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原发性肝癌HBV和HCV核酸检测

50例原发性肝癌HBV和HCV核酸检测

一、50例原发性肝癌HBV、HCV核酸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潘谊[1](2021)在《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PLC)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探讨肝癌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与血清miRNA的相关性,初步揭示肝癌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为肝癌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文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7年1月-2020年11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病房,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符合纳入标准、及信息资料完善的病例纳入研究范围。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前期筛选出的肝癌差异miRNAs(miR-122-5p、miR-148a-3p、miR-92a-3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6-5p、miR-143-3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进行qPCR验证,检测肝癌差异miRNAs在肝癌患者(6例肝郁脾虚证、6例脾虚湿困证)和6例对照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肝癌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与miRNA的相关性,从miRNA层面探讨肝癌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313例肝癌患者中,以男性为主,年龄分布26-90岁之间,平均年龄59.58岁,其中59-69岁(33.2%),为高发年龄段。原发疾病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其次是肝硬化,乙肝肝硬化占主导地位。吸烟与饮酒是导致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2.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以乏力、口干、纳差、胁痛、腹胀、眠差、小便黄、目黄、腹痛、口苦为常见临床症状。3.该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多见。4.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1)与血常规的关系在WBC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在PLT指标中,气滞血瘀证>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WBC、PLT指标在各证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WBC、PLT与肝癌中医证型无相关性。在RBC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RBC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HGB指标中,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肝郁脾虚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HGB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与肝功能的关系在ALT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肝肾阴虚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ST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湿热蕴毒、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TBIL指标中,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以湿热蕴毒证最高,气滞血瘀证最低;其中,湿热蕴毒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LT、AST、TBIL指标中,ALT值在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证型与ALT无相关性;AST、TBIL在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证型与AST、TBIL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ALP、GG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在ALP指标中,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GG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中医证型与ALP、GGT有一定的相关性。在ALB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其中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虚湿困证与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ALB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与肾功能的关系在UREA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且脾虚湿困证与气滞血瘀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脾虚湿困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UREA与肝癌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CREA指标中,湿热蕴毒、脾虚湿困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湿热蕴毒证最高,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REA与肝癌证型无相关性。在e GFR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脾虚湿困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脾虚湿困证最低,但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e GFR与肝癌中医证型无相关性。(4)与凝血功能的关系在PT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T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PTA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湿热蕴毒证,以气滞血瘀证最高,湿热蕴毒证最低;并且气滞血瘀证与脾虚湿困、湿热蕴毒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毒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PTA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D-二聚体指标中,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蕴毒证>肝郁脾虚证,以脾虚湿困证最高,肝郁脾虚证最低,且脾虚湿困证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D-二聚体与肝癌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与AFP的关系在AFP指标中,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毒证,各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miRNA的关系:(1)与对照组比较,肝癌肝郁脾虚证组中miR-148a-3p、miR-92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9个miRNA与肝癌肝郁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作为肝癌肝郁脾虚证区别对照组的生物标志物;miR-122-5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3-3p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肝癌脾虚湿困证组中miR-122-5p、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9个miRNA与肝癌脾虚湿困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作为肝癌脾虚湿困证区别对照组的生物标志物;miR-92a-3p、miR-10a-5p、miR-22-3p、miR-26a-5p、miR-143-3p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郁脾虚证与脾虚湿困证比较,肝郁脾虚证中miR-22-3p表达上调,miR-143-3p、miR-4488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2-5p、miR-148a-3p、miR-10a-5p、miR-130b-3p、miR-4429、miR-483-5p表达上调,miR-92a-3p、miR-26a-5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的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R-22-3p、miR-143-3p、miR-4488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辨证分型的生物标志物。(4)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困证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83-5p表达均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可能与两者共同证候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脾虚证的生物分子标志物。结论1.本研究发现中医证型与血常规指标(RBC、HGB)、肝功能指标(AST、ALP、GGT、ALB、TBIL)、肾功能指标(UREA)、凝血功能指标(PT、PTA、D-二聚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WBC、PLT、ALT、CREA、AFP无相关性。五个证型中,脾虚湿困证的ALP、GGT、UREA、PT、D-二聚体指标最高;RBC、HGB、ALB指标最低;肝郁脾虚证的AST、ALP、GGT、UREA、PT、D-二聚体指标最低,提示脾虚湿困证病情较重,肝郁脾虚证病情较轻。2.本研究发现,miR-92a-3p可以作为肝癌肝郁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miR-122-5p可以作为肝癌脾虚湿困证的生物标志物。3.本研究发现,miR-22-3p、miR-143-3p、miR-4488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区别脾虚湿困证辨证分型的生物标志物。4.本研究发现,miR-148a-3p、miR-146-5p、miR-27b-3p、miR-192-5p、miR-130b-3p、miR-4429、miR-4488、miR-483-5p与脾虚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参与肝癌细胞的增值、侵袭、迁移、凋亡等生物过程,可以作为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

