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戏剧理论论文-李昭蓉

李渔戏剧理论论文-李昭蓉

导读:本文包含了李渔戏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闲情偶寄》,李渔,戏剧理论,英译

李渔戏剧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昭蓉[1](2018)在《李渔《闲情偶寄》戏剧理论的英译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戏剧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戏剧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却远不如诗歌,文学作品的主要创作者——士人阶层普遍将诗视作正统,而认为戏剧登不了大雅之堂,并将写戏剧作品的士人视作粗鄙之辈。因此中国古典戏剧的创作高峰比诗歌要晚的多,而与戏剧作品创作息息相关的专门的戏剧理论研究也迟迟没有全面开展,有的只是散落于戏剧作品间的寥寥数语的评价,有的仅是关于音律的研究,而对于戏剧作品来说不可或缺的结构却鲜少有人重视。直至清代,李渔倾注一生心血,集前人之大成,又开历史之先河,创作了《闲情偶寄》,这才打破了这一局面。它是中国古典戏剧史上第一部完整全面的戏剧理论专着。《闲情偶寄》内容丰富,包括戏剧理论、养生、居室等,其中戏剧理论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最高峰。他的戏剧理论一直是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与中国本土的李渔戏剧理论研究热形成鲜明对比是西方世界对于李渔及其戏剧理论的惨淡境况:许多西方的戏剧理论家在相关的着作中都没有提及过李渔,《闲情偶寄》至今也没有全译本。可见李渔戏剧理论虽有很大的价值,但却并没有引起西方世界的注意。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要加大对《闲情偶寄》的外译传播,扩大李渔戏剧理论的世界影响力。本文通过研究《闲情偶寄》的文本,深入分析其中的戏剧理论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闲情偶寄》外译的价值以及其外译推广策略。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李渔的生平简况及《闲情偶寄》的成书背景。在《闲情偶寄》的成书背景中,表明了李渔戏剧理论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第二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在分析《闲情偶寄》文本的基础上,详细探究了李渔的戏剧理论。二是李渔戏剧理论不仅在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就是在世界理论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向外译介传播古典文本也是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因此承载着李渔戏剧理论的着作《闲情偶寄》的外译传播势在必行。第叁章主要论述了《闲情偶寄》中戏剧理论的传播现状,并尝试性对李渔戏剧理论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进行了翻译,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翻译的一些策略第四章主要基于李渔《闲情偶寄》戏剧理论的外译传播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文本的外译传播策略。主要从翻译策略、政府支持、传播媒介这叁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政府支持为中国古典文学文本的外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提高文学文本的外译质量,传播媒介为古典文学的传播拓宽了渠道,这叁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外译传播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缺一不可。(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精科[2](2017)在《论李渔戏剧理论的“陌生化”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定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基础。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体系。李渔提出来的剧作立意追求新奇、戏剧情节强调虚构、戏剧语言突出机趣等观念,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思维特征。探讨李渔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思维,在全面把握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推动中西艺术观念的深入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盛志梅[3](2016)在《李渔戏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词曲部为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李渔的戏剧成就和理论可谓别树一帜。他充分尊重、利用小说戏曲的娱乐化俗功能,并用一种商业运作的眼光进行创作与传播。这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一次空前挑战。其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他已经成为一个文人的"异类"。在创作主体观念上,他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几个重要命题如本色论、情欲论、虚实论、"自然"、"趣味"等,都有卓越的见解。这些观点是对李贽、金圣叹、张竹坡以来的人情物理观的继承和发展。在创作本体论上,李渔主张创新,提出戏剧的"结构第一",强调提炼宾白。他提出填词作曲要"依样画葫芦"的创作理念,这是对明代"汤沈之争"论题的继承与发展。李渔首次提出小说与戏曲之间的异体同质关系。他标示小说乃"无声戏",打破了这两种俗文学文体之间由来已久的隔阂,这是俗文学创作的一大改革和创新。总之,李渔的戏剧理论对中国古典戏剧的创作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论的学术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叁辑)》期刊2016-12-01)

