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弯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u,Pb,赤潮异弯藻,最大生长密度
异弯藻论文文献综述
邓紫云,陈清香[1](2019)在《Cu和Pb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添加了不同浓度的CuSO_4和Pb(NO_3)_2混合液的f/2培养基培养赤潮异弯藻,通过分析藻的最大生长密度、生长周期及比生长率这3个参数与Cu和Pb之间的相关关系,讨论2种重金属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以及2种重金属之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Cu为0~0.02 mg·L~(-1)或Pb为0~0.32 mg·L~(-1)时,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有促进作用;当Pb浓度不同的条件下,Cu浓度达到0.5~2.5 mg·L~(-1)时,赤潮异弯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甚至无法生长;在Cu浓度不同的条件下,Pb在1~9 mg·L~(-1)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对赤潮异弯藻生长抑制作用逐步增强。在Cu浓度为0~2.5 mg·L~(-1)或Pb浓度为1~9 mg·L~(-1)及两者互作条件下,赤潮异弯藻最大生长密度和生长周期都受到显着影响(P<0.01)。另外,Cu和Pb对赤潮异弯藻比生长率无显着影响,两者相互作用不明显。结合湛江海域已报道的这2种重金属实际含量,进一步评估了海区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秋凉[2](2018)在《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赤潮原因种赤潮异弯藻的抑藻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潮是指海水中的浮游植物、细菌或原生动物异常增殖聚集的现象。其中的某些赤潮能够产生毒素或影响水体中的其他生物,我们将之称为有害赤潮。有害赤潮种赤潮异弯藻曾多次在我国海域内引发赤潮,对我国的海洋环境及渔业养殖等都造成了极大危害,寻找环境高效的赤潮治理方法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备乳化、增溶、降低液面表面张力等特性的两性物质,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它同时还具备了可生物降解、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环境友好等优点;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已广泛运用于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为了探究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有害赤潮治理方面的运用潜力,本论文以抑藻生物表面活性剂BA01为对象,分析其理化特性,探究其对有害赤潮原因种——赤潮异弯藻的抑藻机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经鉴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粗提物BA01中总蛋白含量约为6.2%,总糖含量约为14.1%,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A01经不同温度、盐度和pH处理后,仍保持较低的表面张力和较高的杀藻活性。(2)BA01对多数甲藻门、硅藻门和黄藻门的实验藻株均有良好的抑藻效果,对绿藻门和蓝藻门的实验藻株无明显杀灭效果,说明BA01具有专一性和选择性。用BA01处理赤潮异弯藻48h后,当终浓度为2.5μg/mL时,处理组抑藻率为24.49%,而当终浓度为15 μg/mL时,处理组抑藻率为97.76%,经计算,BA01半致死浓度为5.89 μg/mL。(3)在半致死浓度BA01胁迫下,藻细胞整体形态略有变化,AnnexinV/PI双染结果表明其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细胞膜有轻微损伤,但细胞保持相对完整,细胞器结构完整,由于半致死浓度组的藻细胞形态完整,ROS水平持续保持较高值,抗氧化物质也持续保持较高活性,以清除细胞内过多的ROS,光合作用起初受到明显抑制,随后经过细胞自身修复,光合效率逐步回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含量下降至对照组50%左右。(4)全致死浓度组藻细胞细胞膜发生破裂,细胞器无法正常工作,细胞内容物流出,细胞裂解,抗氧化系统崩溃,无法清除细胞内的ROS,过多的ROS引起细胞膜膜脂过氧化,细胞内MDA含量显着升高,且藻细胞光合作用受到显着破坏,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胁迫下,藻细胞无法修复损伤,光合效率持续下降,光合色素含量仅为对照组的15%左右。(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余晓琪[3](2017)在《杀藻菌Streptomyces sp. U3对赤潮异弯藻的作用特点及其在微宇宙体系中的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赤潮灾害频发,造成的危害与日俱增,寻找有效的方法治理赤潮刻不容缓。赤潮的生消与环境中的微生物密切相关,利用“藻菌关系”中微生物对赤潮藻生长的拮抗作用,进行赤潮生物的控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本着“以菌治藻”的生态友好理念,以有害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为目标藻种,以能够高效裂解Hakashiwo的菌株U3作为出发菌株,研究杀藻细菌的杀藻过程及其生态效应。