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ele-Shaw模型,纳米颗粒,渗吸采油,可视化实验
可视化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彦霞,蒲辉,钟珣,李春成,张少杰[1](2019)在《Hele-Shaw 模型中纳米颗粒渗吸采油可视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是石油科技人员不懈攻关的技术难题之一,渗吸采油是致密油藏开发的有效方法。为直观地展示渗吸采油过程,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Hele-Shaw模型为实验平台,开展了油藏初始润湿性和纳米颗粒粒径对渗吸采收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ele-Shaw模型中主要发生逆向渗吸,原始亲水性储层渗吸采收率较高;与NaCl溶液相比,含纳米颗粒渗吸液可以驱替出更小孔喉的原油,而且颗粒粒径越小,渗吸采收率越高。(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9年06期)
郭琪,薛澄岐,周小舟,牛亚峰,周蕾[2](2019)在《识别任务驱动的可视化界面颜色编码感知量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编码的感知量化机制,采用测量差异化的阶梯法及量化法,通过分析视觉系统对颜色差异的感知规律,实现了对颜色编码感知的量化研究.引入最小可觉差作为量化感知差异的指标,以散点图相关性判断作为识别任务,在不同相关性识别任务中设置不同的颜色色差作为实验刺激,最终分析得到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差异的感知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高斯分布的散点图,不同的色差值与相关性感知之间的识别精度符合线性函数关系,识别正确率符合对数函数关系.该量化模型可以为可视化界面设计者提供设计指导,使他们能够预测颜色感知,以便为界面的编码设计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为数据维度复杂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简弃非,祖帅飞,廖小南[3](2019)在《超薄平板热管的热阻与沸腾气泡可视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无法观察到封闭热管内部气泡生长,设计制作了一种腔体厚度约为1 mm的双层丝网芯的超薄平板热管,进行了可视化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热阻值在1.2~1.7℃·W~(-1)之间波动,在15 W热负荷下的最佳充液率为25%左右.可视化结果表明:气泡主要在丝网交叉的缝隙中形成,在微液层中,气泡受到丝网的阻碍作用而呈现出形状不规则的生长状况.与开放空间相比,气泡无法沿腔体厚度方向扩张,以扁平气泡形状沿轴向生长.当热负荷增大时,会出现气泡破裂的冲击现象.(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姚林杰,胡冬冬,包磊,赵玲,刘涛[4](2019)在《可视化通道内的CO_2乳液驱替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自制表面活性剂聚乙酸乙烯酯-b-聚乙烯吡咯烷酮(PVAc_(15)-b-PVP_(18))构建CO_2/水乳液(C/W乳液),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剂构建和稳定C/W乳液的能力,并在可视化驱替装置中进行模拟油的驱替实验,从模拟油采收率和波及效率两方面研究了乳液的驱替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10 MPa时,PVAc_(15)-b-PVP_(18)构建的C/W乳液能稳定24 h以上,具有较高的表观黏度,模拟油采收率最高可达80%左右。随着CO_2体积分数增加,C/W乳液的表观黏度上升,但乳液稳定性有所下降。水驱与CO_2驱易出现指进现象,导致波及效率低下,而C/W乳液驱替稳定,在通过支路时,出现明显的绕流现象,使得波及效率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黄莹,高璞珍,徐鹏,王超群,钱旭梁[5](2019)在《水平分布双气泡运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双孔喷气工况下,孔径及孔间距对气泡的影响规律,通过可视化实验方法研究双孔壁面逸出气泡的运动特性,对不同孔径及孔间距情况下的两列气泡的运动轨迹、气泡脱离尺寸、气泡速度进行分析,并与单孔气泡生成及运动特性进行对比,得到孔口间距及孔口直径对气泡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两列气泡并排上升时,两气泡之间距离并不会保持恒定,而是会出现相互靠近—远离—再靠近的循环震荡过程,且孔间距越小,气泡上升时所伴随的左右震荡的振幅越大;在孔径及气体流量均相同时,孔间距越小,脱离尺寸越小,气泡最终的稳定速度越小;当孔间距及气体流量均相同时,孔径越大,气泡的脱离尺寸越大,脱离尺寸与单孔情况的差值越大,气泡最终的稳定速度越大。