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学内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奥康纳,克尔凯郭尔,绝望,信仰
神学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曲芳莹[1](2019)在《暴力恩典中的神光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小说中蕴含着死亡、暴力、信仰等因素。她创作风格的怪诞,让她的作品一度饱受争议,但随着对作者及其创作的深入研究,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接受甚至赞誉。奥康纳的作品之所以久经不衰,来源于奥康纳对于时代、对于生活、对于人类生存的独特理解。这种理解与19世纪克尔凯郭尔代表的存在主义神学存在着高度的共通之处。克尔凯郭尔一生都在神学视角下探讨个人的存在问题,而奥康纳作品中充满神秘色彩的精神探索与之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通之处。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四章。绪论部分对奥康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阐发了奥康纳创作思想中蕴含的存在主义神学内涵,这一课题选取了目前奥康纳研究中比较少见的研究角度。此外绪论也界定和阐述了存在主义神学的概念、基本思想体系,以及本文使用的内涵。第一章通过论述奥康纳创作对“绝望”的生存处境所作的哲学思考以及文学表达,探究其与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的相通。第一节阐述奥康纳写作中体现的对“绝望”的生存处境的哲学认知,与克尔凯郭尔“在绝望中要是自身”的神学阐释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节仍从奥康纳文本出发,论述其创作对另一种“绝望”处境的刻画,分析其间蕴含的“在绝望中不要是自身”这一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的内涵。第叁节通过总结奥康纳作品中“绝望”的意义以及超越绝望的途径,阐明奥康纳与存在主义神学的契合之处。第二章通过探寻奥康纳对理性问题的哲学思考,分析其蕴含的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第一节通过对奥康纳的小说分析解读奥康纳眼中的理性生活,与克尔凯郭尔人生叁种层次之一的“理性阶段”的神学思想有极强的共鸣。第二节通过对奥康纳的小说的论述,挖掘奥康纳为理性主义者指明的出路,分析其中蕴含的信仰不是理性推理而是生存体验,在信仰之旅中,必须跨过理性的悬崖产生质的跳跃这一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第叁章探讨奥康纳作品中信仰与人存在本质的关系。第一节从奥康纳对死亡的看法以及自身被死亡笼罩的经历出发,探寻奥康纳笔下死亡的意义,分析其存在主义神学思想——死亡是人在生存中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正因此,死亡也是一种生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第二节中,通过对奥康纳笔下“自由选择”的论述,分析其中蕴含的宗教不是外在于人的信仰选择,而与人的存在无法分割,与其说是存在的人选择了宗教,不如说人因选择了宗教而完成人的存在这一存在主义神学思想。第四章是全文的总结。第一节通过探讨奥康纳作品对罪的感悟,与克尔凯郭尔的“罪责意识”相通。第二节,从人生而有罪的角度出发,总结奥康纳笔下人物获得救赎的手段——暴力。并通过探讨奥康纳与克尔凯郭尔相似的人生经历,验证二者对于救赎问题上的契合之处:不幸和苦难是人的罪,是对人的锤炼,也是得救的前提。第叁节中,奥康纳将当代人背弃信仰的生活状态常态化,着力表现普通人如何在现实的生活境遇里进行信仰的自由选择。在这一点上,奥康纳与克尔凯郭尔有着极强的共鸣:在生存的境遇中,只有同亚伯拉罕必须做出抉择一样,才能坚定对上帝的信仰,才能消除内心的痛苦,获得无限真实。结语部分指出用存在主义神学解读奥康纳并不是偶然,总结本论文的价值和意义,并展望奥康纳研究的前景。(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赵清文[2](2018)在《“中国特有的神学”——谢扶雅论儒家“仁”学的宗教性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学的宗教性一直是学术界中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谢扶雅认为,儒家思想核心的范畴"仁"的本质是"法天",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人本主义"的体现。同时,"仁"还以"遂生"作为"功果",以"协伦"为"方案"。他认为,"仁"是一个具有深深的宗教性意蕴的概念,与基督教思想中的"上帝""爱"等观点主张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或相通性。谢扶雅对儒家"仁"学的宗教性内涵的解读,既反映了他重视理性的宗教观,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独具特色的基督教"本色化"思想。(本文来源于《基督教学术》期刊2018年02期)
赵益[3](2017)在《“天文”与“人文”的交合——道教“天书—真文”观念的神学内涵及其文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崇尚文字经籍和注重仪式性书写的传统及其相关文字、文章、语言观念,是其"天书—真文"宗教神学思想的逻辑衍生。"天书—真文"实质上是一种宗教"启示"观念,并反映出道教"宇宙主义启示论"的性质,规定了相关文字、文章和语言观念的具体内涵。道教"天书—真文"神学强化了启示型、象征型和仪式型的"天文"传统。"天文"传统和人文式、教化式和道德伦理式的"人文"传统折衷交合,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7年11期)
任怡[4](2017)在《巴赫《戈尔德堡变奏曲》的神学内涵解读——以第25变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戈尔德堡变奏曲》是巴赫创作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18世纪最宏大的单首键盘乐作品,有着纯熟的作曲技巧、严密的逻辑结构、丰富而神秘的象征内涵,以及强烈而动人的情感诉求。自巴赫音乐复兴以来,吸引着大批演奏家及研究者的目光。作者通过对乐谱的深入研读,对作品的神学内涵进行了逻辑伦理的探究,从第25变奏的音乐本体入手,就戏剧结构点、音乐形象、数字象征、十字架音乐等方面展开分析,尝试对《戈尔德堡变奏曲》中的神学内涵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7年Z1期)
