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文化馆广东肇庆526000
摘要: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当前基层文化建设面对的困境与问题提出分析,并针对提出其应对措施,希望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服务;文化馆;总分馆
前言
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了保障全体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使其公正、平等、普遍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是最具保障性和公平性的服务类型。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制是实现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有效整合、统筹利用和共建共享,使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地享有文化艺术鉴赏等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乡村是传统文化延续的资源富矿
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就是强化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基,我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要想延续民族的血脉,构建精神家园,就要重视乡音、培育乡情、发展乡土[1]。
(二)乡村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深厚土壤
基层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源地,乡村大量积聚民族民间文化人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待于下大力气去认识、研究和发掘。如节庆文化、传统民俗活动等,无不起源于乡土、活跃在乡村,是经历过世代传承,历久不衰的优势文化资源,无疑对维护、延续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因子,体现民族文化个性,彰显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以公共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农村群众为主体,开展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传承弘扬含带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图谱的文化资源,培育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生态土壤,已是一项时不我待、需要全力推进的重要文化工程。
(三)基层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平台,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文化馆(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有生力量,长期发挥着宣传政策“主阵地”、保障文化安全“桥头堡”的作用。式,以及健康向上的传播内容,发挥着社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素质,弘扬正能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抓手[2]。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基层文化传播阵地,是融铸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价值的重要举措。
二、基层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基层文化建设短板固化
当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文化政策指引力度不足,政策的有效实践在基层往往形成空转;二是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专业水准及传承能力不足;三是基层各类文化人才青黄不接;四是民族民间文化、乡土文化记忆日渐消亡;五是基层文化的资源配置与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错位;六是基层文化建设诉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语,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困境正在被固化。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础仍然薄弱
乡村级文化建设仍然缺乏精确的制度性设计,存在着组织不健全、设施不完善、内容不丰富、投入不充足、服务水平不高、社会参与不畅等问题。一是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县级文化馆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有的乡村文化站存在功能性缺陷,部分地区甚至没有文化站(文化中心)。不少基层文化活动还停留在自发、散乱、无组织的状态;二是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需求。组织协调能力不强,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创新意识薄弱,用人体制不够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需要;三是运行机制仍存在僵化现象。许多地方仍然存在“重项目,轻运作”“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
(三)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与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存在错位
1.农村出现“空心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妇女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他们承担着农业生产和养育后代的主要责任和繁重任务,空余时间相对较少,享受文化服务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相对缺乏。
2.城市社区人口“膨大化”。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使城市人口呈爆发式增长,过去由农村担负的文化发展压力正在向城市转移,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挑战,文化资源、服务能力与人口比例严重失衡,服务压力进一步增大。
3.新城市群体(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缺失。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一方面他们的户籍地在农村,但由于长期不在农村居住而无法享受农村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虽然他们生活在城市,却没有城市户籍身份,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中还没有被广泛纳入保障范围,参与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文化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3]。
三、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基层公共文化认识缺位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层文化面临多方面的建设停滞和发展制约。一是政策效力与执行度不足:表现在文化政策不配套或资源配置不精准,不能有效推进基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公共文化机构自身缺位:表现在自身建设水准不高、自身能力不强、公共产品品质不高,难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社会缺位:表现在社会公众关心、重视、参与程度不足。
(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短板
从体系上看,我国文化建设按照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层级体制来设置,已经形成一种行政化建设框架,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尚有不足。从体制上看,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按照行政层级设置的,但层级之间的机制接口衔接不足,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层级管理不完善,有些地区还存在各自为战的分散、封闭状态[4]。
(三)农村基层文化生态部分萎缩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农村人口规模、数量、人口结构失去平衡。在农村流出的主体人口结构当中,从年龄上看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这一群体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骨干力量。随着他们向城市流动,培育基层农村文化人才的土壤变得稀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建设生态萎缩。
(四)基层文化资源相对匮缺
1.人才荒———基层文化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出现断层。农村应有的文化管理人才、规划人才、专业人才、传播人才、创作人才、科研人才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成为制约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有效运转和基层文化建设提质增效的最大瓶颈。
2.资源少———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仍然面临设施缺、质量差、总量少等现实问题,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及发展。不少乡村还缺少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演出没有剧场、活动没有舞台、培训没有教室、唱歌没有音响等基本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3.待遇差———基层文化从业者工资待遇相对偏低,从业培训机制和技能提升平台不足,专业人员创作难,创作出的作品发表难、演出难、评奖难、出成果难、评职称难,导致基层文化专业人员缺少成就感和文化自信,致使基层文化专业人才流失。
四、切实补足基层文化建设短板
(一)强化政策引领,夯实建设基础
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是生命线,科学制定政策规划、有效运用政策扛杆、因地制宜合理施策,是做牢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基础、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当下,随着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加大,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欠帐正在得到建设性恢复,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实施,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公共文化建设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需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才会见到实效。
