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建筑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评价,案例分析
城市建筑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丽,李静,张春嘉,武艳丽[1](2019)在《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项目建成效果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建设造成了一系列的雨水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近几年通过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试点区的雨水问题得到了显着改善。建筑与小区海绵化改造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要的项目类型之一,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结合海绵城市的内涵、现状及建筑与小区项目的特点,从基本条件、建成效果、运营维护等角度对该类海绵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并以北京市某建筑与小区为例,分析其海绵化改造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汪振双,张家楠[2](2019)在《城市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私合营(PPP)模式应用于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可有效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针对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融资过程中的融资风险问题,构建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功效函数法建立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模型,以某案例工程为例,对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融资过程中主要参与方承受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排序,最后为确保项目运行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可为建筑垃圾PPP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项目管理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刘汉强,曹会,符亚兵[3](2018)在《某城市建筑用地复合型地基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某市建设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研究区的建设用地复合地基适宜性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评价,建立了某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得出了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结果,并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引入到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某市建设用地划分成了四个适宜性等级分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较差区和适宜性差区。(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6-21)
张宇[4](2018)在《海绵城市建筑小区海绵效果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区出现规划不合理问题。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不透水地面明显增加,河湖水系、天然水面、湿地、绿地等被侵占,导致自然水文过程受到影响,降雨的下渗、滞蓄、净化、蒸发等大大减少,其中绝大多数降水在地表形成径流迅速汇集到不透水地表。一方面使得城区雨季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大大增加,给城市安全、人民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在面对日益紧缺的城市供水背景下,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不高。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即通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提高新建城区以及老旧区域对雨水的滞留和净化利用能力,解决城市雨水环境、城市雨水利用、水质和水安全等问题。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和改造,共有30多个城市获得了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立项建设。但对于海绵城市效果如何评价,国内目前仍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办法。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效果进行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海绵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本文在海绵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选择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效果评价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经过指标的初选和专家复选最终确定了针对北京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包括资源利用、内涝防控、环境改善和工程影响四大方面,共10项评价指标,然后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权重体系,由结果可知,影响建筑小区海绵效果最大的四项指标分别为雨水调蓄模数、年雨水综合利用率、绿地下凹率和硬化地面透水比率四项,四项权重系数达到0.47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市双紫小区进行海绵城市效果评价时,在资源利用和内涝防控两方面均为优秀,在环境改善和工程影响两方面均为良好,双紫小区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2)径流减控效果评价。为了对径流减控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对双紫小区进行SWMM模型模拟。通过真实降雨模拟可知,在中雨强度下经过海绵措施改造后径流总量削减94%,径流峰值削减95%,峰现时间推迟15min;在大雨强度下经过海绵措施改造后径流总量削减94%,径流峰值削减50%,峰现时间推迟5min;在暴雨强度下经过海绵措施改造后径流总量削减73%,径流峰值削减36%,峰现时间推迟0min。由设计降雨模拟可知,海绵措施改造对径流总量削减最明显,其次为峰值流量削减,再次为峰现时间推迟。(3)径流减控效果与海绵措施规模的关系。径流减控效果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评价指标,首先计算双紫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然后通过芝加哥雨型生成器进行1年一遇、2年一遇和3年一遇(1h、2h、3h)降雨设计,不同设计降雨可模拟得到产流量并计算出径流总量控制率,当某一场设计降雨计算得到的控制率与94.9%最接近时,此设计降雨可作为模型的降雨输入项,即为典型降雨,用于不同工况情景(改变硬化路面透水比率和雨水调蓄模数)研究,最终确定了以透水铺装和调蓄池为主的建筑小区径流减控效果达标标准为:硬化路面透水比率为80%,雨水调蓄模数为0.4%。通过本文的研究,可针对北京市建筑小区海绵城市效果进行评价,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宋晓楠[5](2018)在《基于SWMM模型评价的海绵城市建筑小区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面积不透水铺装迅速扩展,覆盖了原始的城市地表、河流、湖泊等,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破坏了土地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改变了自然地表对雨水的调蓄能力,使得区域对于雨洪的适应力逐渐降低,导致城市洪涝灾害时常发生。同时作为占据城市建设总面积近70%的建筑小区,其雨水如何有序排放和合理控制是建设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重要构成。为此,我国提出“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根据海绵城市理念指导,制定不同于传统城市建设的建筑小区设计方案,充分发挥建筑小区对雨水的调控。同时在海绵城市建筑小区设计的思想指导下,本文以弘阳上园小区为研究区,利用美国环保署开发的暴雨管理模型(SWMM)对研究区现状方案和基于海绵城市理论设计的方案进行分析,进而评价得出结论。(1)论文首先说明我国城市雨水问题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和国内外对此的研究,而后对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SWMM相关概念进行综述。(2)论文针对海绵城市的建筑小区设计提出了设计的目标、原则等,对建筑小区内具体各部分分别介绍了LID雨水设施的布置方法,并对弘阳上园小区进行海绵城市设计。(3)详细介绍了SWMM模型的运用,并结合弘阳上园小区案例,对于海绵城市建筑小区设计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得出结论:现状方案影响了建筑小区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通过海绵城市方案进行设计的建筑小区的综合径流系数满足城市开发建设0.6以下的要求,海绵城市方案可以较好的降低雨水地表径流,促进雨水下渗。因此,海绵城市方案优于现状方案。(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郭朋[6](2017)在《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综合评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基础设施发展快速,各种各样建筑物和道路的不断建设,使城市硬化面积快速增长,雨水不能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同时也造成了城市雨洪灾害出现频繁,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国家逐渐开始重视雨水的利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开始大量地投入建设和运营。