陈志勇[2](2021)在《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率高,预后差。早诊早治是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诊断肝癌主要是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甲胎蛋白(AFP)检测,但临床诊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建立更为简便、价廉、高效的肝癌诊断新技术。适配子是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从人工构建的随机文库中筛选到的生物分子特异性单链寡核苷酸配体,其在功能上与抗体类似,更具有抗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在肿瘤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前期通过SELEX技术筛选到一批肝癌血清适配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和灰度分析发现部分适配子对肝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适配子联合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但是,PAGE操作繁琐、通量低,临床应用受限。离心超滤(CUF)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DNA在内的多种生物分子的纯化、浓缩和分离。为此,本研究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以血清标本为检材,评价单个适配子和混合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为研发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基于适配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80℃冰箱保存。查阅病历收集相关临床资料。2、创建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基于前期研究,采用混合血清优化可能影响适配子CUF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超滤离心管截断值、离心时间、超滤体系体积、适配子和血清用量,以分离效果好、省时、经济的原则选定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实验条件。通过荧光定量PCR仪,采用前期研究中常用的Eva Green染料及条件进行超滤液荧光强度检测。3、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适配子:以前期PAGE证实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7个适配子用于研究。采用上述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分别检测36例肝癌和肝硬化血清标本,同步进行适配子PAGE分离及灰度分析作为对照。对荧光分析和灰度分析指标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并比较各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从中筛选出单个荧光指标诊断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大于0.7者作为优选适配子进行后续实验。4、扩大样本验证优选适配子的肝癌诊断价值:将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血清标本扩大至各108例。采用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分别以各优选适配子检测血清标本。同步进行适配子PAGE分离及灰度分析作为对照。对荧光指标和灰度指标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各优选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5、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以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检测的同类荧光分析指标(SAE或SAE-SA)分别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6、优化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将优选适配子进行排列组合构建多个适配子阵列,将各阵列中的适配子等比例混合用于单管检测。参照上述单适配子CUF分离的体系体积、血清用量和适配子总用量条件,采用混合血清对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进行优化。7、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在上述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优化条件下,分别用各适配子阵列检测36例肝癌和肝硬化血清标本,对荧光分析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它们的肝癌诊断价值,并从中优选出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8、扩大样本验证优选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将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血清标本扩大至各108例,采用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方法,以优选适配子阵列检测各血清标本,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优选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9、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收集研究对象(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各108例)的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血细胞分析、生化、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对优选适配子阵列的最佳荧光分析指标与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10、评价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在ROC曲线分析各单项血液指标的肝癌诊断价值的基础上,将优选适配子阵列的最佳荧光分析指标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向前:有条件)建模,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实验条件优化结果:超滤离心管截断值100KD、体系体积150μl(结合缓冲液108.75μl、血清11.25μl、适配子30μl,其中适配子浓度为0.1pmol/μl)、离心速度14000×g、离心时间15min。2、适配子小样本筛选结果:通过小样本筛选,从7个适配中优选出3个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适配子(Ap-HCS-9-31、Ap-HCS-9-74和Ap-HCS-9-90)。3、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验证结果:扩大样本验证显示,Ap-HCS-9-31区分肝癌与慢性肝炎效果最佳,各荧光分析指标的AUROC为0.728~0.772;Ap-HCS-9-90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效果最佳,各荧光分析指标的AUROC为0.621~0.837;而Ap-HCS-9-74无论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AUROC均小于0.7。4、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对3个优选适配子的4种组合的荧光分析指标分别进行联合分析,Ap-HCS-9-31和Ap-HCS-9-90两者联合或Ap-HCS-9-31、Ap-HCS-9-74和Ap-HCS-9-90三者联合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最佳荧光指标的AUROC均在0.78以上,提示适配子联合能够提升其对肝癌的诊断效能。5、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优化结果:离心速度为16000×g、离心时间为20min时,肝硬化与肝癌超滤液荧光分析指标的差值最大,该条件下肝癌和肝硬化能得到最好的区分。6、适配子阵列小样本筛选结果:对3个优选适配子组合的4个适配子阵列进行小样本筛选,由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最大,各荧光分析指标区分肝癌与肝硬化的AUROC为0.745~0.797。7、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结果:扩大样本验证显示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优选适配子阵列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效果均较好,其AUROC分别为0.890、0.796和0.843,敏感度分别为80.6%、69.4%和58.3%,特异度分别为79.6%、72.2%和87.5%,准确度分别分80.1%、70.8%和77.8%。8、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优选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诊断肝癌的最佳指标与AFP有中度的相关性(r=-0.409),但与其它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均为低相关(|r|≤0.258)或无相关关系(P<0.05)。9、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除AFP外,部分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单独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有一定价值(AUROC>0.7);优选适配子阵列与检验指标联合建模诊断肝癌的AUROC均大于0.9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超过90%,显着优于AFP单独诊断肝癌。结论:1、成功建立起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具有简便、快捷、通量高等特点,实用性好。2、单适配子新技术检测对肝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略逊于适配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但方法上明显较后者简便实用。3、由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优选适配子阵列新技术检测对肝癌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优于适配子单用,可与AFP媲美。4、优选适配子阵列与AFP和其它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建模,显示出优秀的肝癌诊断价值,可弥补AFP在肝癌诊断中的不足。

刘畅[3](2021)在《前S区基因变异相关的隐匿性HBV感染肝细胞神经酰胺代谢异常促进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起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源于肝内胆管细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兼具有两者病理特征的混合型肝癌组成,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其病因学包括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酗酒、罹患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等,慢性HBV感染是我国HCC发生的最主要的病因。随着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广泛覆盖,以及临床采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抗HBV病毒治疗方案的推广和应用,HCC的主要危险因素正在发生改变。目前,因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肪膳食结构等因素导致的MAFLD正在迅速成为我国HCC发生的重要原因。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在一些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的HCC、无症状的健康献血员、甚至一些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的成年人群中,在其肝脏或外周血中能够持续检出低水平的HBVDNA,这种隐匿性HBV感染(occulthepatitisBvirusinfection,OBI)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母婴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HBV,是潜在的HBV传染源。一个纳入16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OBI 能增加 HCC 发病风险(adjusted RR=2.86,95%CI=1.59-4.13)。因此,这种OBI状态与HCC的关系需引起重视。