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读者论文-文革

叙事读者论文-文革

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读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本世界,圣经叙事,基督徒,后自由主义

叙事读者论文文献综述

文革[1](2019)在《“文本世界”与“读者世界”的意义连接~1——谈谈后自由主义神学释经的叙事进路及其对中国基督徒的启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传统方式得以传递;一种是正式的文字记载和经典注释,另一种是民间口传。这两种方式往往都会涉及到一种叙事方法,俗称讲故事,这一方法在口传方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运用这一方法时,现场生动的语言描述和情景呈现往往使听者着迷并被吸引进叙事的情节中,使他们内心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能够对与自己产生意义关联的文本和剧情印象深刻并长久记忆。(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12期)

郝会肖,任佳佳[2](2019)在《读者接受视域下傣族叙事诗《召树屯》英译与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是云南少数民族典籍的优秀代表,承载了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精神。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典籍在对外传播中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从读者接受视角出发,重视翻译和作品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肯定读者在译作接受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跨越文化距离,讲好民族故事,探寻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策略与对外传播的有效范式。(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笑蕊[3](2019)在《作者控制与读者判断:《赎罪》中的叙事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因其独特的叙述方式而引起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小说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虽然犯下了可恶的罪行,却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反感,叙述技巧的选择起到了关键作用。《赎罪》中作者选择叙述声音,调控叙事节奏,变换文本层面叙述者、人物和读者的关系,从而调控叙述距离,并且通过信息选择或压制,来实现作者预期的修辞效果,最终达到控制读者判断,从而实现文本外层面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最终作者与读者达成共识,即真相依赖于叙述,身份的认定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内在的、固有的或一成不变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依赖于叙述:人们通过叙述阐释自身,在叙述中创造出一个外化的自我,同时,人们通过旁人的叙述来认识自我。(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婧竹[4](2019)在《人物·读者:《午夜之子》的修辞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午夜之子》通过主人公一家叁代的家族史,折射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在独立前、独立时和独立后的历史境遇。本文主要以美国学者詹姆斯·费伦的修辞叙事理论为依托,探讨拉什迪在《午夜之子》中如何运用修辞叙事的手段,展现出自己的修辞伦理。论文以叙事叁角中的作者、读者和文本为基础,分析了拉什迪运用修辞叙事的手段在作品《午夜之子》中对于人物、情节和读者反应的建构。从人物的叁个维度为出发点和基础,相继探讨了进程的具体展开,不同读者的真实反应。根据文本的和读者的分析,剖析了作者的修辞叙事伦理,即政治伦理,并试图总结拉什迪概念中政治伦理原则。通过分析,本文对拉什迪《午夜之子》的解读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角,即修辞叙事视角。文章有助于不同读者重新认识《午夜之子》中的人物、进程及读者反应。论文通过对于拉什迪修辞伦理的分析,得出了拉什迪政治伦理的四点原则,揭示了拉什迪对读者的期待。(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魏聪[5](2019)在《安妮·恩莱特小说的叙事和读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恩莱特是爱尔兰当代最为着名和最具创新性的作家之一,她的叁部小说:《聚会》(2007)、《被遗忘的华尔兹》(201 1)和《绿色之路》(2015)都以叙事时间的断裂和不对称为特征。本文以彼得·布鲁克斯、菲利普·戴维斯和雅克·德里达的作品为理论依据,探索了叁部小说中叙事和读者阅读经历之间的联系,以及动态叙事对读者意义建构深度的影响。布鲁克斯对故事情节动态变化和追求终结的叙事欲望的关注,摆脱了结构主义批评家静态的研究方法,为本文叙事与读者关系桥梁的搭建提供了可行性。而戴维斯指出文学对读者意义建构的影响,间接回答了叙事方式如何影响读者的意义构建。德里达的幽灵以及其对现在的神秘影响,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过去的经历和时间的断裂,而且扩展了戴维斯“共鸣”的定义。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理论框架和对叁本小说已有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探析《聚会》中叙述者面对回忆以及自我生活的麻痹时,处于“无限瞬间”里的停滞状态,分析了小说中其他形式的时间断裂,以及时间的无序性如何促使读者探究更深层次的意义。第叁部分分析《被遗忘的华尔兹》,重点探究叙事如何为读者建立共鸣空间,并且预见意义构建可能的叁个层面:对确定性和真实的质疑,对女性美学叙事的欣赏,以及对幽灵的领悟。第四部分探析《绿色之路》,呈现了叙述时间断裂或颠倒可能产生的意义建构,使“共鸣”得到新的例证。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并进一步阐释了叙述如何引发读者对记忆、身份以及小说本身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7)

