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滤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滤膜技术,环保工程,水处理,应用
超滤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单臣臣[1](2019)在《超滤膜技术在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背景下,陆续暴露出更多自然环境、水资源污染问题,尽管相关部门高度关注该方面工作,依旧无法妥善解决水污染问题。而在超滤膜技术诞生应用至环保工程水处理工作后,极大程度改善了各类水污染问题,将水处理工作推上了新的层次。鉴于此,本文就超滤膜技术在环保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9期)
彭静,朱华旭,郭立玮,李博,茅向军[2](2019)在《基于Hermia模型的中药果胶模拟体系的超滤膜过程污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有关中药提取物中果胶引起的膜污染复杂现象的机制,并探讨Hermia模型在研究中药污染机制方面的适应性。方法以中药提取液中的果胶、果胶和小分子药效物质(小檗碱)模拟溶液为研究对象,收集膜过程中通量数据,运用Hermia数学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分析污染机制。结果结合数学模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果胶模拟溶液体系进行研究,发现膜表面滤饼层的形成是导致通量降低和膜污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Hermia数学模型可作为分析中药提取液膜污染机制的方法,可为中药提取液超滤过程所引起的膜污染复杂现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7期)
赵斌,杨鑫,洪剑鹏,黄昕,王亮[3](2019)在《超滤过程中蛋白质的空间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超滤过程中蛋白质对膜污染的贡献,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对牛血清蛋白(BSA)进行标记,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超滤膜过滤过程中BSA的膜相分布,探讨过滤通量及多巴胺改性对PVDF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滤过程中,BSA在疏水作用下逐渐吸附在膜孔内壁,表现出由表及里的BSA附着现象;当过滤通量由120 L/(m~2·h)提高至240 L/(m~2·h)时,BSA在膜内的附着量和过滤阻力均无显着变化;而经多巴胺改性后由于膜表面吸附的BSA量下降可使得过滤阻力比未改性时降低了40%。(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晶[4](2019)在《强化混凝和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高藻水过程中膜污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日渐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和日益严峻的水污染现状,超滤技术凭借其高效的固液分离效率和相对较低的能耗要求,成为目前应用前景广泛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之一。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季节性的藻体爆发问题,是自来水厂运行的一个巨大挑战。超滤技术基于尺寸分离原理,是一种有效的高藻水处理和分离技术。但是超滤处理高藻水过程中产生的严重的膜污染制约着超滤工艺的进一步推广。另一方面,超滤膜本身对于高藻水中的藻源有机物去除效能较低,无法确保饮用水的水质安全。膜前预处理技术可提高超滤出水水质同时缓解超滤膜污染问题。本课题深入考察了混凝预处理、高锰酸盐预氧化以及粉末活性炭吸附预处理缓解膜污染的效能;考察了高锰酸盐预氧化与粉末活性炭吸附耦合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能和膜污染的影响;考察了单独使用高锰酸盐预氧化或粉末活性炭吸附、两者联合预处理与超滤技术结合时,超滤组合工艺的净水效能以及对膜污染控制机理。氯化铁(FeCl_3)混凝预处理可有效去除藻源污染物,因为加入混凝剂后混凝通过压缩双电层、电中和以及网捕卷扫等作用使得藻源有机物产生凝聚、絮凝等作用可以部分去除,有效减轻超滤膜的可逆膜污染。污染物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可以通过水力反冲洗达到较好的清洗目的;硫酸铝(Al_2(SO_4)_3)混凝预处理对于超滤对藻源有机物的去除进一步提升的效果微小,但可以有效减轻超滤膜的可逆膜污染,使污染物形成疏松的滤饼层;FeCl_3混凝预处理比Al_2(SO_4)_3混凝预处理的混凝预处理效果更好。FeCl_3混凝预处理的最佳投加量为0.2mmol/L。高锰酸钾(KMnO_4)和硫酸亚铁(FeSO_4)耦合预氧化强化混凝预处理对于超滤对藻源有机物的去除无显着效果,但可有效减轻超滤膜的可逆膜污染。单独使用粉末活性炭(PAC)对藻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减轻作用不明显,因为溶液中的有机胶体会吸附部分有机污染物,但是PAC可能作为新引入的物质再次污染超滤膜,两种作用相互抵消,使得单独用PAC不能有效缓解膜污染;PAC和FeCl_3耦合预处理可有效去除藻源污染物,减轻可逆膜污染。原因在于PAC的吸附作用和FeCl_3的混凝作用的协同;PAC与KMnO_4和FeSO_4耦合预处理可有效去除藻源污染物,缓解可逆膜污染。