然而,影响OBI进展为HCC的因素及发生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临床研究发现,在血清HBs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异常的代谢因素如罹患糖尿病可协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但目前尚不清楚MAFLD是否、以及如何影响OBI感染者发生发展为HCC。机体代谢相关疾病的重要标志是存在神经酰胺(ceramides)的异常分布与积聚,ceramides是细胞鞘脂代谢的核心分子,由神经鞘氨醇长链碱基与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组成,其合成以在细胞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开始的从头合成途径为主:在限速酶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SPT)的作用下将L-丝氨酸和棕榈酰CoA缩合为3-酮基二氢鞘氨醇,再还原为二氢鞘氨醇。二氢鞘氨醇在6种神经酰胺合成酶(ceramide synthase,CERS)的作用下合成二氢神经酰胺。每种CERS同工酶对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有不同的优先选择性和不同的组织分布(见表1),进而合成不同脂肪酸链长度的二氢神经酰胺,最终在去饱和酶(desaturase,DES,由DEGS1编码)的作用下,合成含有不同脂肪酸链长度的多样的ceramides。肝脏细胞的ER是ceramides代谢的主要细胞器,异常产生的ceramides是刺激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内源性“危险信号”,可通过激活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加重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进展。肝细胞的ER既是HBV组装形成完整感染颗粒并分泌的场所,同时也是ceramides合成的主要细胞器。许多OBI的发生与HBV的PreS突变体感染有关,可导致ER功能异常。本论文分析探讨了 HBV的PreS突变体感染对肝细胞ceramides代谢的影响,以及ceramides是否会及如何影响OBI发生后HCC的发生发展和可能的机制。方法与结果:1、血清HBsAg阴性HCC患者的肝细胞储留HBsAg,含有复制活性的HBV。根据实验室前期工作,回顾分析了 1823例在国家癌症中心确诊的经组织学证实的HCC,其中血清 HBsAg(-)并 anti-HBc(+)和 anti-HCV(-)但 HBV DNA(+)的 HCC 236例。从中抽取了 35例患者的外周血和肝组织样本进行分析,包括HBV的PreS-S区序列测定,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BsAg与肝细胞ER的共定位分析。发现上述血清HBsAg(-)的HCC患者在肝组织样本中均存在HBsAg的表达,主要在HCC癌旁的肝细胞中检测到,肝细胞ER中有HBsAg的储留,而在HCC癌组织很难检测到HBsAg的表达。HCC患者的血浆及癌旁肝组织中均可检测到具有复制活性的HBV,而在癌组织中仅检测到6/35(17%)的组织存在有复制活性的HBV。同时,部分癌旁肝细胞存在脂肪变性并伴有炎症细胞的浸润。进一步分析发现,肝组织和外周血存在的HBV,其PreS-S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但不同HCC患者的序列存在差异。采用进化树的基因型别分析显示,所有样本HBV分离株均为C基因型,序列已上传至GenBank(Accession#MW422170:MW422204)。2、血清HBsAg阴性HCC患者的HBV在PreS-S区存在氨基酸序列的变异,导致HBV包膜蛋白空间构象改变。以GenBank中HBV C基因型(Accession#GU434374)为“准种”参考序列进行PreS-S区编码氨基酸比对,发现其中28条序列在HBV的PreS-S区,包括PreS1,PreS2和S区存在共180个位点的编码氨基酸突变,大部分突变改变了 HBV包膜蛋白(HBsAg)的氨基酸性质,发生了氨基酸极性和酸碱性的转变。进而采用RaptorX预测上述突变序列编码的HBsAg蛋白空间结构,观察到PreS区的突变使得HBsAg空间构象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3、PreS区突变导致HBsAg储留在肝细胞ER,使CERS和DEGS1的表达增加、促进ceramides产生。为进一步研究PreS区突变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从中筛选了 2条有一定代表性的PreS1突变体(E54K,V90A,G102R)和PreS2突变体(16-22delete,V32L,I42T)序列转染人肝细胞。在多种细胞系中均观察到PreS区突变造成了 HBsAg在ER的储留,引发ER应激反应。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 LC-MS/MS)分析细胞内ceramides含量,与未转染HBV质粒的细胞相比,转染HBV质粒的细胞中ceramides含量显着增加,尤其是转染了 PreS突变体的肝细胞。上述转染HBV质粒的肝细胞中CERS2、CERS6和DEGS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转染HBV质粒的肝细胞,尤其是转染PreS突变体的肝细胞。棕榈酸处理细胞模拟脂超载,CERS2、CERS6和DEGS1转录水平以时间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与未转染HBV质粒的细胞相比,C16 ceramide含量在转染HBV质粒的细胞中升高了2倍,在转染PreS突变体的细胞中升高了5倍,棕榈酸处理进一步增加了细胞内C16 ceramide产生。4、肝细胞内异常增加的ceramides在肝细胞释放的HBV蛋白共同刺激下,激活巨噬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用C6-ceramide和/或HBV蛋白(HBsAg和HBcAg)处理小鼠腹腔炎性巨噬细胞或用棕榈酸处理PreS突变体转染的HepG2细胞收集条件培养基继续培养小鼠腹腔炎性巨噬细胞,通过检测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发现异常增加的ceramides在HBV蛋白共同刺激下活化了 NLRP3炎症小体,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5、高脂饮食增加HBVPreS突变质粒转染小鼠肝组织ceramides产生,促进小鼠HCC进展。对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化学致癌剂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细胞癌变,6周龄时尾静脉高压注射前述获得的2株代表性HBV PreS突变体,8周龄开始给予高脂饮食,持续5周。观察发现高脂饮协同HBV感染促进小鼠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细胞的浸润。高脂饮食在肝细胞感染HBV,特别是感染PreS突变体后,肿瘤负荷增加,促进HCC进展。与未注射HBV质粒的小鼠相比,HBV质粒注射的小鼠肝组织C16 ceramide含量增加10倍,高脂饮食饲喂后,HBV质粒注射的小鼠肝组织C16 ceramide含量进一步增加,特别是PreS突变体质粒注射的小鼠肝组织C16 ceramide含量增加了15倍。6、抑制ceramides从头合成途径或阻断IL-1β活性延缓HCC进展。对2周龄雄性C57BL/6J背景的Alb-1HBV小鼠(HBsAg在肝细胞ER持续储留)腹腔注射DEN诱导肝细胞癌变,从8周龄开始给予高脂饮食,持续13周。部分高脂饮食小鼠腹腔注射myriocin或IL-1β中和性抗体。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在肝组织已经存在肿瘤前体细胞或肿瘤细胞时,能够协同HBV感染加速HCC进展。肝细胞内异常增加的ceramides在肝细胞释放的HBV蛋白共同刺激下,激活肝脏浸润的巨噬细胞上NLRP3炎症小体,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加重肝脏炎症。抑制ceramides从头合成或阻断IL-1β活性能够延缓HCC进展。小结:HBV的PreS突变体转染导致HBsAg在肝细胞ER的储留促进肝脏ceramides尤其是C16 ceramide的产生。异常增多的ceramides可能通过激活肝脏浸润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加重肝脏炎症,在肝脏已经出现肿瘤前体细胞或肿瘤细胞的情况下促进HCC进展。在有效的抗HBV治疗基础上,靶向ceramides的产生,尤其是C16 ceramide的产生,或阻断ceramides的作用可能是延缓HBV感染者HCC进展的有效策略。

王丽萍[4](2021)在《CUGBP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体检健康者、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中RNA结合蛋白(CUGBP1)的表达水平,探讨CUGBP1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的表达差异,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并评估CUGBP1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诊治的体检健康组(HE组)3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组(CHB组)36例、肝炎后肝硬化(HC组)39例及原发性肝癌组(PHC组)43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CUGBP1在血清中的表达含量,探讨CUGBP1与PHC的相关性。(2)从HE组、CHB组、HC组及PHC组中各选出12例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CUGBP1 m RNA在外周静脉血白细胞(Peripheral venous white blood cells,PWBC)中相对表达含量,讨论CUGBP1在PBMC样本中基因表达特征。结果:(1)血清CUGBP1在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均有表达,与HE组相比,HC组、CHB组及PHC组的表达水平低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血清CUGBP1的含量绘制ROC曲线,在最大约登指数(MYI)为0.272时,AUC=0.6285,灵敏度(Se)为72.1%和特异度(Sp)为60.7%。(2)本研究PHC组中有13例患者表现AFP阴性,检测AFP阴性患者血清CUGBP1的表达,并绘制ROC曲线,AUC=0.6281,与肝癌组ROC曲线下面积0.6285无明显差异,表明血清CUGBP1在AFP阴性患者中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3)血清CUGBP1、AFP、CEA、CA199联合检测诊断敏感度95.3%,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的结果。(4)PWBC样本中的CUGBP1 m RNA相对表达量在PHC组低于H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UGBP1 m RNA在HE组、HC组及CHB组之间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相较于HE组,PHC组血清中CUGBP1及PWBC中CUGBP1 m RNA均有表达下调,证明CUGBP1与PHC存在相关性。(2)CUGBP1对AFP阴性PHC患者有潜在的诊断价值。(3)血清CUGBP1、AFP、CEA、CA199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度,降低漏诊率。

