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回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层顶,流星雷达,电离层,流星尾迹
大气回波论文文献综述
邹纪元[1](2019)在《利用流量回波高度研究中性大气密度和温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星尾迹大部分是出现在距离地面80~100km左右的中层顶区域,流星的产生是由于宇宙中的陨石和尘埃与大气层发生摩擦产生,陨石和尘埃玉大气层的燃烧气化形成一团等离子柱,就是我们人眼睛看到的流星。地面上的大型雷达发射信号可以收集到等离子柱的运动信息,再进行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做很多的科学研究。探测高层大气的变化是一个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流星峰的高度由流星雷达观测到的变化应该在流星消融区含有中性密度信息,在这项工作中,我收集了近20年的武汉的流星雷达观测数据来完成这项工作,收集了流量峰高度的时间分布图,利用正态分布假设,通过对流星雷达回波高度分布的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了流星峰高度,研究流星峰值高度与季节性变化,利用流星回波高度研究当地的大气密度变化和温度变化情况。电离层是地球离化的中性大气层,属于高层大气层的一部分,在该区域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的运动可以影响到无线电波的传播。电离层作为高层大气的一部分,近年来通过对高层大气层不断地的研究探索,人们愈加发现高层大气电离层在气象问题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所介绍的流星雷达是研究探索该区域大气参数的重要工具之一,流星雷达在大气风场、潮汐波、行星波以及高层大气的密度温度等参数的探测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流星雷达收集到的流星尾迹的运动规律研究中高层大气的很多大气参数,本文的目的是利用流星雷达来研究中层顶附近的密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这只是流星雷达作用的一部分。流星体主要是在高层大气的中层顶附近燃烧气化,并且以双极扩散的形式在大气中运动扩散,形成流星尾迹,利用流星雷达所检测到的流星尾迹运动规律以及出现高度和扩散时间,可以拟合出该区域大气层的双极扩散系数,双极扩散系数与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进而反推出高层大气的密度和温度等各项参数。通过研究,流星尾迹形成以后主要以双极扩散形式扩散,利用流星雷达所检测到的流星尾迹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研究该区域的大气的双极扩散系数,流星雷达可以准确计算出流星尾迹出现区域的双极扩散系数(D_a),利用流星尾迹得到的双极扩散系数的数据,进一步可以得到了双极扩散系数与高度的经验关系:h和D_a关系式,经过计算在所有月份,双极扩散系数的标高大约为6-8 km,比CIRA-86模式给出的大气气压标高要偏大1-1.5 km。在第四章和第五章,我们推过理论知识的推导和计算,分析出利用流星雷达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中层顶附近的温度、压强、密度以及标高等参数的方法,画出武汉中层顶附近的温度密度压强年变化和短期变化图,分析和推测了中层顶附近中性大气参数的年变化和短期波动。总之,本文的工作,对了解武汉中层顶附近大气压强密度变化、大气温度变化特征,以及MLT区风场对低电离层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期刊2019-06-01)
严红梅,梁亮,黄艳,刘学华,钱华峰[2](2019)在《金华地区18次冰雹天气的大气环境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ICAPS、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气象资料,统计了近9 a来金华地区共18次冰雹个例,并对其形成的天气学机制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金华地区的冰雹天气型分为西风槽型和副热带高压影响型两类,年际高发时段集中在春季和盛夏,日际则集中在午后。(2)对流有效位能和风垂直切变是影响该区域冰雹产生的重要因子,夏季冰雹大多产生在高能弱切变环境下,春季冰雹大多产生在低能强切变环境下,大冰雹多出现在高能环境下,极易出现在高能且中等以上切变环境中。(3)冰雹发生前大气的水汽含量较高,整层大气可降水量(PWV)的平均值可达40.8 mm,而湿球温度0℃层则适宜。(4)冰雹单体生命史均超过1 h,0.5°仰角最大反射率因子值超过60 dBz;冰雹云风暴顶高分布与回波顶高度分布一致,且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5)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先增后降,中间至少有一次跃增过程,其最大值出现后的突降时间与降雹时间基本一致;强天气概率(SWP)产品相对冰雹出现有12~160 min不等的提前量。(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9年01期)
