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和换热特性论文-夏国栋,王少锋,马丹丹,吕远征

流动和换热特性论文-夏国栋,王少锋,马丹丹,吕远征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和换热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合纳米流体,微通道,换热特性,流动特性

流动和换热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夏国栋,王少锋,马丹丹,吕远征[1](2019)在《微通道内复合纳米流体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将复合纳米流体应用于微道通,以水为基液,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采用两步法制备了体积分数为0. 1%~0. 4%且稳定性好的Al_2O_3-TiO_2复合纳米流体,用热物性分析仪(Hot-Disk 2500S)测试了其导热系数.将其应用于直线型和折线型微通道散热器,实验研究了体积浓度、入口温度、Re以及微通道结构对微散热器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于直通道,复合纳米流体在折线通道内的强化换热效果更为显着;提高入口温度、Re和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都能增加复合纳米流体的换热能力.当入口温度为30℃、体积流量为30 m L/min时,相较于去离子水,体积分数为0. 4%的复合纳米流体在折线形微通道内的对流换热系数提高30. 9%,综合性能提高了18. 7%,压降提高了6. 86%.(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高静娜,李强,高颖,李建辉,王葛[2](2019)在《气瓶内部淬火过程的流动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直径厚壁气瓶内部淬火时的流动换热过程极其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研究气瓶内部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改善流动换热效果、提高产品组织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以Ф914mm厚壁气瓶和瓶内流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二维等效流-固耦合模型;采用多喷嘴系统对气瓶内外进行喷水淬火,研究了气瓶总长、喷水流速及淬火时间对瓶内压强及内壁温度的影响,通过间歇淬火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发现,气瓶长度对瓶内压强和瓶壁温度的影响显着,喷水流速次之,当喷水流速大于8m/s后,水量对瓶壁的冷却效果大大降低;气瓶内壁长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分别随气瓶总长的增加和淬火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但基本不受喷水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10期)

甘甜,全晓军[3](2019)在《新型孔板歧管式微通道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歧管式微通道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一种新型的孔板歧管式微通道结构(OPMM),并通过数值模拟CFD分析比较微通道的深高比、进口流速对流动换热的影响。针对热点主要发生在四周位置而引起的温度不均匀性考虑,提出保证加热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缩减加热区域。结果表明:与传统结构比较,新型结构依靠顶部集管效应使得流体均匀分液,壁面温度均匀性有了较大提高。对两种热源布置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缩减加热域减少了热点的发生。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加3种横截面结构微通道换热系数均增加的同时压降也增大,横截面(高×宽)为150μm×40μm的换热效果最好但同时压降也最大。(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张超,马成功,辛固,黎苏[4](2019)在《基于活塞振荡冷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柴油机高速化、增压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对活塞冷却的结构性能进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借助CFD软件对活塞的振荡冷却瞬态流动与传热进行数值分析,得到了冷却油腔的机油体积分数、壁面换热系数以及进出口压力降等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机油平均体积分数随着曲轴转角的增大先升高后减小;但是油腔壁面的平均换热系数随着曲轴转角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油腔壁面的进出口压力降变化趋势与壁面平均换热系数保持一致;机油的射流冲击的驻点区附近壁面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并且对冷却油腔顶部和底部的强化换热明显高于侧壁。该结果可为优化燃机理论应用提供前瞻性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型汽车》期刊2019年05期)

闫彦,刘乐,高俊杰,徐春雷,李玉星[5](2019)在《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液膜流动及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绕管式换热器是天然气液化过程的主低温换热器,其壳侧工质的流动特性对换热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换热器管外工质的降膜流动规律,建立了叁维降膜流动模型,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针对换热器的静止和海上晃荡两种工况,研究了雷诺数和管间距对降膜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管间距由4 mm增至10 mm时,平均液膜厚度减小了38.5%;在晃荡工况下,适当增大管间距有利于改善液膜分布情况;改善液膜在管壁的分布、减小液膜厚度有利于提高换热管的综合性能。对于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液膜在非稳态条件下的情况开展研究,可为换热器结构改进、装置节能降耗、海上抗晃荡设计提供参考。(图6,参24)(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19年11期)

孙霏旸,李新龙,李家骐,刘明侯,徐庶民[6](2019)在《微细槽道隔热器流动及换热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采用经过特别设计的微细槽道在高温热源面和外界环境之间实现隔热,旨在实现冷热面大温差的同时,提升冷面的温度均匀性。试验首先探究了不同进出口方式(C型、Z型、Y型、I型、)对冷面温度均匀性及冷热面温差的影响,发现I型进出口时隔热效果最好。同时选择I型进出口条件下,在微细槽道散热器的槽道与密封盖中间增加空腔的隔热器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其流阻及传热和隔热特性。与传统槽道对比发现,带空腔的微细槽道隔热器流阻降低,且冷热两侧温差变大,冷面温度更均匀。(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9年09期)

