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杭州湾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边界层风场,低空急流,海陆风环流,污染物传输
环杭州湾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施文昱[1](2019)在《杭州湾地区大气边界层风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活动与大气边界层中进行的物理化学过程密切相关,大气边界层风场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扩散。研究大气边界层风场特征对合理指导生活生产活动的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杭州湾的大气边界层风场,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探空资料等分析了近地层风廓线风切变系数、低空急流等边界层风场的基本特征,并统计了该地区的海陆风特征。最后选取了一个该地区较为典型的大气边界层风场个例,利用WRF-Chem数值模拟分析了海陆风过程中污染物的传输特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宁波站、宝山站和嵊泗站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通过统计风玫瑰图可以发现宁波站全年以北西北风和南东南风为主,夏季受到太平洋高压的影响,1/3以上为东南风,冬季则在蒙古高压的控制下盛行西北风。宝山站全年以东东北风为主,嵊泗站则全年以南风和北西北风为主,西风尤其的少。以嵊泗站作为背景风的代表站进行对比,发现宝山站和宁波站的东西风分量都明显增加,其中宁波站以偏西风的增长为主。(2)利用宁波站和上海站的风廓线雷达资料统计了该地区边界层风廓线的特征,秋季边界层内平均风速最小,平均风速为5.91m/s。春季风速昼夜变化不明显,在高层出现较强的风切变。利用观测资料遵循幂指数风廓线形式拟合了风切变系数(幂指数),结果表明夜间的风切变系数一般都比白天大,上海站的风切变系数明显大于宁波站。(3)利用宁波站和上海站的风廓线雷达资料统计了边界层低空急流的特征。总体上夜晚边界层低空急流出现频率高于白天。杭州湾地区秋冬季夜晚边界层低空急流的发生频率和白天接近甚至更低。通过对低空急流出现时的风向分析,发现秋冬季白天边界层低空急流频率高位主要潜在原因是天气系统的影响,此外海陆风环流导致的边界层中上部西风及偏西风的增加也是原因之一。受到海风回流分支的影响,当背景风为偏西风时,边界层低空急流频繁发生在1000m高度上。(4)利用地表温度资料和海温资料拟合了海陆风发展趋势与海陆温差之间的关系,杭州湾地区海陆风发展趋势(海陆风扰动强度)和海陆温差呈正比关系,海陆温差越大,海陆风扰动强度越强,拟合方程的确定性系数R2=0.5611。海陆温差每增加5℃,海陆风发展趋势就增强0.16m/s/hr。2014到2016年间,当风向为偏西风时,日间低空急流日共319日,其中32天是海陆风天,日间低空急流日中海陆风天比例为10.03%。占比最高的是秋天,33个低空急流日中有6天是海陆风天,比例是18.18%。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秋季日间边界层低空急流的发生率。(5)利用WRF-Chem模拟了一次该地区低空急流与海陆风共同作用的边界层风场个例中的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该过程中海风大约在10点启动,主要污染物受到海风的清除作用浓度下降。受到地面气压扰动影响,污染物会发生区域内的输送,局地流场辐合导致夜间污染物浓度出现高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祝锦霞,黄鑫,方妍,鲍海君[2](2019)在《环境正义诱导高补偿下征收拆迁冲突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及政策分析——以环杭州湾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征收拆迁冲突案件的空间数据库,选择经济、政策、环境和文化方面的19个影响因子,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环杭州湾地区征收拆迁冲突的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征收拆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到,环杭州湾地区征收拆迁冲突案件的Moran’s I指数为0.44、Z值为8.126,拆迁冲突点表现出空间上的集聚性,冲突点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征收拆迁点距离绿地公园的距离和年GDP变化率是环杭州湾地区征收拆迁冲突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同一影响因子的不同空间位置对拆迁冲突表现出较大差异,征收拆迁冲突点距离绿地公园的距离对征收拆迁冲突呈负向影响,年GDP增长率对征收拆迁冲突呈正向影响。政府部门需要从"紧凑城市"发展视角,优化配置征收拆迁区域。并且从拆迁户的需求出发,兼顾环境正义性,公正合理的优化配置公共绿地资源制定合理有效的拆迁生态补偿政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1期)
郭梦雨[3](2018)在《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杭州湾地区,即杭州湾、钱塘江的南北两岸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环太湖、曹娥江以东、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叁个小的地理片区。这一地区共发现10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或类型,分别是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马家浜文化、骆驼墩文化、河姆渡文化、楼家桥类型、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本文第一章简要说明论文的整体结构、年代体系及研究的方法、目的。第二至四章分别对环太湖、曹娥江以东、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叁个区域的10支考古学文化或类型进行全面的编年研究。第五章对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文化系统进行梳理。