黄琴[3](2018)在《双偏振雷达的回波分析和大气风温湿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线偏振天气雷达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发展趋势,利用双偏振雷达探测除获得常规参量外还可获得偏振参量,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反演,可以判断降水粒子的形状、尺寸大小、相态分布、空间取向以及降水类型等更丰富的晴空、云和降水的微物理信息。大气是包含各种形式能量的一个综合系统,研究叁维空间特别是垂直方向上大气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及其演变,深入理解强对流天气发生前的大气能量结构,有助于提取强对流天气发生前的先兆信息,弥补常规天气分析方法中对小尺度天气叁维结构分析的不足。因此本文关注研究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利用探空资料、卫星云图等,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根据回波性质分为非降水回波和降水回波。非降水回波部分对晴空回波和海浪回波个例特征总结,并尝试分析其机理,降水回波部分选取大暴雨和暴雪过程个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从PPI到RHI扫描资料,从常规参量到偏振参量,分析天气过程的成因及水凝物相态演变。主要结论如下:(1)大气温、压、湿梯度造成折射指数分布不均以及背景风场引起的湍流增强,均可造成晴空回波,其回波机理为湍流散射,差分反射率因子受到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在风场及大气湍团干湿特性不同的情况下,晴空回波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呈现不同的特征;海浪回波的偏振参量特征为其ρHv值在0.8以下,ZDR和ΦDP数据杂乱不均,借助偏振量特征在降水回波中易于识别;(2)借助偏振量可区分粒子相态并估测降水量的大小,每个偏振量都有贡献,其中ZDR与降水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ρHV对融化层识别较为敏感,KDP对暴雨的区分度较好,但又各有其局限性,在实际预报中可将几个参量结合起来使用;(3)可借助雷达资料对暴雪不同阶段风场及动力条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偏振参量对降雪不同阶段粒子相态进行判别:初始阶段以湿雪为主,层状云呈现分层的结构;从初始阶段到成熟阶段由湿雪向干雪转变,液态粒子向冰相粒子转化;消散阶段由干雪转变为湿雪。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大气的结构和演变,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不同回波形成机理的理解,对雷达回波的质量控制及灾害性天气预报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潘震豪[4](2018)在《基于MST雷达的低层大气回波角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 MST(Mesosphere-Stratosphere-Troposphere)雷达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的重要设备,基于晴空湍流回波原理,可对对流层、低平流层和部分中间层的叁维风场进行探测。作为我国第一批建设的MST雷达,武汉MST雷达被广泛应用于大气风场廓线、大气波动、中纬对流层顶、回波角度敏感特性、低电离层电子漂移速度等方面的观测,结合数值计算,还可进行大气温度剖面反演、动量通量统计等方面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提高武汉MST雷达的观测性能,发挥雷达在冷锋等事件下能对对流层和低平流层连续观测的突出优势,本文基于回波角度敏感(角谱)特性,通过实验论述了雷达对低平流层探测最佳倾角的选择,并开展了冷锋期间的角谱实验观测,对实验中观测到的异常现象给出了物理机制解释。主要工作包括:1.对武汉MST雷达中模式(10-25km)工作的探测倾角进行了修正。根据角谱理论,VHF频段的雷达在对流层顶附近大气折射率波动比较大的区域会产生明显的回波功率随角度递减的现象,这种现象将导致雷达在较大探测倾角的回波信噪比会相对较弱,从而无法探测到良好的湍流回波谱。但是,雷达探测倾角选择过小又会面临水平风速分辨率过低以及因角谱造成的测风偏差等问题。为了解决武汉MST雷达在对流层顶附近风场数据缺失率较大的问题,本文基于实验从角谱对信噪比的影响、角谱对测风准确度的影响、水平风速的最小误差以及水平风场的均匀性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雷达中模式最佳波束倾角的选择。2.基于重力波线性理论,分析并解释了对流层锋面系统运动对平流层的影响。武汉MST雷达在一次冷锋过境期间进行了连续时间的回波角谱探测,利用角谱在强对流不稳定下其特性会发生明显变化的特点,观测到雷达回波在16-17km处因受下对流层冷锋活动的影响出现了强回波带。同时,利用气球数据对武汉对流层顶区域的惯性重力波进行了提取,计算了惯性重力波的特征参数和传播方向,并结合重力波线性理论分析了重力波的源、波流相互作用、重力波饱和破碎与湍流生成的相互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锋面运动产生的斜压不稳定性造成了重力波的产生并上传到16-17km附近饱和破碎,对背景风场产生了向西的拖曳力,形成强剪切,最终形成湍流层。