,探究茎秆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与倒伏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胡丹[10](2016)在《甜荞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木质素合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荞在粮食作物中虽属小宗作物,但因其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等特点,使其成为中国的传统作物和重要的经济作物。甜荞种植过程中易倒伏,导致其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是当前甜荞生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改良甜荞抗倒伏能力已成为甜荞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影响甜荞倒伏的因素包括风、雨、土壤等外在因素和基因型差异的内在因素,从本质上明确不同品种抗倒伏性状的遗传规律才能改良作物的抗倒伏能力,才可以指导育种实践。同时,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茎秆木质素含量可作为评价甜荞抗倒伏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目前关于甜荞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对甜荞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作系统研究,分析甜荞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阐明其遗传机理。同时,通过qRT-PCR和GC-MS分析甜荞木质素合成途径中各基因的表达特征及木质素单体的合成特点,为培育抗倒伏的甜荞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关键基因资源。1.甜荞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高抗倒伏品种酉荞2号和易倒伏品种乌克兰大粒荞正反交的P1、P2、F1、B1、B2和F2 6个世代乳熟期株高、茎粗、茎秆重心高度和茎秆抗折力的遗传。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模型检验表明,1)株高性状:正反交组合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2)茎粗性状:正反交组合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3)茎秆重心高度性状:正交组合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D-0),反交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4)茎秆抗折力性状:正交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0),反交组合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2)遗传参数分析表明: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均在80%以上,表明株高性状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应在早代进行选择,提高育种效率;茎粗、茎秆重心高度和茎秆抗折力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都在80%以下,表明环境对茎粗、茎秆重心高度和茎秆抗折力性状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茎秆重心高度的影响极大。2.甜荞倒伏相关的木质素的合成特征利用qRT-PCR和GC-MS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高抗倒伏品种(酉荞2号)、中抗品种(信农1号)和易倒伏品种(乌克兰大粒荞)在分枝期、盛花期和乳熟期的木质素含量、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PAL、4CL、C4H、C3H、CAD、CCR、F5H、COMT和CCOAOMT)的表达特征以及木质素单体的合成特点。研究结果如下:(1)甜荞茎秆木质素含量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增加;不同抗倒性甜荞品种茎秆木质素含量的表现为:高抗倒伏品种(酉荞2号)的木质素含量在分枝期、盛花期和乳熟期均显着高于中抗品种(信农1号)和易倒伏品种(乌克兰大粒荞);(2)甜荞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分为3类:1)PAL、4CL、CAD、C4H、CCOAOMT、F5H和CCR基因表达水平先增加后降低,在盛花期达到最大,CAD和CCOAOMT表达水平在盛花期大幅度上升,抗倒伏材料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易倒伏材料;2)C3H基因表达水平基本保持不变,不同抗倒性材料之间没有明显规律;3)COMT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在分枝期达到最大,盛花期其表达水平大幅度降低,易倒伏材料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抗倒伏材料;(3)甜荞木质素含量与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木质素含量与基因CAD、F5H和CCR呈显着正相关,与基因COMT呈显着负相关,与基因PAL、4CL、C4H和CCOAOMT呈不显着正相关,与基因C3H呈不显着负相关;(4)甜荞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基因间的关系:基因PAL与其他基因相关性最强,COMT与所有基因均呈负相关关系,C3H与PAL、COMT、F5H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基因间均呈正相关;(5)甜荞茎秆木质素单体的变化为:总单体产量、G型和S型单体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增加,H型单体和S/G比率从分枝期到乳熟期逐渐下降,表明H型单体最先积累,其次是S型,最后是G型。G型和S型单体是甜荞木质素的主要合成类型,S型单体合成量最高;高抗倒伏品种(酉荞2号)的S、G和H型单体含量均高于中抗品种(信农1号)和易倒伏品种(乌克兰大粒荞)。(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7)

倒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高寒区不同燕麦(Avena sativa L.)资源抗倒伏能力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选择抗倒性不同的6份燕麦材料,比较其乳熟期生物量构成和茎秆特征与倒伏的关系,为燕麦抗倒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6份燕麦材料茎基部的第二茎节茎粗、茎粗系数、节间长显着高于第一茎节,第一茎节杆壁厚和茎部力学特性显着高于第二茎节。燕麦表观倒伏率与茎、穗和单株鲜、干重间呈显着负相关;与重心高度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茎基部第一、二茎节茎粗、杆壁厚和茎粗系数间呈显着负相关,与茎节长间呈显着正相关;与茎秆力学特征间呈显着的负相关。地上生物量、重心高度、茎秆基部的茎粗、杆壁厚和茎秆力学特性可作为高寒区燕麦抗倒伏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倒伏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束美艳,顾晓鹤,孙林,朱金山,杨贵军.倒伏胁迫下的玉米冠层结构特征变化与光谱响应解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2].梁国玲,刘文辉,秦燕,魏小星,刘凯强.不同燕麦资源生物量构成和茎秆特征与倒伏间的相关性研究[J].草地学报.2019

[3].王冬冬,项婷婷,曲辉辉,杨帆.黑龙江省作物倒伏分布特征[J].黑龙江气象.2019

[4].梁国玲,张永超,贾志锋,马祥,刘文辉.高寒区不同燕麦品种(系)表型性状和茎秆力学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研究[J].草业学报.2019

[5].南铭,赵桂琴,李晶,柴继宽,刘彦明.不同燕麦品种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伏性的关系[J].草地学报.2018

[6].梁玉超,张永强,石书兵,陈兴武,赛力汗·赛.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部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

[7].胡昊,李莎莎,华慧,孙蒙蒙,康娟.不同小麦品种主茎茎秆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倒伏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17

[8].佘恒志,聂姣,李英双,刘星贝,胡丹.不同抗倒伏能力甜荞品种茎秆木质素及其单体合成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7

[9].扎桑.青稞茎秆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与倒伏的关系[J].西藏农业科技.2017

[10].胡丹.甜荞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木质素合成特征[D].西南大学.2016

标签:;  ;  ;  ;  

倒伏特征论文-束美艳,顾晓鹤,孙林,朱金山,杨贵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