彭锋[4](2016)在《李渔的戏剧理论:一种温和的道德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认为,李渔的戏剧理论既不同于儒家的激进道德论或道家的激进自律论,也不同于小说的温和自律论,而是一种温和的道德论。除了出于实际考虑,李渔的温和道德论也基于其认识到戏剧与音乐、诗歌和小说之间存在本体上的不同。李渔认为戏剧综合了音乐、诗歌与小说。如果说可以用激进的自律论来评价音乐,用激进的道德论来评价诗歌和散文,用温和的自律论来评价小说,那么温和的道德论则最适用于评价戏剧。(本文来源于《文艺美学研究(2016春季卷)》期刊2016-03-18)

王晓辉[5](2015)在《论莱辛《汉堡剧评》和李渔《闲情偶寄》戏剧理论的共识——以音乐乐曲评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论述了《汉堡剧评》和《闲情偶寄》戏剧音乐乐曲理论的共识,莱辛和李渔辨明了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的异同,选择不同的路径来调和"言/激情/内容"与"歌/曲"的矛盾;都肯定了音乐增强戏剧表现力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张雪扬[6](2015)在《李渔戏剧理论对当代喜剧小品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体系完整,尤其是对喜剧艺术的认识尤为深刻。《闲情偶寄》表现了李渔戏剧艺术理论的审美内涵,其对戏剧结构、词采、宾白、科诨等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对当代喜剧小品的创作与表演具有一定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26期)

刘苑[7](2010)在《真,善,美——浅谈李渔戏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论述了明末清初伟大的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戏剧理论核心,并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他的戏剧研究对后世意义深远。(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0年19期)

何叁凤[8](2010)在《李渔和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比较——有关剧作者、演员和观众叁者观点的异同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和布莱希特是来自不同国家、身处不同年代的戏剧理论家。他们的戏剧理论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在李渔的理论论述和实践中早已有所体现。从观众、演员、剧作者叁方面来比较两者的戏剧理论,从中可以看到一些中西戏剧理论发展、交融的轨迹。(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0年33期)

付靖芸,徐惊奇[9](2010)在《浅析李渔戏剧理论的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在其着作《闲情偶寄》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相关的戏曲理论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从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语言和戏剧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上)》期刊2010年03期)

屈啸宇[10](2009)在《神引情节与便面窗——浅议李渔戏剧理论中的戏剧叙事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首先将传统戏剧中的作剧与作曲两分的戏剧理论家之一,戏剧叙事是李渔戏剧理论讨论的核心对象,而其中对"人情物理"原则的推崇又是其戏剧叙事理论的基础,但是在其戏剧作品中却普遍存在着超出这一原则的"神引"情节模式。本文将从李渔《闲情偶寄》中起创的"便面窗"所蕴含的空间理念出发,循索李渔对于戏剧叙事的深层理路,阐释李渔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中所蕴含的戏剧思想,另辟蹊径解读李渔所传达的传统戏剧"戏之为戏"的内在特质。(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09年08期)

李渔戏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奠定了西方现代戏剧的基础。李渔是中国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初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体系。李渔提出来的剧作立意追求新奇、戏剧情节强调虚构、戏剧语言突出机趣等观念,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思维特征。探讨李渔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思维,在全面把握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推动中西艺术观念的深入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渔戏剧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昭蓉.李渔《闲情偶寄》戏剧理论的英译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2018

[2].刘精科.论李渔戏剧理论的“陌生化”思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3].盛志梅.李渔戏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词曲部为核心[C].中国文论的学术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叁辑).2016

[4].彭锋.李渔的戏剧理论:一种温和的道德论[C].文艺美学研究(2016春季卷).2016

[5].王晓辉.论莱辛《汉堡剧评》和李渔《闲情偶寄》戏剧理论的共识——以音乐乐曲评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6].张雪扬.李渔戏剧理论对当代喜剧小品的启示[J].青年文学家.2015

[7].刘苑.真,善,美——浅谈李渔戏剧理论[J].青年文学家.2010

[8].何叁凤.李渔和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比较——有关剧作者、演员和观众叁者观点的异同点[J].考试周刊.2010

[9].付靖芸,徐惊奇.浅析李渔戏剧理论的当代意义[J].时代文学(上).2010

[10].屈啸宇.神引情节与便面窗——浅议李渔戏剧理论中的戏剧叙事观[J].理论界.2009

标签:;  ;  ;  ;  

李渔戏剧理论论文-李昭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