首先通过对杀藻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分子鉴定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其次对其生理生化特性及杀藻特性进行研究,以期充分挖掘与利用该菌的优势,将其更好地运用于赤潮治理;最后构建微宇宙体系,探究“以菌治藻”过程对水体环境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菌株U3,将其发酵液以5%的终浓度添加至H.akashiwo藻培养液中,处理24 h后杀藻率就能达到90%以上;经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菌株U3与Streptomyces somaliensis NBRC12916T的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99.93%;结合菌落特征与菌株形态观察,确定该菌株为Streptomyces属;(2)通过对菌株U3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探究,发现该菌对十余种抗生素敏感,其中米诺环素,新生霉素对U3的抗菌作用最强。该菌能够降解大分子物质,具有碱性磷酸酶,酯酶(C4)、脂肪酶(C8)、亮氨酸氨肽酶、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N-乙酰-β-葡萄糖苷酶等活性;与其他放线菌不同的是,菌株U3生长迅速,8h即进入指数生长期。当菌株到达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前期,发酵液即展现出很强杀藻能力。该菌株还能够利用藻裂解释放的物质进行营养生长。(3)对菌株U3的杀藻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杀藻能力有良好的特异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通过探究其杀藻方式,发现该菌通过释放杀藻活性物质间接杀灭藻细胞,并且杀藻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在强碱处理下易失活;后续研究表明即使将清洗后的菌体添加到藻液中也能实现很好的杀藻效果。这说明菌体不仅能够在藻液中生长,并且在生长过程中能释放杀藻活性物质,从而抑制藻细胞生长;在杀藻过程中,U3菌体的加入能够加速可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惰性有机物的进程,进而降低了赤潮的发生对微食物环的扰动。(4)通过构建微宇宙体系,对杀藻物质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杀藻物质的添加造成赤潮藻的快速死亡,减缓了水体中NO3-的消耗速度,降低了NO2-的产生,同时刺激了细菌丰度的上升,释放出大量NH4+,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同时加快了浮游植物优势群落向硅藻等其他藻类的演替的环境。针对杀藻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发现,赤潮的进程显着地降低了细菌的多样性,极大的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而杀藻物质的添加虽然没有完全扭转这一趋势,但是明显减缓了细菌多样性指数的下降。同时,随着藻细胞的死亡,细菌群落结构恢复到与初始海水更为相似的状态。因此可以推测杀藻物质的添加对细菌群落结构的修复有一定作用。从具体的物种分布情况来看,在赤潮藻生长过程中,与藻生长密切相关的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特别是产生铵盐的Methylophaga属细菌明显升高,而Alpha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则持续下降。然而赤潮自然开始消亡后或使用杀藻物质杀灭赤潮藻细胞后,能够快速利用有机物生长的Alphaproteobacteria(主要为Rhodobacteraceae)丰度增加,重新恢复成最优势菌群。而从VPA分析结果来看,赤潮藻生消过程及其造成的环境因子的改变是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因,这些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可解释高达97.53%的细菌群落分布。总之,杀藻放线菌U3无论以菌体的形式或以其杀藻物质的形式,都能实现Hakashiwo的快速消亡,并且加速生物可利用有机物向惰性有机物的转换,一定程度上恢复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结合其菌体可在赤潮环境中持续生长的特点,全面展现了其在赤潮调控中的诸多优势,有望依此研制出一种高效、安全、经济的赤潮调控微生物菌剂。(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傅丽君,林天城,余晓琪,郑天凌[4](2016)在《抑藻细菌HSY-03的分离、鉴定及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福建云霄红树林区分离筛选出一株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具有较强抑藻作用的细菌,命名为HSY-03。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同源性高达99.0%。通过抑藻方式研究发现菌株是通过分泌胞外活性物质抑藻,属于间接杀藻;胞外活性物质为非多糖、非脂肪、非蛋白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光、热和酸碱稳定性;对供试13株赤潮藻未表现出溶藻效果,表明该菌株抑藻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菌株HSY-03抑藻效果具有浓度效应,初始终浓度高于5.0%抑藻效果较好。不同生长时期菌株HSY-03对赤潮异弯藻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藻效果,但菌株处于稳定期和衰亡期时抑藻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罗丽娜[5](2016)在《四种大型海藻对赤潮异弯藻抑制作用的光合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频繁发生,其造成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如何有效的防治赤潮成为热门课题。大型海藻作为海洋环境中资源充足、环境友好的经济土着种,是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可作为一类很好的生物控藻材料。