赵鑫[5](2021)在《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和高通量测序对肝癌自噬相关的miRNA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感染是HCC的主要病因。目前HCC占我国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第五位,所有癌症致死性疾病的第二位,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HCC的早期诊断、综合及个体化治疗、治疗后监测复发及远处转移,是提高肝癌诊断率及治愈率的重要手段。MiRNA是一类内生的、长度约为20-24个核苷酸的小RNA,其在细胞内具有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与细胞生长、代谢、凋亡、肿瘤发生、肿瘤细胞侵袭性以及肿瘤治疗等方面存在密切关系。迄今为止,许多研究证实了miRNA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如乳腺癌、脑癌、大肠癌、肝癌、肺癌、淋巴瘤、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在肝癌中,miRNA可作为诊断标记物miRNA辅助临床肝癌诊治,同时也通过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影响肝癌发生发展。自噬(Autophagy)作为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与肿瘤发生息息相关。由于自噬与细胞代谢、蛋白质和细胞器周转、细胞生存等密切相关,所以自噬在肿瘤中的作用呈现动态及多样性变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MiRNA如何调节自噬过程至今尚未明确,持续发现的调节自噬新的miRNA提示我们,miRNA作为重要分子可通过靶向调控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自噬的过程,调节疾病进展,因此值得进一步探索异常表达的miRNA调控自噬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本研究通过公共数据库筛选与肝癌自噬相关的miRNA,并分析它们的临床意义;在肝癌细胞系,通过缺氧诱导自噬,收集各组细胞进行miRNA和mRNA测序,根据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不同肝癌细胞中自噬相关miRNA及其可能作用机制;并初步确定参与肝癌自噬的关键miRNA及其靶基因;稳定过表达/抑制miRNA后检测自噬活性,观察自噬现象,检测miRNA下游信号通路基因变化,为miRNA在HCC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第一部分:基于TCGA数据库机器学习法研究miRNA作为肝癌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价值目的:筛选潜在的HCC诊断生物标志物,初步确定具有诊断潜力的miRNA。方法: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database,T CGA)数据库,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初步确定最具诊断价值的差异表达的miRNA。建立分类模型以区分患有肝细胞癌的患者和正常个体,然后在差异表达的miRNA和mRNA之间构建调控网络。使用GSE63046数据集来验证鉴定出的差异表达miRNA的表达,同时进行差异表达miRNA的诊断和预后分析。结果:1.总共发现14个差异表达的miRNA(均上调)和2,982个差异表达的mRNA(1,989个上调和993下调),其中hsa-miR-10b-5p,hsa-miR-10b-3p,hsa-miR-224-5p,hsa-miR-183-5p和hsa-miR-182-5p被认为可能是肝细胞癌诊断生物标志物;2.这五个miRNA靶向的mRNA包括SFRP1,EDNRB,NR4A3,FHL2,NKX3-1,IL6ST,FOXO1。“胆汁酸的生物合成和胆固醇代谢”通路是这些靶标mRNA最富集的信号通路;3.初步确定的五个miRNA的验证与GSE63046数据集验证结果一致;4.Hsa-miR-10b-5p和hsa-miR-10b-3p可能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小结:1.5个差异表达的miRNA可以被视为肝细胞癌患者的诊断生物标志物。2.5个miRNA靶向的mRNA(包括SFRP1,EDNRB,NR4A3,FHL2,NKX3-1,IL6ST和FOXO1)差异表达水平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第二部分:MiRNA作为肝癌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体外验证研究目的:肝癌差异表达miRNA的临床体外验证。方法:留取7例肝细胞癌肝癌组织及癌旁2cm癌旁组织,应用RT-q PCR方法定量分析肝癌差异表达miRNA(hsa-miR-10b-5p,hsa-miR-10b-3p,hsa-miR-224-5p,hsa-miR-183-5p、hsa-miR-182-5p)组织水平。结果:7名HCC患者中5个差异表达的miRNA的表达水平全部上调,并且hsa-miR-224-5p上调最为显着,与第一部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一致。小结:1.5个差异表达的miRNA可以被视为肝细胞癌患者的诊断生物标志物2.肝组织样本miRNA水平与公共数据集研究结果一致。第三部分:基于转录组测序进行肝癌自噬相关的机制研究目的:探索肝癌自噬相关新分子,进一步阐明其在调控自噬影响肝癌中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本部分首先建立缺氧诱导的细胞自噬模型,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泡的数量。Western Blot和Transwell实验分析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侵袭力。转录组测序分析对照组和低氧组肝癌细胞差异表达的mRNA和miRNA。建立mi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和miRNA靶向的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探索缺氧诱导肝癌自噬的潜在机制。结果:1.我们发现缺氧可能通过诱导自噬促进肝癌细胞的侵袭;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诱导HCCLM3自噬组和SMMC-7721自噬组中共鉴定出407个共享mRNA和57个共享miRNA。此外,278个mRNA属于癌症自噬特异性mRNA,24个miRNA被鉴定为癌自噬特异性miRNA。小结:1.基于mi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获得了19种高度表达的miRNA。2.Hsa-miR-483-5p,hsa-miR-4739,has-miR-214-3p和has-miR-296-5p可能是与肝癌自噬相关的潜在分子标记物。结论:1.Hsa-miR-10b-5p,hsa-miR-10b-3p,hsa-miR-224-5p,hsa-miR-183-5p和hsa-miR-182-5p可能是肝细胞癌诊断标志物。2.临床组织样本证实上述miRNA可能是临床肝癌诊断标记物。3.细胞水平探索发现,hsa-miR-483-5p,hsa-miR-4739,has-miR-214-3p和has-miR-296-5p可能是与肝癌自噬相关的重要分子。4.筛选肝癌及肝癌自噬相关miRNA有助于了解肝癌自噬的潜在分子机制,同时为临床诊断、监测预后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陈椿[6](2021)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性,同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为评估患者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期间初次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310例HBV相关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乙肝组111例,乙肝肝硬化组98例,原发性肝癌组101例。收集上述各组病例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比较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不同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2)回顾性分析同时期在外科住院并行肝癌切除手术的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全部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临床情况、病理特征,按临床情况和病理特征因素分组,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慢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三组患者血清中的Ig A、Ig G、Ig M、C3、C4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乙肝肝硬化组的Ig A、Ig G、Ig M含量均高于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P<0.01),而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Ig A、Ig G、Ig M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C3、C4含量高于慢乙肝组和乙肝肝硬化组(P<0.01),而乙肝肝硬化组的C3、C4含量又低于慢乙肝组(P<0.01)。(2)血清Ig A、Ig G、Ig M、C3、C4水平在不同性别、AFP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HBs A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中,补体C3在阳性组水平小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水平和年龄呈正相关(P<0.05),Ig M、C3、C4和年龄无相关性(P>0.05)。(3)在有门脉癌栓和无门脉癌栓组中Ig A、Ig G、Ig M、C3、C4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和C4在肿瘤>5cm组中的水平大于肿瘤≤5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在有肝硬化组中的水平低于无肝硬化组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Ig M和BCLC分期无相关性(P>0.05),补体C3、C4水平和BCLC分期呈正相关(P<0.01),Ig G水平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补体C3水平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Ig A、Ig M、C4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1)HBV相关肝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升高;而补体C3、C4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降低,在原发性肝癌中表现出升高趋势,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补体对肝癌细胞的免疫抑制有关。(2)免疫球蛋白和肝癌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而补体水平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BCLC分期存在正相关性,对于评估肝癌患者中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和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王玉琪[7](2020)在《小肝癌新血清标志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评价及肝癌发病年龄相关临床流行病学因素调查》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目前的检测手段对小肝癌的诊断效果并不理想,寻找对小肝癌有良好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核酸适配子是生物分子的人工核酸配体,其分子识别功能类似抗体,但具有易于制备和稳定性好等优势,是发现肿瘤新标志物的有效工具。本研究组前期以肝癌血清为靶标筛选到一批血清适配子,其中部分适配子对小肝癌有良好价值,并进行了基于适配子的血清蛋白组学分析,发现了一批在小肝癌血清中高表达的蛋白。本研究将从中筛选出对小肝癌(直径£3cm)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血清靶蛋白,检测其血清表达水平,评价它们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以期发现小肝癌新血清标志物。另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病年龄相关流行病学因素进行调查,以发现肝癌早发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肝癌高危患者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2017-2019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消化道其他肿瘤的血清标本,同时收集健康体检正常人的血清标本,-80℃冰箱保存。同时收集上述研究对象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乙肝五项等血清学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2.筛选小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对本研究组前期以肝癌血清适配子捕获的血清靶蛋白的定量质谱结果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小肝癌血清中高特异性表达或表达量明显升高的蛋白,查阅其蛋白数据库中的表达特点,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和疾病相关性,再结合相关文献报道,优选出潜在诊断价值大的靶蛋白作为小肝癌的候选血清标志物。3.测定小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血清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候选血清靶蛋白及对照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DCP)在小肝癌、大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消化道其他肿瘤和正常对照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水平。