通过对环太湖、曹娥江以东、浦阳江流域及钱塘江上游叁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的横向对比,将他们统一为九个大的时间段,并可与北方地区查海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龙山时代之后和二里头文化之前”阶段、二里头文化时期对应起来。再结合九个阶段中出土典型陶器的种类和形制变化,最终将他们整合为叁个时期:前陶釜时期、陶釜时期和陶鼎时期。另外,通过考古学文化遗存亲缘关系的比较,划分出了两个大的文化系统,即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系统和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系统。第六章中通过分析查海时代、仰韶时代早期、仰韶时代中期、仰韶时代晚期至龙山时代早期、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早期环杭州湾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进格局,可以总结出:自仰韶早期的马家浜文化晚期开始,太湖文化区初步形成并逐渐主导环杭州湾地区的文化面貌,这一形势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鼎盛,同时,也扩展到了江淮地区、宁镇东缘地区等,并最终在钱山漾——广富林文化阶段稳定在太湖、浦阳江及钱塘江上游、曹娥江以东叁个区域构成的环杭州湾地区。第七章是通过环杭州湾地区诸考古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比较,确立以本地区文化为核心的年代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丁小行[4](2018)在《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过巨大贡献。近年来,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化质量。环杭州湾地区地处长江叁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产业基础好,城市化水平高,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环杭州湾地区可作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试验地和排头兵,因此研究环杭州湾地区的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化内涵和城市化质量内涵出发,结合环杭州湾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现状,提出了环杭州湾地区的城市化质量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六个准则层和叁十六个指标,基本涉及了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比较全面和综合,运用主观法和客观法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数学方法,以环杭州湾地区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湖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自然生态环境、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城乡与地区发展差异等角度对环杭州湾城市化质量进行研究,得到了环杭州湾地区各城市历年的城市化综合评价得分和分系统得分,分析各城市历年的城市化发展演化,进行城市之间的对比分析,掌握了各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最后结合城市发展相关理论和评价结果及分析,提出环杭州湾地区未来的城市化质量提升策略。(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岑家伟[5](2018)在《环杭州湾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最密切的地表空间,是人类主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及人类社会的进步。环杭州湾地区作为长叁角城市群的一部分且位于长叁角城市群的中部沿海地区,经济繁荣、城市建设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城市问题的产生,譬如人口压力、就业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在此背景下,加强对环杭州湾地区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科学的分析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影响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空间变化,实现环杭州湾地区的人口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人文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可持续。本文基于环杭州湾地区及周边25个气象站的1999-2016年的气象统计数据值、GDEMV2 30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数据产品、两期(2000年、2010年)环杭州湾地区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产品Globeland30和两期(2005年、2015年)环杭州湾地区的Landsat TM/OLI卫星影像、分辨率为500米的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环杭州湾地区逐月NDVI合成产品数据集和四个年份的人文社会统计数据资料,首先以250m×250m的栅格大小作为评价单元,借助RS和GIS技术,对选取的地形、水文、气候、土地覆被的四个自然指标进行模型计算、得到环杭州湾地区四个年份的地形起伏度、水文指数、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地被指数数据图层,并对得到的自然指标的数据图层进行相应的适宜性分析,最后在通过ArcGIS分区统计工具计算出各区的指标平均值;然后从经济、居住、服务、生态及文化环境等5个方面统计整理环杭州湾地区四个年份的人文社会数据指标;再运用Matlab软件通过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建立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HEI),从地级市和区县单元两个层次对环杭州湾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并根据此评价结果结合环杭州湾地区特征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尺度上,环杭州湾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差异较大。