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部定殖论文-李慕航

根部定殖论文-李慕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部定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ra,碳代谢,定殖,P.alhagi,LTYR-11Z

根部定殖论文文献综述

李慕航[1](2018)在《碳代谢调节因子Cra调控骆驼刺泛菌在小麦根部定殖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影响全球作物生长和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压力之一,而全球变暖和水资源短缺加速了环境恶化程度。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增强农作物抗逆性,提高其抗旱能力。植物内生菌可以帮助植物应对来自外界的逆境胁迫,增强抗压能力,而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先决条件是内生菌能够有效地定殖在植物体内。本实验室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了一株具有多种促植物生长功能的内生细菌骆驼刺泛菌Pantoea alhagi LTYR-11Z。该菌株可以有效定殖在小麦根部组织并提高宿主的抗旱能力。前期通过构建该菌株的转座子插入突变体文库,筛选到一个与定殖相关的全局调控基因cra。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RNA-seq),发现cra敲除突变株中284个基因的转录水平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显着差异,其中180个基因受到Cra蛋白的正向调控,104个受其负调控。通过对转录组数据深入挖掘,发现eps操纵子(B1H58_14485-B1H58_14530)在?cra中的表达量中显着下调。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PCR)、β-半乳糖苷酶酶活检测以及凝胶阻滞迁移(EMSA),本研究确定了Cra直接正向调控eps操纵子的转录,进而预测并通过点突探针验证了Cra与eps操纵子启动子的结合位点。本研究还检测了野生型P.alhagi LTYR-11Z,?cra突变体与互补菌株中胞外多糖(EPS)的产量,证实了Cra对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的正调控作用。随后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了野生型,?cra,?tuaG突变株生物膜生成量,发现Cra通过促进eps操纵子的表达而促进其生物膜的生成。转录组数据中anti-FlhD_4C_2因子同源基因ydiV(B1H58_18220)在?cra中的表达下调超过2.2倍,表明Cra可能调控鞭毛的生物合成。本研究通过泳动实验发现突变cra基因后菌株运动能力增强,与单一敲除cra基因相比,敲除cra、ydiV基因后菌株运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并且在双突菌株中回补cra未能使运动能力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说明Cra通过调节ydiV基因的表达抑制P.alhagi LTYR-11Z的运动能力。为证明YdiV作为anti-FlhD_4C_2因子的活性,采用EMSA检测了His6-YdiV对His6-FlhD_4C_2和fliA启动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lhagi LTYR-11Z中ydiV编码抑制FlhD_4C_2与fliA启动子结合的anti-FlhD_4C_2因子;采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了Cra直接正向调控ydiV基因的表达,并预测和验证了Cra与ydiV启动子的结合位点。在转录组数据中发现编码负责c-di-GMP合成的双鸟苷酸环化酶的yedQ的转录显着下调。本研究采用体外酶活实验检测P.alhagi LTYR-11Z中YedQ蛋白具有双鸟苷酸环化酶活性,同时确定Cra直接正调控yedQ基因的表达。通过检测胞内c-di-GMP含量发现缺失cra基因的突变体胞内c-di-GMP水平降低至正常水平的48%,说明Cra可以调节胞内c-di-GMP的水平。表型试验发现与野生型P.alhagi LTYR-11Z相比,?yed Q的运动能力增强;EPS产量降低;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Cra直接与eps操纵子、ydiV、yedQ基因启动子结合并激活其转录,促进胞外多糖的产生和anti-FlhD_4C_2因子的合成,并提高胞内c-di-GMP水平,导致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而运动能力下降,从而增强其定殖能力。随后,本研究通过改变培养基中的碳源,发现与糖裂解环境相比,在糖异生环境中Cra的对eps操纵子、ydiV、yedQ基因转录激活作用更加明显。在EMSA实验中添加FBP降低了相应Cra-DNA复合物的形成,证明P.alhagi LTYR-11Z中Cra与eps,ydiV和yedQ的启动子的结合可以被糖酵解代谢物FBP抑制。编码6-磷酸果糖激酶的pfkA基因突变导致F6P瞬时积累,但代谢中间体如FBP的浓度下降,本研究敲除pfkA基因后,eps,ydiV和yedQ的启动子活性与野生株相比显着增强,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此外,植物根系分泌物在植物-微生物互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能调控植物促生菌中定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发现水培14天的小麦根际分泌物可以增强Cra对其靶基因表达的激活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在P.alhagi LTYR-11Z中确定了Cra响应不同碳源调节胞外多糖合成,鞭毛生物合成和c-di-GMP的合成,进而调控其定殖行为的作用机制,并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解释细菌中碳代谢调节因子Cra介导的定殖调控机制。本研究提出了植物内生菌响应环境中不同碳源调节其定殖行为的新策略,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的碳源依赖性定殖行为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潜在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8)

