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频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疲劳,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光遗传,神经编码
低频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侯莉娟,李科,陈孟娇,李佳欣,陈福俊[1](2019)在《光遗传激活DA系统介导纹状体低频振荡在运动疲劳调节中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动疲劳是竞技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制约运动员运动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基底神经节接受来自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分别构成直接通路、间接通路和超直接通路对运动执行功能起调节作用。直接通路对运动皮层最终信号输出起兴奋作用,而间接通路对运动信息输出起抑制作用。黑质-纹状体DA(Nigra-striataldopamine,NSDA)系统通过影响直接和间接通路的活动调节基底神经节信息输出,平衡机体运动执行功能。低频振荡作为基底神经节中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与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本文将通过光遗传手段激活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观察大鼠运动疲劳后自主行为活动及纹状体局部场电位(LFPs)变化,分析DA神经元不同编码形式对纹状体低频振荡的影响,探讨黑质DA神经元不同编码形式及纹状体低频振荡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为运动疲劳后DA系统的靶点干预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分为安静对照组(SCG)/光敏蛋白安静组(OCG)/运动疲劳组(FG)/假手术运动疲劳组(SFG)/光敏蛋白运动疲劳组(OFG);在SNc区(AP:-5.3mm,R:2.0mm,H:-8.0mm)采用双病毒系统注射1μlrAAV-TH-NLS-CreWPRE-pA和rAAV-Ef1a-DIO-hChR2(H134R)-EYFP-WPRE-pA(1:1)混合AAV,特异性转染黑质致密部(SNc)区DA能神经元,SCG、SFG组注射1μl生理盐水;背外侧纹状体埋置阵列电极,病毒表达叁周后采用实验室改良的方案建立7天力竭跑台运动疲劳模型;采用Cerebus-128多通道信号采集系统记录纹状体神经元局部场电位(LFPs),采样频率为2k Hz,通过lowpass250Hz滤波获得LFPs,Neuromotive系统同步追踪大鼠行为活动;将SCG、OCG、SFG、OFG大鼠置于记录盒中,分别给予3Hz(1pluses,On8ms)和20Hz(10pluses,On10ms)的蓝光(473nm)剌激,剌激总时长为10s,刺激完成后给予50s恢复时间,FG不给光刺激。记录光激活黑质DA能神经元对SCG/OCG及1天、7天力竭即刻SFG/OFG大鼠纹状体LFPs的影响;OFG/SFG采样时间为1天、7天力竭即刻。研究结果:(1)注射携带TH启动子和DIO-h Ch R2(H134R)-EYFP的AAV,能够使大鼠成功表达Ch R2,光遗传系统满足实验设计需求;(2)大鼠纹状体α及β频段振荡随力竭时间延长而增强,7天力竭运动后大鼠纹状体α、β频段功率谱密度(PSD)值显着升高(P<0.05),恢复24H后有降低;(3)3Hz/20Hz光遗传激活DA能神经元显着降低大鼠纹状体α、β频段的PSD值(P<0.05);(4)3Hz/20Hz光刺激显着降低1天力竭大鼠纹状体α、β频段PSD值(P<0.05),与3Hz相比,20Hz光刺激显着降低7天力竭大鼠纹状体α、β频段PSD值(P<0.05)。分析讨论:(1)双病毒系统和使用特定转基因品系动物是光遗传学操控特定类群神经细胞的两种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双病毒系统依赖于DA神经元特异性启动子TH及Cre非特异性重组基因实现了Ch R2基因在大鼠SNc区DA能神经元的特异性表达,AAV病毒转染3周后,在SNc区可观察到明显的荧光信号且光纤位置在目标脑区。实现了光遗传技术在非转基因动物中的成功应用。(2)皮层-基底神经节环路中的的β振荡活动(13-30Hz)与强直收缩和姿势控制相关。自主运动之前通常需要抑制β振荡活动,抑制β振荡活动是释放任务相关神经环路编码、处理传入信息并做出行为选择的一种回应。运动疲劳后大鼠纹状体α、β频段振荡活动发生变化,纹状体α和β频段PSD值在7天力竭运动后升高。(3)3Hz和20Hz刺激激活黑质DA系统可改善1天力竭大鼠纹状体α、β频段PSD值;与3Hz相比,20Hz刺激可显着改善7D力竭大鼠纹状体α、β频段PSD值。提示DA放电模式改变引起运动疲劳纹状体低频振荡变化是导致大鼠运动疲劳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且与3Hz相比,20Hz刺激效应最为显着,DA时相型放电可能通过影响iMSN活性参与运动疲劳中枢调控,但DA时相型放电对运动疲劳后纹状体两类MSN活性尤其是iMSN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下一步工作将基于转基因动物特异性观察光遗传激活NSDA系统对两条通路兴奋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乔玉,马继红,彭拥军,孙建华,朱冰梅[2](2019)在《电针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形成治疗运动性失语规范化中医康复诊疗技术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低频r TMS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各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总疗程共4周,4周后根据简化版《汉语失语成套测验》量表(AB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简化版《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评分比较在自发谈话、复述、命名、理解方面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 0%,对照组总有效率68. 1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比较均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比较均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电针结合低频r TMS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谈话、理解、复述、命名等能力,改善患者语言沟通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缓患者的抑郁情绪,对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抑郁情绪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倩,王俊芝,成杰[3](2019)在《高低频转换听觉-运动训练对脑出血患者睡眠的干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高低频转换听觉-运动训练对脑出血患者主观睡眠及客观睡眠-醒觉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某医院神经科住院的135例脑出血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音乐组、听觉-运动训练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实施日常护理指导,音乐组在日常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常规音乐训练,听觉-运动训练组在日常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经处理的高低频转换的听觉-运动训练,连续干预30天,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多导睡眠监测比较干预前后患者主观睡眠及客观睡眠-醒觉差异。结果:主观睡眠方面,听觉-运动训练组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低于其他两组(P<0.05),睡眠质量提高;客观睡眠-醒觉方面,听觉-运动训练组干预后深度睡眠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阶段微醒觉次数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高低频转换的听觉-运动训练可提高脑出血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优化睡眠结构,维持正常的睡眠-醒觉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护理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刘红娟,管叶明,刘学春,黄海丽,俞明明[4](2019)在《低频脉冲电疗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和血清TGF-β1、BDNF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疗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和血清TGF-β1、BDNF的影响机制。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予药物常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电疗。随访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8周时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以及血清TGF-β1、BDNF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共73例患者完成随访。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8周时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和FMA评分均显着改善,TGF-β1、BDNF含量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4周和8周时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TGF-β1、BDNF含量升高有关。(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谭石党,陈永红,关云龙,曾少姬[5](2019)在《个体化的运动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FEV1预计值、CAT问卷、mMRC问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个体化运动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对症内科治疗)、运动组(个体化运动训练)、电疗组(低频脉冲电疗)、联合组(个体化运动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各15例。比较四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运动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联合组肺功能、运动功能指标改善均显着高于其余叁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均显着低于其余叁组(P<0.05)。