以前大型海藻与典型赤潮藻-赤潮异弯藻相互作用的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该藻表观生长方面的影响,而对最基础的光合作用抑制机制已知甚少。本实验选用四种常见的大型海藻与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进行室内控藻实验,并以光合作用为主线,研究两者在共培养体系中,大藻对微藻的细胞生长、叶绿素合成、光合放氧、电子传递等光合生理水平上影响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干藻、鲜藻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时,微藻的光合色素和生物量发生显着下降。48 h共培养的3 g/L干藻对微藻生物量抑制率最高为58.4%;96h共培养的2.5 g/L鲜藻对微藻抑制率最大为98.8%,并且该鲜藻组对微藻抑制率均高于各同期的5 g/L鲜藻组,说明鲜藻在达到一定阈值浓度时,再增加鲜藻量对微藻的抑制作用并不随之增强。微藻的光合放氧存在低促高抑现象,总体来说光反应放氧速率在下降;暗反应呼吸速率在干藻的低浓度处理组与鲜藻的各浓度处理组均极显着上升。大藻降低了微藻光合系统Ⅱ(PSⅡ)的活性,对微藻的(Oxygen-Evolving Complex,OEC)造成损伤,阻碍了PSⅡ电子正常传递,并存在剂量效应。2)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干藻、鲜藻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时,微藻的光合色素和生物量发生极显着下降。48 h共培养的3 g/L干藻对微藻生物量抑制作用最强,为69.9%;96 h共培养的5 g/L鲜藻对微藻抑制率最高为77.6%。除72 h、96 h的各鲜藻处理组OEC比率发生极显着下降,微藻的干藻和鲜藻处理组的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与光合放氧速率的变化大体与裂片石莼结果一致。3)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干藻、鲜藻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时,微藻的光合色素和生物量发生极显着下降。48 h共培养的3 g/L细基江蓠干藻对微藻生物量抑制作用最强为60.7%;96 h共培养的5 g/L鲜藻对微藻抑制率最高为55.6%。干藻和鲜藻处理组的微藻光合放氧速率和干藻各处理组微藻的TRo/RC有极显着下降,说明干藻对微藻主要是造成PSⅡ非QB还原反应中心失活。微藻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大体与裂片石莼结果相同。4)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鲜藻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时,微藻的光合色素和生物量同样地发生极显着下降。96 h共培养的5 g/L大藻对微藻抑制率最高为44.5%。除72 h共培养中,微藻的ETo/RC有极显着下降,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大体与裂片石莼处理结果相同。总之,在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初期,干藻比鲜藻的抑制效果更强。与赤潮异弯藻共培养后期,除裂片石莼鲜藻比干藻的抑制效果更好外,其他藻均是干藻的抑制效果优于相应的鲜藻。大藻鲜藻总体抑藻效果:裂片石莼>龙须菜>细基江蓠>脆江蓠;大藻干藻总体抑藻效果:龙须菜>细基江蓠>裂片石莼。因实验中鲜藻发生自然沉降、干藻和灭菌玻璃珠同时装入绢筛封口后沉底,并且每次取样后随即补充相应的营养盐,故可排除遮光或营养盐竞争导致微藻产生抑制。由此我们推测上述四种大藻均可能释放有活性的化感物质,使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抑制、光合放氧减弱,PSⅡ受损。结果表明,大藻可能是通过损伤微藻PSⅡ供体侧OEC、降低PSⅡ反应中心活性以及阻碍PSⅡ受体侧QA--QB的电子传递来影响微藻的光合作用及其生长。(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刘倩[6](2016)在《亚油酸对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克生效应及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60年代起赤潮现象开始在全球蔓延,至今已成为世界性的海洋灾害之一。赤潮在世界沿海区域频繁发生,对公众健康、海洋环境、水产养殖业及自然资源产生显着不良影响。面对海洋赤潮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赤潮灾难的严重性,积极研究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赤潮防治措施迫在眉睫。大量研究表明,利用大型海藻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赤潮微藻产生克生效应是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的生物防治方法。本论文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选取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赤潮藻种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作为研究对象,在本课题组已经筛选出叁种抑藻效果最好的不饱和脂肪酸前提下,选取其中一种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作为克生物质,研究亚油酸对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克生效应及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本研究为利用大型海藻有效控制有害藻华的实施提供实践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结果如下:1.