陈虹娇,李怡心,陈文静,姚兆群,曹晓蕾[2](2018)在《2株芽孢杆菌在棉花根部定殖动态及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B44和Bacillus subtilis S37在棉花上的定殖能力与防病效果的关系,为更合理的施用芽孢杆菌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Spizizen法将质粒PGF4412分别转化到2株芽孢杆菌中进行绿色荧光标记,研究不同浓度的抗性筛选平板对转化率的影响,将标记的菌株施用到棉苗根部观察其在根上的定殖量,同时将不同浓度的菌株接种到棉苗上,测定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当氨苄青霉素终浓度为15μg/mL时芽孢杆菌B.atrophaeus B44转化率最高,且假阳性较低,而B.subtilis S37的终浓度为20μg/mL。施用GFP标记的芽孢杆菌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2株菌仅在棉苗根表定殖,不能定殖于棉苗根内部。且初始接菌量越高,2株菌在土壤中及棉苗根表的定殖量越高。其中B44在最大初始接菌量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最好,S37在初始接菌量为1×10~8 CFU/g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达到51.7%。B.atrophaeus B44和B.subtilis S37可在棉苗根表定殖,且定殖量与棉苗立枯病的防效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静,宁燕夏,李黄维,刘娜,邱佳俊[3](2018)在《解淀粉芽孢杆菌B6在番茄根部定殖及对番茄枯萎病盆栽防效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利福平选择标记解淀粉芽孢杆菌B6,于土培及水培条件下研究其在番茄根部定殖情况及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番茄种子出芽后4~19 d,根表及根际均能成功检测标记菌株B6~R。在根表,标记菌株B6~R定殖密度4 d时达最高,后逐渐下降,16~19 d稳定在7.40×10~5 cfu/g。在根际,标记菌株B6~R定殖密度先升高后降低,菌体数量稳定在2.53×10~6 cfu/g。水培条件下,能够观察到标记菌株B6~R在番茄根部附着定殖。室内盆栽试验显示,解淀粉芽孢杆菌B6能够较好防治尖孢镰刀菌引起的番茄枯萎病,防治效果达64.35%。(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8年03期)