对雨水利用工程进行评价,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有利于减少或消除雨水利用工程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有利于进一步做好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然而,在国家大力推广雨水利用的今天,针对雨水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一直迟迟没有进展。为了推动雨水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昆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特点,运用多目标树图方法建立了一套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确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4个维度展开,包含9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44个基层指标。指标的权重通过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得到指标的初步权重,然后根据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处理计算,再经过一致性的检验,最终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运用多目标树图模型分析指标间的并和关系,确定归并计算法则,实现综合评价的定量归并计算,得到的计算值即为雨水利用工程综合评价的综合合意度,以此确定雨水利用工程最终的评价等级。为了验证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本文选取了叁个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项目实例进行验证。A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评价结果为良(BBB),然后作者针对该雨水利用工程评价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改进后的评价结果为优(A)。B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评价结果为中(C),改进后的评价结果为良(BB)。雨水利用示范工程的评价结果为优(AA)。通过对实例进行评价,建议雨水的利用以入渗为主,回用为辅。本文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及时发现雨水利用工程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效果,更可对将来的雨水利用工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为工程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为雨水利用工程综合评价的试行推广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谢丹凤,郭树荣,温丰源[7](2016)在《城市建筑轻型屋顶绿化综合评价体系及指标测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轻型屋顶绿化有利于实现建筑物本身的节能减排。针对屋顶种植草绿化、爬藤绿化、棚架绿化叁种方案,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相应的测算方法,并对热工性能、节能降耗、费用、适用范围、景观效果等指标进行测算,进而比较叁种方案的综合差异,为轻型屋顶绿化指标测算及方案选择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经济》期刊2016年06期)
艾超[8](2016)在《城市建筑环境美学及色彩的运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彩和环境美学越来越为城市建筑行内人士所注重。色彩既反映了市民对居住环境美感的需求,也反映了设计师对美学的运用;色彩的合理运用,既让城市环境变得美轮美奂,又让居民的生活环境更为舒适。(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6年04期)
刘云昭[9](2015)在《基于多因子评价方法的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高度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外在表征,其形成受到来自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城市建筑高度合理布局与否,对城市的发展亦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一直处于高潮期,一时间摩天大厦在大城市中拔地而起。然而,小城市也盲目跟风,大量建设高层建筑,不合理的布局和无序建设,一方面导致小城市宜人的城市尺度遭到破坏,空间品质逐渐降低,造成城市特色缺失,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必将阻碍小城市的合理发展。在新常态背景下,强调城市告别外延式盲目扩张,注重城市内部的理性建设,小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有必要对其建筑高度进行合理控制,以期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建成与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宜的小城市特色空间形态。本文首先确定以建筑高度控制为研究对象,以多因子评价方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确定以小城市为研究范围,对国内外关于建筑高度控制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不同方法的利弊。其次,国内外城市建筑高度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而后,针对当代小城市出现的城市空间问题的解析,在上述得出的建筑高度形成历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城市建筑高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可操作性为前提,构建当代城市建筑高度影响因素体系。鉴于建筑高度影响因素的复合性,决定采用多因子评价方法对小城市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文章以多因子分析评价为主体思想贯穿始终,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依托GIS技术平台,以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辅助分析方法,构建以“基础模型——修正模型——分区控制模型”为核心内容的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并将研究成果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确保成果的实施性。最后,文章以宁夏中卫为例,针对城市自身的特征,对上述成果进行实例验证,探索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强调在新常态时期,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要结合经济发展状况“量力而行”,结合地域文化“突出特色”,塑造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以期为其他小城市提供良好的借鉴。(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李宝珠,李晓伟,王燕[10](2014)在《城市建筑色彩及环境美学价值的分析与评价——以徐州市城市建筑色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建筑的人工色彩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建筑色彩的主要组成部分,色彩也是城市建筑的直接视觉表现。而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系统。这凸显出了当代城市特色和建筑文化的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是运用城市色彩,城市色彩有自己的视觉范围和审美标准。笔者结合案例,对城市色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且结合结构主义美学的研究特点,探讨城市环境艺术的美学价值和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4年12期)
城市建筑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私合营(PPP)模式应用于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可有效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针对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融资过程中的融资风险问题,构建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功效函数法建立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价模型,以某案例工程为例,对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融资过程中主要参与方承受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排序,最后为确保项目运行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可为建筑垃圾PPP项目的顺利运行,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建筑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郑丽丽,李静,张春嘉,武艳丽.海绵城市建筑与小区项目建成效果评价研究——以北京市某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2].汪振双,张家楠.城市建筑垃圾处理PPP项目融资风险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9
[3].刘汉强,曹会,符亚兵.某城市建筑用地复合型地基适宜性评价[C].2018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2018
[4].张宇.海绵城市建筑小区海绵效果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
[5].宋晓楠.基于SWMM模型评价的海绵城市建筑小区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郭朋.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综合评价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7].谢丹凤,郭树荣,温丰源.城市建筑轻型屋顶绿化综合评价体系及指标测算研究[J].建筑经济.2016
[8].艾超.城市建筑环境美学及色彩的运用评价[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
[9].刘云昭.基于多因子评价方法的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体系构建[D].天津大学.2015
[10].李宝珠,李晓伟,王燕.城市建筑色彩及环境美学价值的分析与评价——以徐州市城市建筑色彩为例[J].中外建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