陈华,李戈,杨杭,李明瑞[7](2019)在《微通道换热器不同风速下换热及其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通道换热器为研究对象,搭建微通道换热器性能测试实验台,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分析不同入口风速对出口空气温度、湿度、压降、凝水生成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换热器表面凝水生成速率、凝水排除速率、换热量和空气侧传热系数,从而分析表面凝排水特性及其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风速对微通道换热和流动特性影响显着。出口空气温度和空气侧压降均随风速的提高而增加,压降增幅随风速的增加有所减缓。风速为2.5m/s时,换热量和空气侧传热系数最佳。(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任勇翔,于霄,张筱喆,曹茂国,吕多[8](2019)在《类多孔结构超轻高效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空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正八面体类多孔结构换热器,并对其内部的流动传热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正八面体类多孔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的效能。但随着结构系数C_e的减小,管外流阻会急速增加。当C_e减小到10后,管外阻力系数增大到光管的18.2倍。为此,本文开展了换热器内部的结构优化,在提高内部换热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换热器管外空气侧流阻,使得换热阻力综合系数ψ值达到最优。(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何宽,柳建华,余肖霄[9](2019)在《5 mm小管径内R290流动沸腾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R290在5mm小管径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重点研究热流密度、质量流率及饱和温度对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实验工况为:热流密度10~60 k W/m2、饱和温度15~25℃、质量流率50~200 kg/(m2·s)、干度0. 1~0. 9。结果表明:增加热流密度可实现强化换热,提高表面传热系数,使干涸现象提前发生,并加剧干涸;质量流率在低干度区间对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在中干度和高干度区间表面传热系数与质量流率分别呈正相关;当热流密度较低时,在中干度区间,增大饱和温度会使表面传热系数降低;而在较高的热流密度下,增大饱和温度明显引起表面传热系数的上升。(本文来源于《制冷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敬旋,唐桂华,李光煕,南向谊,马元[10](2019)在《组合发动机氦加热器结构设计及流动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氦加热器是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中重要的换热器之一。本文首先设计了叁种氦加热器,然后基于数值模拟对氦加热器管内和管外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流阻进行了研究,并与已有的经典关联式进行对比,确定了适用于氦加热器管内管外换热和流阻公式。在此基础上对设计的叁种氦加热器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管内流动换热,经典关联式依然适用。对于管外流动换热,经典关联式对流阻的预测依然准确,但是对换热的预测有较大偏差。针对叁种结构的氦加热器进行研究,发现蛇形管式换热器的综合性能最优。(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3冲压及组合推进技术》期刊2019-08-14)

流动和换热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直径厚壁气瓶内部淬火时的流动换热过程极其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研究气瓶内部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改善流动换热效果、提高产品组织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以Ф914mm厚壁气瓶和瓶内流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二维等效流-固耦合模型;采用多喷嘴系统对气瓶内外进行喷水淬火,研究了气瓶总长、喷水流速及淬火时间对瓶内压强及内壁温度的影响,通过间歇淬火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结果发现,气瓶长度对瓶内压强和瓶壁温度的影响显着,喷水流速次之,当喷水流速大于8m/s后,水量对瓶壁的冷却效果大大降低;气瓶内壁长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分别随气瓶总长的增加和淬火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但基本不受喷水量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和换热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夏国栋,王少锋,马丹丹,吕远征.微通道内复合纳米流体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

[2].高静娜,李强,高颖,李建辉,王葛.气瓶内部淬火过程的流动换热特性[J].钢铁.2019

[3].甘甜,全晓军.新型孔板歧管式微通道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J].低温工程.2019

[4].张超,马成功,辛固,黎苏.基于活塞振荡冷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分析[J].重型汽车.2019

[5].闫彦,刘乐,高俊杰,徐春雷,李玉星.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液膜流动及分布特性[J].油气储运.2019

[6].孙霏旸,李新龙,李家骐,刘明侯,徐庶民.微细槽道隔热器流动及换热特性试验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9

[7].陈华,李戈,杨杭,李明瑞.微通道换热器不同风速下换热及其流动特性研究[J].低温工程.2019

[8].任勇翔,于霄,张筱喆,曹茂国,吕多.类多孔结构超轻高效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9].何宽,柳建华,余肖霄.5mm小管径内R290流动沸腾换热特性[J].制冷学报.2019

[10].张敬旋,唐桂华,李光煕,南向谊,马元.组合发动机氦加热器结构设计及流动换热特性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3冲压及组合推进技术.2019

标签:;  ;  ;  ;  

流动和换热特性论文-夏国栋,王少锋,马丹丹,吕远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