结论个体化运动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可有效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罕少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税丽娟[6](2019)在《康复运动联合低频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力及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持续康复运动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下肢肌力与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均分为电刺激组与联合治疗组,两组均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持续康复运动治疗,治疗叁个月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肌力及神经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电刺激组(87.23%比68.09%,P=0.026);与电刺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肌力评分[(1.96±0.45)分比(1.43±0.41)分]显着下降,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MMS)[(24.54±3.76)分比(29.98±3.82)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Barthel指数(BI)[(69.02±6.29)分比(79.46±6.35)分]、博格平衡量表(BBS)[(44.56±5.71)分比(52.14±5.79)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3.92±0.46)分比(4.61±0.49)分]、Tinetti步态测量表评分[(6.57±1.13)分比(8.06±1.24)分]均显着增加(P均=0.001)。结论:持续康复运动联合低频电刺激能显着增强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下肢肌力,改善其神经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余寒,龙珊珊,蒋硕,周勇[7](2019)在《氟西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刺激辅助运动区治疗强迫障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低频刺激辅助运动区治疗强迫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58例强迫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n=29例)、药物联合r TMS组(n=29例),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4、6、8周末行Y-BOCS评定临床疗效,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药物治疗组Y-BOCS评分在治疗的第6周、第8周末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r TMS治疗组Y-BOCS评分在治疗的第4周末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r TMS治疗组Y-BOCS评分在治疗的第4周、第6周、第8周与药物治疗组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氟西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强迫障碍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陈奕杰,余茜,崔微,徐丽[8](2019)在《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n=90)和低强度组(n=90)。两组均给予基本药物和作业治疗,高强度组每天行2次低频r TMS,低强度组每天行1次低频r TMS,共治疗2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上下肢的SEP中枢传导时间(CCT)、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静息态阈值(RMT);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的CCT、CMCT以及静息态阈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FMA、MBI、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并且高强度组的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低强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高强度低频率r TMS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低强度低频率r TMS。(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春霞[9](2019)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接诊的5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药物组和联合治疗组,各28例。常规药物组给予抗血小板、活血化瘀和对症支持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药物组基础上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两组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评估(FMA)、Barthel指数(BI),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和波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常规药物组(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BBS、FMA和BI均优于干预前,联合治疗组NIHSS、BBS、FMA和BI均优于常规药物组(P<0.05)。两组干预后MEP潜伏期短于干预前,波幅高于干预前,联合治疗组MEP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药物组(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疗效较好,能够显着改善NIHSS、BBS、FMA和BI等指标,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19期)
金振华,陈玲,叶祥明,刘勇[10](2019)在《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能力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能力的作用。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7例,编号后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表面肌电信号(sEMG)、10m步行试验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股四头肌、小腿叁头肌MAS评级、RMS均值、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能改善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提升步行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06期)
低频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形成治疗运动性失语规范化中医康复诊疗技术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低频r TMS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各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总疗程共4周,4周后根据简化版《汉语失语成套测验》量表(AB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简化版《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评分比较在自发谈话、复述、命名、理解方面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 0%,对照组总有效率68. 1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比较均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比较均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电针结合低频r TMS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谈话、理解、复述、命名等能力,改善患者语言沟通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缓患者的抑郁情绪,对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抑郁情绪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频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侯莉娟,李科,陈孟娇,李佳欣,陈福俊.光遗传激活DA系统介导纹状体低频振荡在运动疲劳调节中的机制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乔玉,马继红,彭拥军,孙建华,朱冰梅.电针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9
[3].王倩,王俊芝,成杰.高低频转换听觉-运动训练对脑出血患者睡眠的干预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9
[4].刘红娟,管叶明,刘学春,黄海丽,俞明明.低频脉冲电疗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和血清TGF-β1、BDNF的影响[J].颈腰痛杂志.2019
[5].谭石党,陈永红,关云龙,曾少姬.个体化的运动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FEV1预计值、CAT问卷、mMRC问卷的影响[J].罕少疾病杂志.2019
[6].税丽娟.康复运动联合低频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力及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
[7].余寒,龙珊珊,蒋硕,周勇.氟西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低频刺激辅助运动区治疗强迫障碍的研究[J].四川医学.2019
[8].陈奕杰,余茜,崔微,徐丽.不同强度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J].四川医学.2019
[9].刘春霞.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9
[10].金振华,陈玲,叶祥明,刘勇.全身低频渐进振动联合运动治疗对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能力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9
标签:运动疲劳;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 光遗传; 神经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