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兰萍
(扬州市朴席中心学校,江苏扬州211404)
这学期在组织小学低年级优质课竞赛时,选的课文是《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此次活动,我有幸担当了一名评委。虽然参赛教师个个基本功扎实,极富亲和力的语言、教态,使我身心倍感愉悦;各种现代化教育媒体的运用,令人赏心悦目,优美的音乐配合着灵动的画面,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低年级学生那可爱的面容、稚嫩的语言、天真的想象,也一直感动着我,使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热热的生命力量在身体里涌动。然而,在感动的同时,头脑中的一个个问号也在逐渐产生,而且越来越清晰———这首诗歌的“铺垫”、“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要不要点明?荷叶的那种快乐着别人的快乐的高尚情操要不要强调?低年级语文教学要不要涉及课文的“艺术性”?反过来说,课文的一些“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要不要渗透到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使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艺术的光辉的烛照下进行?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但现在想来,如果把它拿出来给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讨论,绝大多数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课文“艺术性”的忽视呢?归根究底有以下几点:
一、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片面理解
新课标的“阶段目标”对1~2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对3~4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对5~6年级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与原课标相比没什么变化,因此,识字教学仍然是现在低年级语文教的重中之重。但是,如果因此而淡化对课文的深入分析,甚至认为对课文的深入分析是多余的,那将是极其错误的。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教师不能孤立地谈识字教学。祖先在教孩子识字时就强调:不但要能认得、写得,还要能“搬得”。所谓“搬得”,就是要求孩子能把学会的生字从原来的句子中搬出来,正确地用到新的语句中去,简而言之,就是能正确运用。因此,能正确地运用,能创造性地运用,才是识字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有些字,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里的“真”字,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分析,只恐怕神仙也难体会出它的妙处。
新课标里对1~2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有这么一条:“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其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是新课标与原课标的不同之处,是新课标的高明之处。这可以理解为新课标对低年级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文学作品作适当分析。因为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是非常个性化的,是自由的,从道德感化的角度来考虑,道德多元化的取向,需要教师作方向性的引导;从对事物认识的层次和深度方面来考虑,则需要教师作一些智者的点拨。
新课标对1~2年级的写话要求有:“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试想一下,如果对非“识字教学”的内容,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跟学生一概不提,那么结果会怎样?学生能写出什么话?如果是这样,高年级语文教师又能期待他的学生有怎样的作文水平呢?
二、缺乏发展眼光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与初中语文教学相比,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那么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不更是识字教学了?而且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其以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清楚的基本常识。现在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水平的测试,还不就是围绕着“识字”做文章?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没有错。但作为优秀的语文教师,总得讲究一点方法。对课文做一些分析,把生字教“活”了,让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带有感性地掌握那个生字岂不更好?客观上,受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再加上主观上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对低年级语文教师也没有考核要求,就导致了目前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淡化对课文的深入分析。
其实,只要根据人们的认识规律,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要不要适当分析课文,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涉及一些课文“艺术性”方面的知识?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答案应该是非常肯定的。从教材来看,一篇篇课文就是一部部微型的文学作品,它们集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任何断章取义的识字教学都是对神圣艺术的亵渎,都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看,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也许有的知识他们一时难以弄懂,但见识过的总会有点印象。语文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今天低年级语文教师多些付出,将来一定会少些高年级教师对学生不会作文的埋怨。
三、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有待提高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教育界朋友又在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要有一桶优质的长流水。不管怎么说,这句名言精神不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拥有丰富的知识。
试想,低年级语文教师的知识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何止“桶水”之于“杯水”?说是“缸水”之于“滴水”恐怕也不为过。然而,长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所教课文,数数也没有几篇,每篇再数数也没有几个字;与学生的对话,也只不过是些几个字组成的短句子;平时可能也有学习,但可能也只是像“弄潮儿”一样,涉及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内容。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优美的儿歌。首先,儿歌语言的韵律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不难感受。其次,“我”丰富的想象,教者可以“夏天来了,我想变成……”提问,学生也容易体会。只是儿歌在结构和内容上分两个层次,学生不易发现。课文以“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为界,前面“我想‘变雨滴、变小鱼、变蝴蝶……’”是为“变荷叶”做铺垫,渲染快乐的气氛。前面的内容也和后面形成对比,衬托出“变成大大的荷叶”最快乐。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渗透“铺垫”、“衬托”的思想也不很难,只要教者在学生回答过“我想变成……”的基础上,再追问“‘我’(或者你)最想变成什么呢?”课文是最好的例子,学生是容易体会“铺垫”、“衬托”的妙处的。在向学生强调“荷叶快乐是最伟大的快乐”这一主题时,教者可以接着前面的教学追问“为什么‘我’最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哪个字可以看出?”教者适时点拨,因势利导:荷叶不仅美丽可爱,还给那么多的小伙伴带来了快乐。荷叶感受着伙伴们的开心,快乐着伙伴们的快乐,荷叶的心里才是最快乐的。为了强化,教师可以再问:“同学们想不想成为像荷叶那样的人呀?你想变成……”
作为肩负民族教育使命的低年级语文教师,请用艺术的光辉来烛照低年级语文课堂。不必奢望每一次耕耘,每一份努力都能沉淀出秋天色彩,但我们可以坚信不管是漫山遍野的春红,还是崎岖山路边的秋菊,它们都会怀着感恩的心对上帝说:“多亏了太阳!”愿每一位教师都像太阳一样伟大。