4.小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评价: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候选标志物单独和联合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同时计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和阴性似然比、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并与对照蛋白DCP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建模,联合分析候选标志物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5.肝癌发病年龄相关临床流行病学因素调查:对2018年4月至7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与肝癌可能相关的流行病学因素,包括性别、肝癌诊断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家族史等,以及乙肝、丙肝的实验室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与肝癌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1.小肝癌候选标志物筛选结果:根据血清靶蛋白的质谱定量分析结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与肝癌或肿瘤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人触珠蛋白相关蛋白(HPR)、人血清淀粉样蛋白酶1(SAA1)、人胎盘碱性磷酸酶样蛋白2(ALPPL2)、人C4b结合蛋白a链(C4BPA)和人富亮氨酸a2糖蛋白1(LRG1)5个血清靶蛋白为小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2.小肝癌候选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及诊断价值:先小样本分析上述5个候选血清标志物在165例不同疾病血清标本中的蛋白表达水平,评价其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血清蛋白HPR和C4BPA鉴别小肝癌和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分别为0.780和0.724,较DCP稍差(AUROC 0.804),但鉴别小肝癌和良性肝病(肝硬化+慢性肝炎+正常)的AUROC分别为0.769和0.745,略优于DCP诊断价值(AUROC 0.729),而SAA1、LRG1和ALPPL2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欠佳。扩大样本到405例检测HPR和C4BPA的表达水平和验证其小肝癌诊断价值,结果显示,HPR和C4BP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0±23.2mg/ml和27.4±34.1ng/ml,鉴别小肝癌和大肝癌的AORUC约为0.700,低于DCP;HPR在鉴别小肝癌和良性肝病方面具有良好诊断价值,其AUROC为0.860,优于DCP(AUORC 0.785)和C4BPA(AUROC 0.681),其中,敏感度为82.2%,特异度为78.7%。3.标志物联合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将HPR和C4BPA及DCP联合分析,评价其联合诊断价值。结果显示,HPR和C4BPA二者联合鉴别诊断大小肝癌时,AUROC为0.709,敏感度为63.3%,特异度为77.2%,较单个血清标志物无明显提升,当HPR和C4BPA分别/同时与DCP联合时,诊断价值有所提升,但不明显;HPR和C4BPA/DCP联合诊断小肝癌和良性肝病时,AUROC大于0.8,诊断效率均有所提升,但不显着。4.肝癌发病年龄相关因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2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病年龄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从事体力劳动、HBV家族史、Hbs Ag阳性、Hbe Ag阳性和HBV-DNA阳性与原发性肝癌早发有关;而喝茶、糖尿病史和HBs Ab阳性在年龄较大的肝癌患者中更常见。联合多因素建立模型预测不同年龄段发病,发现55岁之前发病的模型预测效果良好,AUROC均在0.8以上,提示流行病学因素联合对肝癌发病年龄段预测效果良好。结论:1.从前期基于肝癌血清适配子的蛋白组学分析结果中,优选出5个蛋白HPR、SAA1、LRG1、C4BPA和ALPPL2为小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2.候选血清标志物HPR对鉴别小肝癌和良性肝病具有良好诊断价值,略优于DCP诊断价值,可作为小肝癌潜在标志物。候选血清标志物C4BPA对小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3.临床流行病学因素可与肝癌发病年龄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多因素模型对预测肝癌发病年龄段有较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璎[8](2020)在《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原卟啉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原卟啉(PPⅨ)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明确血清PPⅨ能否作为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的早期预警及病情评估的敏感参数。方法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11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50例,肝硬化(HC)患者40例,肝癌(HCC)患者20例,于同期在本院体检科征募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PPⅨ,常规方法检测肝功、凝血等实验室指标,比较肝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血清PPⅨ;评价PPⅨ对HBV相关慢性肝病的诊断效能;分析PPⅨ与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1)肝病组与对照组血清PPⅨ比较:CHB、HC、HCC三个肝病组血清PPⅨ显着高于对照组,44.29(25.99,85.36)、72.73(48.28,90.43)、91.79(68.34,121.52)vs15.43(10.87,20.16)n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组虽较CHB组PPⅨ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较CHB、HC组PPⅨ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HB与HC患者组内血清PPⅨ比较:CHB患者进一步分为静止期与活动期,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与代偿期HC患者相比,失代偿期HC患者血清PPⅨ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HB患者活动期与静止期PPI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患者代偿期与CHB患者静止期、HC患者失代偿期与CHB患者活动期PP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患者失代偿期较CHB患者静止期血清PPⅨ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OC曲线显示,PPⅨ诊断CHB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利用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为20.325 ng/dl,其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77.5%;诊断HC的AUC为0.748,临界值为33.695 ng/dl,其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61.1%;诊断HCC的AUC为0.812,临界值为65.26 ng/dl,其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69.2%。3.(1)不同肝病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HCC组AFP显着高于CHB和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与H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HB组相比,HC组和HCC组TBIL、GGT、PT显着升高,PLT、CHE、ALB、PT%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ALT、ALP在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HB静止期和健康对照组的PPⅨ及肝功指标比较:CHB患者静止期PPⅨ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功指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仅CHE稍升高,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PPⅨ与各指标的相关性:CHB患者PPⅨ与各指标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HC患者PPⅨ与年龄、AFP、TBIL、AST呈正相关(P<0.05),与PLT、CHE、ALB呈负相关(P<0.05),仅与TBIL呈中等正相关(rs=0.587,P<0.05),与ALB呈中等负相关(rs=-0.408,P<0.05),其余均为弱相关(rs<0.4,P<0.05);HCC患者PPⅨ与TBIL呈中等正相关(rs=0.470,P<0.05),与CHE呈中等负相关(rs=-0.459,P<0.05)。结论1.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PⅨ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慢性肝病进展呈活动依赖性。2.血清PPⅨ可作为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肝损害的早期预警及病情评估的敏感参数。

梁子[9](2020)在《HBV起源的circRNA HBV_circ_1的形成机制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已发现许多真核生物编码circRNAs,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circRNAs具有miRNAs海绵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调节基因转录、翻译蛋白等功能,circRNAs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有可能成为新的药物治疗靶点。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卡波西肉瘤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 Herpesvirus,KSHV)和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16,HPV16)等一些具内含子的病毒基因的转录本可以形成circRNAs。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引发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有一篇研究报道了1条起源于HBV前体基因组pgRNA的circRNA,并发现该circRNA并不是通过常规的反向剪接形成的,宿主的RNA解旋酶DHX9(DEx H-Box Helicase 9)参与了HBV circRNA的形成,但HBV形成circRNA的机制仍未明确,有关HBV起源的circRNA的功能研究仍没有涉及。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的HBV编码的circRNA(命名为HBV_circ_1),初步体外研究结果证实HBV_circ_1能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提升HBV复制水平,并发现HBV_circ_1可能通过miRNA-6124/ST7轴和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 Dependent Kinases 1,CDK1))互作促进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HBV编码的circRNA HBV_circ_1的形成机制,研究了HBV_circ_1对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的影响、抑制细胞自噬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了HBV_circ_1编码X蛋白的可能性。