王贻鸿[4](2017)在《酸碱度对烟草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生长及其根部定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植烟土壤酸化明显,导致烟草青枯病发生严重,研究酸碱度与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关系能够为揭示酸性土壤中青枯病的发生机理及高效的农业防控提供支持。本文首先测定了青枯菌生长的酸碱度范围,并测定了土壤酸碱度与烟草青枯病发生程度的关系。其次,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青枯菌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人工培养和植烟土壤中的基因拷贝数及其消长动态;同时,还测定了酸碱度对青枯菌的致病相关因子,包括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与脂多糖(Lipopolysaccride,LPS)分泌量、生物膜成膜能力及其运动性的影响。最后,采用水培接种的试验方法测定了酸碱度、EPS及LPS对烟株根表吸附及根内侵入青枯菌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青枯菌在根部的定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室条件下,烟草青枯菌生长的酸碱度范围为5.2≤pH≤8.0。不同酸碱度混菌土壤接种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酸碱度与烟草青枯病发生密切相关,当5.5≤pH≤6.5时,呈正相关,当6.5<pH≤8.0时,呈负相关。在pH6.0、6.5和7.0的土壤环境中,烟草青枯病病情指数分别为42.72、56.60和42.20,即pH6.0~7.0的弱酸性到中性土壤中烟草青枯菌发生最重。2.荧光定量PCR测定青枯菌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人工培养和植烟土壤中的基因拷贝数及其消长动态的试验结果显示,弱酸性NB培养液中青枯菌基因拷贝数大于中性和碱性条件,即烟草青枯菌适宜在弱酸性条件下生长;不同酸碱度植烟土壤中青枯菌消长动态差异较大,弱酸性根际土壤中青枯菌数量增长的起始时间早于中性及碱性条件,平均生长速率和增长数量均大于中性及碱性条件。3.酸碱度对青枯菌致病相关因子影响试验结果显示,p H6.5时,EPS单产量和总产量均最大,分别为3.07×10~(-12)和52.28×10~(-2) g,pH8.0时其总产量和单产量最小,即在弱酸性条件下,EPS总产量与单产量均高于中性和碱性条件。p H7.0和7.5时,LPS的总产量和单产量最大,分别为9.03×10~(-3)和17.20×10~(-15) g;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青枯菌分泌的LPS产量大于酸性条件;青枯菌形成生物膜能力在p H5.5时最强,其次为pH8.0,p H7.0时最弱;pH6.5时青枯菌运动性最强,其次为p H7.0的中性条件,pH8.0时运动性较弱。因此,弱酸性条件下青枯菌的运动性和生物膜成膜能力均强于中性和碱性条件,从而促进青枯菌在烟株根部的定殖与致病。4.酸碱度影响青枯菌在烟株根部的吸附与侵入。接种24 h时,当pH5.2、5.9、6.6和7.3时,烟株根表吸附青枯菌量分别为6.50×10~8、7.53×10~8、11.60×10~8和10.80×10~8 cfu/g﹒fw(Fresh weight,FW);接种48 h时,侵入青枯菌量分别为5.11×10~9、5.90×10~9、8.53×10~9和7.97×10~9 cfu/g﹒fw,即弱酸性条件对烟株根表吸附及根内侵入的青枯菌量有明显促进作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pH6.6时,接种第24 h时的根表吸附青枯菌的数量和接种第48 h的根尖横切面初生木质部和韧皮部青枯菌及其分泌的白色胞外混合物明显多于其它pH条件,其次是p H7.3,pH5.2最少;致病相关因子EPS和LPS对青枯菌在烟株根内的定殖分别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且EPS的促进作用占主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乔俊卿,陈志谊,梁雪杰,刘永锋,刘邮洲[5](2015)在《枯草芽孢杆菌Bs916在番茄根部的定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s916在番茄根部的定殖能力,本研究基于Bs916全基因组数据,分析了Bs916中参与生物膜形成的关键编码基因簇,研究了Bs916及其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菌株Bs916G抑制番茄青枯菌的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并采用植物MS平板定殖研究法和温室盆栽试验评估了Bs916在番茄根部的定殖能力和规律。