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遥控施药胶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定点药物释放,施药驱动,多次释放,正交试验
遥控施药胶囊论文文献综述
鲁正平,郭旭东,许堂成,秦锐华[1](2018)在《电磁-永磁式遥控施药胶囊驱动装置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胃肠道病灶处实现快速、可靠、可控的药物输送,研究了电磁-永磁式施药驱动装置。为克服磁力随距离迅速衰减,设计了驱动装置的结构,使其满足驱动行程大的药物释放需求;并结合正交试验理论和有限元仿真计算不同参数的磁场驱动力,优化电磁线圈和永磁体的结构参数,以实现有限空间内的最优驱动力。采用优化后的参数对磁力驱动装置中的磁场分布进行了仿真。仿真验证表明:优化后的驱动装置能满足施药所需的驱动力。为磁力驱动装置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许堂成,郭旭东,秦锐华[2](2017)在《胶囊遥控给药装置多次施药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病灶处实现快速、可靠、可控的药物输送,研究适用于胃肠道药物释放的遥控施药方法。本文提出一种施药驱动力智能可调的多次施药方式,施药剂量、施药次数、施药平均速度均可由上位机设定,并通过射频传输方式将施药触发指令和施药参数无线发送至施药胶囊;施药胶囊根据内置的六轴姿态角传感器获取当前的空间角度,并结合施药参数计算当前施药所需的驱动力,由微控制器智能控制与电磁-永磁式施药驱动模块相连的激磁时间调节电路、激磁强度调节电路输出相应时间和强度的激磁电流,从而使电磁-永磁式驱动模块产生所需的驱动力,由此实现施药剂量、施药平均速度的可控,达到多次药物释放。基于上述原理,设计开发了给药装置的驱动模块与传感控制模块的软硬件电路,并完成了实验验证。由实验可知:所设计的施药方法可实现施药次数、施药剂量的可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李双双,刘洪英,皮喜田,任春辉[3](2012)在《遥控释药胶囊微点火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用于遥控释药胶囊的微点火电路设计。采用微气体传感器中的膜式结构,通过有限元分析工具ANSYS 12.1对不同参数的点火电路进行仿真,分析比较了不同点火电阻器线宽和间距的温度场分布,当点火电阻器的线宽为20μm、间距为10μm时,中心有效区域的温度分布比较均匀且功耗最低。当点火时间为0.05 s,点火温度为375℃,点火功率为20 mW时,结果表明:设计的微点火电路功耗低至20 mW,满足了低功耗的要求,提高了遥控释药胶囊的整体性能。(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2年12期)
皮喜田,林玉琳,刘洪英,贾子如,郑小林[4](2010)在《基于微推进器的遥控释药胶囊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微推进器用于遥控释药胶囊,解决了传统释药胶囊由于机械负压而引起的药物回流,无法完全释药的问题。微推进器是该遥控释药胶囊最关键的部件,它由基于MEMS的微加工技术制成的微点火器构成,内填充二硝基重氮酚作为起爆剂,黑火药为推进剂。通过微推进器动力学分析获取推进剂理论值。点火实验证明了推进器的可行性;体外释药实验表明仅需要16~20 mg推进剂即可完成一次点火达到完全释药。整个部件功耗低,仅需166 mW,并通过安全性分析,证明其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林玉琳[5](2010)在《基于微推进器的遥控释药胶囊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药物吸收研究是目前药物研究的热点,它在药物早期开发阶段提供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伴随国际制药领域的激烈竞争与新药研发的巨大风险,人体药物吸收研究得以进一步发展。然而传统插管或灌注方式给志愿者身体带来不舒适感甚至创伤,同时因为导管的存在,改变了消化道的正常功能,使得药物吸收数据不准确。因此更多研究机构采用消化道释放胶囊获取吸收数据。而遥控释药胶囊作为消化道释放胶囊的核心部分,得到迅速发展。但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遥控释药胶囊无法完成主动完全释药,释放完成率低,造成获得的药物吸收数据有偏差。因此,随着微推进器技术的发展,我们提出将微推进器应用于遥控释药胶囊的设计思路。在前期已经研制的消化道定点释药胶囊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文中的基于微推进器的遥控释药胶囊。本文主要设计完成了基于微推进器的遥控释药胶囊体外实验样机。其主要包括微推进器、无线遥控装置、电源模块等,主要作用机理为:利用体外磁场发生器完成对控制电路的遥控,进而触发微推进器反应,产生高能气体,从而达到释药的目的。本文详细讨论了微推进器及无线遥控等关键技术的实现,对微推进器结构、微加工、胃肠道动力学分析以及无线遥控电路设计等进行详细介绍。由于遥控释药胶囊主要用于人体,因此必须要很高的可靠性。本文对整个遥控释药胶囊的组装流程进行详细介绍,并指出各个流程的注意事项。