有关研究结果不仅能进一步加深对HBV基因组编码信息的理解,为circRNA的形成提供新的机制,也可从新的角度阐释HBV引起原发性肝癌的机制,为从RNA水平上治疗HBV感染引起的肝癌提供新靶点。1、HBV_circ_1来源及形成机制HBV编码的新circRNA HBV_circ_1长度约为2.5kb,其序列与HBV基因组(Gen Bank accession No.KU668446.1)489-2985 nt区域的序列对应,前期的研究通过PCR、Sanger测序以及Northern blotting对HBV_circ_1进行了初步验证。本研究在确认HBV_circ_1是环状RNA分子的基础上,通过序列比对和HBV_circ_1序列测定确认HBV_circ_1来源于HBV的pgRNA。HBV_circ_1上含有两个Junction sites(分别命名为Junction site A和Junction site B)。研究结果证实Junction site A是由位于pgRNA末端的正向重复序列通过同源重组形成,Junction site B是由切除pgRNA上对应于HBV基因组(Gen Bank accession No.KU668446.1)489-3182-2985nt区域的序列后连接形成,位于pgRNA末端的正向重复序列可促进circRNA形成,推测该过程有蛋白参与。2、HBV_circ_1对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HBV_circ_1能抑制肝癌细胞HepG2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提升HBV复制水平,暗示HBV_circ_1可能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HBV_circ_1对不同细胞表型特征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转染表达circ GFP的对照质粒pLCDH-circ_GFP相比,转染表达HBV_circ_1的质粒pLCDH-HBV_circ_1能促进正常小鼠肝细胞AML-12、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的增殖,加快AML-12、HUVEC和SMMC-7721的细胞周期进程;将转染pLCDH-HBV_circ_1或转染pLCDH-ciR空载的SMMC-7721细胞移植至裸鼠,结果显示,HBV_circ_1能促进SMMC-7721细胞在体内形成肿瘤。PCR结果显示,在转染pLCDH-HBV_circ_1的SMMC-7721细胞形成的瘤体组织中存在HBV_circ_1,除在一例成瘤小鼠的肝脏组织中检测到HBV_circ_1外,在其他组织(心脏、肾脏、小肠、胃、肌肉以及脑)中均未检测到HBV_circ_1。对瘤体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转染pLCDH-HBV_circ_1的SMMC-7721细胞形成的瘤体的恶性程度以及瘤体中Ki67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HBV_circ_1能加快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的形成与发展。3、HBV_circ_1抑制细胞自噬及机制研究自噬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中从自噬角度探讨了HBV_circ_1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Western blotting和细胞免疫荧光的结果显示,瞬时表达HBV_circ_1能促进p62的累积和聚集、抑制LC3-II形成、抵消雷帕霉素对自噬的促进作用,而敲降HBV_circ_1的表达促进HepG2.2.15细胞自噬的发生,说明HBV_circ_1可以抑制细胞自噬。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注射表达HBV_circ_1的SMMC-7721细胞形成的瘤体中p62的累积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HBV_circ_1能够抑制自噬。qPCR结果显示,调节HBV_circ_1表达对自噬起始复合物关键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暗示HBV_circ_1不参与调节自噬起始过程。RNA pull down、RIP实验结果证实HBV_circ_1与PHB2互作。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HB2与HBV_circ_1的结合区域包含了PHB2与LC3的结合区域,暗示HBV_circ_1可能与LC3竞争性结合PHB2。CO-IP实验证实,HBV_circ_1可抑制PHB2与LC3之间的相互作用,而HBV_circ_1的突变体(缺失与PHB2结合区域)则不能与LC3竞争性结合PHB2,也失去了抑制细胞自噬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HBV_circ_1通过与LC3竞争性结合PHB2发挥抑制自噬的作用,并由此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研究结果为理解HBV的致癌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HBV诱导的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4、HBV_circ_1能够编码X蛋白已有研究证实部分circRNAs能以帽子结构非依赖性方式编码蛋白。对HBV_circ_1序列进行了信息学分析,发现HBV_circ_1上有HBx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和N6-腺苷酸甲基化(N6-methyladenosine,m6A)修饰位点,推测HBV_circ_1具有编码X蛋白的潜力。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在转染HBV_circ_1表达质粒pLCDH-HBV_circ_1的HepG2细胞中存在少量X蛋白;用Ds Red序列替换pLCDH-HBV_circ_1质粒中HBx的ORF,构建pLCDH-HBV_circ_1-Ds Red重组质粒,在转染pLCDH-HBV_circ_1-Ds Red的HepG2细胞中也能观察到Ds Red的表达。进一步,通过免疫组化在转染pLCDH-HBV_circ_1的SMMC-7721细胞形成的瘤体中检测到X蛋白,而在转染pLCDH-ciR的SMMC-7721细胞形成的对照瘤体中检测不到X蛋白。以上结果说明HBV_circ_1能够编码X蛋白。研究结果从HBV_circ_1编码X蛋白的角度解释了HBV_circ_1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机制。

侯佳影[10](2020)在《hnRNP K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表达水平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HC))血清、尿液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标本中hnRNP K表达水平,探讨hnRNP K与PHC的相关性。方法:(1)纳入的四组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经治的健康体检者组(HE组)50例、乙肝组(CHB组)43例、肝硬化组(HC组)35例及肝癌组(PHC组)53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血清、尿液样本中hnRNP K的表达含量,探讨hnRNP K与PHC的相关性。(2)纳入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各15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hnRNP K在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venous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基因相对表达含量,深入讨论hnRNP K蛋白在PBMC样本中基因表达特征。结果:(1)血清hnRNP K在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均有表达,且HE组、HC组、CHB组结果高于HE组,其中CHB组数值最高,不同慢性肝病疾病各阶段的总体比较差异显着(H=10.25,P<0.01);PHC组绘制ROC曲线,在YI为0.412时,AUC=0.775,灵敏度(Sen)为0.769和特异度(Sp)为0.643。(2)尿液hnRNP K在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均有表达,且HE组、HC组、CHB组结果高于HE组,其中CHB组数值最高,整体比较差异显着(F=10.58,P<0.01);将PHC组各尿标本测得hnRNP K水平制作ROC曲线,在YI为0.286时的AUC=0.652,Sen和Sp分别为1.00和0.286。(3)结合血/尿hnRNP K比值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PHC的效用,在YI为0.398时,AUC=0.695,Sen和Sp分别为0.769和0.629。(4)血清AFP与血清hnRNP K平行及序列联合时诊断PHC的Sen和Sp均提高至90.62%;与尿液hnRNP K联合时的Sen和Sp提高至100%。(5)PBMC样本中的hnRNP K mRNA相对表达量在CHB组、HC组及PHC组表达上调且均高于HE组,以CHB组数值最高(P<0.05),总体分布及各组间比较后有差异(F=254.72,P<0.001)。结论:(1)PHC组中的hnRNP K在血清和尿液样本中表达上调,有较好的Sen和Sp;结合hnRNP K血/尿比值变化可辅助诊断PHC。(2)血清和尿液样本中hnRNP K表达结合血清AFP可提高PHC诊断的Sen和Sp。(3)四组研究对象PBMC中hnRNP K mRNA差异表达,进一步肯定了hnRNP K与PHC的相关性。

二、50例原发性肝癌HBV、HCV核酸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例原发性肝癌HBV、HCV核酸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主要中医临床症状
        2.3 肝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2.4 肝癌证型与主要客观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患者一般情况
        4.1.1 肝癌患者性别分布
        4.1.2 肝癌患者年龄分布
        4.1.3 肝癌患者饮酒史及吸烟史
        4.1.4 肝癌患者既往肝脏疾病
        4.2 肝癌患者中医症状分布
        4.3 肝癌患者基本中医证型分布
        4.4 中医证型与主要客观指标的关系
        4.4.1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
        4.4.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4.4.3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
        4.4.4 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4.4.5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5 讨论
        5.1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
        5.1.1 性别、年龄分布
        5.1.2 原发性肝癌发病原因
        5.2 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症状分布
        5.3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5.4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5.4.1 中医证型与血常规的关系
        5.4.2 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
        5.4.3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的关系
        5.4.4 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5.4.5 中医证型与AFP的关系
    6 小结
第二部分 从miRNA探讨原发性肝癌脾虚证的本质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对照组入选标准
    2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引物序列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2.2 总miRNA提取
        2.2.3 miRNA逆转录
        2.2.4 qRT-PCR实验
        2.2.5 qPCR数据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基线资料
        4.2 各组miRNA相对表达量
        4.2.1 肝郁脾虚证组与对照组比较
        4.2.2 脾虚湿困组与对照组比较
