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灰枣园,涡度相关系统,碳交换,叶面积指数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经华,马英杰,郑明,洪明[1](2019)在《阿克苏市灰枣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枣园与大气之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特征,运用涡度相关系统、小型自动气象站及HemiView冠层分析系统分别对2017年阿克苏市郊区灰枣园CO2通量、气象因子及叶面积指数进行观测,研究了枣园NEE变化特征、NEE和叶面积指数及气象因子之间的日动态相关性。结果表明:NEE日动态为"U"形曲线。白天NEE为负值,表现为碳吸收,夜间NEE为正值,表现为碳排放。枣园各生育期的晴天与阴天NEE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枣园各生育期按照NEE及阶段NEE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果实发育期、果实成熟期、花期、萌芽期。枣园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和气象因子按照与枣园NEE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叶面积指数、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饱和水汽压差。果实发育期碳交换速率和NEE最大,因此在枣树果实发育期应保证水分和无机盐的供应,对枣园NEE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叶面积指数。(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陈小平,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雷慧闽[2](2018)在《温度和水分对科尔沁草甸湿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涡度相关和波文比气象土壤监测系统,研究了2016年科尔沁草甸湿地生态系统生长季5—9月CO_2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与其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累计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为-766.18 g CO_2·m~(-2),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量(R_e)分别为3379.89和2613.71 g CO_2·m~(-2),R_e/GPP为77.3%,表现为明显的碳汇.NEE各月平均日变化呈单峰"U"型曲线,其中5—7月和8月中旬表现为吸收CO_2,8月后半月和9月表现为释放CO_2.日间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显着的直角双曲线关系,同时受饱和水汽压差(VPD)、土壤含水量(SWC)和气温(T_a)等环境要素调控.回归关系表明,日间NEE达到最大时,VPD和SWC值分别为1.75 kPa和35.5%,而NEE随T_a增加逐渐增大,当T_a达到最大时,并未对NEE产生抑制作用;夜间NEE随土壤温度(T_s)呈指数趋势上升.在整个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_(10))为2.4,且SWC越高,Q_(10)越小,夜间NEE受T_s和SWC共同调控.(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陈之光,张翔,刘晓琴,张立锋,唐艳鸿[3](2018)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对散射辐射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接收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之一,具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太阳辐射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动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NEE)、太阳总辐射、散射辐射及其相关环境要素进行观测;根据晴空指数(CI,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比值)将天空状况划分为晴天(CI≥0.7)、多云(0.3<CI<0.7)和阴天(CI≤0.3),通过数据解析,分析了不同CI条件下的NEE变化,并探讨了相关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NEE最大值(-0.63 mg CO_2·m~(-2)·s~(-1))对应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约为1400μmol·m~(-2)·s~(-1),出现在CI为0.6~0.7范围内的多云天空,高于CI≥0.7的最高值(-0.57 mg CO_2·m~(-2)·s~(-1))(NEE负值为碳吸收,正值为排放,为方便起见在此均用绝对值描述);CI<0.6条件下,NEE随散射辐射的增加呈显着的对数增加;CI在0.6~0.7范围内,NEE达到最大值,CI≥0.7时,NEE随CI的上升呈降低趋势,说明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可能出现了光抑制现象,且散射辐射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生态系统呼吸(R-_e)随温度升高呈明显的指数上升趋势,高寒草甸NEE最高值对应的温度为15℃,当温度高于15℃时,NEE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晴天状况下,温度升高增加了Re,进而降低了NEE.当饱和水汽压差(VPD)<0.6 k Pa时,NEE随VPD增加呈增加趋势;当VPD>0.6 k Pa时,NEE随VPD的升高呈缓慢下降趋势,说明相对较高的VPD抑制了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晴天的强辐射并不能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碳吸收能力,而晴空指数在0.6~0.7范围的多云天气最有利于生态系统碳固定.(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莉莉,杨涛,高晨,高丹,卢成芳[4](2017)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日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分未淹水期和淹水期对2015年4月—2016年10月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CO_2exchange,NEE)进行观测,分析其日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未淹水期,湿地NEE日变化呈现"U"型分布特征,日间最大CO_2吸收量为18.24μmol·m~(-2)·s~(-1),夜间最大CO_2释放量为24.92μmol·m~(-2)·s~(-1)。在淹水期,除较高洲滩及湖岸高地外,植被被水面覆盖,湿地NEE日变化无明显特征,日间最大CO_2吸收量为2.29μmol·m~(-2)·s~(-1),夜间最大CO_2释放量为12.66μmol·m~(-2)·s~(-1)。