冯传涛[5](2014)在《加尔文神学语境下“认识”的双重内涵——《基督教要义》中文版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教要义》(后简称《要义》)[1]展现了"敬虔"与"认识神"之间的张力,通过对这一张力的分析,结合加尔文对人的生存处境的二分,我们揭示出加尔文语境下的"认识"所包含的双重内涵:"对神存在的意识"和"对神存在的认识"。只有在人灵魂的这两种机能上我们才能产生对神的真正认识。这也是我们解读加尔文《要义》的基本理路。据此,我们也考察了《要义》中文版对汉语学界加尔文研究的贡献以及译文的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八辑)》期刊2014-04-01)
张永祥[6](2011)在《西周德观念的宗教神学渊源及其内涵之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殷商王朝的社会潜意识里,神是站在殷人一边的。周公别出心裁地以德来解释殷周鼎革的正当性。周公的逻辑思路首先把上帝塑造成正义的化身,惟德是依,德在周家,故周革殷命;其次引入天的概念,移花接木,最终成功地将殷人的上帝置换成周人的天帝。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周人文化核心的德观念自身也经历了从天德到人德的演变过程,德观念最终从宗教神学的阴影中走出来,表征着"人道主义之黎明"伟大时刻的到来,并内在地决定了中华文明以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1年05期)
郭晓霞[7](2010)在《从女性主义神学观照冰心笔下的母亲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亲身份和母亲形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激进主义女性主义认为母亲身份是父权制文化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一种角色,由此拒绝母亲身份,也因此否定冰心的母爱文学。女性主义神学则从另一向度发掘母亲在父权制话语下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从而肯定母亲身份。从女性主义神学的角度探讨冰心笔下的母亲内涵,冰心的母亲观与女性主义神学对母亲身份的探索殊途同归。(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黄燕[8](2008)在《神学内涵与音响形式趣味的二元对立与兼容——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弥撒音乐发展历程浅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音乐从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弥撒仪式中的素歌逐步发展为多声部音乐形态并形成弥撒套曲。弥撒套曲又经历了前导动机弥撒曲、定旋律弥撒曲、仿作弥撒曲以至释义弥撒曲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弥撒曲从纯粹的仪式音乐演变为兼有仪式功能和审美功能的艺术音乐体的过程,不仅是弥撒曲自身的蜕变,也是同期西方音乐中神学内涵与音响形式趣味的二元对立与兼容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翟志宏[9](2007)在《阿奎那存在论证明的理性立场与神学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阿奎那虽然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建构基督教信仰对象的存在论证明,但是这个问题本身的性质及其包含的内在逻辑,却使“神学的跳跃”成为这种证明不可缺少的论证要素。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向有神论形而上学的扩展,也使单纯的理性论证成为不可企及的奢望。存在论证明的哲学未完成性,不仅是阿奎那的问题,也是整个有神论信念的问题,是这种信念如何应对哲学合理性挑战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杨峻峰[10](2005)在《巴赫《b小调弥撒曲》之神学内涵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在莱比锡时期的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作品。文章从系统神学的原罪论、救赎论和末世论等方面对该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作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神学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儒学的宗教性一直是学术界中一个颇有争论的问题。谢扶雅认为,儒家思想核心的范畴"仁"的本质是"法天",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人本主义"的体现。同时,"仁"还以"遂生"作为"功果",以"协伦"为"方案"。他认为,"仁"是一个具有深深的宗教性意蕴的概念,与基督教思想中的"上帝""爱"等观点主张有着很大的一致性或相通性。谢扶雅对儒家"仁"学的宗教性内涵的解读,既反映了他重视理性的宗教观,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的独具特色的基督教"本色化"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学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1].曲芳莹.暴力恩典中的神光再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赵清文.“中国特有的神学”——谢扶雅论儒家“仁”学的宗教性内涵[J].基督教学术.2018
[3].赵益.“天文”与“人文”的交合——道教“天书—真文”观念的神学内涵及其文学意义[J].学术交流.2017
[4].任怡.巴赫《戈尔德堡变奏曲》的神学内涵解读——以第25变奏为例[J].艺术教育.2017
[5].冯传涛.加尔文神学语境下“认识”的双重内涵——《基督教要义》中文版简评[C].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八辑).2014
[6].张永祥.西周德观念的宗教神学渊源及其内涵之演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
[7].郭晓霞.从女性主义神学观照冰心笔下的母亲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10
[8].黄燕.神学内涵与音响形式趣味的二元对立与兼容——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弥撒音乐发展历程浅探[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
[9].翟志宏.阿奎那存在论证明的理性立场与神学内涵[J].人文杂志.2007
[10].杨峻峰.巴赫《b小调弥撒曲》之神学内涵初探[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