(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黄琴,魏鸣,胡汉峰,ABRO,Mohammad,Ilyas[5](2018)在《晴空回波的大气风温湿结构及双偏振雷达参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晴空回波有助于认识大气的风温湿结构,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为探测晴空大气提供了丰富信息。本文以2015年夏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C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的晴空回波为例,结合探空资料分析大气风温湿结构及晴空回波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晴空大气的反射率因子Z、径向速度Vr以及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回波特征。研究表明:大气温、压、湿梯度造成折射指数分布不均以及背景风场引起的湍流增强,均可造成晴空回波,其回波机理为湍流散射;差分反射率因子受到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在风场及大气湍团干湿特性不同的情况下,晴空回波的差分反射率因子呈现不同的特征。研究结果有益于深入认识大气风温湿结构特征对雷达电磁波的散射的影响以及雷达资料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04期)
姚莉琳[6](2018)在《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发射激光脉冲,接收云、气溶胶和大气分子产生的后向散射回波信号,是国际公认的测量气溶胶以及薄卷云垂直分布的最佳手段。随着我国地基激光雷达技术的稳步发展,激光器、鉴频器等关键器件的工艺水平显着提高,目前正开展星载多波长高谱分辨率“风场-气溶胶-云”联合探测激光雷达的研制。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和环境噪声的模拟为寻求系统更优的探测能力以及使进入回波信号的噪声达到最小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建立星载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仿真器的基础上分析大气成分(大气分子和气溶胶)对回波信号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的卫星过境时间下引入回波信号的太阳噪声大小。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建立一个大气探测激光雷达仿真器并结合逐线积分辐射传输模式LBLRTM(Line-by-line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模拟了大气分子(包括H_2O、CO_2和O_3)和六种气溶胶(包括清洁大陆型、清洁海洋型、沙尘型、污染大陆型、污染沙尘型、烟尘型)对四个典型激光雷达通道(包括355nm、532nm、1064nm和2051nm)回波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51nm波长处的CO_2的透过率接近0,而H_2O和O_3的透过率均为100%,2051nm通道适合于CO_2的反演。而在2051.6nm波长处,CO_2和H_2O的透过率都为0.5左右,可同时对CO_2和H_2O进行探测,另外该波长的多普勒回波信号也适用于风场的反演。因此我们将2051nm通道的中心波长定为2051.6可以获得最多的信息。通过对回波信号信噪比的分析,得出随波长的增大,探测范围的上限高度和下限高度都在降低。355nm通道在从气溶胶层顶到大约25km的大气层中具有较高的信噪比,而2051.6nm通道则在气溶胶层具有更高的信噪比。这说明运用355nm和2051.6nm双通道联合探测模式的多普勒星载激光雷达系统可以反演从0-25km范围的大气风场廓线。(2)通过STK(Satellite Tool Kit)模拟不同卫星过境时间的卫星星下点轨迹计算出相应的太阳角度,结合LBLRTM对不同过境时间的太阳辐照度进行模拟,计算出太阳光背景噪声。分析太阳辐射噪声的分布特征以及不同过境时间反射太阳辐射噪声对回波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天顶角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一月和七月比四月和十月具有更小的太阳天顶角。400km和705km轨道高度分别选择22:30和13:30的卫星过境时间,激光雷达回波信号中引入的太阳光背景噪声最小。(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31)
刘畅,Panchenko,A.Yu.,Slipchenko,M.I.[7](2018)在《稳定的大气边界层雷达探测信号回波分量的波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动研究大气边界层声学探测方法的发展,解决信息抽样问题,多数研究使用以正命题的解为基础的计算方法。然而在推导论证正命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简便方法,对获得的解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以逆命题的解为基础,确定声波探测大气边界层(ABL)回波信号的波谱分量组成。