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音速叶栅论文-李会,苏欣荣,袁新

跨音速叶栅论文-李会,苏欣荣,袁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音速叶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音速叶栅,DDES,非定常流动,损失分析

跨音速叶栅论文文献综述

李会,苏欣荣,袁新[1](2019)在《基于混合RANS/LES的跨音速叶栅流动机理与损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透平负荷的不断提高,跨音速叶栅通道中的激波/边界层干涉、非定常尾迹等复杂流动现象成为损失的主要来源。目前常用的RANS方法难以准确预测这些非定常多尺度湍流流动,亟待基于高精度湍流模拟方法研究其精细流动结构及损失机理。基于自主开发的混合RANS/LES方法对某跨音速叶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本征正交分解方法(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获得了关键流场结构特征,最后利用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生成率分析方法进行了损失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混合RANS/LES方法在跨音速叶栅通道内的求解具有可靠性和精确性,尤其对尾迹流场细节的捕捉,该方法更具有优势;在跨音速叶栅流场中,尾迹区的非定常涡脱落和激波间断是流场中非定常效应的主要来源;黏性耗散引起的熵生成率在时均和瞬时熵生成率中占主要作用,是流场损失的主要的来源。(本文来源于《汽轮机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高杰,高丽敏,韩伟,李晓军[2](2011)在《附面层吹吸气对跨音速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数值模拟了某跨音速叶栅超音速区后附面层分别进行抽气和吹气对叶栅通道流道中超音速区位置、范围及压缩波强度的变化以及总压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抽气与吹气都能有效改善流道中附面层分离状况,但相比于吹气,抽气会使超音速区域向后大大扩展,使流场中出现激波,造成激波损失,从而导致整个流道中总压损失增加。这表明文中跨音速叶栅中使用抽气的方式消除附面层分离比吹气所造成的总压损失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张广[3](2009)在《叶型改型对压气机跨音速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对叶轮机械叶栅的损失机理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损失产生的物理机制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目前压气机叶型的设计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但叶型几何参数的优化与改进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也仍然有较大发展的空间,以求进一步减少叶栅内的流动损失,将叶轮机械的效率提高到新的水平。本课题以某型压气机的跨音速叶栅为研究平台,以提高叶栅静压增压比,减少叶栅流动损失为目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从叶栅的速度特性和攻角特性两方面入手,首先对比传统叶栅圆形前缘,研究了不同的椭圆形前缘叶栅前缘附近的流动情况以及对跨音速叶栅整体气动性能的影响。之后又针对叶栅叶型中弧线最大弯度这一叶型几何参数,研究其相对位置的变化对跨音速叶栅通道内激波的位置、激波的强度、激波附面层之间的干扰、以及激波后附面层的发展与分离的影响,概括阐述了气动性能产生变化的机理。通过计算,对比原型叶栅相应工况下的气动参数可以发现,椭圆形前缘叶栅明显降低了叶型前缘吸力面速度峰值,对整个叶型附面层的发展变化有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叶栅整体气动性能。而将叶型中弧线最大弯度位置向后缘移动,能够有效降低叶型吸力面激波强度,抑制激波附面层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有效降低了叶型损失。大幅提高了叶栅在高速来流工况下的气动性能。这样一来扩大了压气机稳定工作的范围。(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期刊2009-01-15)

罗常,宋立明,李军,丰镇平[4](2008)在《叁维跨音速叶栅自动气动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叁维叶栅自动设计参数化方法,选择E~3约束的条件下进行了自动气动优化设计。优化后,最优叶栅的总压恢复系数比参考叶栅提高了0.8%,流量和出口气流角都在约束范围内。对优化结果的详细气动分析表明,叶栅性能有显着的改善,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优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张广,徐志晖,陆超[5](2008)在《压气机跨音速叶栅叶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抑制叶型吸力面激波强度、附面层分离,降低叶型损失为目标,对某型压气机跨音速叶栅叶型进行气动优化。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优化后的叶栅同原型叶栅在相同工况下的气动性能,概述了气动性能产生变化的机理。与优化前对比发现,优化后的叶型具有低损失,工作范围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于飞[6](2003)在《跨音速叶栅流场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时间相关有限差分法在跨音速叶栅流动计算中的应用,并以具有代表性的跨音速压气机叶栅流场的计算和图样的制取为例,附以程序编制及其流程图,详细地讲解了计算程序的具体操作。由比较可以看出此方法较以前的时间推进法要快得多。可以预期,随着该方法的不断完善,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是完全有可能的。(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轮机》期刊2003年02期)