先投加PAC可以吸附部分有机污染物,使得有机物不易接触到膜表面,达到缓解膜污染的目的。然后投加KMnO_4和FeSO_4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吸附以及聚集沉积形成疏松的滤饼层,进一步缓解藻类引起的膜污染。本课题研究明确了典型膜前预处理在高藻水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特性的影响,有助于缓解超滤处理高藻液过程中的膜污染,对于超滤技术在藻类爆发时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膜污染控制原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徐滢[5](2019)在《超滤膜工艺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质污染指数日益升高、水资源短缺的今天,去除水渍、净化水质、水资源再利用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必须解决的难题。以超滤膜为切入口,结合大量国内外文献以及国际上的水处理方法,从絮凝剂种类、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多方面入手,采用列举对比的方式,探究超滤膜工艺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最优解,然后根据实验结果改进了相应设备,使得净水效果得到质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5期)
赵慧[6](2019)在《超滤膜过滤界面电位特征及污染层形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膜污染过程是有效控制膜污染的核心问题,更是指导膜组件优化和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应用Zeta电位监测及超声时域反射技术联合同步在线监测的方法,对典型有机污染物的膜污染行为及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此来建立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膜污染方法。首先,对膜污染进程进行了膜面Zeta电位的超滤膜原位同步监测,对膜污染过程中的界面电位变化进行了实时表征。研究发现,在膜污染的不同阶段Zeta电位的变化趋势也不尽相同。在膜孔堵塞阶段,Zeta电位呈快速下降状态。当Zeta电位呈缓慢下降趋势时是滤饼层形成阶段。进入滤饼层压实阶段时Zeta电位趋于稳定,由于此时的膜表面已被实验膜污染物所覆盖,膜面电位完成了从膜本征电位向污染物本征电位的过渡,稳定后的电位值几乎不再变化。在此研究基础上,采用“差异时段过滤膜污染累积”方法对膜污染过程进行研究,并引入膜电位特征参数AZetaft2t1作为评价指标,与膜不可逆污染阻力做皮尔森相关性系数分析。研究发现,差异时段膜过滤中膜的不可逆污染程度与其过滤初期表面Zeta电位变化呈现出良好的负相关性。实验结果说明Zeta电位变化最剧烈时是过滤过程膜不可逆污染的主要阶段累积阶段,膜面不可逆污染的累积会加速膜过滤到达稳定阶段。相同条件下四种膜污染物形态中,SA过滤中不可逆污染累积量最大,计算得到的不可逆阻力达3.77E+12 m-1,而过滤达到稳定阶段的时间却最短。四种膜污染物最终造成的不可逆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SA>MFs>BSA>HA。其次,联合超声时域反射技术(UTDR),在对膜污染进行Zeta电位监测的基础上进了膜过滤过程中滤饼层厚度及密度的实时表征。UTDR不仅能有效的监测污染层的形成和生长,还可以通过差动信号振幅的变化来表征污染层的密度变化。本研究通过对超声回波信号与滤饼层厚度间的协同关系来判断膜过滤进入滤饼层压实阶段的时间。利用Zeta电位与超声时域反射技术联合在线监测的方法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更有利于在原位监测过程中了解膜污染过程的特点。结果表明,四种污染物进入滤饼层形成和压实阶段所需的时间由快到慢依次为SA>MFs>BSA>HA。利用超声差动信号计算得实验最终各污染层厚度从厚到薄依次为HA、BSA、MFs和SA。通过XDLVO理论计算可知,膜-SA及SA-S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大于其他几种污染物与膜及各自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膜污染过程中SA在膜面上的吸附速率较快,又由于自身作用力相对较强,更容易被压实,且根据超声反射数据计算得SA过滤最终形成的滤饼层也最薄。上述工作对于科学的判别膜污染的变化阶段和选择最佳的膜污染的控制时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王旭亮,李宗雨,董泽亮,赵静红,张艳萍[7](2019)在《超滤过程的膜污染和运行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滤是废水净化的最佳选择之一,然而不可避免的膜污染问题制约了超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阐述超滤膜污染过程和影响因素,精准认知污染类型和污染机制,不断优化膜运行条件,适当地改变操作参数,选择合适的清洗方式和清洗剂,以获得较高的污染物去除率和膜渗透率,降低超滤技术成本。(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9年01期)