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未淹水期南矶湿地日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光量子通量密度相关性最高,与气温、降水、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次之,夜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气温、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相关性较高。在淹水期,南矶湿地日间NEE月平均日变化与光量子通量密度、土壤含水量有关,夜间变化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气温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药静宇,王国印,李晨蕊,于海鹏[5](2017)在《不同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全球通量网数据集,详细分析了北美、欧洲、亚洲3个主要区域不同植被类型下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区域变化特征与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3个地区CO_2的总体收支为-0.010 93 kg/a,其中,农田和常绿针叶林的碳吸收能力最强,草地的最弱;虽然各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日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均呈"U"型曲线,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白天为负值,夜间则相反.碳吸收速率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12:00;不同纬度带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纬度升高,植被的碳吸收能力逐渐减弱,中高纬度受降水、土壤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影响波动性较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牛亚毅,李玉强,龚相文,王旭洋,罗永清[6](2017)在《沙质草地生长季生态系统碳净交换量特征及土壤呼吸贡献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LI-8150土壤呼吸自动观测系统,分析了生长季生态系统二氧化碳(CO_2)净交换量(NEE)的变化特征,土壤呼吸(R_s)对生态系统呼吸(R_(eco))的贡献率,以及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大小。结果表明:生长季NEE存在明显的月均日变化特征,总体呈单峰型,其中7月的日变化最为明显,NEE月均日最大吸收速率(-5.62μmol·m~(-2)·s~(-1))和最大释放速率(3.14μmol·m~(-2)·s~(-1))均出现在7月份;生长季内生态系统总体表现为碳汇,固碳量为25.85 g C·m~(-2);R_s对R_(eco)的贡献率为78.39%,R_(eco)对GPP的贡献率为90.62%,生长季内GPP总累积量为275.51g C·m~(-2)。(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朱军涛,陈宁,张扬建,刘瑶杰[7](2016)在《不同幅度的实验增温对藏北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对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深远影响。该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藏北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站(那曲站),设置不同增温幅度实验,模拟未来2℃增温和4℃增温的情景,探究不同增温幅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在2015年生长季(6–9月),不增温和2℃增温处理下NEE小于0,总体表现为碳汇,而4℃增温处理下NEE大于0,总体表现为碳源;2)在生长季的6月、8月及整个生长季,与不增温相比,4℃增温处理显着提高了NEE,而2℃增温处理没有显着改变NEE;7月,2℃和4℃增温处理均显着提高了NEE;3)在半干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是决定NEE的关键因素,增温通过降低土壤水分而导致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下降。该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药静宇,王国印,李晨蕊,于海鹏[8](2016)在《不同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改变等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用全球通量网(FLUXNET)数据集,详细分析了北美、欧洲、亚洲叁个主要区域不同植被类型下NEE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纬带内NEE累积量的差异,从而加深了对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的了解。结果表明,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的区域变化特征与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叁个地区CO2的总体收支为-1.097Pg Cyr-1(图1),该值在Fan等[1]的统计范围内(-0.4~-2.2Pg Cyr-1)。其中在北美洲西北部、欧洲北部表现为弱的碳源,而在北美洲东北部、欧洲中部、亚洲南部等地区主要表现为强碳汇。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的分布情况与下垫面植被类型关系密切,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植被类型CO2日平均速率不同,在研究的所有植被类型中除混合林之外,其余植被类型均表现为碳汇;草地生态系统、稀疏灌丛、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速率欧洲比北美的大;落叶阔叶林碳吸收速率在欧洲和北美相差不多;热带稀疏草原、常绿落叶针叶林碳吸收速率均在北美地区比欧洲地区大很多;在混合林,北美释放碳能力比欧洲强(图2)。虽然各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NEE的日变化幅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NEE日变化均呈"U"型曲线,NEE白天为负值,夜间则相反,碳吸收速率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12:00(图3)。比较不同纬度带内各种植被类型一年中NEE的累积变化规律看出,随着纬度的升高,碳吸收能力逐渐减小。虽然不同纬度带碳通量变化幅度不同,但都表现出一致的季节变化特征。通常在生长季节通常表现为碳汇,在非生长季节表现为碳源,在中高纬度NEE受降水、土壤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影响波动性较大(图4)。(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期刊2016-11-01)