        4.2.3 肝郁脾虚组与脾虚湿困组比较
    5 讨论
        5.1 miRNA表达结果分析
        5.2 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5.2.1 肝郁脾虚证差异表达miRNAs分析
        5.2.2 脾虚湿困证差异表达miRNA分析
        5.2.3 两证型差异miRNAs分析
        5.3 脾虚证差异表达miRNAs
    6.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肝癌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肝癌
        1.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1.2 肝癌的诊断研究现状
    1.2 核酸适配子
        1.2.1 核酸适配子的特性
        1.2.2 适配子在肝癌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1.3 离心超滤技术及其应用
第2章 创建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2.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2.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2.1.7 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的建立
        2.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制备混合血清标本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2.2.2 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超滤管截断值
        2.2.3 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离心时间
        2.2.4 适配子CUF分离体系的最佳体积
        2.2.5 血清和适配子的最佳用量
    2.3 讨论
第3章 单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新技术的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试验耗材
        3.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3.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3.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3.1.7 评价单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价值
        3.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适配子小样本筛选结果
        3.2.2 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验证肝癌诊断价值结果
        3.2.3 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新技术的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试验耗材
        4.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4.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4.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4.1.7 用混合血清优化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诊断肝癌的实验条件
        4.1.8 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
        4.1.9 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其肝癌诊断价值
        4.1.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优化结果
        4.2.2 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小样本筛选适配子阵列的结果
        4.2.3 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肝癌诊断价值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
    5.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与统计方法
        5.1.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
        5.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
        5.2.1 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5.2.2 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
        5.2.3 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5.2.4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结果
        5.2.5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诊断肝癌的准确性评价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核酸适配子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前S区基因变异相关的隐匿性HBV感染肝细胞神经酰胺代谢异常促进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与注解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综述 炎症小体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情况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4)CUGBP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ELISA实验测血清样本CUGBP1 表达
    引言
    1.材料方法
        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1.2 试剂与仪器
        1.3 样本收集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数据处理过程
    2.实验结果分析
        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表(性别、年龄)比较
        2.2 四组研究对象的血细胞计数与肝功能情况
        2.3 CUGBP1 的标准曲线
        2.4 CUGBP1在AFP阴性PHC中的诊断价值
        2.5 CUGBP1、AFP、CEA、CA199 在四组研究对象中的表达水平
        2.6 血清CUGBP1、AFP、CEA、CA199 单项及联合检测对PHC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第二部分 QRT-PCR测 PWBC中 CUGBP1 基因表达特征
    引言
    1.材料方法
        1.1 入组对象的基本信息
        1.2 操作器材和试剂
        1.3 实验相关内容
        1.4 qRT-PCR实时监测CUGBP1 基因表达特征
    2.结果分析
        2.1 验证CUGBP1 PCR扩增产物的质量
        2.2 熔解曲线
        2.3 扩增曲线
        2.4 HE组、CHB组、HC 组和PHC 组 PWBC中 CUGBP1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2.5 原发性肝癌PWBC中 CUGBP1 mRNA相对表达量的ROC曲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中的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CUGBP1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和高通量测序对肝癌自噬相关的miRN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TCGA数据库机器学习法研究miRNA作为肝癌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NA作为肝癌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体外验证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测序进行肝癌自噬相关的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MicroRNA与肝细胞癌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BV相关肝病患者分布情况
        2.2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3 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差异
    3 讨论
        3.1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3.2 补体C3、C4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第二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情况
        2.2 病理特征情况
        2.3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
        2.4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
    3 讨论
        3.1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分析
        3.2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小肝癌新血清标志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评价及肝癌发病年龄相关临床流行病学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肝癌流行病学
    1.2 小肝癌诊断现状
    1.3 基于适配子的肿瘤标志物发现策略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清标本及相关临床资料收集
        2.2.2 筛选小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
        2.2.3 定量测定候选蛋白血清表达水平
        2.2.4 标志物联合分析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2.2.5 肝癌发病相关影响因素调查
        2.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小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的筛选
    3.2 小肝癌候选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评价
    3.3 扩大样本验证候选血清标志物的诊断价值
    3.4 联合分析候选血清标志物及DCP对大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3.5 联合分析候选血清标志物及DCP对小肝癌和良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3.6 PHC发病年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3.6.1 调查结果统计描述
        3.6.2 肝癌诊断年龄段与调查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6.3 调查因素与不同发病年龄段的相关性关系
        3.6.4 相关因素建模分析预测肝癌发病年龄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原卟啉Ⅸ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HBX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
        1.1 概述
        1.2 HBx蛋白
        1.3 HBx致线粒体损害