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区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经济环境、服务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杭州市区、柯桥区、淳安县等地;一般适宜区和中度适宜区所占的比例高,在四个年份内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区域,主要有松江区、吴兴区、海宁市、慈溪市等地;临界适宜区所占的比例较小,在2000年和2005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山区地带,这些地区地形起伏大,气候舒适期短,经济环境、服务环境和文化环境较差,2005年和2010年转移到上虞区、诸暨市、海宁市、南浔区等研究区的中部区域,2015年研究区没有分布。(2)时间尺度上,环杭州湾地区叁个时期人居环境适宜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环杭州湾地区人居环境在改善、适宜质量在提高。临界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的地区面积从2000年到2015年间的叁个时期内逐步减少,且2015年临界适宜区的地区面积降为0;中度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的地区面积在叁个时期内逐步增加,且高度适宜区的地区面积增速大于中度适宜区。(3)地级市层次上,上海市、杭州市和宁波市的人居环境指数值在四个年份内普遍较高,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和舟山市的人居环境指数值在四个年份内普遍较低,且宁波市在2015年的人居环境指数值高达0.7966,舟山市在2000年的人居环境指数值为0.3715。嘉兴市、宁波市和舟山市的人居环境适宜指数值在四个年份内是逐步提高的;上海市在2000年到2010年这两个时期内人居环境适宜指数缓慢增加,2015年后出现下降,下降率为0.5%;杭州市在2000年到2005年间人居环境指数值减小,在2005年到2015年这两个时期内指数值增加,且2005年到2010年指数值增加率最多,为30%;湖州市和绍兴市在叁个时期内的指数值表现为减小、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趋势。(4)区县单元层次上,62个区县人居环境适宜指数值在四个年份内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居环境适宜质量良好,均适合人类居住。较2000年,2015年人居环境中高度适宜区的区县城市个数和比重由10个、16.13%增加到21个、33.87%,增速最快;中度适宜区的区县城市个数和比重由18个、29.03%增加到28个、45.16%;一般适宜区的区县城市个数和比重由22个、35.48%减少到13个、20.97%,大部分区县城市上升为中度适宜区;临界适宜区的区县个数和比重由12个、19.35%减少到0个、0%,减速最快。(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王晟升[6](2016)在《杭州湾地区典型城市大气中多环芳烃和PM_(2.5)的污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大气灰霾污染严重,探明城市大气中PM_(2.5)及其前体物的污染特征,对于控制灰霾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具有"叁致"效应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颗粒态PAHs可直接存在于PM_(2.5)等颗粒物上,气态PAHs可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转化形成气溶胶而对PM-2.5产生贡献。本文以杭州市下沙地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季节和灰霾程度下大气中PAHs的浓度水平、气固相分配、健康风险和来源解析,探讨了气团传输对当地PAHs污染的影响;以慈溪市为代表,研究了不同灰霾程度下大气中PM_(2.5)上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成分的浓度水平,探讨了它们的可能来源。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杭州市下沙地区空气中PAHs的污染特征(1)气态PAHs和细颗粒态PAHs(PM_(2.5)上负载的PAHs)浓度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气态PAHs呈现暖季高冷季低的特征,细颗粒态PAHs则相反。不同灰霾程度下,气态PAHs浓度无显着差异。灰霾日细颗粒态PAHs浓度(轻度灰霾:1.63-21.7 ng/m~3;重度灰霾:1.29-19.4 ng/m~3)显着高于非灰霾日(0.778-10.6 ng/m~3),但轻度和重度灰霾日细颗粒态PAHs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2)暖季灰霾与非灰霾日PAHs的气固相分配状况无明显变化;冷季灰霾日PAHs向气态迁移的趋势较非灰霾日强。随着灰霾污染加重,PAHs向气态迁移的趋势增强,PAHs气固相分配机制从以吸收作用为主向吸附和吸收作用共存转变。(3)PAHs健康风险分析表明,所有样品的癌症风险均超过了可接受水平,其中42%的气态PAHs样品和49%的细颗粒态PAHs样品呈现出了严重的癌症风险。此外,灰霾日PAHs的癌症风险显着高于非灰霾日,表明灰霾污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4)利用正定因子矩阵模型和条件概率函数对细颗粒态PAHs进行了源解析。机动车尾气是最主要的细颗粒态PAHs来源(45%),随后分别为重油燃烧(23%)、煤和天然气燃烧(22%)以及生物质燃烧(10%)。机动车尾气是导致灰霾日细颗粒态PAHs浓度增长的重要来源,重油燃烧对细颗粒态PAHs污染具有重要贡献。(5)气团轨迹分析表明,远距离和短距离气团传输对细颗粒态PAHs污染具有影响。