全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916拥有完整的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簇),包括胞外多糖(EPS)合成酶编码基因簇、Tas A蛋白和γ-多聚谷氨酸聚合酶编码基因簇,其大小分别为15 715 bp、786 bp和4 369bp,与已报道的相关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6%~100%。室内试验显示,GFP标记菌株Bs916G具有和野生菌株相同的抑制番茄青枯菌的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在MS平板试验中,Bs916在番茄根部的定殖量可达3.1×107CFU/g。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常规土壤或接种青枯菌处理中,Bs916在番茄根部的定殖数量都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916可以在番茄根部有效定殖,这为其在田间防治番茄青枯病提供重要保障。(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郭力维,吴毅歆,何月秋[6](2015)在《玉米内生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Y19-RifM在玉米根部定殖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逐步提高LB平板中利福平浓度的方法,从具有促生长和防病潜力的玉米内生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Y19中筛选出获得抑菌活性不变的抗利福平(250μg/m L)突变菌株Y19-Rif M,研究Y19-Rif M在玉米根部定殖能力。结果表明,玉米出苗后25、30、35、40、45、50、55 d,从根际、根表、根内均能回收到抗性菌落。根际、根表的回收菌量保持在1×103~1×104CFU/g的水平,根内保持在1×103CFU/g的水平,灭菌土中回收到的菌落数量高于自然土中菌落数量。(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丁海霞,曾庆超,王震铄,李燕,高坦坦[7](2015)在《PlcR-PapR群体感应对Bacillus cereus 905在小麦根部定殖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防菌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能繁殖达到一定种群密度,并且在寄主植物根围及其他生境稳定定殖。其定殖能力涉及生防菌本身的遗传学特性,如游动性、趋化性、生物膜形成、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等,还受包括植物和土着微生物种类及土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中,是细菌种内、种间细胞间及细菌与宿主间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调控细菌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芽孢杆菌中感受态与芽孢形成、病原细菌胞外酶与毒素产生、生物膜形成、菌体发光、色素产生、抗生素形成等(崔艳华等,2009)。许多病原细菌和共生细菌在其寄主植物上的定殖和侵染都依赖于细菌的QS系统(宋水山等,2005),因此推测生防菌QS系统与其在植株上的定殖密切相关。B.cereus 905菌株是本实验室从小麦体内分离获得的一株生防细菌,该菌株在小麦上表现出促生、防病的效果,能在小麦根围稳定定殖。目前B.cereus 905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该基因组上存在PlcR-PapR系统的信号分子编码基因papR和其受体蛋白编码基因plcR的同源序列。为了研究PlcR-PapR群体感应系统是否与B.cereus 905在小麦根部定殖相关,我们构建了plcR的缺失突变体,其生长速率与野生菌株没有显着差异。游动能力及定殖能力检测结果显示,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warmming能力及其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PlcR-PapR群体感应系统与B.cereus 905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1)