樊小雪[6](2019)在《《朗读者》的叙事视角的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朗读者》中,作者采用回忆性叙述模式,通过运用两种不同的人物视角——全知视角和限制性视角的不断转换,成功地表现了德国战后第二代人反思历史问题时徘徊于理智与情感之间的矛盾,本文旨在分析作品中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及其原因。(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9年12期)

李冉,季明举[7](2019)在《通俗与经典——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的莫泊桑小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品简单易读和清晰明了的特点使莫泊桑成为耳熟能详的作家却也妨碍了对其作品的研究,莫泊桑被列入通俗作家的行列。然而,在娱悦民众的同时,莫泊桑的作品其实也兼顾了文学研究者阐发的多种可能性。在莫泊桑的作品中,语言、描写和情节的简单清晰契合了文本深藏的深奥和歧义,读者只有在阅读过程中经过思考、分析、推理和想象等意识活动才能寻找到莫泊桑作品的意义建构过程及其美学价值。立足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从莫泊桑作品的"简单"和"清晰"出发,分析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巧妙互动,透视作者如何引导读者一点点陷入晦涩难懂的陷阱之中,以期理解莫泊桑为何介于通俗和经典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方颖[8](2018)在《“花园路径”叙事效应的读者反应——以阿瑟·米勒的剧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二语学习者阅读戏剧文本时对"花园路径"叙事策略的反应及其认知加工特点。两组受试共56名受试参加了一项阅读实验。采用E-prime 2.0收集数据,记录反应时和准确率,使用Adobe Audition CC记录其选择的理据,使用SPSS 25.0分析受试两组在两个阅读场景测试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结果:(1)该叙事策略在高、低英语水平组受试者身上可产生相似的误导效应,原因在于读者过分依赖其先存的相关认知图式,未能有效识别偏离常规的文本结构所隐含的信息。(2)低水平者被误导的人数较多。高水平者从"花园路径"迷途折返的比例高于低水平者。他们阅读耗时较低水平者长是因为遇到疑惑时能仔细对信息进行再加工,修正先前的认知。(3)有叁位高水平者未受该叙事策略误导,原因在于他们对剧本对话和舞台指令的仔细研读,并能在戏剧场景切换中,发现矛盾,去伪存真,即时更新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在现代主义戏剧教学中,应强化学生文本细读的意识,使其学会从遣词、造句等文体特征去把握文本潜在的连贯,构建其识别诸如"花园路径"等叙事策略的认知机制,更好领悟戏剧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刘莉[9](2018)在《隐匿的受述者与介入的读者——加缪《堕落》的叙事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缪的小说《堕落》全篇由以独白形式呈现的对话构成,具有独特的叙事风格,它让读者直接参与和叙述者的互动,把读者推到台前,成为叙述者忏悔和审判的直接对象。(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8年41期)

刘静,吕雅霜[10](2018)在《主体间性视阈下《朗读者》的空间叙事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联合播出的《朗读者》是一档以朗读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刚刚播完一季,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经济效益,不但在2017年举行的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礼上斩获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唯一大奖,还在戛纳电视节期间收到法国电视制作公司意欲购买节目模式的邮件。节目在网络平台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豆瓣网评分最高达到了9.5分;视频全网播放9.7亿次;音频版在喜马拉(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8年08期)

叙事读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是云南少数民族典籍的优秀代表,承载了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精神。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典籍在对外传播中边缘化的现状,提出从读者接受视角出发,重视翻译和作品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肯定读者在译作接受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跨越文化距离,讲好民族故事,探寻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策略与对外传播的有效范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读者论文参考文献

[1].文革.“文本世界”与“读者世界”的意义连接~1——谈谈后自由主义神学释经的叙事进路及其对中国基督徒的启发[J].天风.2019

[2].郝会肖,任佳佳.读者接受视域下傣族叙事诗《召树屯》英译与传播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

[3].李笑蕊.作者控制与读者判断:《赎罪》中的叙事交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婧竹.人物·读者:《午夜之子》的修辞叙事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5].魏聪.安妮·恩莱特小说的叙事和读者[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6].樊小雪.《朗读者》的叙事视角的探微[J].课外语文.2019

[7].李冉,季明举.通俗与经典——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的莫泊桑小说叙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方颖.“花园路径”叙事效应的读者反应——以阿瑟·米勒的剧本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8

[9].刘莉.隐匿的受述者与介入的读者——加缪《堕落》的叙事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

[10].刘静,吕雅霜.主体间性视阈下《朗读者》的空间叙事策略分析[J].当代电视.2018

标签:;  ;  ;  ;  

叙事读者论文-文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