(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冯垣公[6](2019)在《半焦在可视化流化床的中低温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流化床(CFB)较高的气固接触效率和传热传质性能,广泛应用于煤化工领域,是洁净煤技术的发展发向之一。由于传统的循环流化床体系中,反应器中会同时发生热解和气化,热解产生的焦油、轻烃气体会严重阻碍半焦的气化。为了避免催化剂的失活、提高半焦的气化效率和半焦转化率,热解过程和气化过程应该是分开的。于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学者Tsutsumi等提出了适合低阶煤梯级高效利用的叁塔式循环流化床(TBCFB)气化-热解耦合新工艺。TBCFB主要由下行床(热解器)、鼓泡循环流化床(气化器)和提升管(燃烧器)组成,其中煤在下行床快速热解反应,产生的焦油和轻烃气体通过气体分离器分离出来,剩下的半焦进入循环鼓泡流化床进行水蒸气气化,之后剩余的半焦进入提升管中通氧气燃烧。在整个过程中,很多载热颗粒在系统中循环,将热量从提升管带到下行床中用于煤的热解,剩余热量传递到流化床中用于半焦气化。在本文中,首先对TBCFB中鼓泡流化床气化装置开展了冷热态的调试工作。并以热解半焦“绿焦”、气化焦和兰炭等为原料,进行了中低温水蒸气气化特性研究和对比,考察了水蒸气流量与半焦下料比(S/C)、反应器温度、催化剂等的影响,分析了对燃气组分、产气率、尾气热值(LHV)等气化过程评价指标的影响。在850℃、水蒸气流量S/C=0.5~10的气化实验过程中,研究发现其中绿焦和气化焦在S/C=7时气化性能最佳,产气率分别达到了0.59 Nm~3/kg和0.93Nm~3/kg,半焦转化率为15.78%、27.44%;兰炭的气化活性随水蒸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实验中S/C=10时最佳,产气率为39.84g/kg,半焦转化率为21.44%。整个过程中气化焦的反应活性最优,绿焦次之,兰炭在低S/C时活性较差,但随着S/C的增加,其H_2产率和半焦转化率逐渐接近绿焦,但其低位热值提升不大。在S/C=1.5、气化温度750~850℃的实验中,发现叁种半焦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化活性越好。在低温时产气率很低,但随着温度升高,绿焦活性逐渐升高,兰炭和气化焦则在750℃到800℃时涨幅较小,继续升高到850℃,反应活性提升很大,产气率、半焦转化率、尾气低热值瞬间提升,气化焦的半焦转化率最高,但也仅有14.32%,提升效果一般。造成半焦转化率不高的原因是中低温气化(750℃-850℃)仅能将半焦的部分活性激发出来,未能达到最佳效果。叁种半焦热解时引入了不同的助剂,其在气化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进而导致其气化活性存在一定差异。绿焦和气化焦的中低温下最佳气化条件为850℃,水蒸气流量为S/C=7。兰炭的最佳气化条件为850℃,水蒸气流量为S/C=10。引入碳酸钾催化剂后,碳酸钾催化剂的侵蚀开孔作用明显提高了叁种半焦的水蒸气气化反应速率,刺激了产气率的提升进而促进了绿焦、气化焦、兰炭的半焦转化率和尾气的低热值提高。其中兰炭在850℃时半焦转化率达到了62.39%。在引入催化剂的前提下,温度依然是影响半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的重要因素,温度的变化(750-850℃)使绿焦、气化焦、兰炭的产气率两份别从0.49Nm~3/kg、0.319Nm~3/kg、0.339Nm~3/kg增加至0.839Nm~3/kg、1.039Nm~3/kg、1.399Nm~3/kg。绿焦随着温度的变化反应速率逐步提升。气化焦和兰炭的水蒸气气化反应的启动温度依然是850℃,达到这一温度后反应进程提升很高。在低温(750-800℃)时,绿焦的反应活性较好,中温(800-850℃)时气化焦和兰炭的活性较佳。催化剂对叁种半焦的催化影响不同,绿焦表现中规中矩,兰炭和气化焦在低温时表现较差,中温时表现较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吕金龙,卢祥国,王威,谢坤,胡勇[7](2019)在《致密砂岩孔隙中气水分布规律可视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气水两相渗流在储层岩石孔隙中形成封闭气和残余水的机理,采用3D打印技术和玻璃刻蚀技术制作了2种具有气藏岩石孔喉结构特征的微流控芯片和1种裂缝-孔隙模型,并研制了一种人造微观可视化模型,进行气水两相驱替实验,观察水驱气和气驱水过程中气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水驱气和气驱水过程中气水在孔喉中分布规律相反;在水侵过程中,因卡断和绕流作用会形成封闭气,盲端、角隅和不连通孔隙等处也会形成封闭气,当盲端朝向与水流方向夹角为锐角时,盲端中滞留气可被部分采出;在裂缝-孔隙模型中,裂缝、"十型"和"H型"孔道是水驱过程中形成封闭气的主要原因;气驱水过程中,卡断、绕流和"A型"孔道是形成残余水的主要原因。研究多孔介质中气水流动的微观渗流机理有助于了解气藏成藏机理及水驱气时气藏的开发特性,可为定量分析实验现象提供较为准确的图像及数据资料,对于提高气藏开发效果的技术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4期)