丁婷,孙微微,韩亚惠,龙健,江海洋[8](2015)在《杜仲内生真菌DZJ07在小麦根际定殖及对根部酶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生防菌在植物根际定殖中的作用,本研究以一株对小麦纹枯病菌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杜仲内生真菌DZJ07为试验菌株,通过浓度梯度法对其进行抗性标记,分析其在小麦根际的定殖特点;同时通过盆栽接种试验研究菌株抗性突变株DZJ07-2在小麦根际定殖对不同生育期的小麦植株根部中POD、PPO和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出的突变株菌株DZJ07-2能够耐受浓度为200μg·m L-1的80%多菌灵,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该突变株能成功在小麦根际定殖,接种第20天小麦根际土壤中DZJ07-2菌株数量达到最大值6.33×102cfu·g-1;菌株DZJ07-2在小麦根际的定殖能诱导小麦植株根部的PPO、POD和PAL3种防御酶活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小麦对纹枯病的抗性,其苗期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率仅为13.36%,明显低于未经DZJ07-2处理的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率(90.25%)。本研究为揭示其生防机理及应用该菌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杨洪凤,余向阳,薛雅蓉,刘常宏[9](2014)在《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CC09在小麦根部定殖的电镜观察及防病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抗利福平标记菌株的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了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CC09在小麦根部的定殖能力及消长动态,发现菌株CC09在小麦根内、根表和根际均能定殖,接种后5 d定殖量分别稳定维持在2.7×105、2.0×105和5.5×105 cfu/g。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菌株CC09能够在小麦根组织的皮层细胞、细胞间隙、中柱鞘及髓腔中定殖,且不影响根组织细胞结构。室内盆栽试验表明,用菌株CC09发酵液灌根处理小麦,对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引起的麦苗赤霉病的防效高达90.7%,表明菌株CC09是潜在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防菌,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黄秋斌,张颖,刘凤英,王淼,王刚[10](2014)在《蜡样芽孢杆菌B3-7在大田小麦根部的定殖动态及其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蜡样芽孢杆菌B3-7在大田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对于小麦纹枯病的生防效果,通过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gfp标记生防菌株B3-7,室内比较了GFP标记菌株和原始出发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特性,生物薄膜产生以及在小麦根部定殖等方面的特性,结果发现GFP标记菌株和出发菌株在上述特性方面无明显差别。在此基础上,大田条件下测定了GFP标记菌株在小麦根部的定殖动态和对于小麦纹枯病的生防效果。结果发现,GFP标记菌株在小麦根部能够长期定殖,其存在量在小麦分蘖期最大,每克根重达到105CFU,拔节期后,该细菌数量一直维持在104CFU之上。同时发现,生防菌株能够有效降低小麦纹枯病的严重度和提高罹病小麦的产量。小麦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生防菌对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0%、34%,34%,小麦成熟后产量提高13%—15%。结果表明,B3-7在大田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和防治小麦纹枯病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根部定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B44和Bacillus subtilis S37在棉花上的定殖能力与防病效果的关系,为更合理的施用芽孢杆菌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Spizizen法将质粒PGF4412分别转化到2株芽孢杆菌中进行绿色荧光标记,研究不同浓度的抗性筛选平板对转化率的影响,将标记的菌株施用到棉苗根部观察其在根上的定殖量,同时将不同浓度的菌株接种到棉苗上,测定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当氨苄青霉素终浓度为15μg/mL时芽孢杆菌B.atrophaeus B44转化率最高,且假阳性较低,而B.subtilis S37的终浓度为20μg/mL。施用GFP标记的芽孢杆菌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2株菌仅在棉苗根表定殖,不能定殖于棉苗根内部。且初始接菌量越高,2株菌在土壤中及棉苗根表的定殖量越高。其中B44在最大初始接菌量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最好,S37在初始接菌量为1×10~8 CFU/g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达到51.7%。B.atrophaeus B44和B.subtilis S37可在棉苗根表定殖,且定殖量与棉苗立枯病的防效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部定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慕航.碳代谢调节因子Cra调控骆驼刺泛菌在小麦根部定殖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陈虹娇,李怡心,陈文静,姚兆群,曹晓蕾.2株芽孢杆菌在棉花根部定殖动态及其对棉苗立枯病的防效[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王静,宁燕夏,李黄维,刘娜,邱佳俊.解淀粉芽孢杆菌B6在番茄根部定殖及对番茄枯萎病盆栽防效初步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8

[4].王贻鸿.酸碱度对烟草青枯菌(Ralstoniasolanacearum)生长及其根部定殖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5].乔俊卿,陈志谊,梁雪杰,刘永锋,刘邮洲.枯草芽孢杆菌Bs916在番茄根部的定殖[J].江苏农业学报.2015

[6].郭力维,吴毅歆,何月秋.玉米内生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Y19-RifM在玉米根部定殖能力的研究[J].玉米科学.2015

[7].丁海霞,曾庆超,王震铄,李燕,高坦坦.PlcR-PapR群体感应对Bacilluscereus905在小麦根部定殖的作用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8].丁婷,孙微微,韩亚惠,龙健,江海洋.杜仲内生真菌DZJ07在小麦根际定殖及对根部酶活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5

[9].杨洪凤,余向阳,薛雅蓉,刘常宏.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CC09在小麦根部定殖的电镜观察及防病效果[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

[10].黄秋斌,张颖,刘凤英,王淼,王刚.蜡样芽孢杆菌B3-7在大田小麦根部的定殖动态及其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J].生态学报.2014

标签:;  ;  ;  ;  ;  

根部定殖论文-李慕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