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频率论文-曾炜娴

眨眼频率论文-曾炜娴

导读:本文包含了眨眼频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巴胺,强化学习,调节,EBR

眨眼频率论文文献综述

曾炜娴[1](2018)在《基于自发眨眼频率的多巴胺与正性和负性学习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巴胺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存在一些独特的多巴胺通路,一些通路在奖赏-动机行为方面起作用,另一些通路则参与到个体的运动控制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发眨眼频率(EBR)和纹状体多巴胺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EBR和静态下的多巴胺活动有正相关的关系,很多研究证明了由于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多巴胺增多或减少的活动分别对应了个体EBR的高水平和低水平。作为一种非入侵性和容易获得的方式,EBR可以作为评估人体多巴胺功能的可靠指标,因此EBR已经成为研究多巴胺的普遍测量工具。鉴于多巴胺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学者提出了基底神经节的神经网络模型用以解释多巴胺的调节机制,这个机制解释了多巴胺对于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基底神经节中包含着多巴胺的两种受体D1和D2类受体,这两种受体的相互作用系统形成了由多巴胺调节的决策阈限。D1受体调控的直接通路传递:“Go”信号,促进表征更新和反应选择;D2受体调控的间接通路传递“No Go”信号,抑制竞争性刺激的反应和表征。分泌的多巴胺对驱动“Go”信号的D1直接通路有促进的作用,对驱动“No Go”信号的D2间接通路有抑制作用。因此,高水平的多巴胺(由于积极预期错误引起)会降低决策的阈限,而低水平的多巴胺(由于消极预期错误引起)会解除反应抑制并提高表征的灵活性。有研究证明了多巴胺能疾病在强化学习方面的功能是遵循基底神经节模型的调节机制的,但是也有研究结果和这个机制不相符,这说明多巴胺调节强化学习的机制不仅仅是通过基底神经节网络神经模型进行的,多巴胺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参与到其中。另外,在前人的研究中所用的奖赏和惩罚的力度不统一,使用的被试全体也不一致,目前没有研究全面地探究多巴胺对强化学习的调节作用,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了叁个行为实验,通过操纵强化学习中的奖赏和惩罚的强度,呈现了奖赏少惩罚少(奖赏:惩罚=1:1)、奖赏多惩罚多(奖赏:惩罚=5:5)、奖赏多惩罚少(奖赏:惩罚=5:1/奖赏:惩罚=100:1)、奖赏少惩罚多(奖赏:惩罚=1:5/奖赏:惩罚=1:100)六个奖惩条件,使用概率性选择任务对多巴胺调节强化学习的机制进行的探究。研究一采用了概率性选择任务,探讨了在基线条件(奖赏:惩罚=1:1)和奖惩不一致(奖赏:惩罚=5:1,奖赏:惩罚=1:5)的情况下多巴胺对个体的强化学习的调节作用。实验有效被试100名(其中女生83名,男生17名),一共有叁个奖惩条件,在实验开始前记录被试的自发眨眼频率(EBR),实验过程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线条件下个体的EBR和正性学习之间呈显着的倒U型的关系,而在奖惩不一致的两个条件下,个体的EBR和正性学习与负性学习之间都没有显着的关系。基于研究一的研究结果,研究二再次进行了奖惩一致的条件设置,并且加大了奖惩的力度,对研究一结果进行重复验证。实验有效被试32名(其中28名女生,4名男生),结果证明在奖惩强度一致(奖赏:惩罚=5:5)的情况下,重复了实验一的研究结果,EBR和正性学习之间呈现显着的倒U型关系。基于研究一奖惩不一致的条件下的研究结果,研究叁再次进行了奖惩不一致的条件设置,并且加大了奖惩之间的差异(奖赏:惩罚=100:1/奖赏:惩罚=1:100)。实验有效被试52名(其中44名女生,8名男生),结果证明在奖赏多惩罚少(奖赏:惩罚=100:1)的条件和奖赏少惩罚多(奖赏:惩罚=1:100)的条件下,个体的EBR和负性学习之间呈现U型相关的趋势。综上所述,奖惩一致和奖惩不一致的设置会影响多巴胺对强化学习的调节作用。在强化学习的奖惩强度一致的条件下,EBR和正性学习之间的倒U型相关的关系。同时,研究结果提示在强化学习奖惩强度不一致的条件下,EBR和负性学习之间可能存在U型相关。在奖惩一致的条件下,EBR与正性学习的关系反映的是D1受体对正性学习以及任务稳定性的调节作用;在奖惩不一致的条件下,EBR与负性学习的关系反映的是D2受体对负性学习以及任务灵活性性的调节作用。多巴胺对强化学习的调节作用通过基底神经节网络神经模型和多巴胺自我调控机制共同实现。本研究以一个比较新颖和全面的视角,为多巴胺对正性学习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丰富了多巴胺调节强化学习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29)

