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迁移率论文-郑露露,江俊龙,柯震栋,楼江潭,何俊杰

电泳迁移率论文-郑露露,江俊龙,柯震栋,楼江潭,何俊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泳迁移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电常数,电泳迁移率,DNA凝聚,精胺

电泳迁移率论文文献综述

郑露露,江俊龙,柯震栋,楼江潭,何俊杰[1](2014)在《介电环境对DNA电泳迁移率及凝聚构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DNA在四价平衡离子精胺溶液中,会发生电荷逆转,这个现象无法用经典的Poisson-Boltzman理论解释,一般认为与离子-离子关联、介电环境等有关。当改变溶液的介电常数,DNA-精胺复合物呈现不同的逆转及凝聚状态。本文首先利用动态光散射研究不同介电环境(溶液中加入乙醇、甘氨酸及6-氨基己酸)下DNA-精胺的电泳迁移率的变化,发现乙醇会有利于DNA发生电荷逆转,在0.5 mmol·L-1的精胺浓度下,DNA的电泳迁移率为-0.6×10-4cm2V-1S-1。当加入90%的乙醇后,DNA的电泳迁移率变为0.11×10-4cm2V-1S-1,然而向精胺-DNA溶液中加入甘氨酸,6-氨基己酸等两性物质之后,DNA的电泳迁移率随着两性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向负向移动。在此基础上,作者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精胺-DNA复合物在不同浓度乙醇及两性物质下的表面形貌变化,发现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精胺-DNA复合物的凝聚形态会更加紧凑;而随着两性离子浓度的增加,精胺-DNA复合物的凝聚形态变得越来越松散,说明介电环境在精胺导致DNA构象变化及电荷逆转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研究不同介电环境下DNA的电泳迁移率及凝聚构象的影响,能对认识DNA凝聚的动力学特性提供帮助,而且有助于获得理想的非病毒载体,促进基因治疗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敬毅,徐瑞荣,刘奎,李丽珍[2](2012)在《电泳迁移率法检测中药复方对白血病CD34~+CD38~-细胞核因子-κB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D34+CD38-干细胞群核因子(NF)-κB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AML患者骨髓提取单个核细胞,并进行免疫磁珠分选分离人白血病CD34+CD38-干细胞群,每一例标本分为中药原方组、扶正组、祛邪组、对照组。采用电泳迁移率法(EMSA)检测中药复方对NF-κB活化的影响。结果 NF-κB活化比较分析:中药原方组抑制NF-κB活化最明显,中药原方组与扶正组、祛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正组与祛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F-κB活化最明显。结论 中药复方可以抑制NF-κB活化,在促进细胞凋亡的层次上,此实验为中医药靶向治疗AML提供了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2年02期)

高婧,刘颖勋,王进科[3](2011)在《近红外荧光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的实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最新近红外荧光标记(NIRF)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技术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NIRF-EMSA技术进行实验方法的改进。方法:设计了3种NIRF-EMSA实验方法,即扫胶法、染胶法和扫膜法,通过实验比较了3种方法的实验程序复杂性、优缺点及检测成本,并将3种方法与化学发光EMSA进行了比较。结果:采用3种方法都可以取得良好的EMSA检测效果,但比较而言,间接扫膜法不仅效果良好,而且实验成本最低。结论:间接扫膜法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最经济便捷的基于Odyssey红外荧光成像系统的近红外荧光EMSA实验方法。(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11年01期)

王毅飞,蔡德鸿,陈宏,莫永炎,伊娜[4](2009)在《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分析DNA-蛋白复合物电泳迁移率的变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红外荧光技术研究糖皮质激素诱导亮氨酸拉链蛋白(GILZ)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2(PPARγ2)启动子寡核苷酸的结合,了解一种非放射性研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的新方法。方法原核表达制备GILZ蛋白,与红外荧光染料IRDye800标记的PPARγ2启动子寡核苷酸结合,丙烯酰胺非变性胶电泳分离,Odyssey红外荧光成像系统扫描分析。结果一条DNA-蛋白结合复合物图像清晰直观,信号强度随着蛋白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红外荧光技术可用于DNA-蛋白复合物电泳迁移率变动的分析,具有灵敏度高、操作方便的优点。(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方旭佳[5](2008)在《高迁移率PS/TiO_2核壳结构电泳粒子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泳显示器件由于其优越的性能从众多显示技术中脱颖而出,备受世界各大电子企业和研究所的关注,并且为其最终产业化生产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本文从材料设计出发,制备了低密度核壳结构PS/TiO_2粒子用于电泳显示,并且得到了高迁移率的电泳粒子。首先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表面带正电荷的PS球,通过正负电荷的作用使TiO_2附着在PS球表面,合成微米级核壳结构PS/TiO_2复合粒子,通过粒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TGA)等方法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通过研究表明,TiO_2成功附着到PS球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并且复合粒子的密度比纯TiO_2小,成功降低了复合粒子的密度,这将有助于获得高核质比的电泳粒子。通过自组装制备了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包覆微米级PS/TiO_2粒子,测试了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包覆后微米级PS/TiO_2粒子在非水体系中的Zeta电势和泳动率,证明电泳粒子在绝缘悬浮液中存在电荷,并且具有一定的泳动速度。得到在正庚烷中进行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包覆的PS/TiO_2复合粒子的Zeta电势44.3mV,迁移率为1.03×10~(-5)cm~2/(V·s)。(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5-01)