陶珍,赵荣[8](2019)在《论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超滤膜技术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环保工程是我国最重要的工程之一,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而且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环保工程中,水处理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但在以往处理中,由于技术比较落后,阻碍了处理效率与质量的提升。为此,本文主要论述了超滤膜技术应用特点,并重点对其在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9年02期)
王旭亮,李宗雨,赵静红,潘献辉,郝军[9](2018)在《基于Zeta电位法研究超滤膜污染和清洗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腐殖酸的污染和清洗过程对超滤膜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协同膜通量的变化深入了解膜与腐殖酸间的作用机理,评估清洗过程的灵敏度,为评价超滤膜耐污染性和清洗效率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手段。结果表明,在中性溶液条件下,PVDF超滤膜表面ζ<0,电性为负;随着腐殖酸质量浓度的增加,膜表面Zeta电位变得更负;随着Ca2+的添加,"盐桥"作用加速腐殖酸的吸附,膜通量下降,加重膜污染。经先0. 10 mol/L碱洗后1%(v/v)酸洗的方式可使膜通量恢复至90. 41%,较水力清洗和单一的酸清洗及碱清洗效果更佳,同时延长清洗时间,使膜表面Zeta电位变小。(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侯文勋,孙圆圆,金凤[10](2018)在《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的超滤膜技术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超滤膜技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并且在如何处理污染水的领域充分发挥优势。本文通过讨论超滤膜技术,分别介绍了超滤膜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它的特征,并且分析了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其中涉及到在生活领域如何处理饮用水,在工业领域如何处理电镀废水,回收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也包括处理含油废水以及海水淡化等等。同时也提到了我们需要加强水质监测的观点。希望可以获得比较高效综合的水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10期)
超滤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揭示有关中药提取物中果胶引起的膜污染复杂现象的机制,并探讨Hermia模型在研究中药污染机制方面的适应性。方法以中药提取液中的果胶、果胶和小分子药效物质(小檗碱)模拟溶液为研究对象,收集膜过程中通量数据,运用Hermia数学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分析污染机制。结果结合数学模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果胶模拟溶液体系进行研究,发现膜表面滤饼层的形成是导致通量降低和膜污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Hermia数学模型可作为分析中药提取液膜污染机制的方法,可为中药提取液超滤过程所引起的膜污染复杂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滤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单臣臣.超滤膜技术在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9
[2].彭静,朱华旭,郭立玮,李博,茅向军.基于Hermia模型的中药果胶模拟体系的超滤膜过程污染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9
[3].赵斌,杨鑫,洪剑鹏,黄昕,王亮.超滤过程中蛋白质的空间分布规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9
[4].杨晶.强化混凝和超滤组合工艺处理高藻水过程中膜污染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徐滢.超滤膜工艺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9
[6].赵慧.超滤膜过滤界面电位特征及污染层形成过程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7].王旭亮,李宗雨,董泽亮,赵静红,张艳萍.超滤过程的膜污染和运行条件优化[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9
[8].陶珍,赵荣.论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超滤膜技术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
[9].王旭亮,李宗雨,赵静红,潘献辉,郝军.基于Zeta电位法研究超滤膜污染和清洗过程[J].应用化工.2018
[10].侯文勋,孙圆圆,金凤.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的超滤膜技术运用[J].环境与发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