陶小梅,牛秦洲[2](2013)在《情感学习中基于检测眨眼频率和贝叶斯网络的情感分类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情感学习中常用情感状态识别方法的局限性,研究了一种通过检测学习者眨眼频率来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状态进行分类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学习者的眨眼频率将其情感状态分为正向情感或者负向情感,然后再通过贝叶斯网络根据学生信息及教学活动的上下文信息将负向情感进一步解析为具体的负向情感状态。将该分类算法应用到一个以教学视频为主体学习资源的电子学习平台,以验证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3年12期)

何胡军,吴江,刘宏亮,鲁志松,严彦[3](2004)在《眨眼频率-反映急性刺激作用的生物标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用眨眼频率代替眼刺激感觉强度 ,作为反映气态甲醛对人体眼部刺激作用的生物标志。方法 :采用控制暴露人体实验。通过对 1 0名受试者采取眼局部对气态甲醛的暴露 (约 0、 1 .0、 2 .0和 3.0 mg/ m3,5 min) ,测量了受试者的眨眼频率和眼刺激感觉强度。结果 :甲醛暴露水平与眨眼频率之间 (r=0 .980 ,P<0 .0 5 ) ;甲醛暴露水平与眼刺激感觉强度之间 (r=0 .985 ,P<0 .0 5 )均呈暴露 -剂量关系 ,两种生物标志之间有高度相关性 (r=0 .985 ,P<0 .0 5 )。结论 眨眼频率作为反映刺激作用的生物标志比眼部刺激感觉强度更为客观 ,因而更具有科学性。(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04年05期)

杨旭,李国强,陈文革,李燕,陈丹[4](2000)在《控制暴露人体实验——眨眼频率测量方法和评价基准的研究(续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进和初步建立了“眨眼频率实验”的实验和测量方法 ,并提出了两项“判断受试样品 (受试木质人造板 )为阳性的辅助评价基准”:对比受试样品舱排出气与“0”空气所致的眨眼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受试样品舱排出气中污染物浓度与眨眼频率增加值之间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木质人造板的源剂量用甲醛衡量 )(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2000年02期)

眨眼频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情感学习中常用情感状态识别方法的局限性,研究了一种通过检测学习者眨眼频率来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状态进行分类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学习者的眨眼频率将其情感状态分为正向情感或者负向情感,然后再通过贝叶斯网络根据学生信息及教学活动的上下文信息将负向情感进一步解析为具体的负向情感状态。将该分类算法应用到一个以教学视频为主体学习资源的电子学习平台,以验证其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眨眼频率论文参考文献

[1].曾炜娴.基于自发眨眼频率的多巴胺与正性和负性学习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8

[2].陶小梅,牛秦洲.情感学习中基于检测眨眼频率和贝叶斯网络的情感分类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3

[3].何胡军,吴江,刘宏亮,鲁志松,严彦.眨眼频率-反映急性刺激作用的生物标志[J].现代预防医学.2004

[4].杨旭,李国强,陈文革,李燕,陈丹.控制暴露人体实验——眨眼频率测量方法和评价基准的研究(续二)[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

标签:;  ;  ;  ;  

眨眼频率论文-曾炜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