贾小彦,朱鸿亮,朱本忠,罗云波[6](2008)在《放射性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实验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是研究核转录因子体外结合特性最常用的方法。为了提高EMSA实验的稳定性和成功率,降低实验人员接触同位素的频率,对放射性EMSA实验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探针的纯化有效地降低了自显影的背景;用水溶解蛋白并离心后取上清用于结合反应有利于获得整齐清晰的条带;采用350V,4℃进行电泳,保证了电泳过程中DNA-蛋白复合物的稳定结合;拭去凝胶表面带有放射性的液体,并附着于有一定硬度的纸片,有利于得到清晰的显影图片。优化后的体系有效地提高了EMSA实验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印家健,邹平,崔扬健[7](2007)在《基于PRIN描述子的肽毛细管区带电泳迁移率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氨基酸描述子PRIN,利用加和法构建了102个混杂肽(从2肽到14肽)毛细管区带电泳迁移率的支持向量回归(SVR)预测模型(ε=0.012、σ=5和C=5),并与多元线性回归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VR要好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SVR方法对训练集和预测集的预测残差平方和(PRESS)分别是0.0097和0.0135及预测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4和0.9419,其预测结果与实验值一致,且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并指出迁移率与描述肽的分子结构信息的PRIN参数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华东,李敏俐,王进科[8](2007)在《两种化学发光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IG及Biotin标记寡核苷酸,研究了两种非放射性标记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的实验方法,即化学发光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chemi-EMSA)的可靠性,并对两种标记体系的化学发光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进行了比较,以确立一种最佳的化学发光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对转录因子蛋白NF-κB的实验研究,两种标记体系均可以获得良好的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检测效果,其中“Biotin-streptavidin-HRP-ECL化学发光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体系更好。(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师秀艳,于秉治[9](2006)在《G2期和MⅡ期小鼠卵母细胞中p34~(cdc2)电泳迁移率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鼠卵母细胞不同细胞周期时相中,由于p34cdc2不同磷酸化状态所引起的电泳迁移率变化。方法:用免疫印迹(W estern b lot)技术观察G2期和MⅡ期小鼠卵母细胞中p34cdc2电泳迁移率的变化。结果:p34cdc2在G2期只表现两条带即上、中带;而MⅡ期表现为中、下带。结论:可以用电泳迁移率的变化作为观察p34cdc2磷酸化状态的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孙大康,李柏青[10](2006)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化学发光法检测T细胞NF-κB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化学发光法检测T细胞激活后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方法。方法: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激活T细胞后,提取细胞核蛋白与生物素标记的NF-κB特异性探针结合,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转移至正电荷尼龙膜,加链霉亲和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和化学发光底物后用X光胶片显影,检测NF-κB活性。结果:人PBMC用抗CD3 mAB刺激后15 m in,明显可见NF-κB活化,30 m in时达高峰,60 m in时降低。结论:EMSA化学发光法检测转录因子活性是一种较简捷和高灵敏度的技术,可用于检测T细胞活化后NF-κB活性变化。(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电泳迁移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D34+CD38-干细胞群核因子(NF)-κB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AML患者骨髓提取单个核细胞,并进行免疫磁珠分选分离人白血病CD34+CD38-干细胞群,每一例标本分为中药原方组、扶正组、祛邪组、对照组。采用电泳迁移率法(EMSA)检测中药复方对NF-κB活化的影响。结果 NF-κB活化比较分析:中药原方组抑制NF-κB活化最明显,中药原方组与扶正组、祛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正组与祛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F-κB活化最明显。结论 中药复方可以抑制NF-κB活化,在促进细胞凋亡的层次上,此实验为中医药靶向治疗AML提供了平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泳迁移率论文参考文献

[1].郑露露,江俊龙,柯震栋,楼江潭,何俊杰.介电环境对DNA电泳迁移率及凝聚构象的影响[J].电子显微学报.2014

[2].王敬毅,徐瑞荣,刘奎,李丽珍.电泳迁移率法检测中药复方对白血病CD34~+CD38~-细胞核因子-κB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

[3].高婧,刘颖勋,王进科.近红外荧光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的实验方法[J].生物技术通讯.2011

[4].王毅飞,蔡德鸿,陈宏,莫永炎,伊娜.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分析DNA-蛋白复合物电泳迁移率的变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

[5].方旭佳.高迁移率PS/TiO_2核壳结构电泳粒子的制备[D].浙江大学.2008

[6].贾小彦,朱鸿亮,朱本忠,罗云波.放射性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实验体系的优化[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

[7].印家健,邹平,崔扬健.基于PRIN描述子的肽毛细管区带电泳迁移率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

[8].华东,李敏俐,王进科.两种化学发光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技术的比较[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7

[9].师秀艳,于秉治.G2期和MⅡ期小鼠卵母细胞中p34~(cdc2)电泳迁移率的差异[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6

[10].孙大康,李柏青.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化学发光法检测T细胞NF-κB活性[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

标签:;  ;  ;  ;  

电泳迁移率论文-郑露露,江俊龙,柯震栋,楼江潭,何俊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