计算声波反射系数分布、可允许近似值以及稳定的大气边界层反射场,并对回波信号的波谱宽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大幅缩小雷达接收设备的信号带宽,这将使其能量势得以提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周鑫,姜鹏,孙剑峰,肖昭乐,刘迪[8](2017)在《基于点目标大气闪烁的目标回波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在大气传输过程中受到大气湍流的随机扰动,使激光产生光强闪烁效应,影响激光成像雷达目标探测。为探究大气湍流对目标回波功率分布的影响,文中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5 m×5 m灰色瓷砖进行湍流情况下激光成像雷达目标回波功率分布研究。基于FFT谱反演大气湍流相位屏构造方法、激光雷达方程及点目标闪烁孔径平滑理论的分析,对目标进行不同湍流强度下128×128像素在探测器之前的激光成像雷达目标回波分布仿真模拟;在目标距离为2 000 m情况下,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为2×10-16 m~(-2)/3~2×10-13 m~(-2)/3时,相对无湍流回波功率的归一化均方差为0.72~0.93,并获得实际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为3.32×10-16 m~(-2)/3,在实际条件下,目标在距离为500~2 000 m时,相对无湍流回波功率的归一化均方差为0.19~0.81。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强大气湍流及激光远距离传输条件下,考虑大气湍流影响的激光回波相对无湍流情况下的激光回波功率分布波动较大,湍流对激光成像雷达目标探测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7年S1期)
贾锐[9](2016)在《斜程大气湍流信道激光回波轴向闪烁指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目标跟踪等主动探测光学系统中,光波经斜程大气信道传输时,由于大气湍流折射率的随机起伏,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会发生强度起伏现象,即光强闪烁效应。闪烁效应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地空路径中光波传输应用的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光波回波信号的闪烁指数进行理论建模,以准确掌握光强闪烁效应的物理特性,为相关的激光传输系统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本文分别基于经典Rytov理论与修正Rytov理论,对单站及双站发射和接收系统斜程大气湍流信道光波回波的轴向闪烁指数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大气湍流相关理论及对闪烁指数构成影响的湍流要素进行了相关介绍。其次,根据光波斜程传输理论及随高度变化的ITU-R大气结构常数模型,采用经典Rytov理论及修正Hill谱模型,同时考虑湍流内、外尺度影响,对球面波入射有限尺寸反射器目标回波的轴向闪烁指数进行了推导。数值计算并分析了不同参数时,回波轴向闪烁指数随着菲涅耳率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内尺度与外尺度、波长、目标高度均对闪烁指数构成影响,影响力的大小应综合考量各因素得以确定。最后,利用修正Rytov理论,将点目标回波的闪烁指数模型拓展至湍流中等及强起伏条件,并利用随高度变化的外尺度对闪烁指数进行计算。数值分析表明:当湍流起伏较弱时,外尺度对于闪烁指数的影响远小于内尺度,但当系统处于中度及强起伏湍流时,随高度变化的外尺度影响作用明显,不可忽略。(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卢芳[10](2016)在《阵列光束在湍流大气中的传输及目标散射回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在大气信道中传输时由于受大气湍流的影响,使到达接收机端的光信号产生光束展宽、漂移、闪烁、到达角起伏等一系列湍流效应,严重制约了激光在空间激光通信、激光雷达、激光测距和激光遥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表明部分相干光或阵列光束可有效降低大气湍流效应影响,因此,开展不同空间相干度的单束或阵列光束在湍流大气中的传输和目标散射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广义Huygens-Fresnel原理和Rytov相位结构函数二次近似方法,研究了平顶高斯光束及几种阵列光束(高斯阵列光束、高斯-谢尔模阵列光束、电磁高斯-谢尔模阵列光束)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特性,并结合Goodman提出的高斯随机粗糙表面散射简化模型,研究了高斯-谢尔模阵列光束经粗糙面和漫反射目标散射回波的二阶统计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斜程传输理论及ITU-R提出的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高度模型,将Rytov方法推广应用于非Kolmogorov湍流中的斜程传输问题研究,推导了平顶高斯光束(Flattened Gaussian Beam, FGB)在斜程非Kolmogorov湍流大气中传输时的平均光强、二阶矩束宽与相对束宽以及弱起伏条件下的轴上闪烁指数表达式,数值分析了光源束腰大小、光束阶数、湍流广义指数、传输距离、传输天顶角等参量对平顶高斯光束在斜程非Colmogorov湍流大气中的传输变换特性的影响,并与高斯光束做了比较。