利用不同浓度的亚油酸作用48h,初步研究亚油酸对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克生作用,结果表明:随亚油酸浓度梯度的增大,微藻生长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两种微藻的抑制率呈现与生长量变化相对应的先降后升趋势。当亚油酸浓度为900μg/L时,赤潮异弯藻的抑制率为97.3%,东海原甲藻的抑制率为91.8%,亚油酸对两种微藻的抑制效果显着(P<0.05)。2.通过不同浓度的亚油酸作用于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48h后检测抗氧化系统、活性氧水平以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结果表明:随亚油酸浓度的增大,细胞内抗氧化酶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抗氧化非酶类的抗坏血酸(V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总ROS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水平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氧化氢(H2O2)以及羟自由基(·OH)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丙二醛(MDA)含量随亚油酸浓度的增大呈现为持续上升趋势。3.在亚油酸作用下,从细胞形态、生化以及分子生物水平,通过台盼蓝染色、透射电镜、细胞流式及荧光检测技术等方法研究微藻细胞凋亡机制,结果表明:(1)随亚油酸浓度的升高,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未染色细胞数目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当亚油酸达到最大浓度900μg/L时,赤潮异弯藻未染色细胞数目降低了85.9%,东海原甲藻降低了91.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2)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在亚油酸作用下的细胞超微结构检测结果显示:赤潮异弯藻细胞外形变小且不规整,细胞质收缩,部分细胞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界限不清甚至已经消失,只剩残片。东海原甲藻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壁以及液泡膜出现断裂,细胞出现空洞。叶绿体出现明显膨胀,且类囊体垛迭而成的基粒出现松散甚至消失。(3)利用带有绿色荧光的荧光探针FITC标记的Annexin V来检测细胞凋亡时出现在细胞膜表面的磷酯酰丝氨酸,结果显示:亚油酸处理组的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细胞均出现不同时期的凋亡状态。(4)亚油酸作用下,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通过JC-1荧光探针在细胞中由红色荧光转变为绿色荧光而显示出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利用酶标仪检测显示Caspase-3,9酶活性及Cyt-C释放量显着升高,Bcl-2抗凋亡蛋白表达量降低。(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0)
王朝晖,杨雪,梁瑜[7](2015)在《赤潮异弯藻对有机氮的利用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对不同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响应,以揭示赤潮异弯藻种群增殖和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可以利用多种DON,不同N源下生长优劣程度分别为苏氨酸>尿素>丙氨酸>谷氨酸>NO-3>甘氨酸。在苏氨酸、尿素、丙氨酸、谷氨酸组的最大细胞数量和最大比生长率甚至明显高于无机营养盐组(NO-3),最大细胞数量为无机营养盐组的125%~253%,但赤潮异弯藻不能有效利用丝氨酸和尿酸两种N源。赤潮异弯藻不能耐受营养盐缺乏条件,在N或P缺乏以及N、P同时缺乏的条件下,无法生长。研究结果说明,赤潮异弯藻对DON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可使之在激烈的种群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为其赤潮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葛蔚,尹逊栋,王政军,柴超[8](2015)在《氮磷比对赤潮异弯藻富集多溴联苯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赤潮异弯藻为研究对象,设置氮、磷浓度分别为16μmol/L∶16μmol/L、64μmol/L∶16μmol/L、256μmol/L∶16μmol/L、256μmol/L∶4μmol/L和256μmol/L∶2μmol/L,以2,2′,4,4′-四溴联苯醚为多溴联苯醚的代表,研究氮磷比对赤潮异弯藻不同生长时期富集多溴联苯醚的影响,并分析赤潮异弯藻对2,2′,4′4-四溴联苯醚的富集与其总脂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延缓期,氮磷比对单位细胞的多溴联苯醚富集量没有影响,在对数期和稳定期,除256μmol/L∶16μmol/L条件下,富集量均明显增加,其中256μmol/L∶2μmol/L条件下富集量最高,在稳定期可达1.5fg/个。由于氮磷比导致赤潮异弯藻的总脂等生化成分含量发生变化,且赤潮异弯藻的富集量与其细胞总脂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氮磷比影响了赤潮异弯藻对多溴联苯醚的富集。(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刘青,张默,王仁锋,李双宇,刘冰莉[9](2015)在《盐度和光照强度对赤潮异弯藻增长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盐度和光照强度对赤潮异弯藻增长的效应。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在3种光照和7个盐度梯度下均可生长。