李军,丰镇平,沈祖达[7](1998)在《透平跨音速叶栅正反混合问题优化设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遗传算法应用于透平跨音速叶栅正、反混合问题优化设计,提出了给定型线背弧部分压力分布,以正问题分析程序得到的压力与给定的目标压力均方差最小为目标函数,运用遗传算法在已有叶型基础上寻找新叶型的正、反混合问题优化设计模型。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够有效地优化叶型,从而可在新的领域内对叶轮机械部件的优化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图8表6(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期刊1998年01期)

赵桂萍,周新海[8](1997)在《数值模拟二维跨音速叶栅可压粘性流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了任意回转流面跨音速压气机叶栅中的粘性流动,四步龙格-库塔法用于N-S方程的时间推进。给出了一种抑制叶栅计算中“数值失速”的方法,并采用隐式残差光顺技术加速收敛。用所发展的方法计算了叁种叶栅在宽广来流Ma数条件下的流动,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流场激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1997年06期)

李军,丰镇平,沈祖达,常建忠[9](1997)在《透平跨音速叶栅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遗传算法用于透平跨音速叶栅的优化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优化方法。优化算例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及算法能有效的优化叶型方案,避免了一般优化算法的局部最优或维数灾难问题,从而在新的领域内将优化计算在叶轮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李淑英,郑洪涛,刘顺隆[10](1996)在《跨音速叶栅边界层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应用微分法和积分法对适于跨音速流进行了剪切边界展计算。在微分法中,以 Cebeci-Smith 方法为基础,沿流动方向采用加权六点格式作了适当改进;并且用驻点方程的相似性解确定了前驻点速度分布的边值条件,避免了边界层方程在驻点邻域的困难,同时对不同形式的驻点方程的求解结果对边界层计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利用动量积分对任意旋成面叶栅进行了湍流边界层计算,并与微分法计算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跨音速叶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数值模拟了某跨音速叶栅超音速区后附面层分别进行抽气和吹气对叶栅通道流道中超音速区位置、范围及压缩波强度的变化以及总压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抽气与吹气都能有效改善流道中附面层分离状况,但相比于吹气,抽气会使超音速区域向后大大扩展,使流场中出现激波,造成激波损失,从而导致整个流道中总压损失增加。这表明文中跨音速叶栅中使用抽气的方式消除附面层分离比吹气所造成的总压损失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音速叶栅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会,苏欣荣,袁新.基于混合RANS/LES的跨音速叶栅流动机理与损失分析[J].汽轮机技术.2019

[2].高杰,高丽敏,韩伟,李晓军.附面层吹吸气对跨音速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

[3].张广.叶型改型对压气机跨音速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

[4].罗常,宋立明,李军,丰镇平.叁维跨音速叶栅自动气动优化设计[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

[5].张广,徐志晖,陆超.压气机跨音速叶栅叶型的数值模拟[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

[6].于飞.跨音速叶栅流场的数值模拟[J].上海汽轮机.2003

[7].李军,丰镇平,沈祖达.透平跨音速叶栅正反混合问题优化设计的研究[J].动力工程.1998

[8].赵桂萍,周新海.数值模拟二维跨音速叶栅可压粘性流动[J].推进技术.1997

[9].李军,丰镇平,沈祖达,常建忠.透平跨音速叶栅的优化设计[J].航空动力学报.1997

[10].李淑英,郑洪涛,刘顺隆.跨音速叶栅边界层计算[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1996

标签:;  ;  ;  ;  

跨音速叶栅论文-李会,苏欣荣,袁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