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教育性现象论文-黄爱萍

非教育性现象论文-黄爱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教育性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校本校规,教育性,反教育性

非教育性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黄爱萍[1](2014)在《初中校本校规中的反教育性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众多初中都订有自己的“校本校规”,但其中多存在反教育性现象,有碍学生发展。本文结合一定的教育理论,对初中校本校规中出现的反教育性现象进行分析,试图为合理合情校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然标准。为了了解目前初中校本校规情况,包括校本校规的制定、实施和修订,以及学生对校本校规的理解度和认同感等,选取Y初中和S初中的部分教师就校本校规的制定、实施和修订等情况进行访谈;在两所初中各选取部分学生发放问卷,就学生对其所在学校的校本校规的认识度、遵守和违反情况获得了解。通过教师访谈得知,校本校规只是在行政会议上,由几位行政领导拍板决定,教师和学生从未参与过或提供意见。从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51%的学生认为学校制定的校本校规严格,29%的学生认为十分严格,仅有18%的学生认为校规的严格程度一般,2%的学生认为校规对学生的管理宽松;83%的学生至少违反过一条校本校规中的规定,仅有17%的学生从未违反过校本校规中的相关规定。学校对违反校规行为的处理,2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做法不合理,仅28%的学生认可学校的做法,认为合理或很合理;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在对待学校不合理的处理时,都选择了漠然接受或是认同学校的做法。仅有9%的学生和14%的家长会到学校找老师和领导提意见和建议;学生在学习行为、日常规范和仪容仪表叁方面违反频率较高,其中多出现反教育性现象。校本校规中出现的反教育性现象的特征主要有:第一、与教育目的相左。第二、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第叁、具有一定相对性。校本校规的制定,首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尊重规律。第二,符合法律。第叁,理性平等。第四,协同管理。优秀校本校规的建设,还须从以下叁方面进行考虑:1.正确认识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校本校规。2、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校本校规必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3.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校规的制定,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经验的自主构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10)

安雪峰[2](2009)在《中小学非教育性现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小学存在的非教育现象,是指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违反教育规律,缺乏思想性或思想性不强的现象。它的存在,影响了学校、教师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更是大大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率,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太多的非教育性现象,它们多以教育活动的表象出现,却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着不良的影响。非教育现象在本质上具有反教育性,在形式上具有隐蔽性,影响上具有深刻性、长久性,内容上具有混杂性,结果上具有破坏性等特征。中小学非教育性现象的探究,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新时期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目标达成的需要。当前中小学存在的比较典型的非教育性现象有:教学中的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非教育性现象;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非诚实行为;对学生不恰当的惩罚行为;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教育者由于教育方向的迷失而产生的非教育性现象;学校中日渐抬头的迷信现象。这些非教育性现象融入学校主流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损害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意义。它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它造成了学生思想的混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的教育成果,甚至使教育的结果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偏差;教师自身能力的欠缺;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社会教育评价体制的偏差,是其产生的原因。学校要善于建立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杜绝非教育现象的发生;第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者的思想素质;第二,要规范教育行为,努力提升教育者管理水平;第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第四,改变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五,依法治教,建立完善的非教育行为的批评监督制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1)

张成林,杨翠[3](2008)在《“教育性失业”现象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教育性失业"现象并有加重趋势,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性失业"现象的出现是由社会众多因素造成的,其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只有正确分析和把握"教育性失业"这一现象,才能更好地使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郭声健,殷瑛[4](2007)在《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对目前音乐教育中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现象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这样一些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的现象:观念上,以为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就必须舍弃其教育性;实践中,音乐教育追求世俗功利性,校园歌曲严重匮乏,部分音乐教师言行举止不良等等。这些现象违背了音乐与音乐教育自身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音乐教育教育性的实现,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唐荣德[5](2003)在《学校非教育性现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改革应当消除学校非教育现象。矛盾性教育行为、迷信行为、非诚实行为、学校权力滥用行为、教师权力失衡行为和教育迷误行为等当前常见的学校非教育性现象。它们具有目的的混杂性、内容的多样性、方法的隐蔽性和结果的破坏性等特点。它们会迷惑学生思想,促成言行混乱;误导学习生活,妨碍智力发展;损害身体健康,影响机体发育;造成心灵创伤,破坏心理健全。陈旧文化观的遮蔽、新旧体制间的疏漏、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能力的欠缺等是其原因。学校建立教育者研究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教育总结制度,使教育者成为研究者、鉴别者和反思者;建立社会参与制度,学校自觉成为被督促者等措施,对于减少或消除非教育性现象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03年15期)

邓兴珍[6](2003)在《对当前教育活动中“非教育现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当前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全社会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方面具有巨大作用达成了共识;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的教育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更多地指负面层面问题。例如近年来大众传媒曝光的多起教师虐待学生,让学生在脸上用铅(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03年07期)

王淑美[7](1996)在《中小学教学中非教育性现象的规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学教学中非教育性现象的规定性王淑美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不容否定的。中小学教学中的非教育性现象,是中小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不能不看到的。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理论,与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非教育性现象存在的事实,迫使我们作更深层次的...(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6年03期)

丁品物,秦德林[8](1993)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非教育性现象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非教育性现象,是不能不看到的客观事实。根据我们对教学教育性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考察和分析,我们把中小学教学中的非教育性现象初步界定为: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违反教学教育性的规律,割裂教书与育人内在联系,教学中缺乏思想性或思想性不强的现象。 一 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的非教育性现象 对于中小学教学中的非教育性现象,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1.从教学活动的组织来看,尚未形成教学活动优化的德育条件。(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期刊1993年01期)

非教育性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中小学存在的非教育现象,是指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违反教育规律,缺乏思想性或思想性不强的现象。它的存在,影响了学校、教师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更是大大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率,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太多的非教育性现象,它们多以教育活动的表象出现,却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着不良的影响。非教育现象在本质上具有反教育性,在形式上具有隐蔽性,影响上具有深刻性、长久性,内容上具有混杂性,结果上具有破坏性等特征。中小学非教育性现象的探究,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新时期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目标达成的需要。当前中小学存在的比较典型的非教育性现象有:教学中的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非教育性现象;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非诚实行为;对学生不恰当的惩罚行为;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教育者由于教育方向的迷失而产生的非教育性现象;学校中日渐抬头的迷信现象。这些非教育性现象融入学校主流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损害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意义。它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它造成了学生思想的混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的教育成果,甚至使教育的结果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偏差;教师自身能力的欠缺;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社会教育评价体制的偏差,是其产生的原因。学校要善于建立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杜绝非教育现象的发生;第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者的思想素质;第二,要规范教育行为,努力提升教育者管理水平;第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第四,改变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五,依法治教,建立完善的非教育行为的批评监督制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教育性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黄爱萍.初中校本校规中的反教育性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安雪峰.中小学非教育性现象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张成林,杨翠.“教育性失业”现象新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郭声健,殷瑛.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对目前音乐教育中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现象的批判[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

[5].唐荣德.学校非教育性现象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3

[6].邓兴珍.对当前教育活动中“非教育现象”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3

[7].王淑美.中小学教学中非教育性现象的规定性[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8].丁品物,秦德林.中小学教学中的非教育性现象及其原因[J].教育科学研究.1993

标签:;  ;  ;  

非教育性现象论文-黄爱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