盐度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有极显着的影响(P<0.01),光照强度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影响亦显着(P<0.05),盐度和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无显着影响(P>0.05)。不论在哪种光照下,低盐度10、15组赤潮异弯藻虽然能生长,但生长速率和最大细胞数量值均较低,随着盐度的提高,藻的生长速率和最大细胞数量值增大,但盐度增至30以后,即30~40试验组的生长速率和最大细胞数量值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而不论在哪个盐度条件下,赤潮异弯藻在3种光照强度下,均以6000lx时的藻细胞密度值最高,生长情况最好。(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平平[10](2015)在《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化感效应及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害赤潮在我国沿海和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水产系统稳定,甚至对海洋渔业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有害赤潮已经成为海洋环境污染的问题之一,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目前,对于有害赤潮的治理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很多治理方法对于海洋系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所以,寻找一种高效、低影响的赤潮治理方法迫在眉睫。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依据前人研究的相生相克原理,利用大型海藻细胞内提取出的不饱和脂肪酸来抑制海洋赤潮微藻的生长。目前,有关化感物质的抑制机理研究主要有抗氧化系统、光合系统和胞外酶等。尤其是氧化协迫系统,因为氧化胁迫系统多于其他的影响因子关联在一起,但是化感物质是否直接作用于某种蛋白质或者说是否通过直接影响电子在叶绿体、线粒体中的传递而引起氧化胁迫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关于化感物质对于赤潮微藻的抑制是否是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引起的研究鲜见报道。所以说,化感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赤潮微藻的氧化胁迫和细胞凋亡研究对于化感物质抑藻剂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化感物质亚麻酸是在前期研究中从小珊瑚藻和鼠尾藻组织中分离鉴定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杀藻活性,本文进一步的探究了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的抑制机理。通过研究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氧化胁迫和细胞凋亡的研究来探讨亚麻酸对赤潮微藻的抑制机理。亚麻酸作为不饱和脂肪酸的一种,普遍存在在植物体中,是动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我们通过研究亚麻酸对有害赤潮微藻氧化胁迫及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来探究亚麻酸对于有害赤潮微藻的化感效应。赤潮异弯藻、米氏凯伦藻这两种藻是近年来有害赤潮形成的主要藻种,本文主要利用多种实验方法来探究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氧化胁迫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从而取得了以下实验结果:1.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生长量的影响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生长量的影响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2.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亚麻酸作用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48h后,总的来说,随着亚麻酸浓度的增加,抗氧化酶(SOD、CAT、POD)的活性和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GSH)都出现了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活性氧的影响亚麻酸作用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48h后,随着亚麻酸浓度的增加,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和ROS的含量逐渐的升高,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先是升高,随后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4.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氧化伤害的影响亚麻酸作用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48h后,随着亚麻酸浓度的增加,丙二醛的含量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通过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来反应膜脂过氧化的程度。5.台盼蓝染色实验台盼蓝染色实验表明,亚麻酸作用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48h后,随着亚麻酸浓度的增加,藻细胞的成活率逐渐下降。6.