        1.3.1 参与线粒体氧化应激
        1.3.2 调节胞浆Ca2+信号转导
        1.3.3 引发线粒体自噬
        1.3.4 促进细胞凋亡
        1.4 展望
    2 卟啉及血红素合成与代谢
        2.1 卟啉及卟啉类化合物
        2.2 血红素及其合成途径
        2.3 血红素合成关键酶
        2.3.1 ALAS
        2.3.2 FECH
        2.4 卟啉转运蛋白
        2.5 原卟啉(PPⅨ)
        2.6 卟啉代谢异常相关疾病
    3 卟啉代谢与慢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3.1 卟啉代谢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3.2 卟啉代谢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3 卟啉代谢与肝硬化
        3.4 卟啉代谢与肝细胞癌
        3.5 慢性肝病卟啉代谢异常的治疗
        3.6 展望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病例组
        1.2.2 对照组
    1.3 主要仪器试剂
        1.3.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2 主要实验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一般资料收集
        1.4.2 血清样品采集及保存
        1.4.3 常规实验室检测
        1.4.4 影像学检查
        1.4.5 血清PPⅨ浓度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肝病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比较
    2.2 血清PPⅨ检测结果
    2.3 PPⅨ诊断HBV相关慢性肝病的效能
    2.4 不同肝病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
    2.5 CHB患者静止期与健康对照组PPⅨ及肝功比较
    2.6 不同患者PPⅨ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PPⅨ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3.2 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PⅨ的表达及意义
    3.3 PPⅨ诊断HBV相关慢性肝病的效能
    3.4 PPⅨ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HBV起源的circRNA HBV_circ_1的形成机制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CIRCRNA研究进展
        1.1 CircRNAs简述
        1.2 circRNAs的来源及环化机制
        1.3 CircRNAs的功能
        1.4 circRNAs与肝癌
        1.5 病毒编码的circRNAs研究进展
    2.自噬相关研究进展
        2.1 自噬简述
        2.2 HBV影响自噬的研究进展
        2.3 CircRNAs与细胞自噬
        2.4 自噬与肝癌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内容
    1.研究目的意义
    2.研究内容
        2.1 HBV_circ_1 来源及形成机制
        2.2 HBV_circ_1 对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影响
        2.3 HBV_circ_1 抑制细胞自噬及机制研究
        2.4 HBV_circ_1 能够编码X蛋白
    3.研究技术路线
第三章 HBV_CIRC_1 来源及形成机制
    1.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细胞培养
        2.3 cDNA制备
        2.4 HBV_circ_1的Junction site A位点及其形成方式确认
        2.5 HBV_circ_1 序列测定
        2.6 pcDNA3.1(+)-pgRNA-eGFP质粒构建
        2.7 细胞转染
        2.8 基因组抽提
        2.9 体外制备带有T7 启动子的RS1-eGFP-RS2
        2.10 PCR验证pgRNA的正向重复序列促进环状RNA分子形成
        2.11 circRNA-protein pull down筛选与pgRNA末端重复序列相互作用的蛋白
    3 结果与分析
        3.1 HBV_circ_1 具有2个Junction sites、来源于HBV转录产物pgRNA
        3.2 pgRNA的正向重复序列可以促进环状RNA分子的形成
        3.3 正向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的初步筛选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BV_CIRC_1 对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细胞表型特征检测
        2.3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2.4 外泌体提取
        2.5 外泌体、成瘤裸鼠的瘤体及其他组织中HBV_circ_1 的检测
        2.6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
        2.7 免疫组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HBV_circ_1 促进细胞增殖
        3.2 HBV_circ_1 促进细胞周期
        3.3 HBV_circ_1 促进肿瘤形成与发展
        3.4 HBV_circ_1 在瘤体及其他组织中的分布
        3.5 HBV_circ_1 增加肿瘤的恶性程度
        3.6 HBV_circ_1 促进瘤体中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HBV_CIRC_1抑制细胞自噬及其机制研究
    1.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0 实验试剂
        2.1 调节细胞内HBV_circ_1 的表达
        2.2 细胞蛋白收集
        2.3 SDS-PAGE及 Western blotting
        2.4 细胞免疫荧光
        2.5 MTT法检测药物毒性
        2.6 免疫组化检测瘤体中p62的表达
        2.7 Real-time PCR检测自噬起始复合物相关基因和PHB2 表达水平
        2.8 验证HBV_circ_1与PHB2 的相互作用
        2.9 生物信息学分析相互作用位点
        2.10 pLCDH-HBV_circ_1-mut质粒构建
        2.11 Co-IP
        2.12 数据分析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qPCR检测调节细胞内HBV_circ_1 表达的效率
        3.2 瞬时表达HBV_circ_1 抑制细胞自噬
        3.3 下调HepG2.2.15 细胞中HBV_circ_1 表达促进细胞自噬
        3.4 HBV_circ_1 可以抵消雷帕霉素对自噬的诱导作用
        3.5 HBV_circ_1 促进瘤体中p62 的累积
        3.6 HBV_circ_1 对自噬起始过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无明显影响
        3.7 HBV_circ_1 不影响PHB2 表达
        3.8 RNA pull-down和 RIP检测HBV_circ_1与PHB2 间相互作用
        3.9 HBV_circ_1与LC3 竞争性结合PHB2
        3.10 HBV_circ_1 突变体丧失对细胞自噬的抑制作用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HBV_CIRC_1 编码HBx
    1.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分析HBV_circ_1 编码X蛋白的潜力
        2.3 细胞水平检测HBV_circ_1 编码X蛋白
        2.4 pLCDH-HBV_circ_1-Ds Red重组质粒构建
        2.5 瘤体中检测HBV_circ_1 编码X蛋白
    3 结果与分析
        3.1 HBV_circ_1 具有编码蛋白的潜力
        3.2 转染pLCDH-HBV_circ_1 的细胞中可检测到X蛋白
        3.3 转染pLCDH-HBV_circ_1 细胞形成的瘤体中可检测到X蛋白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总结论
    创新点
附录一 缩略词表
附录二 实验室常用仪器
附录三 HBV_circ_1序列
附录四 重组质粒序列
附录五 载体图谱
附录六 原始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hnRNP K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表达水平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血清、尿液样本HNRNP K表达水平
    引言
    1.材料方法
        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1.2 试剂与仪器
        1.3 样本收集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数据处理过程
    2.实验结果分析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比较
        2.2 hnRNP K蛋白的2 条标准曲线
        2.3 四组研究对象血清hnRNP K表达差异
        2.4 血清hnRNP K诊断肝脏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ROC曲线
        2.5 尿液hnRNP K在四组研究对象的ROC曲线特征
        2.6 hnRNP K血/尿比在四组研究对象的ROC曲线特征
        2.7 血清AFP水平在CHB组、HC组和PHC组的ROC曲线特征
        2.8 血、尿液及血尿比值hnRNP K结合血清AFP的诊断价值
第二部分 PBMC中 HNRNP K基因表达水平
    引言
    1.材料方法
        1.1 入组对象的基本信息
        1.2 操作器材和试剂
        1.3 实验相关内容
        1.4 qRT-PCR实时监测hnRNP K基因表达特征
    2.结果分析
        2.1 RNA质量评估
        2.2 熔解曲线
        2.3 扩增曲线
        2.4 HE组、CHB组、HC组和PHC组 PBMC中 hnRNP K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50例原发性肝癌HBV、HCV核酸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基本规律及脾虚证本质研究[D]. 潘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D]. 陈志勇. 南昌大学, 2021(01)
  • [3]前S区基因变异相关的隐匿性HBV感染肝细胞神经酰胺代谢异常促进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CUGBP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丽萍.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和高通量测序对肝癌自噬相关的miRNA的研究[D]. 赵鑫.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D]. 陈椿.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7]小肝癌新血清标志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评价及肝癌发病年龄相关临床流行病学因素调查[D]. 王玉琪. 南昌大学, 2020(08)
  • [8]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原卟啉Ⅸ检测的临床意义[D]. 张璎.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9]HBV起源的circRNA HBV_circ_1的形成机制及功能研究[D]. 梁子. 苏州大学, 2020(06)
  • [10]hnRNP K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表达水平的探究[D]. 侯佳影.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50例原发性肝癌HBV和HCV核酸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