同时提出了可靠性设计方案,对外壳、微推进器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并提出低功耗设计方案。此外,本文对遥控释药胶囊进行了详细的体外实验研究。通过点火实验证明了微推进器的可靠性,记录点火电压,证明了其低功耗特性。对磁控开关遥控装置的实验,证明设计的磁控保持开关可以用于无线遥控,并且触发率高。设计外壳可靠性实验,证明了外壳良好的密封性。最后,通过多组体外释药实验,证明了推进器触发释药安全性好,优化了理论推进剂质量,并详细分析了理论值与实验值产生误差的原因,最终证明了体外实验样机可以完成药物释放。基于微推进器的设计的遥控释药胶囊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工作性能可靠等优点,能够出色地完成药物释放任务,解决了目前遥控释药胶囊无法完成药物完全释放,触发效率低的缺点,通过进一步实验研究,可望应用于临床。(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4-01)
郑小林,刘洪英,唐伟,皮喜田,侯文生[6](2010)在《苦参碱遥控释药胶囊近端小肠定点释放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苦参碱在健康志愿者近端小肠内定点释放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用自主研制的遥控释药胶囊系统,将200mg苦参碱定位释放于志愿者的近端小肠内。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槐果碱为内标,甲醇-水-乙二胺(70∶30∶0.02)为流动相,测定志愿者血浆中苦参碱的含量。采用3p87程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近端小肠定点释放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Cmax为10.52μg/ml,Tmax为2.08h,T1/2α和T1/2β分别为0.90h和9.02h,AUC(0-t)为91.90μg·h/ml。结论苦参碱在健康人近端小肠段定位释放后,小肠对苦参碱有明显的吸收且吸收过程呈二室模型分布。(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皮喜田,刘洪英,郑小林,温志渝,彭承琳[7](2007)在《遥控释药胶囊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控释药胶囊系统是一种基于微型机械电子系统(MEMS)的工程药丸,无创地实现了消化道内定点药物释放。人体药物吸收(Human Drug Absorption,HDA)研究是新药开发过程中获得药物吸收路线图的重要手段,遥控释药胶囊系统是HDA研究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遥控释药胶囊系统,并开发了基于磁标记跟踪技术的定位跟踪系统,该遥控释药胶囊系统具有使用方便、效率高、适应多种药物剂型的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07-04-01)
遥控施药胶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对病灶处实现快速、可靠、可控的药物输送,研究适用于胃肠道药物释放的遥控施药方法。本文提出一种施药驱动力智能可调的多次施药方式,施药剂量、施药次数、施药平均速度均可由上位机设定,并通过射频传输方式将施药触发指令和施药参数无线发送至施药胶囊;施药胶囊根据内置的六轴姿态角传感器获取当前的空间角度,并结合施药参数计算当前施药所需的驱动力,由微控制器智能控制与电磁-永磁式施药驱动模块相连的激磁时间调节电路、激磁强度调节电路输出相应时间和强度的激磁电流,从而使电磁-永磁式驱动模块产生所需的驱动力,由此实现施药剂量、施药平均速度的可控,达到多次药物释放。基于上述原理,设计开发了给药装置的驱动模块与传感控制模块的软硬件电路,并完成了实验验证。由实验可知:所设计的施药方法可实现施药次数、施药剂量的可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遥控施药胶囊论文参考文献
[1].鲁正平,郭旭东,许堂成,秦锐华.电磁-永磁式遥控施药胶囊驱动装置优化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2018
[2].许堂成,郭旭东,秦锐华.胶囊遥控给药装置多次施药方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7
[3].李双双,刘洪英,皮喜田,任春辉.遥控释药胶囊微点火电路的设计与仿真[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2
[4].皮喜田,林玉琳,刘洪英,贾子如,郑小林.基于微推进器的遥控释药胶囊的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2010
[5].林玉琳.基于微推进器的遥控释药胶囊系统的研制[D].重庆大学.2010
[6].郑小林,刘洪英,唐伟,皮喜田,侯文生.苦参碱遥控释药胶囊近端小肠定点释放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0
[7].皮喜田,刘洪英,郑小林,温志渝,彭承琳.遥控释药胶囊系统研制[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