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致使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致使义,事件语义结构,“使”字句,“把”字句
汉语致使句论文文献综述
吴平,田兴斌[1](2018)在《汉语致使句的语义推衍:以“使”字句和“把”字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使"字句和"把"字句是现代汉语表示致使语义的两个重要句式,二者具有一定的转换关系但又有不同。本文在形式化的事件语义理论框架下,对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进行了细致的事件结构分析及语义推衍。我们发现,表示致使义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不论句法上表现为单句、从单句向复句转化过程的中间阶段句式,还是复句,在语义上都呈现复合事件结构,其中"使"字句是两个子事件的合取,"把"字句则包含合取加嵌套的复杂事件结构。通过对比两类句式的事件语义结构我们还发现,有可能形成替换关系的是事件致使类的"使"字句和"把"字句,以及个体致使关系类"使"字句与客体指向"把"字句,且第二个原子事件表示完成。二者所表示的语义亦存在细微差异,前者的致事表原因,而后者的致事表外力。(本文来源于《逻辑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范小龙[2](2017)在《汉语“带‘得’致使句”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动结式的生成出发,研究了两种"带'得'致使句"的生成:NP-V得-VP(我吃得很满意)与NP1-V得-NP2-VP(这顿饭吃得我很满意)。本文首先廓清了研究对象,明确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考察了前人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的局限(第一章)。基于生成语法的框架,借鉴"小句理论"和"轻动词理论",本文试图证明如下问题:第一,"动结式,,与"带'得'致使句"在句法上是同构的,且二者在汉语中呈互补分布;(第二章)第二,"带'得,致使句"是由于轻动词"得"的引入触发了一系列句法移位而生成的;(第叁章)第叁,汉语之所以会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句式乃是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难以完全表达全部的致使意。确切的说,之所以在"动结式"之外另引入"带'得'致使句"是因为韵律限制了超过两个音节的V2与V1融合;(第二章第二节)第四,重新归类了此类句式中的棘手问题,提出只有歧义问题是真正值得考虑的。歧义的缘由乃在于汉语动词对论元选择的不确定性。(第四章)最后,本文对后续的研究和改进提出了可能的思路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五章)(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7)
郭吉欣[3](2015)在《基于汉英致使句对比的汉语致使句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致使句”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句型,表示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或影响。以往对于致使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致使句内部成分、句法和语义特点的分析上,而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在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揭示汉英致使句的本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从汉英致使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几方面来具体研究二者的异同并且尝试与对外汉语相结合。分析学生学习“致使句”时可能存在的偏误并发现特点、总结规律、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在致使句的教学方面能给外汉语教师一定的启示并且能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和掌握致使句的用法,减少偏误的出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5-04-15)
田宗燕[4](2013)在《浅谈汉语“使”字类致使句与维吾尔语使动态致使句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致使是具有普遍特征的一种范畴意义。通过对汉语"使"字类致使句与维吾尔语使动态致使句的句法层面对比,力图为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维吾尔语学习者提供参考,深化对汉语"使"字类致使句(兼语式)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对维、汉双语教学做出一点贡献。(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旬)》期刊2013年05期)
刘阳,董哲[5](2012)在《汉语“得”字致使句的构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总结出汉语"得"字致使句的不同形式及其意义。研究发现,动词在进入构式时,因受到构式的压迫与其进行互动,形成了构式的意义。同时,本文也对不同构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2年05期)
刘小青[6](2012)在《汉语致使句的历时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致使句是一种用来表达致使事件的句式,在古今汉语中均有着广泛的运用。有关致使句的共时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历时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对致使句的发展历程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以此为基础,对古今致使句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主要从句法形式、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叁个方面对致使句进行综合研究。首先,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将致使句分为叙述性和描写性两类,分别描写这两类致使句在语义类型和句法结构方面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古今致使句的语义类型、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进行了比较,以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语义类型由单一到繁多、句法格局由简单到复杂、语用功能由叙述到描写是汉语致使句的演变趋势;古代致使句与现代致使句在语义类型和语用功能方面大同小异,在句法格局方面有颇多相异之处。(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5-01)
陈莹,洪源[7](2011)在《汉语使成致使句与教学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分析了致使结构的原型、汉语使成句的典型句式和延伸句式,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意义到形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使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句式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李雷实[8](2010)在《现代汉语可逆性致使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篇章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背景,以配价语法、构式语法、和叁维语法等语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可逆性致使句的句法语义问题,总结了该类致使句的句式义,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该类句式句式义的研究,考察了该类句式在篇章环境下的制约条件,总结了该类句式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共分为六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意义。第二章可逆性致使句研究综述。本章总结了学界对可逆性致使句的定义、范围以及这类句式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归总了可逆性致使句的句式生成动因及其句式义特点的研究成果和各种分析,对这一句式的发生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第叁章可逆性致使句的句法-语义结构分析。本章从句法—语义角度考察了这一句式的语法特点,分析了句首原因事件的影响力及层级性;将结果成分分为叁类,考察了句中标记词对结果成分主观量的影响;分析了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助词“得”、“了”对前段成分影响力传递的影响过程。第四章可逆性致使句的句式义。本章首先分析了可逆性致使句的句式义,并分析了产生这一句式义的原因;其次考察了句式义和句式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分析了句式和动词的融合,句式结构成分在句式意义中的作用;最后分析了致使对象对该句式形成的作用。第五章可逆性致使句生成的篇章制约条件。本章在篇章环境中考察这一句式,分析篇章环境对这一句式生成的制约作用,尤其考察了这一句式的零形回指形式。第六章结语。总结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0-04-14)