冷季的气团传输来自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内陆,这些气团传输可能会使采样点空气中细颗粒态PAHs浓度增加。2.慈溪市空气中PM_(2.5)的污染特征(1)慈溪市PM_(2.5)日均浓度为117μg/m~3,显着高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GB 3095-2012;75μg/m~3)。市区和乡镇的PM_(2.5)污染比背景点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市区和乡镇有较多大气污染源,而背景点的污染源相对较少。(2)灰霾日PM_(2.5)上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成分的浓度均明显提高,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07-3.36、6.03-14.39和1.83-1.97倍。(3)Cu、Sn、Zn、Pb和Se元素具有很高的富集因子(100-10000),表明发电厂和金属冶炼厂等工业废气排放是慈溪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NO_3~-/SO_4~(2-)比值法分析显示,慈溪市灰霾期间固定源(工业排放)的贡献比重增加。(4)灰霾日二次污染物(SO_4~(2-)、NO_3~-、NH_4~+和二次有机物)浓度占PM_(2.5)上化学组分总浓度的48.7%,显着高于非灰霾日的16.5%,说明二次气溶胶对灰霾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6-12-01)
高彦斌,王同宇[7](2016)在《杭州湾地区钱塘江深切河谷软土工程地质分层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杭州湾地区位于浙北平原区,是钱塘江深切河谷区,全新世沉积物的埋深和厚度具有特殊性。工程界将这个地区浅部的淤泥质粉质黏土划分为全新世富阳海侵的③_2层,较深的淤泥质黏土划分为晚更新世晚期杭州海侵的④_2层。对比研究发现,这种分层方法与该地区软土的沉积年代和沉积序列研究成果相矛盾。通过地层~(14)C年龄测定确定软土层的沉积年代,结合一些地质学者提出的钱塘江深切河谷的沉积序列,认为深部软土形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富阳海侵时期,应属于全新世的③_2层。规范中应考虑这个地区的特殊性,将全新世的两个软土层分别划分为③_2和③_3层。(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3)
郭璞璞[8](2016)在《基于遥感的环杭州湾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生态服务间接价值的综合表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瓶颈,也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生态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监测提供客观、快速、动态信息,而且能反映其时空分布特征,因而成为当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运用了生态经济学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在界定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内涵、价值构成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确定了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将生态学模型与遥感信息模型相结合,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测量评估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影像、土壤、气象及MODIS生态环境数据,对环杭州湾地区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个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杭州湾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研究结论如下:(1)生态资产的时间变化表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个年份的环杭州湾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781.86亿元、811.085亿元824.40亿元和810.37亿元,各年份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分别为586.98万元/平方公里、608.92万元/平方公里、618.92万元/平方公里和608.38万元/平方公里,由此可见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大小排序为2010年>2005年>2015年>2000年。(2)生态资产的空间分布表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环杭州湾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布均为南岸高于北岸。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南岸林区,中高值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中值区主要用地类型为草地,低值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城建用地和裸地。环杭州湾地区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差异明显。(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表明:从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面,2000-2015年间研究区价值量最大的两项服务功能分别为土壤保持功能和涵养水源功能,两者价值和占总价值的比例超过60%,而营养循环价值所占比重最小。