龚莎莎,江洪,马锦丽,舒海燕,陈晓峰[9](2016)在《安吉毛竹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安吉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进行实时观测,同时用叶绿素荧光仪PAM-2500测定通量框架下毛竹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了毛竹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日变化和月平均变化及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NEE值在6:00—7:00开始转为负值,至17:00—18:00转为正值;白天表现为碳汇,并且在数值上,NEE值的负值最高点表现为秋季(9月,10月,11月)>春季(3月,4月,5月)>冬季(12月,1月,2月),说明毛竹CO2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逐月NEE值变化范围为-25.563 3~85.531 2 g C·m~(-2)·月-1,12和1月份NEE值较低,1月份达到最低点。叶绿素荧光参数中PSⅡ的最大光合量子产量(F_v/F_m)先降后升,12月,1月和3月份F_v/F_m低于正常水平,与其他月份差异显着(P<0.05),说明毛竹在这3个月份受到了胁迫,光化学效率降低;F_v/F_o与F_v/F_m趋势相同,12月,1月和3月份潜在活性最低,并且与其他月份差异显着(P<0.05);PSⅡ的实际光合量子产量(ФPSⅡ)变化趋势与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大致相同;在10月至翌年3月份,q P逐渐下降之后开始升高,同时伴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值的上升和下降。研究表明,毛竹在受到低温胁迫时,会导致其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电子传递的部分减少,光合碳同化率下降。(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孙敏敏,王旭峰,马明国,袁文平,李香兰[10](2016)在《黑河中游植被生长季土壤呼吸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涡度相关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与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Rs)速率观测数据,探讨了黑河中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和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以及土壤呼吸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多峰变化趋势,7月底至8月初达到峰值;在空间尺度上受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植被稀疏的荒漠、戈壁和沙漠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土壤呼吸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贡献率达20%~68%;而植被密集的玉米地、果园和湿地则呈现较高的季节变异性,土壤呼吸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贡献率为10%~21%。土壤呼吸的微小变动可能引起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明显变化。(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涡度相关和波文比气象土壤监测系统,研究了2016年科尔沁草甸湿地生态系统生长季5—9月CO_2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与其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累计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为-766.18 g CO_2·m~(-2),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量(R_e)分别为3379.89和2613.71 g CO_2·m~(-2),R_e/GPP为77.3%,表现为明显的碳汇.NEE各月平均日变化呈单峰"U"型曲线,其中5—7月和8月中旬表现为吸收CO_2,8月后半月和9月表现为释放CO_2.日间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显着的直角双曲线关系,同时受饱和水汽压差(VPD)、土壤含水量(SWC)和气温(T_a)等环境要素调控.回归关系表明,日间NEE达到最大时,VPD和SWC值分别为1.75 kPa和35.5%,而NEE随T_a增加逐渐增大,当T_a达到最大时,并未对NEE产生抑制作用;夜间NEE随土壤温度(T_s)呈指数趋势上升.在整个生长季,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_(10))为2.4,且SWC越高,Q_(10)越小,夜间NEE受T_s和SWC共同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论文参考文献
[1].赵经华,马英杰,郑明,洪明.阿克苏市灰枣园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J].经济林研究.2019
[2].陈小平,刘廷玺,王冠丽,段利民,雷慧闽.温度和水分对科尔沁草甸湿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3].陈之光,张翔,刘晓琴,张立锋,唐艳鸿.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对散射辐射变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8
[4].王莉莉,杨涛,高晨,高丹,卢成芳.鄱阳湖南矶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日变化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
[5].药静宇,王国印,李晨蕊,于海鹏.不同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牛亚毅,李玉强,龚相文,王旭洋,罗永清.沙质草地生长季生态系统碳净交换量特征及土壤呼吸贡献率[J].生态学杂志.2017
[7].朱军涛,陈宁,张扬建,刘瑶杰.不同幅度的实验增温对藏北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6
[8].药静宇,王国印,李晨蕊,于海鹏.不同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及环境影响.2016
[9].龚莎莎,江洪,马锦丽,舒海燕,陈晓峰.安吉毛竹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J].浙江农业学报.2016
[10].孙敏敏,王旭峰,马明国,袁文平,李香兰.黑河中游植被生长季土壤呼吸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季节变化[J].土壤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