徐英爱[9](2009)在《现代汉语致使句与韩语相关句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致使”概念是人类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它反映到语言中会形成各类致使句。现代汉语致使句主要是汉民族通过各种语法手段表示各种致使意义的句式。关于现代汉语致使句的具体内涵及外延,在前人研究中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现代汉语的各类致使句在韩语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汉韩两个民族在“致使”问题上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本文通过现代汉语致使句与韩语相关句式的比较,试图理清现代汉语致使句的语法特点,探究汉韩两民族对致使问题的认知方式,找出韩国人习得现代汉语致使句的偏误特点,进而总结汉语致使句学习的方法、方式。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前言部分概述了“现代汉语致使句与韩语相关句式比较”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与语料来源。第一章对于前人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梳理前人对现代汉语致使句的研究与分析,指出当今中国学界对于致使用法的各类不同看法。进而对韩国语致使用法先贤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韩国语致使法不同定义进行划分,并整理出清楚的图表。第二章说明了汉韩致使句的概况。具体介绍了汉语致使句的六大部分以及韩国语致使用法的叁种主要类型。韩国语中的第一类致使为派生致使,第二类致使为词汇致使,第叁类致使则为句法致使。第叁章重点分析了汉语致使句与韩国语致使句的对比后的异同。现代汉语致使句包括六大部分,这六个部分翻译为韩国语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还对于译文与汉语原文有何异同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以应用语言学为基础,通过实例探讨如何将上述各章的结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针对初中级汉语中习得致使用法的具体教学法,试图找出学习汉语的韩国人将现代汉语致使句译为韩国语时的翻译习惯和错误,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教学法的改善意见,进而制作了合理有效的教案。(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12-03)
徐春兰[10](2009)在《韩国语形态致使句与汉语“使”字句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致使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在韩国语和汉语中的使用都相当广泛,学者们围绕致使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以往对致使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语言的层面上,而基于语言对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缺乏韩国语、汉语对比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就给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白。有鉴于此,本论文对韩国语和汉语的致使句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种语言致使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且归纳对应关系。本论文将选取韩汉致使句中最典型的致使句—韩国语形态致使句与汉语“使”字类致使句,从句法,语义及语用叁个层面进行对比,以找出其异同,并且归纳了韩国语致使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和汉语致使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本文共分7章。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和内容、理论基础和方法、语料来源及其标注方式。第一章,主要回顾了前人对韩国语致使句的研究现状、汉语致使句的研究现状以及韩汉致使句对比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述评。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致使句及相关术语的界定。本章将吸收国内外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明确致使和致使句的内涵,以求奠定一个合理的对比平台。第叁章,主要探讨了韩国语形态致使句和汉语的“使”字句的致使标记和范围。第四、五、六章,从句法,语义,语用方面对比分析了韩国语形态致使句和汉语“使”字句。第七章,根据以上的对比分析,考察了汉语致使句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形式和对应规律、韩国语致使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和对应规律。结语部分概述全文的内容和基本观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9-06-30)
汉语致使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动结式的生成出发,研究了两种"带'得'致使句"的生成:NP-V得-VP(我吃得很满意)与NP1-V得-NP2-VP(这顿饭吃得我很满意)。本文首先廓清了研究对象,明确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考察了前人在此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的局限(第一章)。基于生成语法的框架,借鉴"小句理论"和"轻动词理论",本文试图证明如下问题:第一,"动结式,,与"带'得'致使句"在句法上是同构的,且二者在汉语中呈互补分布;(第二章)第二,"带'得,致使句"是由于轻动词"得"的引入触发了一系列句法移位而生成的;(第叁章)第叁,汉语之所以会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句式乃是因为其中任何一种都难以完全表达全部的致使意。确切的说,之所以在"动结式"之外另引入"带'得'致使句"是因为韵律限制了超过两个音节的V2与V1融合;(第二章第二节)第四,重新归类了此类句式中的棘手问题,提出只有歧义问题是真正值得考虑的。歧义的缘由乃在于汉语动词对论元选择的不确定性。(第四章)最后,本文对后续的研究和改进提出了可能的思路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五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致使句论文参考文献
[1].吴平,田兴斌.汉语致使句的语义推衍:以“使”字句和“把”字句为例[J].逻辑学研究.2018
[2].范小龙.汉语“带‘得’致使句”的生成[D].南京大学.2017
[3].郭吉欣.基于汉英致使句对比的汉语致使句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4].田宗燕.浅谈汉语“使”字类致使句与维吾尔语使动态致使句的对比[J].新课程(中旬).2013
[5].刘阳,董哲.汉语“得”字致使句的构式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
[6].刘小青.汉语致使句的历时考察[D].苏州大学.2012
[7].陈莹,洪源.汉语使成致使句与教学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8].李雷实.现代汉语可逆性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0
[9].徐英爱.现代汉语致使句与韩语相关句式比较[D].复旦大学.2009
[10].徐春兰.韩国语形态致使句与汉语“使”字句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