高攀,郑瑶,米珍美,赵恒斌[8](2019)在《基于算法融合思想的交互式可视化实验案例设计图的综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案例涉及图或网络的存储、构造、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普里姆和克鲁斯卡尔算法、关键路径、拓扑排序、迪杰斯特拉和弗洛伊德等算法以及栈和队列的相关算法。这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案例发基于算法融合思想的数据结构交互式可视化实验案例。通过交互可视的方式表示图的综合应用过程,学生对图的理解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丁静[9](2019)在《知识可视化对网络学习认知负荷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课程的日益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海量的信息可能会造成学习者认知负荷超载,而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并且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以认知负荷理论为支撑、将知识可视化和学习风格结合在一起,试图对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的学习效果进行实验研究,进而探讨网络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重要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网络学习中适当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设计学习资源,并依据不同的学习风格为学习者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40期)
高攀,郑瑶,米珍美,赵恒斌[10](2019)在《基于算法融合思想的交互式可视化实验案例设计——图的综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案例涉及图或网络的存储、构造、深度优先和广度优先遍历、普里姆和克鲁斯卡尔算法、关键路径、拓扑排序、迪杰斯特拉和弗洛伊德等算法,以及栈和队列的相关算法。这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本案例基于算法融合思想的数据结构交互式可视化实验案例。通过交互可视的方式表示图的综合应用过程,学生对图的理解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可视化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编码的感知量化机制,采用测量差异化的阶梯法及量化法,通过分析视觉系统对颜色差异的感知规律,实现了对颜色编码感知的量化研究.引入最小可觉差作为量化感知差异的指标,以散点图相关性判断作为识别任务,在不同相关性识别任务中设置不同的颜色色差作为实验刺激,最终分析得到人类视觉系统对颜色差异的感知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高斯分布的散点图,不同的色差值与相关性感知之间的识别精度符合线性函数关系,识别正确率符合对数函数关系.该量化模型可以为可视化界面设计者提供设计指导,使他们能够预测颜色感知,以便为界面的编码设计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为数据维度复杂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视化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周彦霞,蒲辉,钟珣,李春成,张少杰.Hele-Shaw模型中纳米颗粒渗吸采油可视化实验[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9
[2].郭琪,薛澄岐,周小舟,牛亚峰,周蕾.识别任务驱动的可视化界面颜色编码感知量化实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简弃非,祖帅飞,廖小南.超薄平板热管的热阻与沸腾气泡可视化实验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姚林杰,胡冬冬,包磊,赵玲,刘涛.可视化通道内的CO_2乳液驱替实验研究[J].石油化工.2019
[5].黄莹,高璞珍,徐鹏,王超群,钱旭梁.水平分布双气泡运动特性的可视化实验[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9
[6].冯垣公.半焦在可视化流化床的中低温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7].吕金龙,卢祥国,王威,谢坤,胡勇.致密砂岩孔隙中气水分布规律可视化实验[J].特种油气藏.2019
[8].高攀,郑瑶,米珍美,赵恒斌.基于算法融合思想的交互式可视化实验案例设计图的综合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9].丁静.知识可视化对网络学习认知负荷影响的实验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
[10].高攀,郑瑶,米珍美,赵恒斌.基于算法融合思想的交互式可视化实验案例设计——图的综合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标签:Hele-Shaw模型; 纳米颗粒; 渗吸采油; 可视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