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期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构成中,杭州湾地区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按照由大到小排序基本为:土壤保持>涵养水源>有机质生产>气候调节>气体调节>营养循环。(4)杭州湾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00-2015年间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虽然2015年的服务价值比2000年高,但从2010年开始杭州湾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小趋势已然十分显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地反映出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状况,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杭州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蓝蔚青[9](2015)在《把环杭州湾地区打造成长叁角核心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打造长叁角核心区,要增强一体化意识,把"行政区思维"转变为"核心区整体思维",充分认识合作共赢带来的好处,提高融合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接连提出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叁大新战略,这是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其共同点是大力加强大通道建设,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带动大(本文来源于《浙江经济》期刊2015年04期)
曲长伟,林春明,李艳丽,周健,陈顺勇[10](2014)在《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盖层物性封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盖层埋藏浅、时代新、结构松散,造成生物气藏整体处于弱封闭状态。在这种条件下,生物气有效保存并聚集成藏,盖层必定有其特殊的封闭机理,有必要对泥质沉积物这种特殊的封闭机理进行模拟实验和研究。本文利用变水头渗透实验测定砂泥样品渗透率数值,以此间接反映排替压力大小,从而对本区浅层生物气藏盖层的物性封闭机理进行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盖层的渗透率数值比储层的渗透率数值小两至叁个数量级,盖层的排替压力远远超过了储层,游离相烃类无法克服盖层的排替压力,造成浅层生物气在储层中的富集,使得研究区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气藏得以形成。盖层物性封闭能力与盖层中铁锰浸染和黑色炭质团块有无、含砂量高低有密切关系,同时盖层的物性封闭能力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强。(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5)
环杭州湾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征收拆迁冲突案件的空间数据库,选择经济、政策、环境和文化方面的19个影响因子,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环杭州湾地区征收拆迁冲突的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征收拆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到,环杭州湾地区征收拆迁冲突案件的Moran’s I指数为0.44、Z值为8.126,拆迁冲突点表现出空间上的集聚性,冲突点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征收拆迁点距离绿地公园的距离和年GDP变化率是环杭州湾地区征收拆迁冲突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同一影响因子的不同空间位置对拆迁冲突表现出较大差异,征收拆迁冲突点距离绿地公园的距离对征收拆迁冲突呈负向影响,年GDP增长率对征收拆迁冲突呈正向影响。政府部门需要从"紧凑城市"发展视角,优化配置征收拆迁区域。并且从拆迁户的需求出发,兼顾环境正义性,公正合理的优化配置公共绿地资源制定合理有效的拆迁生态补偿政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杭州湾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施文昱.杭州湾地区大气边界层风场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祝锦霞,黄鑫,方妍,鲍海君.环境正义诱导高补偿下征收拆迁冲突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及政策分析——以环杭州湾地区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9
[3].郭梦雨.环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丁小行.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D].浙江大学.2018
[5].岑家伟.环杭州湾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王晟升.杭州湾地区典型城市大气中多环芳烃和PM_(2.5)的污染特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
[7].高彦斌,王同宇.杭州湾地区钱塘江深切河谷软土工程地质分层探讨[C].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8].郭璞璞.基于遥感的环杭州湾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16
[9].蓝蔚青.把环杭州湾地区打造成长叁角核心区[J].浙江经济.2015
[10].曲长伟,林春明,李艳丽,周健,陈顺勇.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盖层物性封闭特征[C].第十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