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细胞凋亡机制的影响(1)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的超微结构实验表明,亚麻酸处理赤潮异弯藻后,赤潮异弯藻的细胞出现细胞膜内陷,细胞器排列紊乱,部分质体界线不明显并开始溶解,液泡变大,有脂肪滴出现;亚麻酸处理米氏凯伦藻后,米氏凯伦藻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细胞内部细胞器排列紊乱,界线模糊,液泡增多,出现脂肪滴和黑色的蛋白颗粒。(2)线粒体膜电位实验表明,亚麻酸处理的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线粒体膜电位降低。(3)Caspase-3,9酶检测实验表明,亚麻酸处理的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Caspase-3,9酶活性增高。(4)细胞色素c释放实验表明,亚麻酸处理的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细胞色素c的含量增高。(5)Bcl-2实验表明,亚麻酸处理的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与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Bcl-2的含量降低。(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5-03-10)
异弯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赤潮是指海水中的浮游植物、细菌或原生动物异常增殖聚集的现象。其中的某些赤潮能够产生毒素或影响水体中的其他生物,我们将之称为有害赤潮。有害赤潮种赤潮异弯藻曾多次在我国海域内引发赤潮,对我国的海洋环境及渔业养殖等都造成了极大危害,寻找环境高效的赤潮治理方法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生物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备乳化、增溶、降低液面表面张力等特性的两性物质,与普通表面活性剂相比,它同时还具备了可生物降解、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环境友好等优点;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已广泛运用于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为了探究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有害赤潮治理方面的运用潜力,本论文以抑藻生物表面活性剂BA01为对象,分析其理化特性,探究其对有害赤潮原因种——赤潮异弯藻的抑藻机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经鉴定,生物表面活性剂粗提物BA01中总蛋白含量约为6.2%,总糖含量约为14.1%,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A01经不同温度、盐度和pH处理后,仍保持较低的表面张力和较高的杀藻活性。(2)BA01对多数甲藻门、硅藻门和黄藻门的实验藻株均有良好的抑藻效果,对绿藻门和蓝藻门的实验藻株无明显杀灭效果,说明BA01具有专一性和选择性。用BA01处理赤潮异弯藻48h后,当终浓度为2.5μg/mL时,处理组抑藻率为24.49%,而当终浓度为15 μg/mL时,处理组抑藻率为97.76%,经计算,BA01半致死浓度为5.89 μg/mL。(3)在半致死浓度BA01胁迫下,藻细胞整体形态略有变化,AnnexinV/PI双染结果表明其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细胞膜有轻微损伤,但细胞保持相对完整,细胞器结构完整,由于半致死浓度组的藻细胞形态完整,ROS水平持续保持较高值,抗氧化物质也持续保持较高活性,以清除细胞内过多的ROS,光合作用起初受到明显抑制,随后经过细胞自身修复,光合效率逐步回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含量下降至对照组50%左右。(4)全致死浓度组藻细胞细胞膜发生破裂,细胞器无法正常工作,细胞内容物流出,细胞裂解,抗氧化系统崩溃,无法清除细胞内的ROS,过多的ROS引起细胞膜膜脂过氧化,细胞内MDA含量显着升高,且藻细胞光合作用受到显着破坏,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胁迫下,藻细胞无法修复损伤,光合效率持续下降,光合色素含量仅为对照组的15%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弯藻论文参考文献
[1].邓紫云,陈清香.Cu和Pb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生长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19
[2].陈秋凉.生物表面活性剂对赤潮原因种赤潮异弯藻的抑藻机制初探[D].厦门大学.2018
[3].余晓琪.杀藻菌Streptomycessp.U3对赤潮异弯藻的作用特点及其在微宇宙体系中的生态效应[D].厦门大学.2017
[4].傅丽君,林天城,余晓琪,郑天凌.抑藻细菌HSY-03的分离、鉴定及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J].热带海洋学报.2016
[5].罗丽娜.四种大型海藻对赤潮异弯藻抑制作用的光合作用机理[D].暨南大学.2016
[6].刘倩.亚油酸对赤潮异弯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克生效应及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7].王朝晖,杨雪,梁瑜.赤潮异弯藻对有机氮的利用能力[J].海洋环境科学.2015
[8].葛蔚,尹逊栋,王政军,柴超.氮磷比对赤潮异弯藻富集多溴联苯醚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5
[9].刘青,张默,王仁锋,李双宇,刘冰莉.盐度和光照强度对赤潮异弯藻增长的效应[J].海洋湖沼通报.2015
[10].王平平.亚麻酸对赤潮异弯藻和米氏凯伦藻化感效应及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