2.根据广义Huygens-Fresnel原理,基于大气湍流的非Kolmogorov谱,推导了高斯阵列光束在湍流大气中的二阶矩束宽表达式,并结合Rytov近似方法推导了其在弱湍流条件下的闪烁指数表达式,分析了径向半径、光束数目、广义指数及传输距离对高斯阵列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中的扩展特性及轴上和离轴闪烁指数的影响。3.利用Rytov相位结构函数二次近似和积分变换方法,推导了相干合成与非相干合成径向高斯-谢尔模(Gaussian Schell-Model,GSM)阵列光束的交叉谱密度函数表达式,研究了相干合成与非相干合成径向高斯-谢尔模阵列光束在湍流大气中的光束扩展和空间相干特性,并研究了非相干合成径向GSM阵列光束的光强闪烁特性。结果表明GSM阵列光束在非相干合成时比相干合成时的光束扩展、空间相干度及光强闪烁受湍流影响要小。4.根据随机电磁光束的相干-偏振统一理论,推导了电磁高斯-谢尔模(Electromagnetic Gaussian Schell-Model, EGSM)阵列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大气中的交叉谱密度矩阵(Cross Spectral Density Matrix, CSDM)单元表达式,研究了EGSM阵列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大气中的平均光强、光束展宽、远场发散角、偏振度P、偏振方向角及椭偏率的传输变换特性。结果表明,当传输距离L较近时,光源初始参量(径向半径r0、两分量的相干长度σ0xx比、σ0yy及振幅大小Ax、A,等)对EGSM阵列光束的扩展和偏振特性起主导作用;当传输距离L较远时,湍流效应的影响逐渐超过光源参量的影响,并逐渐对光束扩展和偏振特性起主导作用,这与在自由空间中传输时的情况存在差异。5.考虑水平双程湍流大气影响和相位扰动占优势的假设下,利用Goodman提出的高斯随机粗糙表面散射理论,推导了径向GSM阵列光束在双程湍流大气中经高斯粗糙表面后向散射到达接收面处的互相干函数,当lc→0时该函数可退化到漫反射目标时的情况。详细讨论了光源参量、目标特征及湍流效应对散射回波平均光强和空间相干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1)
大气回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MICAPS、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气象资料,统计了近9 a来金华地区共18次冰雹个例,并对其形成的天气学机制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金华地区的冰雹天气型分为西风槽型和副热带高压影响型两类,年际高发时段集中在春季和盛夏,日际则集中在午后。(2)对流有效位能和风垂直切变是影响该区域冰雹产生的重要因子,夏季冰雹大多产生在高能弱切变环境下,春季冰雹大多产生在低能强切变环境下,大冰雹多出现在高能环境下,极易出现在高能且中等以上切变环境中。(3)冰雹发生前大气的水汽含量较高,整层大气可降水量(PWV)的平均值可达40.8 mm,而湿球温度0℃层则适宜。(4)冰雹单体生命史均超过1 h,0.5°仰角最大反射率因子值超过60 dBz;冰雹云风暴顶高分布与回波顶高度分布一致,且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5)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先增后降,中间至少有一次跃增过程,其最大值出现后的突降时间与降雹时间基本一致;强天气概率(SWP)产品相对冰雹出现有12~160 min不等的提前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回波论文参考文献
[1].邹纪元.利用流量回波高度研究中性大气密度和温度的变化[D].武汉纺织大学.2019
[2].严红梅,梁亮,黄艳,刘学华,钱华峰.金华地区18次冰雹天气的大气环境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19
[3].黄琴.双偏振雷达的回波分析和大气风温湿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4].潘震豪.基于MST雷达的低层大气回波角谱研究[D].武汉大学.2018
[5].黄琴,魏鸣,胡汉峰,ABRO,Mohammad,Ilyas.晴空回波的大气风温湿结构及双偏振雷达参量分析[J].气象.2018
[6].姚莉琳.星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回波信号模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7].刘畅,Panchenko,A.Yu.,Slipchenko,M.I..稳定的大气边界层雷达探测信号回波分量的波谱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8
[8].周鑫,姜鹏,孙剑峰,肖昭乐,刘迪.基于点目标大气闪烁的目标回波分布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
[9].贾锐.斜程大气湍流信道激光回波轴向闪烁指数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10].卢芳.阵列光束在湍流大气中的传输及目标散射回波特性[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