(二)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文化馆(站)设施基本利用,要把“门打开”,而且“有内容”;二是馆(站)功能基本完善,标准化、专业化的公共文化配置要基本齐全,基本能满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需要;三是文化馆(站)的专业人员要基本配置,要有人员、有机制,能满足群众得到基本辅导和咨询服务的需求。四是文化馆(站)的运行经费有基本保障,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为公益性质,政府的资金有效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效能化的重要前提。
(三)加强功能建设,切实满足群众需求
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公共文化需求。一是以固定设施为载体,在人口集中区引导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社区文化活动。二是以流动服务的方式,在人口分散居住地适时创建适应群众需求的活动方式,如农家院落文化、村社活动、流动配送文化服务等。
(四)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
基层文化随着生产方式不断变革逐步转变和发展。新时期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要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
1.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大力启动基层人才建设工程,各级职能部门要制定乡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出台人才培养办法,构建乡土文化人才荣誉制度,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待遇,切实为将文化人才留在基层搭建制度平台,提供政策支撑。
2.建立机制。组织编制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教程,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构建公共文化培训绩效评估办法,切实建立各级公共文化培训机制,明确分解、量化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培训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发挥培养人才、造就队伍、提升技能、推进事业发展的平台作用。
3.整合资源。加大培养力度,构建一支扎根乡土、服务基层的人才队伍,发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同时,要探索构建基层公共文化自愿服务的方式,吸引和培训一批有技能、讲道德、有公心的社会人士投身到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和传播中来。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从文化生活的需求者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
五、大力推进县级文化馆(站)总分馆制建设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全力推进重心下移,关注基层,着力乡村,夯实基础,提升效能,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充分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县级文化馆(站)总分馆制建设,打通公共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
(一)创新总分馆制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建立县级文化馆(站)总分馆制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法制自觉,是政府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文化权益之意愿的体现。
1.创新体制机制。总分馆制建设首先要破除体制障碍,改革隶属关系,将过去分级断层、互不关联的格局进行有效破除并整合。通过体制的调整归并、资源的整合汇聚,尽可能消除目前存在的有岗无人、有人不专、人岗不适等建设断层和服务盲区,从而形成集约式资源配置模式、集团化整合服务格局,极大地突出资源配置效能,盘活闲置不良资源,通过新的机制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形成集成化规模效应,达到分散布点、集中配送、统一标准、突出均等的目的。
2.调整结构。理顺县、乡、村之间的权属关系,明确总、分馆之间的功能定位和职能职责,包括经费的配置、管理及使用,岗位人员的调配及安排,设施设备的整合和利用等,实现体系化的统筹规划,统一调配,一体化运行。形成统筹管理、上下联通、横向合作、精准考评、运行有序的基本格局。
3.强化队伍。进一步落实岗位和优化配置人员,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制定考核评估办法,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基层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效能。
(二)探索总分馆制建设路径
1.强化政府责任。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过去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不完全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基础和文化资源有无的问题,关键还是体制机制、资源分配、人才队伍等方面的问题。要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关键取决于行政责任、改革决心和推进效能,需要通过行政行为来推动才能实现。没有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实,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因此,应由政府牵头抓总,各相关职能机构分工协作,制定明确规划,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保障有效运转。
2.有效整合资源。一是做到设施统管。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梳理,充分激活闲置资源,通过总馆统一规划、整体调配,激活辖区文化资源效应,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参与需求。二是实现人员统配。要构建总馆对基层文化专员管理联系机制,明确隶属关系和工作考评方式,切实改变松散状况。三是落实经费使用。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经费自主权,使基层在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中能够具有经费使用自主权,有规划工作的主动性,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运转的基础保障条件。四是建立运行统筹。总分馆制建设要优化功能布局,形成总馆居中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全面协调、整体运作,各分馆紧密配合、全域推进的格局。
(三)提升总分馆制的运行效能
1.改变“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散乱局面。总分馆制的核心要义是让过去分散、独立的文化馆(站)形成组织体系,从本质上说是促进文化馆(站)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其针对的是目前县级文化馆(站)服务能力不强、县域内公共文化资源缺少整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2.实现资源流动,提升服务效能。总分馆制建设要充分整合县域内群众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对县域内公共文化设施、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队伍培训以及演出器材设备调配等方面的统筹利用。
3.构建开放体系,实现共建共享。将公共文化馆、企业、中小学及街道社区文化资源都纳入联建共享范畴,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系统的联建共享一体化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充分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目标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制度建设。
(四)充分预见总分馆制建设推进中存在的困难
1.能否有效打破体制机制屏障。基层文化馆(站)的总分馆制建设,没有政府的强力担当,切实破解体制障碍,大力消除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打通困锁基层文化建设的锁链,是难以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的。县级文化馆(站)总分馆制建设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破除体制机制屏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肠梗阻”切除,“断头路”打通。
2.能否修复资源配置断层。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县、乡(镇)、村(社区)的文化馆(站、中心)必须突破单一设施“单打独斗”的局面,而必须以体系化运营为目标。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自身建设,完善内部功能,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二是整合学校、部队、企业等社会资源,使之成为分馆或基层服务点;三是尝试引入社会专业机构来管理运营总分馆;四是动员社会专业人士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总分馆制管理和运营,从而满足资源整合、运行一体、服务协同、供需对接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要求。
六、结束语
文化馆作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娱生活、传承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产物的重要机构,是加强人们精神文明、深入落实文化建设的公益机构,总分馆制是文化馆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能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推进文化资源共享的主要途径,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葛慧君.打造弘扬核心价值观新阵地——关于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今日浙江.2014(15)8-10
[2]杨永恒.促进资源和服务下移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J].图书馆杂志.2017(03)9-10
[3]周姗姗.文化馆总分馆制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8(04)130-131
[4]孔素琴.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位置与未来发展探索[J].大众文艺.2016(08)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